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就是力量论文范文第三篇:"知识就是力量"这一论断产生的背景及实现途径
摘要:"知识就是力量"是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提出的经典理念,其一经提出,就成为很多人勇攀知识高峰的信念。虽然包含着失之偏颇的方面,需要我们运用唯物辩证法进行思辨,但只要将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势必可以发挥其应有的力量。
关键词:知识就是力量; 实践; 弗兰西斯·培根;
作者简介: 王萌萌,1998年生,女,陕西省商洛市人,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系2017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郭晓蓓,1984年生,女,陕西省西安市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哲学。;
弗兰西斯·培根生于16世纪60年代,其所生活的时代正是英国宗教改革在全国上下推行之际,也是文艺复兴渐入佳境的时期。培根反对中世纪时期将一切事物的最终解释权归于上帝,从唯物主义角度看,培根是近代西欧哲学界的发源人。培根一生都在坚持唯物主义经验论,并且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一经典论断,虽然此后历经沧桑巨变,但学界对这一论断的思考从未停息。
一、"知识就是力量"产生的背景及内涵
16世纪末至17世纪是英国新旧思想交替的历史时期。中世纪的教父哲学和经院哲学,将上帝视为万事万物的来源与归宿,就在这样一个刻板、虚假的世界里,弗兰西斯·培根在思维层面做出巨大改变,发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呼声。
培根认为,"科学的目的是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获得支配自然的力量,达到人生的福利和效用,"究其根本,他所说的认识论其实就是反映论,就像他自己认为的,"存在的真理同知识的真理是同一个东西,两者的差异不过是如同实在的光线同反射的光线的差异罢了。"怎样的知识算是有用的?唯一的判断途径就是实用性,"好的知识"是可以用来满足自己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需要,帮助自己活得更好。在获得认识的过程中,有两个阶段,一个是感觉,一个是理智,感觉是认识的基础,但往往带有主观色彩,获得的知识往往可能是"披着真理的外衣",必需用理智加以辅之。实践自身有其特有的功能,将感觉上升为理智,排除个人情感因素,触及到科学的本质和规律。
二、"知识就是力量"的局限性
在经院哲学带有传统宗教色彩的思想观的背景下,培根提出了一个新的科学方法--归纳法,即在经验证据的基础上,总结出一般而普遍的规律。他具体阐述了归纳法的程序--三表法,首先要收集大量的事实材料,其次将事实材料分成"具有"和"缺乏",最后利用"程度表"将正反材料进行比对,推导出有公信力的法则。但是,培根的归纳法从一开始就具有"先天不足",收集和整理材料的过程相当于"简单枚举",此外,即使他所处于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但仍然有很多的外力,阻止探寻真正的知识,所以归纳法得到的结论是或然的。在当今时代教学过程中,"简单枚举"的身影在部分学生的身上潜伏着,对学生而言,同一年级不同学科或者同一学科不同年级的知识在不断叠加,就部分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所拥有的知识就像"盖楼",一层一层的垒砌,并没有联系精简和实际意义上的扩大。
知识一经产生就一直是正确的吗?实践证明显然并非如此。夸张地说,即使是真理,上一秒还具有可参考性,下一秒就可能转化为谬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早已为我们揭示出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需以时间、空间的转移为条件,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事物的真理性是在一定范围内而言的。人对理解知识和掌握规律的深浅程度,直接影响知识的转化程度,并且人具有相对性,对知识的转化能力自然也不同。
三、"知识就是力量"的实现途径
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就将哲学思辨的重点从天上拉回了人间,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及至中世纪,经院思想是人心中的唯一法则,然而在近代时期,理性思维重新唤醒,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后遭到猛烈抨击,那些只知道跟随前人的脚步,似乎已经忘记自己还有主观能动性,等到伽利略发明天文望远镜,观测到了一系列支持"日心说"的数据,终于结束了"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争论。柏拉图有句名言:"智者说话,是因为他们有话要说;愚者说话,则是因为他们想说。"只有真知灼见,才能真正转化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因此,我们要对信息进行有条件的甄别,用科学的知识帮助自己建立正确的三观。
认识从实践中来,又要回到实践中去,这样才能发挥知识效用。如若知识仅停留在意识层面,那么知识无法实现它自身的力量,要想探讨事物的真理性,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反复检验。因此,对于"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口号,我们需用辩证的态度而观之、思之。学习的目的绝不仅是为了考试成绩,还要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利用。此外,还要注意知识也是不断更新的,于是在现实环境中检验知识的真理性就显得更为重要。
实现"力量"不仅需要"知识因素",还需要"创新思维".亚里士多德对其老师柏拉图的思想采取的是批判性继承,最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思想体系。学生在思考知识转化为力量的途径时,必须运用创新思维,才能激发活力。现如今我国格外重视创新,政府也主导开展了很多创新竞技大赛,例如互联网+创业大赛等,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国还提出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可见,创新作为知识转化为现实力量的桥梁是何其重要!
"知识就是力量"自提出开始,时至今日,一直成为很多人攀登知识高峰的座右铭,虽有不足,但只要将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知识就是力量"就有实现的可能,就能产生巨大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瑞,郭晓蓓。刍议"知识就是力量"[J]新西部,2019(09):86+101
[2]李晓茹,蔡德林,王莹。创新的知识才是力量--对"知识就是力量"的跨时代解读[J]江苏科技信息,2014(16):11-12
[3]《西方哲学史》编写组。西方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侯金鹏,陈晓英。试论"知识就是力量"的本体论内涵及当代价值[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7(04):17-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