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曹海波。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吉林:吉林大学, 2012.
[2]邢珊。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D].燕山:燕山大学,2013.
[3]肖艳秋,杨德刚,唐宏等。塔里木河流域人口-经济分布不均衡特征分析[J].干旱区地理,2012,35(2):309-317.
[4]颜佳伟。浙江省人口-经济分布关联性的多尺度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13.
[5]彭松建。西方人口经济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9]曹胜。用 SPSS 拟合经济增长模型实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13(17):129-130.
[10] 陈 雪 英 . 基 于 SPSS 的 福 建 省 南 平 市 县 域 经 济 综 合 竞 争 力 评 价 [J]. 中 国 工 程 咨询,2014,15(2):27-30.
[11]朱甲羽。河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评价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8.
[12]李子奈,齐良书。关于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的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2010,31(2):69-83.
[13]王美今,林建浩。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可信性革命[J].经济研究,2012,57(2):120-132.
[14]倪瑛。西方区域经济理论发展问题研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6,24(1):51-55.
[15]谢晓波。区域经济理论十大流派及其评价[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4,21(1):60-62.
[16]王方红。中部崛起与区域经济发展新思维[J].经济问题探索,2006,27(4):17-21.
[17]张合林。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理论基础及其政策完善[J].郑州大学学报,2010,51(1):68-71.
[18]喻新安,顾永东。中原经济区策论[M].河南: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220-231.
[19]朱夏炎,赵铁军,张光辉等。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强大引擎--《中原经济区规划》解读之五:五省社科院院长访谈[N].河南日报,2012-12-10(4)。
[20]张明龙,周剑勇,刘娜。杜能农业区位论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4,55(5):95-100.
[21]徐梅。当代西方区域经济理论评析[J].经济评论,2002,23(3):74-77.
[22]张燕。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综述[J].当代财经,2003,24(12):86-88.
[23]杨友孝。约翰·弗里德曼空间极化发展的一般理论评价[J].经济学动态,1993,34(7):69-73.
[24]彭杨,何佳晓。对倒"U"型理论的评析[J].中国市场,2008,15(1):133.
[25]卢文忠,邓菲,鄢琼伟。区域经济差距研究的理论综述[J].理论月刊,2005,23(11):137-142.
[26] 蔡 国 梁 , 廖 为 鲲 , 涂 文 涛 . 区 域 经 济 发 展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的 建 立 [J]. 统 计 与 决策,2005,25(10S):43-44.
[27]朱星宇,陈勇强。SPSS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209-220.
[28]郭腾云,徐勇,张同升。我国区域政策与区域经济空间分布变化的计量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4):1-5.
[29]安虎森。有关区域经济政策的一些思考[J].南开学报,2003,49(4):34-40.
[30]国家发改委。中原经济区规划[N].河南日报,2012-12-03(03)。
[31]David Johnson.Graduate Retention and the Regional Economy[J].Entreneurship & Regional Development,2006,5(1):85-98.
[32]Karen Chapple.Foresight or Farsight?:It's the Regional Economy,Stupid[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2001,67(2):142-144.
[33]Peter Pedroni、James Yudong Yao. Regional Income Divergence in China[J].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2006,17(2):294-315.
[34]Guangdong Li、Chuanglin Fang.Analyzing the multi-mechanism of regional inequality in China[J].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2014,52 (1):155-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