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人生哲学论文

大学生对生命价值与意义认知及其培育策略

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 作者:任泽
发布于:2021-05-28 共660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2篇】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论文(推荐阅读范文6篇)
【第3篇】 大学生对生命价值与意义认知及其培育策略
【第4篇】青少年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意识的培育
【第5篇】初中生物中开展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教学实践
【第6篇】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三部曲式教学方法探析

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论文范文第三篇:大学生对生命价值与意义认知及其培育策略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我国西部十所高校大学生生命意识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生命意识状况总体较好,大学生对生命价值有较高的认知,绝大多数大学生都珍视生命。但大学生对生命的体验正向积极,其中也有隐忧,对生命现象的理解存在困惑和迷茫。强化大学生生命意识,需要加强大学生对生命意义与生命价值的认知;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增强大学生的生命体验;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死亡,珍惜生命;帮助大学生觉知生命的意义,成就人的超越性存在。

  关键词:大学生; 生命意识; 生命意义; 生命价值; 生命体验;

  作者简介: 任泽(1969-),女,山西大同人,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Abstract: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on the life conscious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en universities in Wester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ife awar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is generally good. College students have a high awareness of the value of life,and most of them cherish their life. College students' experience of life is positive,but there are also hidden worries,confusion and bewilderment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life phenomenon. To strengthen the life consciousness of college students,we should intensify their cognition of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life,cultivate their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and enhance their life experience,guide them to treat death correctly and cherish their life,help them realize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achieve human transcendence.

  Keyword:college students; life consciousness; life meaning; life value; life experience;

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生命意识是人在生命体验的基础上,对生命存在和生命价值的感知和认识。它是建构人的精神世界、构筑人的精神家园的基础。大学生生命意识的培育是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将生命意识作为根植于心的终身理念,是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本研究通过对大学生生命意识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了大学生生命意识的特点,从而为强化大学生生命意识培育提供建议。

  一、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既包括重点高校,也包括地方一般高校;既包括师范类高校,也包含非师范类高校,如内蒙古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学院、贵州大学和宜宾学院等十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涵盖了不同学科、不同年龄及不同性别。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形式发放调查问卷2000份,回收问卷1911份,问卷回收率为95.55%.其中,有效问卷173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6.7%.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调查问卷编制借鉴了"生活目标量表(PLT)"[1]"生存意义量表(ES)"[2]及"大学生生命意识调查表"[3];累计方差解释率为73.028%,某一测量项目在某一公共因子上有较高的负荷值(大于0.53),在其他公共因子上负荷比较低,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本研究做主成分分析,提取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并使用克朗巴赫α系数衡量各因素间的一致性。问卷总体克朗巴赫α系数为0.929,各分量表的克朗巴赫α系数在0.693~0.884之间,表明问卷的一致性信度较高。本研究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44969.794,相应的概率P接近0,小于α=0.05,说明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矩阵有显著差异;对数据进行了KMO检验,值为0.890(详见表1)。一般地,KMO>0.70即可接受。所以,本研究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

  表1 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和KMO检验结果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依据问卷中测量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结果得到5个因子(对生命价值的认知、对生命过程的体验、对生命现象的理解、对自杀的态度及对死亡的态度),能解释原有变量总方差的73.028%(见表2),效果比较明显。

  本研究采用方差最大法对因子载荷矩阵实施正交旋转,且使因子负荷大于0.53.严格地讲,对生命价值的认知包括对自杀的态度和对死亡的态度,但为了便于分析问题,调查问卷设计中把对自杀、死亡的态度分别列为两个独立的因子。

  表2 解释的总方差

  二、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生命意识总体状况良好

  本研究根据总体水平得分及标准差统计分析十所大学大学生生命意识的总体状况。从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生命意识的总体得分水平为4.4182(见表3),其中对生命现象的理解得分偏低,其他四项,即对生命价值的认知、对生命过程的体验、对自杀与死亡的态度得分都比较高。

 

  表3 西部地区十所高校大学生生命意识状况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生命价值有较高的认知;绝大多数大学生珍视生命,认为即使生命无欢乐可言也不能自杀。他们能比较客观地对待死亡。同时,人文、社科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在大学生生命意识的培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对我关于生命的看法影响最大的是"这一问题的回答,列在第一位的是"道德"(42.4%),列在第二位的是"政治思想"(24%),列在第三位的是"法律思想"(11.5%)。这三项选择比例远远高于"习俗"(3.5%)、"宗教"(2.9%)、"哲学"(7.3%)。

  (二)大学生生命意识状况的差异分析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大学生的生命意识状况从性别、年级和专业看,并无显著差异;与此前其他地区所调查的大学生生命意识状况相比较,分值略高,但比较接近(见表4)。

  表4 西部地区与其他地区大学生生命意识总体状况分值比较

  *注:其中,地区一是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贵州、四川;地区二包括北京、河北、湖北、河南、江苏[3];地区三是沈阳[4].

  (三)大学生生命意识的问题表现

  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生命意识总体状况良好,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一是大学生对生命的体验在正向积极中包含隐忧。在问及"我的烦恼最主要来源于……"这一问题时,列在第一位的是"其他"(29%),列在第二位的是"人际交往不适应"(20%),列在第三位的是"信仰虚无"(18.3%),这三项的选择比例远远高于"恋爱受挫"(3.3%)、"生活贫困"(4.3%)和"人格缺陷"(11.3%)。虽然五个因子得分最高的是关于生命价值的认知,但是,不少大学生不知道为什么活下去,不知道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访谈显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乏支撑生命得以存在的意义感。他们不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不能确定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一定程度上会认为他们的生活或是父母逼迫,或是随波逐流,总之,自己的生活里没有真正的自己。其二是大学生对生命现象的理解比较迷茫和困惑,该因子得分最低。43.6%的学生对于"精神生活和社会关系也是我生命中的重要部分"这一问题的选项是"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或者"不确定";35.3%的学生对于"我肯定每个人的存在,都有其独特的意义与价值"这一问题的选项是"不同意"或者"不确定".关于对生命现象的理解的题目,选择"不确定"这个选项的大学生占了相当一部分。而59.8%的大学生并不认为"生命是美的",46.1%的大学生并不认为人天生就是要求进步向上的,这反映了大学生对于生命的看法比较消极。

  三、强化大学生生命意识的建议

  如前所述,虽然大学生关于生命价值的认知总体状况良好,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生命的可贵和不能重复意味着哪怕出现一例伤害生命的事件,都会非常沉痛。因此,必须加深大学生对生命现象的理解,赋予生命以意义感和价值感,使其正确认识死亡、解放心灵。在有关生命意识的研究内容中,如悲剧意识、宽容意识、责任意识、自由意识、和谐意识、信仰意识、幸福意识、灾难意识、精神家园意识、挫折意识、生命体验意识和感恩意识等,无不包含于存在意识、死亡意识、审美意识和超越意识之中。

  (一)加强大学生对生命意义与生命价值的认知

  大学生对生命现象迷茫和困惑的突出表现,是对生命意义与生命价值的认知不确定。而对于价值与意义确证的前提,是加强大学生主体的存在意识。存在意识是觉知、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存在,它是通过自我意识达成的。其形成轨迹是"我进行生存活动-我感受-我表达(我思考)-我存在",每一步都昭示了生命的存在。当然,这些环节并非总是按照特定的次序出现的。比如,可以有存在通过活动本身来实现。在活动中,人与周围的环境形成一定的关系,从而形成感受;感受又会以言语的形式表达出生命的存在过程。"在语言中通过声调、顿挫、语速、'说话方式'宣示出来。在'诗意的'言说中,此在心态的生存可能性的传达,可以成为自身的一个目标,这就近于生存的揭示了"[6].如,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一吐为快、不吐不快的表达,可使学生具有鲜明、厚实的存在感。

  总之,大学生应积极主动地投入生活实践,忠实于自己的感受,养成向亲人、朋友、自己甚至是陌生人表达的习惯,包括交谈、书写或升华为艺术形式,在表达中认识自己、延展自我。通过自我认识,能够更好地鉴别思想和行动中存在的约束条件,并加以克服。一旦完成这个过程,自我认识就可以带来新的自由。通识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教导学生思考、写作和表达[7].通过感受、表达、思考,确立存在意识,使人深刻。因为"一个深刻的灵魂,即使痛苦也是美的"[8],而美正是对人的救赎。

  (二)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增强大学生的生命体验

  大学生对生命体验的隐忧主要表现在信仰虚无和人际交往不适等方面。在这一方面,蔡元培提出的以美育代替德育、以美育代替宗教来塑造信仰,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首先,审美意识的本质是直觉性、愉悦性和非功利性。这三个特性对于社会中弥漫着的功利主义及其给人们带来的负重来说,是一剂解药。比如,席勒曾高举起审美的旗帜,试图通过艺术将人们引入道德,最终步入自由王国;马尔库塞把艺术看作人类愿望的承担、光明社会的憧憬;马斯洛早期对学生进行的一些研究证明,环境的美丑对他们是会产生影响的:丑会使人变得迟钝、愚笨。他认为,人需要美正如加入钙的饮食一样,美有助于人变得更健康。他还发现,健康的人普遍有着对美的需要。他认为,审美需要在每种文化、每个时代里都有[9].美是生命力,美滋养了生命,而生命也依靠美滋养自身。

  其次,艺术是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的统一体。它可唤醒人们的精神,以其创造的奇迹,感染人们走向对现实的改造,即艺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类社会。艺术创造的本质在于感受并表达人类的生命意蕴。尤其是"音乐"这种艺术形式,具有强烈的穿透灵魂的力量。"如果我们把美的领域中的活动看作是灵魂的解放,摆脱限制和压抑的过程,因为艺术通过供关照的形象可以缓和一切最酷烈的命运,使它成为欣赏的对象,那么,把这种自由推向最高峰的就是音乐"[10].尼采、叔本华和黑格尔等这些伟大的思想家在面对艺术的各种门类中,总是挑选音乐作为给予最高赞扬的艺术,因为音乐使人的心灵富足和伟大,而正是富足伟大的心灵才使生命充满意义。

  (三)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死亡,珍惜生命

  虽然只有极少数大学生难以接受死亡这一自然现象,但从死亡的性质上看,很有必要明晰死亡的意义。《论语》里记载了子路问孔子鬼神的事情,孔子回答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又问关于死的问题,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这段话只是体现了孔子和儒家学说反对盲目崇拜鬼神,反对不把人世间的事情做好,却把时间、精力和金钱都花费在敬奉鬼神上面,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探讨死亡的必要。因为只有认识死亡,才能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这个意义上,倒是"未知死,焉知生"了。也就是说明了人人都是用即将赴死的态度去生存,就不会盲目乐观或悲观,而会达观;不会纠缠于细枝末节,而是为所当为,最大限度地抵达生命的宽度与深度。这样说来,向死而生与生于其年是统一的,虽然知道终有一死,但同时也知道活着的过程还需担当与体会,这要求大学生对每一天都负起责任来。

  如今大学生中有这样一种看法:如果说死后什么都没有,那么活着的时候争取到的名利还有什么用处呢?也就是说,他们会有这样一种幻灭感:百年之后,皆归尘土,这就意味着没有什么事情是真正重要的。但是,"虽然我们百年之后都会死去,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做出我们此刻的所作所为不重要的推论"[11].恰恰相反,正因为只有一生一世,所以才要更加珍惜生命的瞬间。即使对世间无所留恋,也不用着急自杀,死亡终究到来,并且那么恒长;也不必对死亡恐惧,因为死后并不知道已死。碰触、思考死亡,具有正确的死亡意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四)帮助大学生觉知生命的意义,成就人的超越性存在

  无论是大学生中出现的自杀现象,还是对生命体验的消极与被动,其都忽略了人应是超越性的存在这一重要原因。尼采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他就能够忍受任何一种生活。这便是不纠结于一时一事,超越自我的结果。它能借由人生的锚定,摆脱生命体验的消极被动。超越是人不满足于自己的当下,追求一种尚未存在的理想世界;通过超越,可以帮助大学生觉知生命存在的意义,为生命存在寻找精神家园。简言之存在意识是超越意识的基础,审美意识具有超越的性质。

  第一,以自觉超越自发。自发建立在感性直观的基础上,而自觉的过程则是理性的关照。如果感性直观使生命具有过多不恰当的欲望、嫉妒、暴怒和傲慢等,那么就必须理性地对他们进行引导、升华或转变。生命意识的觉解是为了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其过程使人沉浸在纯粹的知识活动中,感受思维的乐趣,从自发走向自觉。不论是孔子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还是荀子的"性伪合",都彰显了理性的力量。孔子在回答如何拥有幸福的生活时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因此,通过引导学生具有自觉的理性,可以使他们"从狭隘的视角中解放出来,不囿于他们的专业,能够批判性地与其他领域联系起来思考问题"[12],最终达至不断自我反思和自我超越的阶段。

  第二,以理想原则超越快乐原则。弗洛伊德认为,"本我"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遵循"现实原则";"超我"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遵循"理想原则".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快乐都是好事,况且快乐与幸福是两回事,追求快乐有时会导致不快乐或坏的后果。所以苏格拉底才说,"未经过思索的人生不值得过";钱钟书认为,"快活"大抵是"慢死";而古希腊哲学家也把"节制"列为四种主要道德之一。这里的理想超越具有马斯洛实现了自我的超我者的高峰体验的意味。

  第三,以人类超越个我。马克思以解放全人类为自己的使命,对人类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严厉地批评社会,这是因为他具有强烈的献身社会进步的理想。"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13].这种生命价值感使人遇到任何艰难困苦,都不会陷入虚无与消沉。

  生命意识是在生命之间的互相影响中形成的。大学生生命意识的培育必然存在于时时处处。本次调查有助于了解到大学生群体生命意识的总体情况。然而,大学生生命意识状况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涉及人类精神家园的大学生生命意识研究,需在质的研究方面向纵深拓展。

  参考文献

  [1]Crumbaugh&Maholick[DB/OL].2012.http://faculty.fortlewis.edu/burke_b/personality/pil.pdf.

  [2]Alfried L ngle,Christine Orgler,Michael Kundi.The Existence Scale[J].European Psychotherapy,2003,(1):147-151.

  [3]许海元,付海玲,王艳芝。大学生生命意识调查表的初步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9,(11):982-984.

  [4]许海元,付海玲,王艳芝。大学生生命意识及生命价值取向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09,(1):125-129.

  [5]杨俊岭。关于大学生生命意识的调查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20-122.

  [6] 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M].郜元宝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7.

  [7]Fareed Zakaria,In Defense of a Liberal Education[M].New York:W.W.Norton&Company,2015.72-78.

  [8]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sthetik[M].Berlin:AufbauVerlag,1955.531.

  [9]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M].成明编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65.

  [10] 黑格尔。美学:第三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37.

  [11]Thomas Nagel.What Does it All mean?[M].Hudson,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95.

  [12]John White.Philosophy and the Aims of Higher Education[J].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1997,(1):7.

  [1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9.A

作者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原文出处:任泽. 大学生生命意识状况及其培育[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30):40-4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