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内部控制的局限性分析
基于医药企业的发展要求和条件,从企业内部控制的角度,可以看出相关的企业工作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局限性:
1.成本效益原则的限制。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在设计控制、人员配置、生产控制等环节,必然要耗费一定的成本费用,而且每个环节成本费用互相联系,以医药生产为例,在生产需求量提升之后,需要在材料、设备、人员、资金等方面,加大相应的成本投入,此时内部控制的运行成本也必然节节攀升,再加上某些管理制度不健全、职责不清晰的影响,企业在投入成本费用之前,必然致力于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均衡协调,从而使得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更为强调成本与效益的平衡,并成为内部控制成效判断的标杆,使得相应管理处处受到牵肘。
2.企业人员素质的限制。企业的管理人员、生产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是企业内部控制计划的执行主体,而整个内部控制工作开展期间,由于受到企业人员综合素质的限制,譬如缺乏内部控制意识、内部控制方法滞后、不适应岗位工作、工作粗心大意、工作时精力分散等,均是企业内部控制失败的主观原因。尤其是医药企业,其企业管理工作错综复杂,所设置的各种岗位专业性要求高,一旦出现人为失控现象,将导致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功亏一篑。
3.其他管理行为的限制。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中,尤其是出纳环节、会计环节、审计环节等,是管理工作的盲区所在,不排除某些工作人员串通舞弊、隐瞒不合规行为等。另外管理人员工作繁忙顾及不上细节,加上企业缺乏必要的监督控制机制,留给有些人员滥用职权的可乘之机。特别是核心管理层和决策层,他们的决策确定下达后,层级安排到最基层,这期间有些人越权干涉和滥用职权,都制约着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该问题亟待进一步的解决。
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的提高建议
针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局限性因素,为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科学有序的开展,在此建议从制度的视角,寻求提高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的渠道,为内部控制管理计划的执行,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1.规范管理者的行为。企业管理者是内部控制最为核心的主体,其行为将直接关系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为进一步规范管理者的行为,需要调查近年来是否存在财务不真实的现象,如有,则需要分析相应的主客观原因,适时应该以《会计法》的规定,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对各自部门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实施,负全部责任。在西方国家,很多医药企业非常重视从经理人才市场寻求合适的管理者,并强调对管理者行为的监督与控制,而国内大多数以上级直接任命为主,一旦管理者素质不高,或者在个人利益驱使下做出违规行为,将给企业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为此我们在调查的同时,要重视从经理人才市场搜罗人才,同步完善管理人员调整转换机制和明确代理委托关系,在激励、岗位、待遇、考评、奖惩等方面,预防和调控管理者不良行为的出现。至于管理者行为的监督,笔者认为要重点分析当前常见的管理者违法、违规、违纪的原因,强化包括权力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在内的监督控制体系,以防控相结合的方法,将有悖于企业内部控制的管理者不合理行为,扼杀在萌芽的状态。
2.理顺企业治理结构。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医药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要求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适时应该通过企业治理结构的理顺,以保证产权的清晰、权责的明确、管理的科学。首先是按照法定的形式,负责各个岗位相应的职能,在权力分配、决策、监督、执行等方面,要保证每个人员各司其职,期间针对大多数企业没有按照规范理顺公司治理结构的情况,医药企业分析是否存在“董事长与总经理同人兼任”、“领导层内部矛盾”、“董事会成员与经理成员重合”、“信托责任制度不完善”等情况,然后针对性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藉此就能够强化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医药企业治理结构的理顺,需分别从股东大会、董事会、董事长、总经理、管理人员、一般员工等逐级构建严格的内部监督体系,以及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考评制度,方可为企业内部控制,奠定治理的基础。
3.设置内部管理组织机构。首先是内部会计控制的规范化,医药企业的单位内部部门,都要予以支持和配合,具体来说,就是每个部门要根据自己的职能,拟定具体的内部控制管理组织计划,围绕内部会计控制的规范化要求,协助完成企业整体内部控制目标,同时有效防止权责重叠、权力真空等情况的出现,尤其是在“意见沟通”渠道方面,企业要保证渠道的畅通无阻,在发现内部控制问题后,可通过该渠道及时反馈,减少内部控制工作的盲目性。其次是内部控制与生产经营活动的协调,企业内部控制非独立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工作,相反,两者互相交织,前者围绕后者而存在,在此要求企业内部控制,要综合考虑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设置具体的内部控制目标,以及协调和配合不同管理职能的部门,才能够达到内部控制设计的工作目标和实现相应的工作效果。再次是制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其目的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避免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情况的出现,医药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建立起企业各部门人员的联系,检查是否存在工作职责交叉和重复的现象,以及每个工作人员的工作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关系,进而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落实到位,形成全员性和全程性的内部会计控制质量意识,使得内部会计控制目标有的放矢地实现。
4.实行强制性审计监督。审计监督是把关企业内部控制计划执行有效性最为权威的一关,强制性审计监督的实行,可有效降低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以及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在企业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建立之后,要调动企业的内部动力和外部力量,灵活采取法律监督、财政监督、工商税务监督、审计监督、社会舆论监督等方式,不断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监督体系。企业可在外部审计监督的同时,通过自我评估的方式,发表内部审计意见,由注册会计师审计内部控制,然后对外披露内部控制报告,而这种审计监督方式,必须是强制性的,而且要符合相应的法律手续,与国家的内部控制审计监督要求一致,才能够彰显出审计监督的强制性和权威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医药企业的发展要求和条件,从企业内部控制的角度,可以看出相关的管理工作受到了成本效益、企业人员素质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影响了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为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科学有序的开展,在此建议从制度的视角,通过管理者行为的规范、企业治理结构的理顺、内部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强制性审计监督的实行等,寻求提高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的渠道,为内部控制管理计划的执行,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文章通过研究,基本明确了医药企业内部控制的局限性和制度有效性提高方法,但鉴于医药企业内部控制主客观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因此以上的建议措施,还需要结合具体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予以灵活应用。
参考文献:
[1]徐庆勇.如何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J].财经界,2014,(20):57.
[2]黄红星.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J].经济研究导刊,2014,(12):111-112.
[3]蔡学延.浅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J].现代商业,2014,(3):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