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合作不断加深,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增强区域竞争力的必然发展趋势。从我国区域的发展来看,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京津冀地区是近年来拉动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而京津冀地区的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区域整体经济实力不强,经济发展落后。形成了罕见的“环京津贫困带”.为此,本文分析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发展进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二、关于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京津冀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河北省环绕京津,是京津地区的腹地。据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发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相关报告称,2015年京津冀三地GDP69312.9亿元,占全国的10.2%.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近代中国的经济中心,是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重化工业基地,是我国参与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门户之一。
1.京津冀区域主要城市经济联系增强。自“十一五”以来,河北省与京津两市在经济社会的部分领域联系逐渐增强。一是京津重要的物流腹地。河北人口密度相比京津低很多,具有突出的腹地空间和土地成本优势;随着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合作的加深,区域一体化交通运输保障体系逐渐成型。二是重要物资的供应地。河北省工农业区位优势突出,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于全国前列,在京津地区有较高市场占有率。三是旅游开发合作加深。京津冀通过加强旅游市场合作开发,推动旅游规划衔接,联合开展景区联票、项目招商和宣传促销等活动,旅游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快。
2.产业转移初步形成。北京是我国首都,天津是我国四大直辖市之一,它们产业发展特点有:一是拥有的人才资源、资金、技术资源等来满足构建产业结构的需求;二是拥有较高的产业结构层次,并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三是北京、天津以项目为载体,主动合作加强。河北面向京津地区大力招商,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环保产业,并成功吸引了一批京字头、国字号的战略合作伙伴。
3.交通网络逐步完善。在交通方面,京津冀地区现阶段已经达成了比较良好的合作,在该地区内,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三小时交通圈”,和国省干线相连的高速公路数量多达35条,在港口吞吐能力上,该地区的港口吞吐量达到7.5亿吨,占全国港口吞吐量中的16%.
三、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经过多年的发展,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仍然处于自然发展阶段,相对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发展,京津冀的发展相对落后。根据以上对京津冀区域发展的现状分析,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区域整体经济实力不强,区域内部经济发展不均衡。以广州、深圳、珠海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形成了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目前广东一省的GDP占全国的11.72%;以上海、南京、杭州为核心的长三角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以仅占全国2.1%的国土面积,集中了全国1/4的经济总量和1/4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其经济总量相当于中国GDP的20%.相比之下,京津冀地区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存在很大的差距。京津冀内部经济发展落差较大在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北京、天津综合实力最强,而河北的经济实力较为薄弱。2015年,北京和天津的人均GDP分别达到了17139.43美元、17505.73美元,河北省只达到了6481.14美元,唐山达到了12607.62美元,而张家口和保定的人均GDP却只有4952美元、4192.42美元。资源要素分布不平衡,北京与天津是河北省中心区域独立出来的两个直辖市。直辖市能够给投资者和创业者提供更好的平台,带来更多的利润,从而使周围的人才资源都聚集到京津,使得本应在京津冀均匀分布的资源要素转变为向京津地区聚集的不对称发展态势。
2.区域产业格局和分工不合理。京津冀地区一些区位条件接近、产业基础相似的地区,产业同构现象仍然存在,突出表现为:一是首都新城与环京县市之间产业同构。二是河北各市之间产业同构。国有经济占比较高,产业跨区域整合困难。京津冀区域作为老工业基地,受传统计划体制的惯性影响较大,2010年,河北省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占总值的35.7%,天津市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6%.与长三角相比,京津冀区域中的国有经济占比过高,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大,对资源的控制力强。城市之间缺乏协调分工。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省均各自为战,相互之间争资源、项目、投资等过度竞争严重,许多重复建设带来了大量的经济损失,导致产业结构自成体系、自我封闭和结构趋同继续加重,造成整个京津冀区域的资源无效有效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