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1999 年高校扩招以来, 随着办学规模扩大,图书馆迎来新建、改扩建热潮.回望过去10 多年, 已建成的新馆展现出开放舒适、 通透宽敞、网络覆盖、布局灵活等面貌.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数量扩张阶段基本结束,未来新馆建设或旧馆改扩建,特别是馆内空间的再造不会停止,但建设重点必然从要素建设转向内涵建设.因此,这一轮新馆建设看似已进入下行通道,但外延式扩张后,进入内涵式发展轨道成为必然选择.
1 2000年以来高校图书馆新馆建设浪潮及其价值追求
新世纪以来高校图书馆(以下简称" 高校馆" )新馆建设高歌猛进, 正在施工面积与当年新增面积从 2000 年起呈快速增长态势, 2006 年达到峰值,随后下降但趋势平缓,且每年的绝对值仍超过 2000 年以前, 见图 1. 图 2 是2006-2012 年高校馆" 已建馆均建筑面积"" 在建新馆数""在建馆均建筑面积". 2006- 2012 年已建馆均建筑面积呈持续增长趋势,但 2012 年与2011年持平,或预示着馆均建筑面积增长趋势触顶,将拐向回落[1].
从每年在建新馆数量看, 2006 年达到峰值后,基本逐年下降,但在建新馆的馆均建筑面积仍趋增长,可见高校馆追求单体馆建筑面积的大体量,而庞大建筑物的运行带来诸多问题.考虑扩招和高校教学评估两大因素,高校馆这一轮新馆建设的推进呈被动式,学生人数激增、新校区扩建、教学评估对图书馆纸本藏书量与阅览面积、座位等硬指标的要求都成为新建、改扩建图书馆的直接动因.
与被动相对的是,高校馆主动顺应和吸收建筑设计、信息技术、教育学和图书馆学等方面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与升华.图书馆建筑经历了"以书为本"的古代藏书楼、"以馆为本"的近代建筑和"以人为本"的现代建筑的历史演绎[2].
现阶段的新馆建设实践彰显了现代化图书馆的人文关怀,强调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由于传统观念中高校馆的价值常被定位于学术和校园文化的象征意义上,图书馆自身也以优越的地理位置、气派的造型等外在条件为傲.此轮新馆建设高潮中,许多高校新馆展现出面积大、规格高、外形极具个性等特点,但面积、规格和异形并不能代表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与内涵.部分高校新馆建成投入使用后才发现诸多漏洞,巨额投入与低效服务不成比例的前车之鉴警示后来者:
为谁建新馆?新馆满足的是谁的什么需求?现代图书馆依存于读者,读者是图书馆存在的原因,失去读者,图书馆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3].能否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并将其渗透到设计的各个环节,是新馆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4].
因此,以读者为本,以满足读者需求为核心是新馆建设的出发点与价值诉求.当图书馆仅被当作校园学术和文化的装饰品时,往往导致在新馆建设中求大求奢华求异形的追求,我们不否认这种象征意义带来的积极效果,但图书馆在大学校园中存在的更大价值---成为大学生们学习、研究和生活的必需品,而不仅仅是装饰品.
2新馆建设中的矛盾问题
新馆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立项、选址、招投标、设计、施工到功能布局、室内装修、家具配备、信息化建设到环境美化整个过程,会遭遇到各种具体的矛盾.王世伟曾提出新馆建筑设计中存在 13 种矛盾关系, 如选址地段中的建筑文化元素与读者方便使用的关系、读者为本与馆员为本的关系、光亮舒适与能源节约的矛盾、空间的现在利用与未来预留的关系[5];亢成业提出新馆建设中的艺术美与功能美、一次投资与长期运行、方便利用与长期保存等六大辩证关系[6].
以下所列举和讨论的矛盾,除新馆设计到布局及配套建设等方面的具体矛盾外,笔者还认为,在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导向下,图书馆供给与读者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新馆建设中的主要矛盾.
2.1设计美学与实用功能的矛盾
任何建筑都具有使用和审美的双重功能.设计单位考虑的是建筑美学及其设计思想的实现,是一种艺术美的外在追求;而作为使用方的图书馆考虑的是如何更好地开展业务,是一种实用功能的内在追求.当图书馆成为一个标志性建筑时,外在艺术美的追求往往成为首要考虑与选择的标准,因此在新馆建筑设计实践中,造型僭越了功能的矛盾普遍存在.
在建筑、环境和人的相互作用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人,这是设计应该遵循的首要原则.英国图书馆专家莱恩(M. B. Line)在 《 围绕着人来进行图书馆的设计》中,从 22 个方面论述如何实施对读者的人文关怀[7].作为最终用户,读者才是图书馆建筑的评判者,而图书馆是读者利益的代表,是读者需求的伸张者,在新馆建设中要积极发挥读者代言人的职责.
设计师遵循"形式服从功能"原则,但他们对图书馆功能和读者需求缺乏深入了解与研究,因此在图书馆建筑规划设计阶段,图书馆专业人员应主动介入设计方案的修改与确认[8].
2.2空间的现实利用与未来发展的矛盾
图书馆空间布局追求的是各种功能的实现。图书馆物理空间的功能布局一旦确定,改造就比较困难,因此在新馆建设中如何处理好现实空间的物尽其用与预留未来发展空间是一对现实的矛盾.在纸本时代,馆藏驱动图书馆的研究和业务工作.随着时间增长,纸质馆藏的空间不断侵占读者的空间.虽然信息化时代让纸本书刊有趋向于装饰品和艺术品的可能,但纸质资源依然是大多数图书馆的工作重心.
尽管现代图书馆管理思维已从"书本位"转向"人本位",但不断新增的纸本和有限的藏书空间仍然是现实矛盾,特别是高校馆依然面临着以纸本馆藏为核心的教学评估指标的压力.馆藏驱动还是读者驱动图书馆空间布局是新馆建设中绕不开的矛盾.
2.3光亮舒适与节能环保的矛盾
这一对矛盾涉及更多具体的细节问题,如采光、噪音、通风和家具、环境的设计等与人的感受相关的关系,还涉及一次性投入与长期运行的矛盾.
自然光节能,但对纸质馆藏有伤害,还有光污染问题;近光源和远光源的互补优势与出于节能环保要求的管理难题;自然通风与全空调密闭空间的优劣对立;有声区的必要与安静区排斥噪音的需求;舒适的家具与环境可能造成学习惰性的困扰;环保节能却一次性投入巨大与日常运营累积浪费之间的矛盾.
处理好这些问题的前提依旧需要从最初的价值观出发.
2.4读者需求与图书馆供给的矛盾
供给和需求是一个经济学模型,供给指特定市场上在一定时期内,与每一销售价格相对应,生产者愿意且能供应的商品数量;需求指的是人们有能力购买,并愿意购买某个具体商品的欲望[9].图书馆产品是图书馆为满足一定社会需求而产生的劳动过程的产品,没有需求,就没有生产图书馆产品的必要,图书馆就失去了发展动力和生存的基础.因此,研究图书馆产品的需求和供给对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10].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存在两种重要论述:一是萨伊定律,即供给推动模式,以生产者为中心,产品产出后再寻求买主,需进行产品推销;二是凯恩斯的需求决定供给说,有效需求决定供给水平,即需求拉动模式是指以消费者为中心,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生产的模式.在图书馆发展史中,图书馆供给与读者需求的矛盾关系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古代图书馆的使命是为帝王将相保存记录和文明,供给决定和推动着贵族阶层有限的需求;近代图书馆教育职能的光大,是工业社会对技术工人需要业余学习培训的结果,是社会需求决定图书馆的供给;现代图书馆的供给包括知识、文化、学习、空间和信息技术等方面,更多的是满足读者个人发展的需求.
近代以来,读者需求是图书馆供给不断创新的原动力.新馆舍是图书馆服务物理供给的开端,图书馆供给是否能满足读者需求,读者是否愿意来新馆消费图书馆的供给,读者都会作出选择.因此,图书馆供给与读者需求这一矛盾是新馆建设中的主要矛盾,是评价新馆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3读者驱动高校图书馆新馆建设
3.1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和读者的改变
现代图书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早已深入人心,"读者至上""读者第一""以读者为中心"成为多数馆的服务理念与原则,而"读者驱动""读者导向""读者参与"是实践此价值观、理念和原则的路径.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是: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什么最重要、最根本、最值得我们关注?其基本原则包括重视人的需要,组织设计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思想逐步融会于图书馆的建筑、文献信息服务、业务工作流程以及管理工作之中,成为引领 21 世纪现代图书馆发展的新理念、新思维[11].
以人为本的新馆建设理念在践行中不断升华,图书馆传统的文献流、业务流不再是建设的出发点,从建筑设计到空间规划,从功能区域布置到家具配备,从信息化环境的设置到馆内氛围、环境的营造,首要满足读者需求,有的还尝试推动读者高度参与到新馆建设中的各个环节.
互联网的发展使信息与知识的获取方式、学习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与其他信息媒介一样,图书馆同样面临着迫切的问题---读者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由"受众"成为"参众".随着技术不断推进,人们越来越发现以"用户为中心"不仅仅只是技术性因素,而且成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当图书馆的用户需求内涵已发生深刻变化,图书馆若固守其成,新馆建设的成果无法跟上读者需求的变化,失败不可避免.
3.2用户驱动与读者驱动
用户驱动就是需求驱动,第一步要了解需求,第二步是满足需求,第三步是诱发或开发新的需求[12].
用户驱动创新可分为两个层次: (1)用户需求满足型,是指从用户的需求和感受出发,围绕用户为中心设计产品,而不是让用户去适应产品; (2)用户参与型, 是指挖掘用户的隐性需求与隐形知识,让用户积极参与到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中来,如果有可能,为用户创意提供实践平台,为产品的使用和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13].
读者驱动是用户驱动在图书馆领域的延伸,读者驱动的实质是需求驱动.如果说过去图书馆的服务观是"向读者提供我们有的东西",现在则是"向读者提供他们想要的东西",未来还应该做到"向读者提供他们可能想要的东西,甚至是超越读者的期望".如果说图书馆供给与读者需求的矛盾是新馆建设主要矛盾,那么了解读者需求,满足读者需求,引导、诱发读者新的需求或潜在需求就是驱动新馆建设和提高图书馆有效供给的途径.因此,实践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读者驱动新馆建设有两条路径:
一是读者需求满足型,更好的理解并满足读者显性及隐性需求;二是读者参与型,让读者参与新馆建设实践,参与制定建设方案,激发其需求,并超越一般读者需求.
3.2.1 读者需求满足型
互联网时代,图书馆已不是读者获取知识与信息主要的选择,特别是高校馆的主体读者---大学生不再把图书馆作为"知识的集散地",而更加看重它作为"学习中心"的空间功能,因此提供自学、互学、助学的便利条件,支持学生学习的功能是高校馆必须大力拓展的领域.
自 20世纪 90 年代以来, 欧美高校馆新馆建设或旧馆改造越来越重视信息共享空间(IC), 提供综合性与数字化的基础设施,不仅符合鼓励学生讨论研究的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围绕学生的自主学习、团队学习、互动交流等学习需求而设计的组织和服务空间,提高了图书馆的利用价值,成为高校馆谋求生存与竞争的新路径.
一方面,读者的需求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供给与需求总是处于不平衡状态.依靠问卷调查、结构与非结构访谈或追踪观察等社会科学的方法是直接获取读者需求所依赖的途径:读者分层;调查、挖掘读者需求;分析读者需求;建模、满足读者需求的路径与措施;读者意见反馈与调整优化.由于读者需求多元化,即时需求与潜在需求,核心需求与外围需求等的了解与获取,仅通过本校读者调查可能无法获取完全,所以挖掘、分析、提炼读者的有效需求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关键一步.通过读者问卷调查获取的读者需求可能非常浅显,如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亨特图书馆建设的初衷是为了解决严重的座位缺口难题,因为随着该校办学规模扩大,约20% 的学生在图书馆里抢不到自习座位; 广东财经大学图书馆在新馆建设前所作的读者调查里,增加阅览座位的需求远远超过增加文献资源的需求.
针对如此直接简单的需求,是否只需增加桌子板凳就可以满足? 在读者对图书馆座位的需求背后,其真实而潜在的需求究竟是什么?除了读者调查得到的直接结论,还需关注调查结果的分析与研究:参与读者调查的多为在校生,他们对座位的需求是现有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体现,除自修空间外,学生群体潜在的需求---多元化的学习方式需要多元化的功能空间支持,这一点他们暂未认识到.新馆建设的核心应围绕读者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来设计、规划新馆的各项功能与服务区划,而不是新馆建成后,让读者来适应它.
正如凯恩斯的需求决定供给说---有效需求决定供给水平,需求创造了供给.另一方面,通过调查,新馆建设中发现大多数普通读者最初对自己的需求仅有一个模糊的认识:可能是更多的座位、更舒适的环境、更快捷的网络,他们并不确切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如果没有任何提示和引导,读者很难给出明确而完整的需求,这就需要在读者调查阶段,以及读者需求开发研究的过程中,注重对读者的引导与启发,挖掘出其深层的潜在需求,使新馆的供给能在满足读者需求之上,提高读者体验,激发读者更高需求.
3.2.2 读者参与型读者参与型是邀请读者和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图书馆的设计与建设,以"学习和借鉴读者"的方式,而不是以"图书馆"的方式来建设新馆,超越图书馆的局限,甚至超越读者的期望,是更深层次的进阶式的读者驱动路径.设计过80 余家图书馆的美国建筑师协会 (AIA, TheAmerican Ins titute of Architects) 工 程 师 G. T.Freeman 说: 在图书馆空间需求设计之前, 就应该组织一个由图书馆馆长、行政人员、学校理事会成员、学生、教师组成的团队来共同开始这样的工作;唯有读者的参与,才能使图书馆真正成为用户心目中的公共文化空间,为所在学校服务[14].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2015 年 3 月举办"图书馆空间设计大赛",向全校师生征集图书馆三层多媒体学习中心改造方案,希望通过建设和调整图书馆的空间,为广大师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提供更适宜的学习空间[15].这说明图书馆已经意识到读者参与是驱动新馆建设或旧馆空间改造的生力军,是考核建设成果与扩大读者满意度的有效维度.
3.3读者驱动高校图书馆新馆建设实践
新馆建设牵涉到各个关联机构和操作层面的诸多细节.在我国高校现有的管理体制下,新馆的设计方、施工方和投资的校方以及代表使用方---图书馆等几方之间充满着协调与博弈,大多数高校馆能全面介入和主导的只有新馆配套建设的阶段才能真正实践读者驱动的原则.
广东财经大学图书馆从 2013 年开始第 3 个新馆配套建设的筹备工作,通过实地考察兄弟院校,取经新馆建设得失;就"新馆建设"主题广泛进行文献调研和网上资料查询;采取随机读者问卷调查、结构与非结构化的读者访谈、各类型与各层级的读者见面会等方式了解、分析师生对图书馆的需求,在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指导下,确立"读者驱动,需求导向"的新馆配套建设原则;将新馆配套建设的工作划为空间功能布局建设、家具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标识系统、环境再造等模块.
3.3.1 读者驱动新馆空间布局与功能实现的多元化
读者需求决定新馆的空间布局与功能实现.高校馆是大学校园的重要公共服务空间,是为师生服务的知识中心、学习中心、教学服务中心和文化中心[16].大学的主体是学生,图书馆应围绕其学习、研究和生活需求提供公共空间,成为课室、宿舍之外的大学生活"第三空间"[17].
读者到图书馆是手段还是目的?在 2014 年" 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学术研讨会上,来自我国台湾清华大学图书馆余纯惠女士的《图书馆空间创新---清华的实务经验分享》报告介绍该校读者心目中的图书馆扮演的是课堂空档的休息站,建立共学革命情感的战场,见面会谈等涉及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多种角色.
除了阅读、学习和交流,图书馆作为大学校园的公共空间,已超越传统功能,是读者开发了图书馆作为公共场所的作用,促进了图书馆为满足其多样化需求而发展出更广阔的空间功能.图书馆提供学生读书学习、交互求知、科研探索、生活交往的空间,扩展了图书馆的功能.
因此,在新馆建设中,空间布局多元化是满足读者需求多样化的必然选择,未来的馆舍应包括藏书空间、学习空间、阅读空间、学术研究空间、讨论交流空间、创意空间、展览空间、休闲空间、体验空间等多元化空间.调和图书馆供给与读者需求的矛盾,新馆的空间布局必然从馆藏驱动转向读者驱动,藏书空间是必要的,但已不是最重要的空间诉求.
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发布的《 2010 年学术图书馆十大趋势》宣称:当物理空间被重新规划而虚拟空间扩大的时候,图书馆的定义可能会改写,图书馆大多获取在线资源并削减了纸本刊,并将利用率低的文献转移他处或进行合作存储,以便为学生或团队合作腾出空间. 2013 年获美国图书馆建筑奖的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亨特图书馆启用 BookBot 全自动图书借还系统, 自动化机械手的存取与仓库式存储书库的管理模式使200 万册实体藏书的空间仅为传统书架储存空间◎2015 年第 10 期◎的 1/9, 腾挪出更多空间用以读者学习交流和学术研究,除传统的阅读空间和自修学习空间,设计师还布置了约 100 个小组研讨室(group study),为学生的学习与学术发展提供公共空间[18].
斯坦福大学"无纸"工程图书馆把馆藏阅读空间转向合作学习、合作研究和交互传播的空间[19].广东财经大学图书馆经读者调查所获取的增加学习座位的需求,在空间布局上提出"书给人挪地方",制定三线藏书计划,将 50% 纸本馆藏存储于密集书库和三线书库,为新馆腾出更多的空间满足读者多元化的需求.
读者需求的主次决定空间布局的主次,高校馆的最大使用群体是在校生,他们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随着互联网时代学习方式和信息获取方式的变化,高校馆"知识中心"的地位逐步减弱,"学习中心"的价值凸显,因此学习空间的布局是新馆建设的关键点,仅开辟更多的自修空间和增加更多的阅览座位不能满足学习方式多元化的需求.
学生借助图书馆进行自主学习,而自主学习不只是安静的自修,还包括讨论式学习、研究式学习、团队学习、交互合作学习、模拟学习和数字化学习等模式,是大学生课堂、实验室学习和社会实践学习的延伸,因此,与之配套的图书馆学习空间应是多元化的:不仅要有安静无噪音的自修空间,还可以有低噪音的交互合作学习区和允许噪音的密闭的讨论学习空间,但此种多元化的功能布局尤其需要关注的是安静与噪音空间之间的分隔过渡、相对独立、互不干扰.
在广东财经大学图书馆新馆空间布局建设中,将图书馆的学习空间按楼层、区域划分为:传统自修区、经典名着导读区、教材循环利用区、藏阅一体的自主学习区、数字化学习与体验区、专题学习开放讨论区、展览学习区、休闲学习区等,配备 30 多间大小讨论室、 多间视听室、多媒体培训室、会议厅等,实现对多样化学习模式的支持.
3.3.2 读者驱动高校馆新馆家具建设的人性化
新馆家具的配备不能独行其是,在考虑结实耐用、环保实用、美观大方和符合人体仿生学等基本要求之外,其颜色、造型、设计、材质与该区域的功能实现密切相关,同时还需考虑与各种信息化设备、系统及强弱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问题,应以满足读者需求为出发点.
广东财经大学图书馆针对新馆不同功能区域,为其配套的家具从功能到材质、造型等各不相同,如藏阅一体的自主学习的安静区域,要求宽敞明亮安静,如每个阅览座位宽度应有85- 100 厘米才不产生拥挤感, 符合人体工程学和行为学的要求,而电源接口、台灯近光源等的设置都是家具设计要考虑的细节,书架和阅览桌椅的设置、摆放,以及周围环境的再造不仅烘托出人在书中的阅读氛围,还应营造出安静而又有紧迫感的学习气氛;休闲区域是读者缓解长时间学习而休息的地方,休闲轻松惬意是标配,所以家具应以舒适、新奇而颜色亮丽的软体沙发和休闲的桌椅为主;在低噪音的交互合作学习区,定位专题学习讨论交流的功能,用矮层书架进行软间隔,配置的桌椅可以灵活移动、按使用要求临时组合.
3.3.3 读者驱动新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易用性
新馆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包括图书馆的各种自动化系统和设备、自助系统和设备、无线网络和信息布点、强弱电综合布线系统、数字化学习与阅读的电子产品配备等等.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新馆建设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因为一旦建成,再进行调整改造比较困难.出于学校定位和成本效益的考虑,对新馆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不追求高端价高,首要考虑的是能否方便读者使用和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在满足读者需求的前提下,还可引领、创造和超越读者需求.
综上所述,以学生为本,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出发点,高校新馆建设应围绕学生需求,让读者驱动、参与,使图书馆成为支持学生学习的中心,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让大学图书馆回归它应有的,也是贯穿历史的位置---大学生活的中心[20].工作探索更高需求.
3.2.2 读者参与型
读者参与型是邀请读者和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图书馆的设计与建设,以"学习和借鉴读者"的方式,而不是以"图书馆"的方式来建设新馆,超越图书馆的局限,甚至超越读者的期望,是更深层次的进阶式的读者驱动路径.设计过80 余家图书馆的美国建筑师协会 (AIA, TheAmerican Ins titute of Architects) 工 程 师 G. T.Freeman 说: 在图书馆空间需求设计之前, 就应该组织一个由图书馆馆长、行政人员、学校理事会成员、学生、教师组成的团队来共同开始这样的工作;唯有读者的参与,才能使图书馆真正成为用户心目中的公共文化空间,为所在学校服务[14].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2015 年 3 月举办"图书馆空间设计大赛",向全校师生征集图书馆三层多媒体学习中心改造方案,希望通过建设和调整图书馆的空间,为广大师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提供更适宜的学习空间[15].这说明图书馆已经意识到读者参与是驱动新馆建设或旧馆空间改造的生力军,是考核建设成果与扩大读者满意度的有效维度.
3.3读者驱动高校图书馆新馆建设实践
新馆建设牵涉到各个关联机构和操作层面的诸多细节.在我国高校现有的管理体制下,新馆的设计方、施工方和投资的校方以及代表使用方---图书馆等几方之间充满着协调与博弈,大多数高校馆能全面介入和主导的只有新馆配套建设的阶段才能真正实践读者驱动的原则.
广东财经大学图书馆从 2013 年开始第 3 个新馆配套建设的筹备工作,通过实地考察兄弟院校,取经新馆建设得失;就"新馆建设"主题广泛进行文献调研和网上资料查询;采取随机读者问卷调查、结构与非结构化的读者访谈、各类型与各层级的读者见面会等方式了解、分析师生对图书馆的需求,在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指导下,确立"读者驱动,需求导向"的新馆配套建设原则;将新馆配套建设的工作划为空间功能布局建设、家具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标识系统、环境再造等模块.
3.3.1 读者驱动新馆空间布局与功能实现的多元化
读者需求决定新馆的空间布局与功能实现.高校馆是大学校园的重要公共服务空间,是为师生服务的知识中心、学习中心、教学服务中心和文化中心[16].大学的主体是学生,图书馆应围绕其学习、研究和生活需求提供公共空间,成为课室、宿舍之外的大学生活"第三空间"[17].读者到图书馆是手段还是目的?在 2014 年" 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学术研讨会上,来自我国台湾清华大学图书馆余纯惠女士的《图书馆空间创新---清华的实务经验分享》报告介绍该校读者心目中的图书馆扮演的是课堂空档的休息站,建立共学革命情感的战场,见面会谈等涉及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多种角色.除了阅读、学习和交流,图书馆作为大学校园的公共空间,已超越传统功能,是读者开发了图书馆作为公共场所的作用,促进了图书馆为满足其多样化需求而发展出更广阔的空间功能.
图书馆提供学生读书学习、交互求知、科研探索、生活交往的空间,扩展了图书馆的功能.因此,在新馆建设中,空间布局多元化是满足读者需求多样化的必然选择,未来的馆舍应包括藏书空间、学习空间、阅读空间、学术研究空间、讨论交流空间、创意空间、展览空间、休闲空间、体验空间等多元化空间.调和图书馆供给与读者需求的矛盾,新馆的空间布局必然从馆藏驱动转向读者驱动,藏书空间是必要的,但已不是最重要的空间诉求.
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发布的《 2010 年学术图书馆十大趋势》宣称:当物理空间被重新规划而虚拟空间扩大的时候,图书馆的定义可能会改写,图书馆大多获取在线资源并削减了纸本刊,并将利用率低的文献转移他处或进行合作存储,以便为学生或团队合作腾出空间. 2013 年获美国图书馆建筑奖的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亨特图书馆启用 BookBot 全自动图书借还系统, 自动化机械手的存取与仓库式存储书库的管理模式使200 万册实体藏书的空间仅为传统书架储存空间工作探索。
参考文献:
[1] 王波,吴汉华,姚晓霞,等。2012 年高校图书馆发展报告[EB/OL].[2015- 01- 15].
[2] 周进良。图书馆建筑的人文精神[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3) :78- 80.
[3] 杨明华。 图书馆的服务管理模式与图书馆建筑[J]. 图书馆论坛,2004(1) :137- 139.
[4] 林泽明。 大学图书馆新馆建设理念与设计[J]. 图书情报工作,2013(11) :55- 59.
[5] 王世伟。 当代图书馆建筑设计中应理性处理的各种关系和矛盾[J]. 图书馆论坛,2006(6) :269- 272.
[6] 刘锦山,崔凤雷,高新陵。 沉思与对话:高校图书馆新馆 建 设[M]. 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 社,2010:99-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