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识论的角度,可以把数字图书馆信息接受活动看作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活动,这种认识活动是既包含了作为情境主体用户因素,也包含了作为情境客体的数字图书馆的诸多情境因素的整合体。数字图书馆情境是用户信息接受活动发生的背景和平台,数字图书馆情境能够塑造情境主体,减小信息接受行动和思想的盲目性,具有积聚和传承数字图书馆情境资源的价值与意义,而且促成了接受主体对其情境要素的积极认知行动。因此,从方法论上,分析数字图书馆情境因素与用户信息接受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信息接受认识论中的一个必要课题,也为解释和揭示信息接受活动复杂现象的根本原因和基础。
1数字图书馆情境空间及其情境
1.1数字图书馆情境空间
数字图书馆情境空间是客观存在的,是作为用户认知的对象而存在,是信息接受行为得以发生的功能空间,是数字图书馆信息接受情境存在的场域,在宏观层面具有场的属性。数字图书馆情境空间是一种有内容、有意义、功能性、可激发场作用力的知识活动空间,既具有物理场的属性,又具有空间的可感知性和想象性,同时也是各情境要素在特定时间内构成的一个关系网络。如图1所示。
1.2数字图书馆情境
数字图书馆情境空间内积累和分布着各种可以产生场作用力的情境要素,这些实体性和功能性要素的形态及其渗透、功用,构成了用户信息需要到信息接受行为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特殊知识生态背景---数字图书馆情境。
数字图书馆情境以其场的作用力为基础和根本,是信息接受行动被得以支持的二级功能空间和动力源泉,是与用户信息接受活动紧密相关的一系列事件、因素及属性的集合体。数字图书馆信息接受发生于个体用户情境与数字图书馆情境的相互作用中,相互作用过程中给用户带来的综合价值认知形成了用户最终的信息接受目标。数字图书馆情境是一种经历过反思的,有目的、有规划、有设计的背景和空间,其与用户信息接受之间存在着操作层面的或者语义层面的或者概念层面的或者引证关系层面的关联,通过情境传递的信息促成彼此的互动交融,促成有意义的用户认知和信息接受行为。数字图书馆情境与用户情境之间的张力构成了数字图书馆信息接受情境建构的内在动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数字图书馆情境化的多重维度,同时也是形成信息接受行为复杂现象的根本原因和解释基础。
相比较而言,"数字图书馆情境空间"的概念强调信息接受活动空间重要性质和核心功能---"场"的作用力;而"数字图书馆情境"的概念则更进一步,强调数字图书馆情境空间中信息知识生态环境、用户信息接受期望目标指向下的资源情境、服务情境和技术情境的建构。
信息接受行为在数字图书馆情境空间中发生,在数字图书馆情境中深入。
2数字图书馆信息接受情境的多重维度
从构成数字图书馆情境要素的分面维度来看,信息接受过程中所经历的"特定情境"是内在于数字图书馆应用群体和使用环境的外在关联域,既包括作为接受主体的用户情境(现实实践活动、认知行为模式等),也包括数字图书馆的资源情境、服务情境和技术情境等,这些情境因素以内隐和外显的方式分布在数字图书馆场域中,使数字图书馆场域成为情境浸润的功能性空间,完成数字图书馆信息接受情境的建构,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在数字图书馆情境维度框架中,用户情境居于主导地位,是数字图书馆情境的生成者同时又是作用对象,技术情境为数字图书馆情境建构提供了现实的技术支持,资源情境是数字图书馆服务得以深化和拓展的重要保障,服务情境是数字图书馆的核心功能,时间情境显现着数字图书馆信息接受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是数字图书馆情境呈现和展开的过程,成本情境则是信息接受主体所能承受信息获取的付出。数字图书馆信息接受情境兼具有资源、服务与技术等多重属性,这些属性要素之间的张力形成了数字图书馆情境建构的内在动力,才使其在特定时空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生成并有机存在。
2.1用户情境维度
用户情境是指描述用户社会特质、认知模式与目标任务等信息的集合,是数字图书馆信息接受情境主体,也是数字图书馆情境价值旨归。从数字图书馆情境建构和与数字图书馆情境相互作用的个体认知特点相关联的角度,本文将用户情境划分为3个维度:个体现实社会性、个体认知模式和目标任务。接受主体的实践性因素是信息接受过程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不仅在于它是形成接受主体需求视野的诱因,而且也是形成接受主体信息接受的"期待情境"和内在尺度。期待情境是用户基于现实社会性实践活动需要或问题所产生的。接受主体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作为人的观念和认识的微观机能系统(动力系统、认知系统和调节系统),既是接受者与数字图书馆发生交互作用关系的条件,又是两者情境关系的调节器,在信息接受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2资源情境维度
资源情境是指承载用户信息接受需求和期望内容的载体,它作为用户信息接受内容整体展开与呈现的素材出现于信息接受活动中。从数字图书馆的角度,它是数字图书馆知识呈现的一个展开;从用户的角度,则是用户信息接受活动中直接感知的一个知识整体的情境。资源情境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方式,即使是相同的资源情境,由于呈现方式的不同,其功能也有价值差异。资源情境的宏观理论基础是网络化、数字化。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馆藏资源已逐渐转变为以数字图书馆为主体面向用户需求的多元化知识资源[1].在数字图书馆情境空间中,用户对资源情境的认知一方面取决于资源本身的客观属性;另一方面取决于信息接受过程中用户对资源价值性、增值性的感知。从这个意义而言,基于用户情境的资源情境建构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能动性。随着技术情境的进步,资源结构的变迁,用户认知的变化,资源情境的内涵也在不断拓展和深化。
数字资源量上的增长和人的接受与认知能力的有限性矛盾日渐突出。在此背景下,资源特征情境关联、资源利用过程情境关联、资源知识情境关联、资源用户需求情境关联等成为资源情境组织的重要内容和任务,远远超出了传统信息组织的范畴。目前,数字图书馆资源情境建构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增强资源情境组织的易感知性、有用性和易用性,通过对资源情境中蕴含知识的多维度揭示,实现知识创造、知识挖掘和知识发现。因此,从资源情境组织的三重视角(有序化、优化、可视化展示)出发,将资源附带的情境信息作为一个内涵丰富、具有多维度的概念体系进行研究,侧重从用户对知识资源价值的主观认知和判断的角度建构资源情境维度。综合已有的研究,可以将资源情境维度归纳为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两个层面。客观性情境要素是指信息内容的客观属性,包括信息全面性、准确性、可靠性、完整性等;主观能动性的情境要素是针对用户多元化、碎片化的信息需求,在知识组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概念与概念间关系(包含关系、等级关系、属分关系等)、引证关系(共被引、引文耦合、直引-互引)和对那些潜在的、隐含的知识关联关系的融合分析、归纳、推理等方式,实现资源情境信息的多维揭示与关联聚合[2],包括资源关联广度、资源聚合深度、资源情境可理解性、资源情境可认知性等。
2.3服务情境维度
服务情境是由服务环境、服务方式和服务功能构成的有机体。从提升用户对数字图书馆作为信息接受入口的依赖度和忠诚度以及增强知识服务推荐的准确性和针对性角度,可以将服务情境解构为服务环境、交互过程(服务)和服务效用3个维度。服务环境情境是指由互联网或移动网络及其基础设施、服务平台、终端设备等构成的软硬件环境,包括网络的安全性、可用性与情境敏感性、服务平台清晰友好等要素;交互过程情境是用户期望服务情境和感知服务情境之间的差距,是用户对交互过程情境的一种感知评价[3],包括交互过程稳定性和流畅性、过程便捷性和时效性等要素;服务效用情境是指服务的产出,反映了服务总体绩效,包括服务及时性、完备性、延伸性和经济性等要素[4].交互这一概念的引入,使得资源情境组织与服务从"用眼睛思考"的角度又提升了服务的人性化和亲和力,让受众身心愉悦地接受与利用信息,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满足受众心理层面上的感受[5].而信息可视化技术的应用,全媒体渗透,又让人与服务之间的交互形式变得无限可能。信息可视化的生命力在于充分交互,以达到放大和深化人们的认识过程,如通过建立跨语言检索、知识导航、知识评价、知识发现等更具专业性的深度交互渠道,给用户带来最佳情境感知体验。
2.4技术情境维度
技术情境是信息接受活动发生的载体支持平台,由技术知识要素建构。在数字图书馆场域内,用户的技术情境体验和认知实质是对数字图书馆系统所提供的各类技术功能的有效性和完备性的认识和理解及其评价。用户对技术情境的认知能力会影响技术接受的发展动力和完成目标任务程度[6].根据技术接受理论的思想可知,技术情境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影响用户对新技术接受及使用意愿的两个主要决定因素。当个体感觉某种技术越容易使用,使用过程中为个体节省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提高了个体的工作效率,他就会认为这种技术能够促进他的工作,也就导致了感知有用性的提高。
用户对技术情境感知体验因素主要包括:导航灵活性与有效性、检索途径多维性、响应速度、技术易学与易用性、信息接受结果的准确性和完备性等方面。信息技术接受模型作为预测人们接受技术的工具,所体现的是一种认知技术或认知思想。从用户信息需求到需求响应,信息接受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系统提供相应的技术功能支持,技术情境是内嵌于用户个体认知行为模式及其任务之中,是具体的信息接受发生、发展的母体情境,具有孕育功能,二者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就这个意义而言,技术情境不仅仅是资源情境、服务情境传递和承载的工具,更多的是作为接受者信息加工的工具、认知加工的工具和认知建构与共享的工具。美国EBSCO公司于2008年7月15日全球同步推出的EBSCOhost2.0Beta,提供以图形方式查找信息的途径和主题浏览功能,其创新的可视化检索(VisualSearch)功能为用户接受信息、提炼知识、解决问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7].
2.5时间情境维度
时间情境是指可使信息接受和信息回归呈现的连续性情境,也是指一次信息接受情境向其他信息接受情境的转变,具有信息接受和信息回归呈现的连续性和顺序性。①信息接受的持续性是对信息接受呈现的时间长短而言的,信息接受呈现的时间不同,信息接受的效果也不同。如果两个情境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即使其他情境相同,接受效果也是不一样的。②信息接受的顺序性是对同时请求接受信息的多个用户的信息接受请求而言的,信息接受可以按照信息时间段轮转法实现分时服务的方法。如果请求的时间有先后顺序,还可以结合先到先服务的原则满足用户对信息接受的需求。时间情境维度既要考虑创设信息接受情境的基本条件、整个信息接受行为活动展开时间条件、空间条件、技术条件等,还要考虑到数字图书馆情境的视觉效果。
2.6空间情境维度
空间情境是指信息接受存在空间的广延性,既信息接受情境的呈现、展开的具体空间[8],与数字图书馆的资源情境、服务情境、技术情境、用户情境、时间情境、成本情境关联呈现,空间情境具有场的特性,与信息接受行为过程和组织方式密切相关。空间情境与用户情境、数字图书馆情境相互作用,是一个动态的整体。空间情境产生效用的界限位于场的效果停止的地方。空间情境具有物理场的属性,也是用户情境与资源情境在特定时间情境内构成的一个关系网络,并且作用于数字图书馆情境,使空间情境更具有空间的可感知性、丰富性和想象性。空间情境不同,对信息接受主体的信息接受效果的影响也不同,同一个空间情境,数字图书馆情境不同,用户接受信息的效果也会不同。空间情境维度除了包括现有数字图书馆情境外,还涉及隐含的社会知识接受的社会情境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