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区域经济学论文

构建京津冀节能环保产业链的相关政策建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4-12 共369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京津冀节能环保产业链建设问题探究
  【第一章】京津冀节能环保产业协同发展研究绪论
  【第二章】节能环保产业链相关理论基础
  【第三章】京津冀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京津冀地区节能环保产业链现状及不足
  【第五章】京津冀节能环保产业链的构建
  【第六章】构建京津冀节能环保产业链的相关政策建议
  【结论/参考文献】京津冀节能环保产业有效衔接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6 构建京津冀节能环保产业链的相关政策建议

  6.1 企业层面

  6.1.1 加快从事节能环保产业的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加强节能环保领域创新型研发设计人才、开拓型经营管理人才、高级技能人才的引进,把节能环保领域高端人才列入河北省重点领域人才目录;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鼓励支持节能环保领域高校毕业生在河北创业;加快调整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推进企业与职业教育的深度结合,鼓励节能环保企业与河北省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协作关系,共同组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共同开展研发项目的产业实训和研究基地,切实做到产学研的良好对接;积极开展节能环保领域专业人才和专业认证培训,加快本地人才培养。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以创新平台和项目为依托,加强人才培养、选拔和引进的力度,汇聚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节能环保领域学科带头人和优秀的工程技术、经营管理、资本运营等专业人才和企业家;健全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为各类人才或用人单位提供人事档案管理、人事代理、社会保障代办、人才培训、人才招聘引进等多方位服务。

  6.1.2 鼓励节能环保企业进行创新

  加强节能环保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工艺创新、成果转化和标准制定。支持优势企业建立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在节能环保产业重点领域支持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挥各类市场主体和创新服务机构作用,推进建设一批产业孵化基地、科技创业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支持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垃圾处理、合同能源管理、资源循环利用等重点领域建设一批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形成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市场开发的协同创新机制。支持引导其建立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制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高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能力,创建一批省名牌、优质产品,在科研专项、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国有企业绩效考核等工作中,把知识产权作为一项重要评价考核指标。

  6.1.3 强化财税金融支持力度

  企业对节能环保进行研发和改造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为此,需要落实节能环保研发、技术改造、污染治理设施专项资金支持力度,提升进行节能环保技术改造的积极性。认真执行合同能源管理和资源综合利用等税收优惠,对符合条件的,实施合同能源管理公司节能服务公司以及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暂免征收营业税和增值税。鼓励金融机构加大节能减排降碳项目的支持力度。建立节能减排降碳的信息共享机制,将企业执行节能环保法律法规等信用纳入征信系统,作为综合授信和融资支持的重要依据。采取财政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多元投资主体和各类社会资金进入节能减排降碳领域,顾虑社会资本投资人提前介入项目前期工作。社会资本投资节能项目经认可后优先审核、审批。

  6.2 园区层面

  6.2.1 建设特色产业园区,提高园区竞争力

  特色产业园区的建设过程中,河北省各区域要依托现有基础,建设若干定位不同的特色节能环保产业园,以各地园区为引领,在园区培育过程中,要不断出台有针对性的各种优惠政策,积极招商引资,进行补链、延链,打造完善的产业链条。另外,也要鼓励园区发展配套产业,使产业链横向拓展,以便更好的发挥园区的聚集效应,提升园区竞争优势。特色产业园区的建设发挥好特色优势。一方面要依托于本地的特色资源,在已有资源的基础上,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园区。另一方面,要依托优势产业,在优势产业基础上建设,打造本土化的产业园区。河北省各地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上的重点和程度上有所差距,这为建设节能环保特色产业园区提供了基础,避免千篇一律的情况。

  6.2.2 优先满足节能环保产业园区的土地供应

  京津冀要抓住国家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机遇,对于节能环保产业园区建设项目用地要进行重点保障,保障产业园区的顺利建设。要积极落实用地指标,对于节能环保园区内建设项目用地给予重点保障,在省留用地指标中给予有限安排。继续推进《促进节能环保产业的十项措施》中规定的省优先发展的节能环保产业项目,建设用地容积率和建筑系数分别超过国家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 40%以上、投资强度增加10%以上的,在确定土地出让底价时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相对应《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 70%执行;现有工业用地,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

  6.2.3 改善园区环境,吸引更多投资者的关注

  良好的园区环境,才能更好地吸引企业来此安家。在建设产业园区过程中,不但要注意到园区数量的增加,更要注意到园区环境的改善,要始终把环境建设作为园区建设的重要任务。园区环境应该包括是多方面的,包括基础设施环境、文化环境、技术环境等。首先,要完善产业园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项目承载力。这就要加大对园区内道路、供水、热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投入,从园区的公共基础设施上对投资者形成吸引力。其次,加强园区文化环境的建设。充分利用园区内宣传栏、园区刊物等各种渠道开展文化环境建设,营造绿色发展、持续发展、创新发展的环境氛围。最后,积极引进科研机构,改善园区的软环境。在技术上得到了保障,投资者才会觉得入驻园区是有发展的,在企业科研上的阻碍也会减小。

  6.2.4 打造高端产业园区,提高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影响力

  河北省在打造产业园区的过程中,要争取打造出多个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高端节能环保产业园区,打造全省节能环保产业新增长极,要坚持以创建省级、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目标,构筑河北省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建设高端产业园区,关键在项目建设和引进,以重大项目支撑起园区“脊梁”.高端产业园区的建设要坚持引进绿色、高端项目,坚决不要低科技含量,对环境有破坏的项目。产业园区建设要瞄准价值链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高端和标准规范高端,坚持科学招商,引进来重大项目。对于已建设好的产业园区,也要坚持产业园区的转型,向高端化发展,做好“有中生新”.

  6.3 区域层面

  6.3.1 编制节能环保产业具体发展规划

  河北省各地要结合节能环保产业的重点,从当地实际出发,明确不同区域的总体功能和重点发展方向,着重发展本地具有竞争优势的节能环保产业链环节,优化空间布局,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竞争;各专项规划和地方规划要加强与这个京津冀节能环保产业协同发展规划的衔接,这样不仅可以避免不同规划之间相互冲突、各自为政,而且还能使节能环保产业配套的有关产业得到相应发展。

  6.3.2 加大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

  节能环保产业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产业,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进行节能环保产业投资需要大量资金,成本高,见效慢,节能环保产业的私人成本是大于社会成本的,具有明显的外部性。如果没有政府的财政支持,很难得到迅速发展。为此,成立节能环保产业专项资金,用于节能环保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关键技术的产业化、高成长性企业培育和重大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全面落实关于鼓励技术创新、节能减排及再生资源利用等促进节能环保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对节能环保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和部分增值税等;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完善强制采购和优先采购制度,逐步提高节能环保产品比重;对节能环保设备实行特别折扣,同时实行特别折旧和税收减免政策,鼓励节能环保设备的使用。
  
  6.3.3 探索财税共享合作机制

  各地在产业对接时,之所以会一哄而上,盲目竞争,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现行财政体制。在现行的财税体制下,京津冀区域节能环保产业链的构建势必会面临利益分配不合理的局面,对产业链的培育会产生阻碍。在探索京津冀区域财税共享机制上,可以建立京津冀财税体制改革试验区,积极探索一系列的财税体制改革和利益共享机制,这不仅为京津冀面临的财税分配的难题提供解决方案,对于其他区域解决财税共享的难题也会产生促进的作用。对于河北省内部,可以通过协调各市县财政利益分配关系等,分析按区域产值进行税收分成的可行性,探索环保容量调剂补偿等政策,建立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利益共享机制。

  6.3.4 建立统一的节能环保要素市场

  首先,统一京津冀各地排污处罚标准,各地对各项排污要求都做出一致规定,这样可以避免因标准不统一,有些企业选择从排污要求高的地方转移到排污要求低的地方,提升企业进行环保改造的动力;其次,要通过户籍制度改革等举措,建立京津冀劳动力市场,让节能环保专业人才根据市场需求自由流动;最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北京周边与河北断头公路的建设。河北省虽然环绕着京津,彼此相邻,但是在交通上并不理想,存在多条断头路,不利于要素的顺畅流动,因此,京津冀要在交通道路上加强合作,共同加大在道路建设上的投资,消除断头路,使京津冀要素市场形成统一的大市场。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