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企业管理论文

高职院校企管课程教改的不足和推进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1-30 共4254字
论文摘要

  《企业管理》课程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随着高职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笔者就本校商学院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情况,分析该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解决对策.

  一、《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现状
  
  《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评价方式等几个方面展开.

  1.教学目标方面,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
  该课程教学普遍遵循职业教育改革理念,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具备从事基层企业管理的职业能力作为课程教学总目标.具体教学目标又分解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等三部分。其中知识目标部分要求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企业管理的重点知识,理论知识的选取以“必须、够用”为度;技能目标部分要求学生通过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具备从事基层企业管理岗位的技能,技能培养以满足岗位需要为原则;素质部分则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团队协作能力,较强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改革后的课程教学目标符合当前用人单位的需求特点,为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2.教学内容方面,从侧重理论知识向突出实践技能转变
  企业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教学内容涉及到企业经营与管理的方方面面,如战略管理、经营决策、生产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资管理、财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等等。传统教学采取平铺直叙的方式,按照章节顺序展开,重点不突出,加之由于知识面太宽泛,导致学习效果很不理想。当前各高职院校普遍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特点,选取典型工作任务,然后按照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取和整合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内容和实际岗位的需求相适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从而大大提高了课程教学效果.

  3.教学模式方面,从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转变
  “教室+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上课满堂灌,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学生学习兴趣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技能的培养,学生学习效果差,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需要.而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采取了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化教学模式。该模式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际岗位需求特点,构建工作项目、选取典型工作任务。它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最大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4.教学方法方面,从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向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转变
  传统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讲授法,教学方法单一,弊端较多.当前课程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如案例分析法、任务驱动法、引导文法、专题讨论法、小组辩论法、角色扮演法等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到吸取丰富的专业知识、培养扎实的技能和锻炼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学习氛围中,极大地增强了教学效果。

  5.考核方式方面,从书面考试向综合考核转变
  传统的考核评价主要是以书面考试为主,存在模式单一、目标狭隘和命题陈旧的弊端,不仅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而且考试目的功利化、题型的标准化和评分精量化严重阻碍了教育的改革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在相当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忽略知识和技能掌握的过程,与高职教育改革理念相违背。而当前高职院校普遍采取的是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综合考核形式。通过采取综合考核方式,可以全面考查学生知识、技能和素质情况,比较客观地评价人才培养的质量,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存在的问题
  
  以上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但也存在问题。

  1.注重单一技能的培养,技能之间缺乏有效整合
  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一般包括企业战略管理、经营决策、经营计划、市场调查与预测、生产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资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等等,几乎涵盖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所有领域。教师选取的教学内容、构建的工作项目之间缺乏横向联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各项目单元间缺乏有效整合,使得学生的技能具有多而不专、技能综合应用能力较差的特点。而在企业实践中,某一岗位任务的完成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技能,因此必然导致学生就业适应性不强,职业转换能力差,影响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直接表现便是就业质量较差.

  2.片面追求技能培养,素质培养缺乏足够重视
  高职教育定位于培养高端技能型应用人才,技能的培养一直作为教育工作的核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虽然设置了素质目标,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素质的培养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素质目标不能顺利实现.而据调查,用人单位最关心的首先是学生的素质而不是技能.原因是他们认为,只要态度端正、虚心肯学、踏实肯干,学生的技能可以通过培训来掌握。而即便是学生掌握了较高的技能,但是素质较差,比如态度不端正、不能吃苦、团队协作能力差等等,结果并不能给企业带来多大绩效.可以说,技能培养关系到学生能否就业,而素质的培养关系到学生能否就好业,因此,高职学校应高度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教师应将素质培养贯穿于课程教学过程中.

  3.实践教学没有落实到实处,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企业需要
  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障,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需要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然而实际教学中,由于学校与企业之间缺乏密切联系,或者由于实践实训基地建设的不足等原因,使得实践环节教学的场所仍在校内、在课堂,实践教学的形式往往仅仅表现为到企业参观、网上查阅有关企业的资料等。实践教学没有落实到实处,导致学生对企业缺乏深入了解,学生对企业经营管理的认知仅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认知上,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当然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4.教学评价方式单一,无法真实反映课程教学效果
  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是反应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和课程教学改革是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手段。目前,对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大多表现为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和教师之间的互评。这种评价采取的是量化考核的方法,也就是根据一些量化的指标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打分。方式单一,而且带有较多的主观色彩,并不能真实反映课程教学效果。而事实上,课程教学效果如何,更应该站在社会和企业的角度,借助一些实际成效,比如学生成果、学生参加技能比赛的成绩等来进行评价。

  三、解决对策
  
  1.加大《ERP沙盘模拟企业经营》实训课程的学时数,加强综合技能的培养
  《ERP沙盘模拟企业经营》是企业管理课程的实训课程,该课程采用的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式授课方法。即针对一个模拟企业,由参训者组成六个相互竞争的小组,通过模拟企业6年的经营,使参训者在分析市场、制定战略、营销策划、组织生产、财务管理等一系列活动中,了解企业运营流程,培养团队精神,全面提升综合管理能力。由于要将模拟的企业经营成功,需要综合运用生产管理、采购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技能,因此,该课程的开设既可以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弥补企业经营管理课程在综合技能培养方面的不足.从目前来看,各高职院校安排该实训课程的课时量有限(一般为1到2周),学生利用该课程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实战,只能是一个尝试,其实践技能不能在模拟企业经营中得到巩固和提高。因此,应该加大该课程的学时数,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

  2.打破固定的班级教学组织形式,采取开放式、互动式的小组教学组织形式
  小组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将全班同学分成5-6个学习小组,通过小组内部互相合作,小组之间互相竞争来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小组内部各成员在教学内容的学习方面、学习方法以及心得体会方面互相学习、彼此交流经验.小组之间在学习态度、学习氛围、学习效果方面彼此竞争.以此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竞争意识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通过小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的整体功能.因为有些问题靠个人力量无法进行,有些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无法独立自主地探究,这就需要发挥集体的力量,使学生在互帮互助、集思广益的前提下进行实验、观察、思考、讨论,寻找答案,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完成学生之间的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合作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3.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校企合作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要想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就要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符合企业需要的合格的有竞争力的毕业生;要想培养有竞争力的毕业生必须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与社会、与企业无缝对接;要想与社会、与企业无缝对接,必须实行校企合作。针对《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校企合作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目前各高职院校普遍建立有自己的校企合作单位和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当下关键是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助推课程教学改革。借助基地企业的人才、技术和设备资源优势,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深入企业一线、了解企业实际、体验企业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场所。在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兼职教师及校外企业管理人员的悉心指导,学生从校内的模拟实训过渡到校外实习基地的真实场景中进行实践锻炼,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创造了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2)选取教学内容,编写工学结合的教材。教材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载体,它对人才的培养有着特殊的作用和地位。教材是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应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鲜明特色。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着特征.应加紧开发工学结合的《企业管理》教材。教材编写要吸收行业企业的实践专家参与,实践专家要在课程教学团队预先设计的问题导引基础上发挥作用.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必须有实践专家的深度参与;教材编写涉及到工作程序、操作规范、技术标准、生产条件等具体问题是否符合行业企业实际,要听取实践专家意见。

  (3)校企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专家、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针对课程涵盖领域多的特点,组成由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构成的教学团队,并针对各自的特长分配具体的项目任务,从而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郝茜。高职《企业管理》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探索[J].群文天地,2012(6):204-205.
  [2]曾柳宁。高等职业教育模块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现代企业教育,2011(7):28-29.
  [3]周祖兴。基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企业管理》教学改革与实践[J].南方论刊,2011(2):75-77.

相关标签:教改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