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图书档案学论文 > 图书馆学论文

图书馆建筑的产生、发展及其人性化表现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9-20 共4385字
论文摘要

  进入 21 世纪,随着人类对自然、宇宙、社会、科学和人类自身的认知进一步深化,人们渐渐领悟到,人类不仅不能征服自然,更需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科技更应该是人类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的工具和手段,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性化理念成为当前的主流思想,反映在图书馆建设上也是如此。最近几年,我国图书馆的新馆建设呈现出新的建设高潮,图书馆的工作重心已经从以书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对图书馆新馆建筑自然也要思考如何适应这种转变。

  一、图书馆建筑的产生和发展

  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图书馆产生和不断发展,图书馆建筑自然也随之发展。图书馆建筑的发展经历了大约 4 000 年的漫长岁月,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是一个螺旋式的辩证发展过程。这三个阶段分别是传统式图书馆建筑模式、模数式图书馆建筑模式和后模数式图书馆建筑模式。

  1. 传统式的图书馆建筑模式。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特别是在印刷术发明以前,图书馆的功能就是收藏图书,只有少数上层社会人士才能使用,不向公众开放。这时候图书馆建筑结构、布局和功能都很简单。在建筑风格上,集豪华、权威、封闭于一体。15 世纪以后,活字印刷术逐渐普及,图书典籍增多,图书馆馆藏数量也与日俱增,人们的阅览需求也逐渐增多,要求图书馆既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功能,又有向人们传播文化和科学知识的功能。这个阶段图书馆建筑的特点已经发生重大变革,先前体现权威的密柱等逐步被高大空间取代。19 世纪以后,随着科技发展,出版物的数量剧增,图书馆业务管理变得复杂,虽然仍以藏书为工作重心,但是图书馆的藏书空间、阅览空间和工作空间分开,突破了藏阅用三合一的建筑模式和理念。

  2. 模数式图书馆建筑模式。20 世纪初,由于闭架借阅手续繁琐和效率低下,图书馆界开始实施开架借阅,为适应这种必然变化,图书馆在馆舍建筑上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1933 年建成的美国巴尔的摩图书馆,标志着模数式图书馆建筑模式的到来。至 20 世纪 60 年代,模数式图书馆建设模式已经发展成熟。在藏阅借合一、开架比例增大以及图书馆组织机构经常需要调整的情况下,图书馆建筑采用大开间、同一进深的建筑格局,这样有助于图书馆顺应业务和管理的需要,可以随时进行内部布局的调整。建筑学术语就是统一柱网、统一层高和统一荷载的 “三统一”。为了实现经济又适宜的“三统一”,有效避免浪费,需要计算出图书馆建筑的平面空间、层高和荷载模数,这个模数就是图书馆建筑设计的标准尺度,图书馆的平面空间大小、层高和荷载分别是其相应模数的整数倍。具体来说,平面空间模数就是藏书、阅览和办公区的基本功能单元 ( 比如一张桌子或一把椅子) 的尺度的最小公倍数值。层高的模数一般是阅览室、书库中书架的高度。荷载则以承重最大的书库荷载为模数。

  模数式图书馆内部每个楼层都可以采取藏书、借阅和办公一体化的布局,既经济又灵活,并且构成了一个平面综合功能单元。电梯等核心垂直交通工具将不同楼层的平面综合功能单元联系起来,功能布局简单而高效。

  3. 后模数式图书馆建筑模式。尽管模数式图书馆有着高效、灵活和空间利用率高的特点,但是也存在着空间缺乏多样性,外形呆板缺少变化,能耗高以及建筑成本高等缺点。特别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一切为了读者”、 “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思想已被人们普遍认识。图书馆不仅是一个学习研究的地方,还应该是一个休闲、娱乐、消遣的场所。此外,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化在图书馆的普遍应用对图书馆的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图书馆界开始对模数式图书馆进行深入的反思和必要的扬弃,进而推动图书馆建筑理论进入到后模数式图书馆时期。有学者认为,在三统一的同时,也要“提倡灵活的统一原则,结构柱网不要求绝对统一,根据需要可以统一主体柱网,其他不适宜统一柱网的功能空间可独立于主体柱网之外单独设计”。有学者指出, “荷载较轻的用房没有必要提高 荷 载 指 标 去 适 应 并 不 存 在 的 使 用 功 能变化。”

  由于模数式图书馆的建筑不足,“模块式图书馆”的设计理念被提出,将模数式设计与若干功能块的灵活运用相结合,从而尽量避免模数式图书馆的建筑缺陷。这种设计思路首先通过将图书馆划分成几个必要的功能区,然后在不同的分区进行模数化设计。模块式图书馆把楼梯、电梯、洗手间等服务性空间组成 “服务功能块”,位置相对独立,以提供空间使用的最大灵活性。主要功能区则由空间单元组成。

  在后模数式图书馆时代,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和日益涌动的人文主义思潮对图书馆的建筑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潮对于图书馆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就是生态图书馆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人们开始注重图书馆建筑的环保、节能、健康和舒适。

  二、图书馆建筑人性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林徽因说过,建筑是给人用的。图书馆建筑首先是给人用的,那么就要人们舒舒服服的用,建筑的出发点和着眼点要一切以人为本。

  1. 以读者为本。图书馆是为读者服务的,图书馆的各个部分、各个环节、各个要素都要方便读者使用。第一,外部空间人性化设计。不应该盲目追求气派而忽视实用性。比如有些图书馆的外楼梯和主入口采用大理石铺装,看上去气派,但是冰雪天气就增加了危险因素,不得不额外铺设纸板等防滑。笔者认为,应该铺设防滑性较好的材料以体现图书馆建筑的人性化。还有有些图书馆外围缺少绿化,前面是很大的广场,这样通透性好,但是缺少维护感,缺少读者徜徉其中的进行思考的环境。高校的师生需要图书馆外围有可以漫步的空间以进行头脑的休整。只有具备了这些空间,才能保证师生的思想空间。这些空间看似与学习无关,其实对一个人思考学术问题很有帮助。所以,在建设新馆的时候,笔者认为应该对图书馆的外围空间进行很好地规划设计,增加绿化面积,丰富绿化内容。随着汽车的普及,图书馆也有建设相应的停车场来适应读者的需要。笔者认为,停车场不应该牺牲宝贵的图书馆外围绿地空间,所以,可考虑建设地下停车场。

  第二,内部空间人性化设计。在内部空间设计上应以方便读者用书为准,将读者常用文献全部开架借阅,并且将检索设备分散到每个功能区,使读者在借阅前就近查询馆藏资源信息。文献和服务按楼层相对集中,方便文献的传递与服务。业务功能还注意按楼层从下到上,人流从多到少的金字塔式走向进行布局。即将人流量较多的功能区放在较低楼层,人流量较少的功能区放在较高楼层。出于人性化的考虑,读者可参与到图书馆的管理中,而不是馆员单一的管理模式。在进行图书馆设计上,应充分考虑这一思想,要考虑读者参与操作的操作平台。随着学术交流的增多,师生们需要讨论的空间,可设置不同大小的讨论空间用以研讨等活动。在内部布局上还要为未来服务量增长预留出一定的空间,可根据年藏书量的增长速度和年到馆读者数量的增长速度预留出文献储藏空间和读者活动空间。

  第三,内部环境人性化设计。图书馆的主要功能是读者进行学习研讨的地方,内部环境应该简洁明快,突出文化氛围。内部环境的每一个细节对读者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能忽视。比如应该根据本馆具体情况适当布置名人雕塑或者画像,励志格言,或者相关学科的重大发现发明,给人以启迪,引起对本专业专研的兴趣或者获得美的享受。

  斯坦福大学的不少院系的墙壁的主要位置都用来介绍本系教授和其他大学教授最新的研究成果,并不仅仅是摘要性质的文字介绍,而是把详细的数据、推导过程、主要的结论都展示出来,等于一篇论文的缩写。纸张很大,需要耐心才能看懂。有些院系甚至地板上都镶嵌着金属板,上面雕刻着励志性的言辞。比如 “我是一个工程师,要为人类服务,实现人类的梦想”, “如果我们留意一下那些创造发明的杰出人才,就会知道社会何以能够进步”。

  走进大楼扑面而来的浓郁的学术气氛使学生逐渐对专业产生兴趣。为了读者休息或者交流方便,可利用空闲位置设置休息桌椅等。藏阅结合的模式可以将阅览桌椅和书架交错摆放,协调有序,方便读者就近使用文献。为了满足读者对阅览私密性的要求,可以适当用小阅览桌,或者用大阅览桌中间建隔板。下层书架的书不易取放,宁波鄞州高级中学的做法可供借鉴,那里的书柜仿佛一个个沙发,底层不放书,而是向外突出的坐柜。书架只有三层,伸手可及,不需踮脚或下蹲。任何人抽出一本书就可以坐下,往后一靠,书架上安的木板安稳地接住你的背。还有特殊之处是这座图书馆没有门没有监控,学生可以自由出入自主借书,自由享受阅读的乐趣。希望这种管理模式能引起图书馆界注意。噪音方面,为了减少读者来回走动形成的噪音对读者的干扰,可适当在走道处铺设地毯以减轻噪音干扰,为读者提供更安静的环境。要有足够的和方便的电源接口和网络接口提供读者使用。图书馆应努力做到自然通风。现代图书馆一般是大窗,有时候阳光强烈对读者阅读也会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应该考虑遮阳效果好的遮阳构件。

  消防是每个建筑设计必须考虑的,图书馆建筑因为自身特点,这点显得尤为重要。图书馆是国家重点防火保护单位,防火措施必须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要求严格执行。比如建筑物本体的火灾自动报警装置,建筑外围防火隔离带,建筑结构防火安全疏散通道,建筑装饰防火材料和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等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规定,不能因小失大,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2. 为图书馆员创造舒适的环境。图书馆员是为读者提供服务的,决定服务质量如何,读者是否满意,所以为图书馆员创造舒适的环境也是应该的、必要的。图书馆员的服务有公益性和奉献性的特点,应该尽量减少图书馆员倦怠因素,提高图书馆员的职业承诺,使图书馆员的职业认同和投入态度更好。比如机房等因辐射、噪音、采光等不利因素会对身体有害,设计时就应该考虑到减少或者降低这种人身伤害,使图书馆员的健康有一定保障。

  设计时还应该考虑到开架借阅对图书整序的工作量的加大,如何采取措施减少图书馆员的体力消耗,提高工作效率。提高馆员的工作投入度、满意度和认同感,图书馆工作就能更加顺利的开展。

  图书馆新馆建设是一项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在建筑规模上,要考虑未来五年、十年或者更长时间后是否还能满足需求,在建筑模式上设计上要找寻恰当的平衡点。图书馆可以通过《图书馆建设任务书》与建筑设计师之间进行沟通,把图书馆管理模式对于建筑的需求充分融入到设计当中去。为此要认真学习图书馆建筑的基本知识,实地参观图书馆建筑,把需求具体到量化。读者到图书馆可以方便地得到来自各个方面各种载体的信息,能够和各种各样的人员交流,图书馆才真正成为信息中心、文化中心、交流中心,而这些是通过图书馆建筑这个载体去实现。所以,图书馆需要把这些理念和需求明确赋予建筑设计师,得到接近我们理想的图书馆。

  【参考文献】

  [1]孙东升,侯翠兰.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建筑的思考[J]. 山东图书馆学季刊,2000,( 2) :48.
  [2]王文有. 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建筑的思考[J]. 建筑学报,1997,( 8) :32 ~36.
  [3]鲍家声,葛昕.“模块式”图书馆设计初探[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 5) :16 ~2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