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舒婷的《致橡树》和劳伦斯的《恋爱中的女人》是中外探讨两性爱情婚姻平衡的经典之作,在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两部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意象,以表现作品主旨。本文通过对两部作品意象的比较,发现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会影响作家的写作方式。
关键词: 意象; 爱情观; 《恋爱中的女人》; 《致橡树》;
劳伦斯是英国着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在《恋爱中的女人》一书中探讨了他心目中和谐平等的两性关系。几十年后,中国朦胧派诗人舒婷在《致橡树》中也探讨了自己心中正确的爱情观,呼吁女性要有独立意识。时至今日,舒婷所提倡的独立平等的爱情观仍是女性反抗传统爱情婚姻观的旗帜。这两部文学作品虽然体裁不同,但都使用了丰富的意象来传递作品要表达的情感和理念。劳伦斯和舒婷分别使用了不同的意象来表达自己作品的主题。本文对两部作品意象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旨在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传递的思想。
1 、比较基础
1.1 、创作背景
《恋爱中的女人》是劳伦斯在一战后完成的一部代表作品。劳伦斯的父亲和母亲,还有他本人和妻子的婚内关系都不平衡,这让劳伦斯一直渴求一种平衡的两性关系。当时,随着女性主义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两性关系。女性主义,又称性别平权主义,提倡女性在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等各方面追求与男性同等的权利,反对性别歧视。劳伦斯受到女性主义的影响,在《恋爱中的女人》这部作品中表达了他对和谐两性关系的思考。劳伦斯通过对小说主人公厄休拉和伯金之间关系的描述说明了自己内心理想的、平衡的两性关系。
《致橡树》是舒婷的一首短诗,原是舒婷写给归国老诗人蔡其矫的一封信。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致橡树》这部作品的出现,成为当时很多新时代女性婚恋观的风向标。它的出现无疑给不少知识女性进行了一次思想的洗礼,引发了人们思考什么才是正确的爱情观,这首诗大大冲击了当时的传统婚姻爱情观,给很多知识女性带来了希望和精神寄托。
1.2 、相似的爱情观
《恋爱中的女人》和《致橡树》这两部作品完成的时间不同,但都创作于女性思想觉醒的时期,都致力于探索正确的爱情观。劳伦斯受到时代的影响,“追求的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保持各自的独立和平等,又是和谐统一的两性关系”(许爱琼,2012)。舒婷则更突显了女性角度的爱情观:“她传递出平等独立、互相尊重;志同道合,互相理解;同甘共苦,互相扶持;精神守望,互相交融的爱情观,对现代女性的独立自主意识的培养及正确爱情观的树立有着深远的影响和现实意义”(尹丽,2019)。
2 、意象
2.1 、中西方意象的特点
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中外文学蓬勃发展,各类作品多姿多彩,但是无论什么题材、什么类型的文学作品,都会涉及意象的使用。利用意象,作者不仅能够有效表达作品内容,更能表达情感志趣,丰富作品的内涵和深度。在一部作品中,作者为了清楚地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意思,不可避免地会运用意象。因此为了更好地把握作品主旨,笔者认为可以将作品中的典型意象作为切入点,对作品进行分析。
自古以来,中国文学家们偏爱含蓄的表达方式,注重用意象来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和借景抒情。意象在许多中国文学作品中起到象征渲染或铺陈描述的作用。在《致橡树》中,“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木棉树”分别代表的是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几种爱情观,虽然诗人并没有直接说明这些意象代表的爱情观具体是什么,但是读者可以根据这些意象的特征进行联想,进而明白其中的含义。而在西方,文学家们则喜欢直抒胸臆,通过对意象的直接描写,来表达对美好感情的歌颂以及对大自然的赞美。《恋爱中的女人》一书中出现的景物、动物等意象往往都暗示着小说人物的心理心境,或小说情节中矛盾的焦点。例如,小说中对厄休拉的描写:“她就坐在他身边养神,就像一颗星星一样与他保持着平衡。”在这句话中,劳伦斯把厄休拉和伯金形容成两颗保持平衡的星星,来描述这两个人的关系就像两颗星星一样是互相平衡的,劳伦斯以这种方式直截了当地点明他所赞成的两性关系,并没有拐弯抹角。
另外,不少东方文学作品选取的意象都是抽象的。有人做过统计,中文诗作中泛指意象的数量大于特指意象(潘利峰,2015)。例如,《致橡树》中的“痴情的鸟儿”“泉源”“花朵”等都是泛指意象。
2.2 、两部作品中典型意象的分析
在《恋爱中的女人》一书中,劳伦斯不断地探讨何为和谐的两性关系。为了说明厄休拉和伯金和谐两性关系的形成过程,他使用了“椅子”这一意象。在“一把椅子”这一章节中,当厄休拉和伯金去旧货市场买家具时,伯金看上了一把旧椅子,因为这把椅子让他想起了简·奥斯汀时期的英格兰,可以让他在机械化中“寻觅旧的情绪”;而厄休拉却不喜欢伯金提起过去。最后他们把这把椅子送给了一对新婚夫妇。这里的旧椅子象征着旧世界、旧思想和旧道德,厄休拉和伯金将椅子送出的行为表明他们敢于与旧世界分割,并且,也象征着他们之间新型关系的建成——他们不再因争吵不欢而散,而是想出了解决办法来达到一种和谐、平衡的两性关系。
劳伦斯用“双星平衡理论”与“星”这一意象来说明他内心中理想的两性关系。所谓双星也就是两颗独立存在的星体,它们各自发着耀眼的光芒,互相绕着对方转。而双星平衡模式就象征着爱情中的男女双方相互独立,彼此相爱却各自闪耀,都能活出自己的人生价值。厄休拉和伯金在一起后,在寺庙里,厄休拉抬头看到了天上刚刚展露的“新星”,“新星”象征着新生活、新世界和新关系的开始,而厄休拉坐在伯金旁边,“就像一颗星星一样与他保持着平衡”。厄休拉和伯金两个人就像两颗星星一样,一个是教师,一个是教员,身份相当,他们的思想都很成熟,对每件事都有自己的见解。他们从开始的针锋相对,到后来的磨合相爱,最终达到了双方的平衡。“双星”象征了劳伦斯独立、互相尊重的爱情观。劳伦斯的书中还写到了另外一对恋人杰拉德和戈珍,这对恋人处于一种不平等的两性关系之中。劳伦斯通过“驯服母马”这一意象来体现这对恋人不平等的关系的,“驯服母马”是指一匹顽强反抗的阿拉伯牝马最终还是被驯化,这象征着一种不平等的、控制型的爱情观。
《致橡树》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作者使用“木棉”和“橡树”这两个突出的意象来表达自己主张的完全平等的爱情观。她认为两性需要的是独立平等、相互尊重,爱情中的两个人应是对方身旁同样参天入云、并肩而立的两颗“树”。诗中写道,“我们”的“根”是“紧握的”,“叶”是“相触的”,没有什么能够分离“我们”,“我们”互相撑起对方的半边天,“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这里作者以木棉树的口吻,说出了“两棵树”的特点:一刚一柔,分别代表男性的刚强和女性的柔美,这两种特性和谐地共存,“两棵树”并不用为了迁就对方而丢掉自己的本性。这些诗句是一位优秀独立的新时代女性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向对方的宣示:“你有你的骄傲,我有我的自豪。”
舒婷在作品中用“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等意象来象征不平等的爱情观。凌霄花通过攀援他物向上生长,攀援的凌霄花象征着恋爱中的一方把自己的品格和精神依附于对方。“痴情的鸟儿”体型较小,它想要的是一个安全的窝,象征苦恋、单恋,这只鸟儿整日只会吟唱“我爱你”,在大树冷漠的绿荫下,它一厢情愿地唱着对大树的浓情蜜意,迷失了自我。舒婷在诗中用了两个“绝不”来表现她对这两种恋爱方式的强烈否定。舒婷在作品中还写道:“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这几句诗表达出舒婷不甘愿做那一味奉献的泉源和险峰,不愿意在爱情里一味地奉献自己“日光”般的温暖和“春雨”般的温柔。舒婷否定了不和谐的爱情观,追求完美和谐的两性关系,这一点和劳伦斯的观点是不约而同的。
2.3、 意象对比
这两部作品选取的意象十分具有代表性,反映出了中西方作者写作的差异。东西方人在表达情感时差异很大,东方人比较含蓄内敛,而西方人更直接大胆。所以东方古典诗歌作者一般会通过意象来寓情于物、借物抒情和托物言志,把不好意思或者不能明说的感情通过意象表达出来。
首先,《致橡树》作为一首新诗,它既具有古典诗歌内敛含蓄的特点,也兼具西方的直接。舒婷首先以自己为视角,说自己绝不做“凌霄花”和“痴情的鸟儿”之流来隐晦地表情传意,但是她又通过“木棉”和“橡树”等意象坚定地将自己平等独立、互相尊重的爱情态度表达出来,表现方法浓烈丰富、大胆直接,极具感染力。西方作者则素来以直接为传统,在《恋爱中的女人》中,西方人的直接在劳伦斯对于性的大段描写中可见一斑。
其次,《致橡树》的作者在意象的使用中倾注了自己的情感。作者对于“凌霄花”和“痴情的鸟儿”之流的爱情观带有强烈的否定和藐视的情感;对于“木棉”和“橡树”的爱情则是向往和推崇的。而《恋爱中的女人》中,厄休拉和伯金在一起后,他们驱车驶向远方,“她就坐在他身边养神,就像一颗星星一样与他保持着平衡”。在这里,劳伦斯把厄休拉和伯金的关系描述成两颗星星,和《致橡树》不同的是,这里的描写更倾向于单纯的描述,没有表达作者强烈的个人情感。由此可见,处于不同文化传统中的人们在意象的选择及情感的表达上也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再者,通过分析两部作品中的意象,读者还会发现《致橡树》更强调个体,而《恋爱中的女人》更强调双方。在《致橡树》中,舒婷是在以“我”的自述来表明自己的立场,更强调自己那一方。而在《恋爱中的女人》中,劳伦斯使用双星理论,即“两颗星星”相互旋转却独自闪耀自己的光芒,强调的是双方,是两颗星星共同具有的品格。厄休拉和伯金努力把自己变成更适合对方的人,他们并不是只有一方在努力,而是两方在保持自己特性品格的同时,互相磨合,让双方变得更加适合。
3、 结语
《致橡树》和《恋爱中的女人》这两部作品虽然创作时期不同,表达的文化传统也不同,但是都传达了作者心中平等尊重的爱情观,代表了一定时期社会的思想形态。两部作品都通过不同意象深刻说明了平等、尊重、独立的爱情观这一主题。在意象的选择和使用方面,东方作者更偏内敛含蓄,而西方作者更大胆直接,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参考文献
[1] LAWRENCE D H. Women in love[M]. New York:Bantam Books,1996.
[2]陈敬玺.动物与人之间的互动——《恋爱中的女人》三组意象评析[J].唐都学刊,2019(1):103-108.
[3]刘徐莹.《致橡树》的艺术符号学解读[J].大众文艺,2017(4):31.
[4]潘利锋.论中国古典诗歌对西方意象诗歌创作与理论的影响[J].社会科学(A), 2015(12):178-185.
[5]徐爱琼.论劳伦斯笔下厄秀拉的“双星平衡”式两性关系[J].赤峰学院学报,2012(5):187-188.
[6]尹丽.浅析《致橡树》中舒婷的爱情观[J].名作欣赏,2019(10):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