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人生哲学论文

《桃花扇》中李香君的爱情观及其形成原因

来源: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作者:李梦怡
发布于:2020-11-18 共7254字

  摘    要: 作为《桃花扇》中的主角,李香君有着忠贞、自由、独立的爱情观:在爱情的选择上,她向往自由,顺从自身意愿;面对奸人的强迫,她誓死忠于自己的爱情;而在家国大义面前,李香君又有着独立的爱情观,将家国大义置于个人情爱之上。李香君忠贞、自由、独立的爱情观,与当时的社会背景、重气节的社会风气以及作家的创作意图是密不可分的。

  关键词: 《桃花扇》; 李香君; 爱情观; 忠贞; 自由; 独立;

  Abstract: As the protagonist of Peach Blossom Fan, Li Xiangjun has a view of love with loyalty, freedom and independence: in the choice of love, Xiangjun yearns for freedom and obeys her own will; in the face of the coercion of the adulterer, Xiangjun vows to be loyal to her love; while in front of the justice of family and country, Xiangjun has an independent view of love, placing the justice of family and country above personal love. Li Xiangjun's view of love with loyalty, freedom and independenc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ocial background, the social atmosphere of valuing integrity and the writer's creative intention.

  Keyword: Peach Blossom Fan; Li Xiangjun; view point of love; loyalty; freedom; independence;

  《桃花扇》是孔尚任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性以及丰富的内涵,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王国维曾说道:“元人杂剧,辞则美矣,然不知描写人物为何事。至国朝之《桃花扇》,则有人格矣。”[1]18吴梅在《顾曲麈谈》中称赞《桃花扇》“不独词曲之佳,即科白中诗词对偶,亦无一不美”[2]112。王国维与吴梅从不同角度对《桃花扇》的人物刻画以及词曲本身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作为《桃花扇》中最重要的女性角色,李香君也展示出了与以往一般女性形象所不同的爱情观念。
 

《桃花扇》中李香君的爱情观及其形成原因
 

  一、李香君的爱情观

  孔尚任塑造的李香君一角当是非常引人注意的,她不仅“妙龄绝色,平康第一”[3]15,同时又聪颖出众,有着常人所没有的侠骨柔肠与高风亮节。李香君敢于追求真爱,对爱情忠贞执着,又有着坚定的政治理想。分析李香君所呈现出的爱情观,能够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李香君的人物形象及其存在意义。

  (一)忠贞的爱情观

  爱情自古以来便是文学作品一个重要的母题,爱情作品历朝历代层出不穷。不同时期,文学作品里体现的爱情观也不同,并且与女性意识的发展息息相关。《桃花扇》中李香君的爱情观相较以往有着很大的进步,首先体现在她对于爱情的忠贞。

  李香君与侯方域是在两厢情愿的情况下结合的,因此对于李香君而言,侯方域就是她的良人,奈何好景不长,由于阮大铖的陷害,侯方域只能出逃,而李香君在侯方域走后,守志不渝,当杨龙友找人介绍香君给新任漕抚田仰做小妾时,香君态度坚定,一口回绝:

  【锦后拍】俺独自守空楼,望残春,白头吟罢泪沾巾。(老旦)何不招一新婿?(旦)奴家已嫁侯郎,岂肯改志。……(老旦)这事凭你裁酌,你既不肯,另问别家。(旦)卖笑哂,有勾栏艳品。奴是薄福人,不愿入朱门。[3]68

  李香君自侯方域走后,志守媚香楼,面对给她说媒做妾之人香君丝毫不予余地,即便是“独自守空楼,望残春”也要“白头吟罢泪沾巾”[3]68,这里借卓文君《白头吟》中对司马相如的深情来表达香君自己对侯方域的深情。当媒人们问她“何不招一新婿”[3]68,香君坚定地回答“奴家已嫁侯郎,岂肯改志”[3]68,明确地表示自己不愿改嫁。而当媒人继续劝说,香君更是直言“这题目认错,这题目认错,可知定情诗红丝拴紧,抵过他万两雪花银”[3]68,把侯方域给她的定情诗比作月下老人的红丝线,虽然她与侯方域分隔两地,但是他们的心还是紧紧地连在一起,谁也不能把他们分离。最后媒人甚至想吓唬她要另找别家,她也只是淡淡说一句“奴是薄福人,不愿入朱门”[3]68。而这里两个“媒人”前脚尚未走,后面又来了四个,这次不仅数量上更多,而且话语与手段也更为激烈:

  【北骂玉郎带上小楼】他为你生小绿珠花月身,……(旦)奴家不图富贵,这话休和我讲。……(净、丑)我们也走罢,干发虚,没钞分,遗臊撒粪。[3]68

  这一段香君没有任何唱词,只是说白,更突出了香君一个人“舌战群媒”的紧张与激烈。媒人们上来便说田仰富贵,能给予香君优渥的条件。而香君不为所动只说“奴家不图富贵,这话休和我讲”[3]68,面对媒人的利诱与威胁,香君决绝地表示“奴便终身守寡,有何难哉,只不嫁人”[3]68。有姐妹劝她“明日拿去学戏,要见个男子的面,也不能够哩”[3]68,说明在当时,嫁人是远比做艺人要强的,然而香君软硬不吃。即便媒人们动手动脚甚至用吃官司、受刑罚相胁迫,香君也没有半分妥协。这里既是拒媒,也是明志,表达了香君对爱情的执着。

  香君拒媒已经明确地表明了她的态度,那么在“守楼”一出中,面对杨龙友与李贞丽的劝说与强迫,香君以死明志,不愿改嫁,更加体现出她对爱情的忠贞。香君身为青楼女子,她自知斗不过权贵奸党,当杨龙友前来劝说她改嫁时,香君拿出定情之扇,表示自己已嫁侯方域:

  【摊破锦地花】案齐眉,他是我终身倚,盟誓怎移。宫纱扇现有诗题,万种恩情,一夜夫妻。(末)那侯郎避祸逃走,不知去向;设若三年不归,你也只顾等他么?(旦)便等他三年;便等他十年;便等他一百年;只不嫁田仰。[3]91

  香君始终坚守着自己的爱情,坚信“万种恩情,一夜夫妻”[3]91,当杨龙友问她若侯方域三年不回该如何,香君也是毅然回答“便等他三年;便等他十年;便等他一百年;只不嫁田仰”[3]91,这连珠炮一般的话语,不假思索的回答,坚决地表明了自己无论如何都不会改嫁田仰。同时香君又反问“阮家妆奁尚且不受,倒去跟着田仰么”[3]91,表明了自己不与奸党为伍的坚定立场,她不肯为了钱财就轻易背弃侯方域,她不愿出卖自己的爱人与自己的爱情。当李贞丽要强行给香君梳头穿衣,香君奋力反抗,持扇前后乱打,情急之下甚至“倒地撞头”,“把花容碰了个稀烂”,血喷了满地,连诗扇都溅坏了,这也达到了全剧的一个高潮,可见香君当时为了守住自己的忠贞是多么的惨烈,她对于爱情的忠贞与执着,令人动容与敬佩。

  (二)自由的爱情观

  封建社会的婚姻都大多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基础[4],李香君与侯方域的结合虽是在李贞丽、杨友龙的安排下促成的,却是李香君自由意志的结果。李香君自身极具才情,东林党人对她频频称赞,张天如、夏彝仲等名人还为她题诗相赠,可见香君自身便是才貌双全。加上受其师友苏昆生、柳敬亭等人的潜移默化,使得李香君对复社名士、东林党人有着很大的好感,这就使得她在对象的才学与政治态度上有着预期,有一套自己的择偶标准。李香君之所以情愿与侯方域结合,也是因为侯方域在情趣才学、政治立场方面都达到了她对伴侣的期盼。李香君第一次出场是与其假母李贞丽一同,两人皆有一段唱词:

  【秋月夜】(小旦倩妆、扮鸨妓李丽贞上)深画眉,不把红楼闭;长板桥头垂杨细,丝丝牵惹游人骑。将筝弦紧系,把笙囊巧制。

  【前腔】(旦艳妆上)香梦回,才褪红鸳被。重点檀唇臙脂腻,匆匆挽个抛家髻。这春愁怎替,那新词且记。[3]8

  两位美人上场,唱的都是美人曲,但是两者之间仍存在差别。李丽贞年纪终归大于香君,她唱的更多是景。而李香君作为一个正值年轻貌美的少女,唱的是她眼中的自我,更值得寻味的是这少女动了心思,有了春愁。李香君身处青楼,对情爱的认知自然较早,少女思春再正常不过。而随后通过苏昆生教曲,能够发现李香君学习的曲子正是《牡丹亭》: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净)妙妙!是的狠了,往下来。

  【好姐姐】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縻外烟丝醉软。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得先。……呖呖莺声溜的圆。[3]10

  这一段唱的正是郁郁寡欢的杜丽娘到了繁花似锦的花园中,花园中的勃勃生机激发了杜丽娘心中被压抑的人生欲望。也正是这对于爱情的追求与渴望,促使杜丽娘为情所死又为情而生。李香君悉心学习《牡丹亭》定然也使她对爱情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她的心中对爱情有所向往,渴求一段称心的姻缘。而侯方域于第一出上场,介绍自己:

  小生姓侯,名方域,……先祖太常,家父司徒,久树东林之帜;选诗云间,……中年浩气,流成苏海韩潮。[3]3

  由此可知,侯方域一族“久树东林之帜”,侯方域本人也是复社重要领袖,心中有着抱负与政治理想,同时他本人也是风流倜傥,富有才气。李香君早已听闻侯方域的名气,相见之后更觉他才气逼人,这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了香君的政治倾向与审美,因此可以说,李香君嫁给侯方域是其自由选择的结果。

  李香君受到东林、复社党人的影响,使得她倾心于有才有情并且有铮铮风骨的君子。她自身才艺双全,也渴望能找一位拥有共同政治理想与才情的另一半,所以她不是一味地听从李贞丽才与侯方域结合,而是李香君自由选择的结果。根据后面的故事可知若是所嫁之人不是香君理想之人,她定会激烈反抗,不会顺从,这体现了她自由的爱情观。

  (三)独立的爱情观

  李香君是一个具有高度自我意识、坚强独立的女子,她对爱情自由的追求、对爱情的忠贞都出于她高度独立清醒的爱情观。李香君独立的爱情观主要体现在她身处爱情不盲目,深明大义,能为了大局忍受离别,同时在家国危难之时与侯方域再相遇也能舍小情而入道。

  李香君身处青楼,但是她对于爱情还是有着自己的想法与主见的。在当时社会,男子是占主导地位的,对于青楼女子而言,嫁一位好男儿,便相当于有了庇护。因此,当时的女性普遍会把另一半当做是自己的天,自己的地,一旦抓紧便不愿再放手。而李香君不同,她虽然爱恋侯方域,但是她并没有被爱情冲昏了头脑,在紧要关头仍能保持清醒,甚至为了侯方域的安全与大局主动让侯方域出走。李香君刚烈、独立的性格在“却奁”中有很深刻的表现。两人刚刚结合,正是浓情蜜意之时,“儿女浓情如花酿,美满无他想,黑甜共一乡”[3]27,可是当杨龙友来贺喜时,香君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的蹊跷:“俺看杨老爷,虽是马督抚至亲,却也拮据作客,为何轻掷金钱,来填烟花之窟?在奴家受之有愧,在老爷施之无名;今日问个明白,以便图报。”[3]29短短两句话却问得合情合理又直击要害。而当得知是阮大铖所资助时,侯方域尚觉得对阮大铖“亦不可绝之太甚”[3]30,香君却狠狠地责备了侯方域:“阮大铖趋附权奸,廉耻丧尽;妇人女子,无不唾骂。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自处於何等也。”[3]30并唱道:

  【川拨棹】不思想,把话儿轻易讲。……官人之意,不过因他助俺妆奁,便要徇私废公;那知道这几件钗钏衣裙,原放不到我香君眼里。(拔簪脱衣介)脱裙衫,穷不妨;布荆人,名自香。[3]30

  在此前,香君都是一个羞涩矜持的弱女子形象,这里的香君却是果敢、刚烈的。原评赞道:“巾帼卓识,独立天壤。”[3]30她没有被爱情的甜蜜冲昏了头脑,而是展现出了犀利深邃的政治眼光,即便是面对自己心爱的人,她也一丝不苟,果然刚毅,展示了她独立刚强的一面。

  当侯方域被阮大铖所迫害时,香君更是深明大义,即便不舍,也当机立断催促侯方域:“事不宜迟,趁早高飞远遁,不要连累别人。”[3]49当侯方域表示“只是新婚燕尔,如何舍得”[3]49,李香君却没有被情爱所蒙蔽,而是正色道:“官人素以豪杰自命,为何学儿女之态?”[3]49一语点醒了侯方域,足见香君的清醒与独立。侯方域不舍,香君难道就舍得吗?毕竟是女人家,刚刚新婚就要离别,香君自然也是不舍:

  【前腔】欢娱事,欢娱事,两心自忖;生离苦,生离苦,且将恨忍,结成眉峰一寸。香沾翠被池,重重束紧。药裹巾箱,都带泪痕。[3]49

  侯、李两人这才相亲相爱了短短几日,就要生离,怎能不苦。却只能“生离苦,且将恨忍”[3]49,香君心里自然无比苦楚,但是即便如此,香君也没有挽留侯方域,甚至比侯方域还理智,且催促侯方域“怕有巡兵踪迹,快行一步罢”[3]49。香君强忍心中的不舍与苦楚,为了大局与侯方域的安危亲自送别了侯方域。在关键紧要的时刻,香君却比侯方域看得明白、想得清楚,她不是离开了男人就不能活的女人,相反,她是为了大局能够忍受离别,具有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的女性。

  同时,李香君独立的爱情观还体现在她于国破家亡之际虽与侯方域重逢,但是能接收点化,抛却儿女情长,毅然入道。李香君自与侯方域离别之后,思念万分,当李香君好不容易到了“葆真庵”,身子终于安顿,心里却还念着不知在哪的侯方域。终于,两人在道观中得以重逢,纷纷讲述自己离别后的种种,全靠师友帮助才得以安身。侯方域正说到“待咱夫妻还乡,都要报答的”[3]171,张道士却一阵当头棒喝:“当此地覆天翻,还恋情根欲种,岂不可笑……呵呸!两个痴虫,你看国在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3]171这句句紧逼,层层递进,逼得人喘不过气。如今都已家破国亡,都成了亡国奴,哪还能执拗于个人的情情爱爱,刚刚还被李香君看作是命根子的“情根”,在张道士的反问下竟是何等的声小气微。她感到醍醐灌顶,瞬间清醒,一时间竟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于是当即决定放弃个人情爱,放弃与侯方域的厮守,毅然拜了卞玉京为师入道。李香君对侯方域爱得深沉、执着,但是她心中有大义,能够为了大道舍弃爱情,这是与以往文学作品中众多女性形象所不同的地方。李香君虽是女儿家,但是她能够不拘泥于个人情爱,甘愿入道,爱情不是她的全部,她的心中还有家国大义,这也是她独立爱情观的体现。

  二、李香君爱情观形成原因

  李香君这一女性角色聪颖大胆、才情兼备,她对于爱情有着明确的选择倾向;对于奸权敢于反抗,能够为了爱情坚守忠贞;同时对于爱情不盲目,深明大义,顾全大局。需要注意的是,李香君的爱情是基于其政治立场的,她自由、坚贞、独立的爱情观与作家孔尚任的个人创作密切相关。

  (一)社会背景

  李香君对于爱情的选择与追求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她倾心侯方域,拒绝与奸党为伍,很大程度上受政治立场影响。在当时,东林党人气节高盛,得到广泛的敬重,而以马、阮为代表的奸党却臭名昭着,社会上下都恨之入骨。“明末万历、崇祯朝,东林党人声誉日盛,……不仅耸动了朝廷上下,而且赢得了市民的敬重。曲中佳丽,耳闻目睹东林党人的气节,于是倾心结纳,任何一名妓女,只要得到东林的推许,便会身价陡增,车骑盈门,甚至可以猜测李香君之所以看重侯方域,正是由于看重其政治操行。”[5]李香君自身与复社领袖张溥等人为友,同时跟从厌弃朱门、蔑视权奸的苏昆生学习,耳濡目染了东林党人风尚。并且当时人多把南明的灭亡归咎于奸臣祸国,“人人思食其肉……凡有血气者,皆欲寸磔士英、大铖等,以谢先帝”[6]。结合这样的时代背景,孔尚任在《桃花扇·小识》中说:“权奸者,魏党之余孽也,余孽者,进声色,罗货利,结党复仇,隳三百年之帝基者也。”[3]1也把马、阮等权奸认为是造成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因此,孔尚任让李香君倾心侯方域,是与政治关联的,具有倾向性。

  (二)重气节的社会思潮

  李香君的爱情观还受到当时重名节、守贞洁的社会思潮影响。明代程朱理学在思想文化领域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社会各层都受到贞节观念的影响。在当时,朱熹被列为“十哲”,整个社会都将“明天理,灭人欲”[7]“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论作为行为、思想准则。在这样的社会思潮下,女性贞洁观念被极大强化。明人吕坤在其《闺范·善行》中“贞女”条写到:“女子守身,如持玉危,如捧盈水……女子名节在一身,稍有微瑕,万善不能掩。”[8]《明史·列女传》掇其尤者收录了265位,人数已是《元史》的三倍以上。由此可见,女性守节已经成为当时整个社会的风气。所以李香君定然是以坚守、忠贞的态度对待爱情的。同时,孔尚任作为孔子的后代,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向来重视“名节”,《论语·微子》中就有“不降其志,不辱其身”[9]。孔尚任耳濡目染儒家文化,自然重视“名节”,因此,他对女性的名节与忠贞也非常认同。他曾撰写过《敕褒节孝朱氏传》和《敕表节孝陆氏传》两篇小传,文中对丈夫早逝、为夫守节的朱氏和陆氏大为认可,加以褒扬。在《桃花扇·小引》中,孔尚任说到:“《桃花扇》何奇乎?其不奇而奇者,扇面之桃花也;桃花者,美人之血痕也;血痕者,守贞待字碎首淋漓不肯辱于权奸者也。”[3]1特意强调了李香君的“守贞待字”。可以说,李香君对于爱情的忠贞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孔尚任的“贞节”思想。

  (三)孔尚任的创作意图

  李香君的爱情观还受到孔尚任的创作意图影响。孔尚任在《桃花扇·小引》中明确表示:“《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新本,父老犹有存者。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类。”[3]1“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3]1由此可以看出他写《桃花扇》的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为了揭示历史兴衰之理,二是为了吸取历史经验,“为末世之一救类”。孔尚任以爱情故事作为依托,但是他想表达的绝不单单是男女情爱,而是把关注的焦点转向了更具内涵的广阔社会。主角间的情爱与政治息息相关,情爱离合是依托,写政治才是真实意图。李香君之所以能具有自由、忠贞、独立的爱情观念,正是因为她的心中不只有个人情爱,还具有着家国大爱,她的爱情与政治息息相关,家国大义高于一切。而这也是孔尚任创作的结果,他借李香君这一角色来寄托自身对于历史、社会的深刻思考和追求。李香君面对情爱的清醒、自持,最后甚至入道而放弃个人情爱,正是作者自我意识的表达:国已不存,有家何用?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下,孔尚任在创作时将关注主体外向化,使得个人的情感与经历让位于家国、历史。梁启超曾在《小说丛话》曾指出:“《桃花扇》于种族之戚,不敢十分明言,盖生于专制政体下,不得不尔也。然书中固往往不能自制,一读之使人生故国之感。……读此而不油然生民族主义之思想者,必其无人心者也。”[10]香君的独立人格精神也正代表了孔尚任的独立思考与人格精神,这一人物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是复杂历史背景下,作者关于历史、政治的深刻思考。

  三、结语

  李香君这一女性角色有着独特的爱情观,面对爱人,她忠贞坚守,誓死不从奸人的强迫;面对爱情,她顺从本心,追求自由,选择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侯方域;面对家国大义,她又能清醒独立地放下个人情爱,甘愿入道。而李香君爱情观的形成,与当时社会崇尚东林党人、注重气节的社会风气相关,同时也体现了孔尚任家国社会高于个人情爱的思想。

  参考文献

  [1] 姚淦铭,王燕.王国维文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2] 吴梅.顾曲麈谈[M]//吴梅.吴梅戏曲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
  [3] 孔尚任.桃花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4] 金良年.孟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5] 陶慕宁.青楼文学与中国文化[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
  [6] 抱阳生.甲申朝事小纪[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
  [7] 朱义禄.朱子语类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17.
  [8] 吕坤.吕坤全集[M].王国轩,王秀梅,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8.
  [9]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0] 阿英.晚清文学从钞·小说戏曲研究卷[M].北京:中华书局,1960.

作者单位:南宁师范大学
原文出处:李梦怡.《桃花扇》中李香君爱情观分析[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38(02):6-10.
相关标签:爱情观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