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企业管理论文

毛泽东管理智慧在企业运营中的应用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7-04 共3955字
论文标题

  “一分为三”是哲学核心

  商场如战场,所以毛泽东智慧对企业家来说,最具现实意义的是他的军事思想。毛泽东用兵如神,依据的最根本的方法究竟是什么?
    三大战役是毛泽东军事艺术达到巅峰时的手笔,其对作战的指示最能体现出思维特点、运筹方式和谋略深层元素。而纵观三大战役战时文电,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明确作战的实质是歼敌有生力量,不打无意义的击溃战;针对每次战役,他都列出所有可能遇到的情况并提出对策建议。但其提出的都是大的方面的对策,之后遇到什么具体情况,如何按这些大方针具体应对就是前线指挥官的事了。
  这套行为模式,包含的是什么简便易用的思维?周恩来曾在建国后简明地概括过毛泽东的思维特点,就是“情况明、方法对、决心大”。无论打仗还是处理其他问题,最主要的是把情况搞清楚,之后才是对策与坚持到底的决心。一切的前提是“情况明”,而这三个字背后,最根本的哲学就是一分为二至一分为多,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一分为三。如果说有一种毛泽东智慧之“元”,一分为三可能是不二之选。
  毛泽东生前虽未讲过“一分为三”的话,甚至还曾批判过类似的哲学观念,但实际上他从来都是这么做的。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开篇《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开头就写道:“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在这里除了“我们”和“敌人”之外,还有一个第三方—“朋友”,而且把“团结朋友”也放在重要位置—革命的首要问题之一。这种团结与孤立、打击的分化术,后来就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的“统一战线”。
  此后,毛泽东一以贯之地据此思考问题。在论述矛盾论和实践论过程中,毛泽东说明了事物发展的三部曲是“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感性—理性—理论上的感性”;在论述抗日战争的策略时,他区分了速败论、速胜论,并提出持久论;在1943 年 6 月 1 日发表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他写道 :“任何有群众的地方,大致都有比较积极的、中间状态的和比较落后的三部分人。”
  毛泽东晚年,还提出过“三个世界”的观点,把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定为第一世界,亚非拉等不发达地区定为第三世界,其余欧、日、加、澳等中间地带定为第二世界。并据此制定了他的世界革命战略 :依靠第三世界,争取第二世界,孤立第一世界。
  总之,毛的高明之处就是肯花脑力把情况真正搞明白,然后将各要素划分阵营,进而确定把矛头指向哪里,谁是主要依靠者,谁是可争取和可利用的,顺利如何处置,不利如何折返,无机会如何耐心等待  如此等等。在纷繁的政治、军事、人事等事务中,活化为毛泽东的各种方针对策。事实上,历史上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在战争年代大多成了军事家,在经济领域大多成了富翁,在政治领域大多如鱼得水。

  “判势、用人、聚力”是主要运用

  一分为三,作为毛泽东百战百胜的核心思维,用在经济和企业管理上,基本可以体现为“判势、用人、聚力”。
  所谓判势,就是企业的生存目标、环境、市场等问题。这时一个企业开局如何,与是否读懂《毛泽东选集》第一篇就有很大关系了。也就是在思考市场时,必然应与“谁是敌人,谁是朋友”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此才能定位清楚:我们的市场在哪里。在这方面,华为总裁任正非可谓深得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笔者曾经到印尼一个边远岛屿,在那里看到的唯一的一个写有汉字的店面,竟然就是华为的。同样的店面,在非洲的大小角落也很容易发现,在德法等国家的中小城市也处处可见。
  华为为何能席卷市场?这是因为青年时代就曾是“毛泽东思想学习积极分子”的任正非,并未对当年例行公事的学毛选采取应付态度,而是真正学到了点东西。
  依据毛泽东以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华为把所面临的对手、客户等因素也全面分析了一遍,并最终明确华为的生存之策是在世界大范围内实施“以农村包围城市,以产品立身夺取市场大部”。实际上就是以一分为三的眼光,把中国区分为别人已经占据的市场、华为与竞争对手之间的胶着区、以及自己可以较小阻力开发的市场。
  上世纪 90 年代初,华为自主研发出交换机及设备。在当时,群雄并立,阿尔卡特、朗讯、北电等国际老牌企业把持着国内市场,以任正非版的“以农村包围城市”看来,最容易开始赚钱的地方,在农村县城等竞争对手不大关注的区域。由此,华为依靠农村县城站住了脚跟。随后在 1996 年,华为又开始在全球依法炮制任正非版“以农村包围城市”战略,蚕食欧美电信商市场。华为先是向非洲、东南亚、西亚等“农村”进军,立足已稳后再大举进攻欧美。华为依此与各方巨头竞争效果显着,以至于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说:“华为的崛起是在华跨国公司的灾难。”
  企业在开拓处女空间上需要对情况真正掌握,并据此一分为三制定对策,而在策略制定之后,如何用人就是主要问题。在用人上,任何企业都无法回避毛泽东一分为三的方法。正所谓人不分类,就谈不上使用。三国后期蜀国的廖化尚可当先锋,但任何时候诸葛亮都占据不了先锋的位置,因为他是军师的不二人选。
  同样是毛泽东忠实读者的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曾说了一个杯酒识人的段子,最能反映其一分为三的用人之道。段子说的是:不会喝酒,但好强硬撑,结果三杯未下肚,就烂醉如泥,丑态百出,这类人能重用;自己很能喝,装着不会喝,想方设法唆使别人喝,不看到别人烂醉倒地不罢休,这类人不要重用;那种会喝酒,依自己的酒量去喝,对别人不劝酒,不唆使,悉听尊便,则可放心重用。
  据笔者观察,一般的领导最喜欢第一种人,因为这种人能给他们以面子,显示出忠心;他们本人最常扮演的则是第二种人,最喜欢亲近的也是第二种人,因为这样能体会到用谋的快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最不喜欢第三种人,因为在这种人面前得不到面子和快感。这恐怕也就是为什么马云式的人物很少见。
  应对阿里巴巴三年困难时期,马云也同样采用了毛泽东一分为三的用人策略。2001 年到 2003 年,阿里经历最为艰难也最为关键的三年。为走出困境,马云专门推行过三种毛泽东式的管理运动。以“延安整风式的运动”来统一价值观、统一理想,马云说:“通过运动,把不跟我们有共同价值观,没有共同使命感的人,统统开除出我们公司。”
  这背后,难道不就是分类术吗?不仅如此,马云还借鉴毛泽东不同时期的教育策略,区分对象实施培训,如以“抗日军政大学”来培训干部团队的管理能力,以“南泥湾开荒”培养销售人员面对客户应有的观念和技巧。
  但正如无论毛泽东如何一分为三判断情况,提出对策;如何一分为三,区分和使用人才,最后都是为了“集中优势兵力”实现一个目的,并强调要一口一口吃掉任务,“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企业要想真正有所作为,也要善于把所有部门的力量聚焦在一起。就如“战争的艺术就是将力量集中到一点上进行突破”,企业的成功 =5% 的战略+95% 的执行。企业家的战略制定得再正确,如果没有有效的执行,就很难化为现实。
  但说到聚力执行,也离不开一分为三。因为一分为三,并非简单地排列左中右、上中下、前后中、你我他、好中坏。没有重点就没有一分为三,而且这个重点是动态的。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过程中,在每个关键的战略转折点,毛泽东无时不从战略布局去谋划战役,从整个竞争全局去谋划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关键环节、要害部位。这个重点,就是一分为三里的重点。如辽沈战役的锦州,淮海战役的宿县,平津战役则是揪住傅作义绝不肯舍的 35 军。
  毛泽东运用一分为三,最拿手的是以英明的预见、正确的预测作为核心的“可能与对策”。同样,“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金融动荡的世界环境下,纯熟地应用“可能与对策”一分为三之法,也是企业最为实际的生存之道。按照一分为三,首先要把握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握影响企业生存的重点。在企业各种各样的内外环境因素中,一切并非都是整齐划一的,它们之中有的变化速度快,有的较慢;有的发生变化的概率高,有的很低 ;有的可能给企业带来威胁,有的则可能给企业带来机会等等。对待这些因素,绝不可能等量齐观。“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用兵的核心是在灵活机动的作战原则下,因地制宜地进行军事战略转变,在运动中摆脱困境,在运动中捕捉战机,在运动中壮大自己。在激烈而无形的竞争中,企业更应事先准备好预防不测事件的方案,以免在环境突变时惊慌失措,陷入窘困,被动失利。而应对不测的最高境界,则是将计就计,反败为胜。

  “强分”、“误分”是主要弊端

  历史地看,毛泽东“一分为三”的思维方式,有些弊端也是不容忽视的。正所谓优点往往也是缺点,凡事有利就有弊。历史上,毛泽东发动的整风、运动大大小小数十次,团结在身边的都是能指挥得动的。而那些反对意见也因此销声匿迹。但事实证明,一方声音独大并不是什么好事。
  按一分为三,人为划边选队的做法,在复杂的现实面前往往有些过于简单。而且在敌友之间,由于种种原因,常会发生颠倒。有时一分为三也容易导致先入为主,即对某些人或某类人形成固定看法,从而丧失回旋余地。当然,在短暂的人生中有某种定见并不为过,可如果过犹不及,很快将友变成敌,往往会让人感觉过河拆桥,乃至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如果有时故意为了“分”而分,非要“树立对立面”,没有对立面也要创造之,更是会留下沉重的历史包袱,显现出一分为三的人为多变、标准滑动。
  一分为三崇尚“分”,“工农商学兵,东西南北中”,一切安排以我为主,也容易形成自我为中心,老大作风明显,直接的后果就是假大空。如现实生活中有的老板困难时期喜欢用理想、职业操守、企业美好前景来鼓励员工,过后却忘了曾经许诺给员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好像他开了企业,员工就是他的私家兵,他想怎么“分”就怎么“分”。实际上回顾毛泽东一分为三在用人问题上的得失,可以形成一个印象:
  凡是尊重人的,后来证明都“分”得好。凡是不尊重人的,后来都“分”出了问题。就用人来讲,一分为三的前提是尊重。据说,IBM、本田、东芝等许多世界顶级企业,都真心实意将以人为本列为企业核心价值观,把人看作企业最大、最重要、最值钱的资源来对待。而所谓的企业,其实不就是人业吗?把人做好了,企业想不蒸蒸日上,恐怕也难。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