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河北产业转型研究(2)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12-27 共3205字
三、河北省各城市定位及县域经济发展
河北省有 11 个地级市,各市发展应结合自身特色和区位优势,不可千篇一律。保定和廊坊是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产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地,要发挥首都核心区生态建设的服务作用。充分发挥石家庄、唐山在京津冀区域中的对冀中南、冀东的两翼辐射带动作用,发挥张家口、承德的生态优势和秦皇岛的滨海资源优势,提升沧州沿海港城作用,增强邢台、衡水规模实力,极化邯郸在晋冀鲁豫接壤地区中心城市地位。
河北省共有 114 个县,其中贫困县 32 个,涉及 272.6 万贫困人口。在世界绝大多数现代化国家的周围,都有着一个和首都共享富余繁荣的“首都圈”,而“环京津贫困带”的存在实属罕见。当前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一是河北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不能结合自身优势,特色产业少。二是县域经济结构不合理 , 工业比重大且多处于产业链初级,经营管理不完善,服务业规模偏小。三是区域间合作共赢意识差,地方保护主义盛行,资源浪费严重。四是县域经济偏重资源消耗型和生态破坏型的粗放发展模式,重视提高财政收入和经济数据。五是人力资源不足,特别是高素质人才严重不足。
河北县域经济在以后的发展规划中,必须加强与京津等中心城市的合作,结合自身实际,科学吸收资源,改变落后的、传统的发展方式、效率、理念;在发展方向上,重视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做好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功。一是重视产能的升级,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大力支持科技含量高、资耗低、污染少的产业,有序淘汰老旧产业。二是兼顾农业现代化与产业化。通过多样化经营的开展,保证民生产业稳定发展,对盈利性农业产业,要加大投资力度。加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投入力度,通过增加对农民的培训投入,实现通过技术更新带来的农民收入。增加产业链条,重视农产品的细作生产以及深加工,重视与市场需求的接轨。三是建立完备体系,发展配套型产业。河北县域经济应当有精准的功能定位,即发挥区位优势、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为中心城市提供保障与服务。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充分着眼于承接转移来的产业、以建立完备的配套加工业、服务业等行业为调整目标。
四、河北如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1、加强顶层设计: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一起做。这也是协同发展的发展。分工协作是协同发展的关键点。河北省要树立全局思维、战略思维、辩证思维,跳出河北看河北,主动合作、善于合作。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企业主体作用,兼顾河北的核心利益诉求和战略意图。要打破行政分割的藩篱,突破市场壁垒的束缚。(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
2、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市场共建机制,积极探索区域内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安排,促进资金、科技、信息、人才等各类要素的自由有序流动。创新利益共享机制,破除京津冀间的合作障碍,让河北的要素进得去,京津的要素流得出。创新公共服务机制,逐步缩小与京津公共服务的差距,大力推进京津冀公共服务的同城化建设。
3、优化城市布局:京津“双城记”一马当先,而河北没有发挥腹地支撑作用,北京、天津两极过于肥胖,河北的城市过于瘦弱,“河北的胸膛里跳动着北京、天津两颗强劲的心脏,而河北自身这个躯干却是瘦弱的”.若不改变京津冀城市群失衡的层级结构,也就是河北的城市建设水平搞不上去,不仅难以实现京津人口向城市转移,而且河北人口的就地城镇化也存在问题。我们的 7300 万人口,还会有一部分人继续流入京津,加剧人口压力,要通过优化城市布局和提高建设水平,建设与世界级城市群相适应的次级中心城市、大城市、中小卫星城市,一方面提高对本地人口的吸纳能力,另一方面形成对京津人口的反磁力。
4、保护生态环境:河北与京津是一个唇齿相依的生态系统 , 改变首都周边贫困带落后状况 , 实现其崛起 , 只能是绿色崛起 ; 成为新的增长极 , 只能是绿色增长极。我们必须在防治大气污染的同时 , 对山水林田湖海进行综合治理 ,使河北的生态环境能够支撑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齐晶晶 , 王树春 , 杨志强 . 京津冀地区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分析 [J]. 经济问题探索 ,2009 年 (5):23-27.
[2] 金浩 , 隋蒙蒙 . 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河北省产业承接力研究 [J].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5,(01)。
[3] 田耀斌 ,曹耀峰 . 如何把区位优势转化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新优势--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王书利答记者问 [J]. 共产党员( 河北 ),2014.
[4] 王盼盼。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省发展战略分析 [J]. 经济论坛 ,2010.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