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在面临特定的经济社会环境时,对自身的管理目标设定进行修正,对经济管理的方式和内容进行调整,发现更能够体现社会要求的管理制度的创造性活动。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社会生产力水平在地域上和行业上又呈现出一种不平衡的特点,我国的企业管理创新活动具有渐进性、自发性和多元化等特征。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当中所孕育出的企业管理转变过程的内在特质,也是我国企业管理创新机制作用的结果。
一、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特征分析
我国的企业管理创新具有鲜明的特征,不同地区的管理模式具有相当大的差别,而国家和企业自身在企业管理创新当中发挥的作用也处于一种磨合的过程。就总体而言,我国的企业管理创新活动在不同的地区和行业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别,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创新过程也大相径庭,但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创新方向始终没有发生变化。
( 一) 我国的企业管理创新具有渐发性特征
渐进改革和渐进创新是我国经济社会变革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在宏观经济层面,从完全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间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而微观层面的企业管理创新也具有这样的内在特质。
我国的企业管理创新是伴随着经济社会的渐进性转型而进行的。我国的企业管理制度经历了放权让利、承包制、利税改革和最终的产权改革等阶段。在改革开放和整个社会经济转型的初期,国家在宏观上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概念。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否定超前的产品经济理论是这一时期经济社会改革的重心。与此相适应,我国的企业管理制度开始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向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管理模式进行转变。但是在这一时期,企业拥有的经营权依旧相对较小,伴随着市场因素的不断孕育和人们的思想认识的逐步转变,价格机制逐步成为社会经济转型和改革的核心问题,如何将价格由国家统一核算的产品价值转变成受到供求波动影响的资源配置信号,是当时的中国经济改革的核心问题,与之相适应,价格机制也逐步地转变着企业的管理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成本收益机制为核心,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成为企业管理的新趋势。
这一时期,为了能够引导企业建立起一种真正的市场化行为模式,我国开始尝试承包制和利改税的改革措施。
这些措施的核心目的是希望成本收益机制和价格机制能够影响企业决策,使企业充满活力。这种带有市场社会主义理念的经营方式在我国曾经长期实施过,并给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截至目前,我国的企业管理转型工作和创新工作是以企业的产权改革为一个历史性阶段成果的。建立起现代产权制度,以产权关系作为资源配置的有力工具是这一改革的核心目标。
( 二) 多元化是我国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形式特征
企业管理制度改革和创新在总体上应当服从市场经济改革的总体目标,但是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的企业上,企业管理创新的形式应当具有不同的特征。这种管理创新形式的多元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朝着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方向前进的一个体现。
1. 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在管理制度创新方面具有不同的特质。大中型国有企业在改革创新过程当中往往侧重于处理好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加强所有者的监督力量,防止产权虚置现象的出现是我国国营企业的创新目标。公有产权在权利人方面具有分散性,公有制企业也具有产权上的不可分性。在这一背景之下,产权虚置的问题就容易发生。所有者在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当中缺位,经营者凭借经营权和信息的不对称优势,逐步地将企业转变为一种内部人控制的模式,这些问题是公有制企业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而民营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当中,往往倾向于借助家族力量进行运营,家族式企业本身蕴藏着权责不清的可能,有限责任制度难以被确立,管理也难以做到科学化,这就给众多民营企业造成了管理紊乱和效益低下的祸根。中国是一个具有漫长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封建时代所遗留下来的宗法制影响给中国的企业管理带来了裙带关系横行的问题,但是家族势力又是中国众多中小企业发展过程当中必须依赖的重要力量。因此,在适应我国社会结构的前提之下,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改革是我国家族制企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
2. 不同行业的企业由于自身的生产规模和技术结构,也具有管理创新方面的差异。总体而言,资本密集型企业往往以财务管理为企业管理的重心,通过提高资本的收益率,降低投资的风险来实现企业管理制度的变革。而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往往倾向于通过规范化的员工管理制度和劳动雇佣制度,以法制化和规范化的员工管理雇佣手段作为企业管理创新的突破口和出发点。技术密集型企业和金融业往往侧重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手段,以现代化的电子商务平台作为降低自身的投资风险和成本的手段。不同行业的企业在丰裕要素方面具有差别,为了降低密集度大的要素的成本,企业应当努力地实现相关要素的优化管理。因此,不同行业在自身的成本结构的基础之上会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创新重点。
3. 由于我国不同的经济地理区域在历史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的作用之下会形成一种产业结构方面的差别,这种差异最终会带来企业的生产工艺和资本有机构成等方面的巨大差别。面对不同的产品所带来的市场环境和市场结构的差别,不同的企业对自身的价格和产品组合的选择也会具有一定的差别,这些差别最终会导致企业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目标存在巨大的差别。一般而言,生产工艺比较复杂的企业,往往对技术创新的奖励比较重视,而充分竞争市场结构之下的企业,往往会根据自身的市场收益情况,努力地实现成本的节约。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企业管理创新活动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不同的所有制、不同的行业乃至不同的市场环境之下,企业的管理革新的目标和侧重点也都是不同的。
( 三) 我国企业管理创新具有自发性的特征
我国企业管理变革具有很明显的自发性的特色。所谓自发性指以个体的需要为导向,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同特定时期的国家政策和法律并不完全吻合的一种特征。
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变革,正是我国单个企业不断对相对陈旧的国家法律和政策进行突破的过程,这在改革开发的过程当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先有改革实践,再有改革的方向和政策是对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自发性特征的最好表述。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社会经济体制调整的方向并不明确,经典的苏联式社会主义计划管理模式及东欧国家在经济改革当中实践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和市场经济模式,都曾经被我国的学术界所讨论。在这种改革方向并不明确,发展道路处于探索阶段的情况下,我国的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和企业管理人员对陈旧的教条的突破具有很大的关系。总体而言,当时的企业管理模式创新主要按照逐步脱离国家的直接行政控制,以价格和利润为杠杆进行经营的方向进行。在企业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的概念没有完全建立的条件下,重视利润和价格,重视市场的供求规律而不是上级的行政指令,对于很多厂商而言是具有较大的挑战性的。在政企分开没有完全落实的情况下,每进行一次对原有体制的突破,都可能给改革的推动者带来直接的影响。以承包制为例,最初进行承包的企业往往都要面临着巨大的外在压力,企业的管理人员也要面临改革失败的风险。但是承包制所带来的企业活力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最终得到认可,国家最终也将承包制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在全国加以推广,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在这一背景之下,改革的实践往往最终通过良好的成果为上级所认可。国家的相关政策也是在这种逐步改革过程中被完善和修正。在改革过程中体现出的企业和管理经营人员的首创精神和主观能动性,是我国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内在特色。
二、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动力机制
企业作为以利润最大化目标为运营目的的经济组织,其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应当首先考虑利润因素,但是在我国的改革过程当中,企业管理创新的动力机制相对复杂。这与我国经历着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艰难转型的总体背景是紧密相连的。我国的企业管理创新的动力机制主要包括政府的公共选择机制和企业的微观决策机制两个基本部分。
( 一) 政府的理性选择是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外在动力
我国的企业管理模式改革事实上和国家行政力量的不断推动是紧密相关的。而政府推动企业管理机制变革的根本原因是政府的理性选择,政府需要不断地筹措资金维持公共产品的供给,而改革开放之初的国有企业为政府提供了大量的财政负担,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也直接影响到地方政府的效用函数。
1. 政府的行政开支需要是政府不断推动企业体制创新和改革的内在动力。在公共选择理论的视角之下,政府事实上正是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在财政学理论当中被1力的不断提高,政府的财政支出压力就会不断增大,并且这种财政支出压力的提高速度会快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在这一背景之下,政府希望能够引导企业实现良性发展,以获得更为充足的财政收入。我国所建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事实上非常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能力,而财政在经济发展当中所发挥的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正是市场经济体制稳定运行所必要的外在条件。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通过福利和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国家财政支出对宏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事实上正是推动政府用行政力量对企业的发展进行指引的直接动力。
2. 在我国的改革开放的过程当中,大量国有企业事实上因自身的亏损和经营不善为政府的财政支出带来巨大的压力,成为国家的巨大负担。根据匈牙利经济学家雅诺什·科尔内的 《短缺经济学》所揭示的理论,国营企业往往希望通过与政府的紧密联系实现预算约束的最大化,这就形成了比较严重的扩张冲动。在价格机制已经引入经济体系的情况下,这将导致投资过热,企业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并最终造成非常严重的结构性通货膨胀,企业的利润水平也相对较低,甚至出现大面积亏损。
大量亏损的国营企业使国家财政资金的相当大部分被企业所消耗掉。而企业所提供的税收并不能够满足国家的财政收入的需要,因此,国家在此背景之下往往会倾向于进行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和改革。
3. 由于我国的个体私营经济逐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国家对个体私营企业的管理状况的关注程度也必将显着提高。将大量的企业管理人员纳入到党校教学的对象当中来正是基于这样的根源。由于我国处于转型阶段,大量的中小民营企业产生于我国长期处于短缺状态的背景之下。这种背景之下,大量民营企业生产一些质量要求相对较低的产品,大量的从业者也都出身于社会底层,缺乏必要的知识积累和素养,这最终导致我国的大量民营企业家给整个社会以一种素质低下的印象。
为了能够减少企业经营决策失误带来的社会经济的损失,引导企业管理人员掌握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就成为重中之重。
4. 通过管理创新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对于各级政府的行政首长而言也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的领导干部考核任命体制当中,通过地方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评价一个领导干部施政的成果,已经成为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当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之下,各级官员为了能够获得行政职务方面的提升,纷纷鼓励和支持辖区内的企业的发展,实现科学管理对于这些企业而言能够成为一个重要的突破口,这就成为政府推动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在需要。
( 二) 适应市场环境是管理创新的内在条件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大量产业已经开始出现一种厂商市场力量消失,产品高度替代,厂商赢利能力不断下降的内在问题。在产业升级换代依旧处于推进过程当中的客观背景之下,控制自身的产品成本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已经成为众多企业维持生存的法则。而一些企业也已经尝试开始发掘新的产业,努力抢占市场,凭借新兴市场产品差异化水平较大,对产品价格的控制能力较高的特点,发掘自己的利润增长点。这些企业往往侧重加强技术管理和创新,甚至以改变股权结构,将知识成果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融合到所有权改制过程当中,对技术要素的产权加以充分的重视和肯定。
但是不同的管理创新模式并不是绝对的互相区别的。
同一企业往往在侧重于进行某一方面的管理制度创新的同时兼顾其他管理环节,最终使企业得到发展。以新产品的推广为例,通过新技术的开发所形成的新产品,在能够给企业带来较好的价格控制能力的同时,并不能保证企业能够具有较高的利润,因为市场势力并不等同于成本优势。成本优势仅仅是市场势力的一个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在这一背景之下,厂商也会控制自身的成本,在成本控制方面加强创新,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而一些以成本控制为管理创新中心的企业,也必然面临着产品创新的压力。熊彼特的商业周期理论当中强调的产品生产技术没有革新的问题,最终会导致整个行业出现严重衰退问题的论断,事实上就揭示了企业管理制度变革的内在要求,逐步侧重产品的研发管理正是这一问题的解决策略。
[参 考 文 献]
[1]苏敬勤,崔淼. 复杂情境下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类型选择研究[J]. 管理工程学报,2011( 4) .
[2]苏敬勤,崔淼. 核心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适配演化[J]. 管理科学,2010( 1) .
[3]舒昌俊,等. 企业管理创新评价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 4) .
[4]陆园园,薛镭. 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 19) .
[5]李毅. 基于 ERP 的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 生产力研究,2012(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