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业革命为标志的工业文明是以人类征服自然为历史依存的生产生活方式,全球性资源褫夺给人类的发展带来了危机意识和生存困境,大气污染、水源枯竭、耕地减少、沙漠退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引发了对现代工业文明体系的审视与批判。为保护自然资源环境,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问题成为环境科学领域理论研究的中心。而国内学者比较普遍认同的观点是生态问题也有其内在的社会属性,人的意识形态、社会实践活动、社会互动关系等均可反映在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场域中。那么作为后现代情境中的图书馆,其社会属性必然决定了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的互动关系。近年来,学界在创建节能的建筑结构、舒适的阅读空间、和谐的馆读关系等方面,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原理、技术和方法来指导图书馆建设,拓展图书馆基础研究,丰富图书馆理论体系,生态图书馆的研究正是在这一背景中形成的。
1 生态图书馆概念的提出
当今科学研究呈现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技术和方法论的交叉、借鉴和融合。自然科学研究借鉴于社会科学的逻辑判断、归纳演绎,而社会科学研究也融合于自然科学的数学思维、实验论证。生态图书馆研究是生态学与图书馆学两种不同学科方法论的结合,这种跨学科基础研究需要学者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和学术功底。目前生态图书馆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生态图书馆的内涵界定也比较模糊,比如学科论与方法论之争、“生态图书馆”和“图书馆生态”概念的界定等。虽然有的学者已经意识或提出了这些问题,但仍然在学界尚未形成一致的认识。
最早提出“生态图书馆”概念的是黄恩祝先生,他将生态图书馆定位于功能说,“在这种图书馆中既能充分调动文献活动的功能,又能达到以文化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潜移默化的目的。”但这在当时并未引起同行的纷纷响应,随着生态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生态图书馆进入新世纪之初才真正开始受到关注。纵观国内学者对生态图书馆的论述,基本可以分为两种观点,一是基于环境主义视角,偏重于图书馆的“生态性”,重点研究“空间”问题;二是基于生态主义视角,偏重于图书馆的“人文性”,重点研究“关系”问题。
第一种观点以石同生为代表,认为“生态图书馆是生态建筑中一个组成部分”,“图书馆的建筑空间,首先是人的生存空间,其次才是人的阅读空间。”吴年认为“生态图书馆即绿色图书馆”,“图书馆空间环境设计的重心已从单纯的效率性的物用功能逐渐转向调节与启迪读者的情绪与心理需求为主的阶段,除了必备的实用功能外,读者环境的舒适性、文献保护的适宜性、内部空间的灵活性及室内外布局的艺术性都是必须考虑的因素。”马海霞认为“生态图书馆,是有效利用各种先进技术和材料,巧妙利用或创造优越的周边地理环境建设起来的图书馆,尊重自然,追求人、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生态建筑、空间环境、先进技术等是生态图书馆的主要内容,在行文中也主要探讨了建筑设计、环境绿化、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等问题。因此,笔者认为这是对图书馆自然生态的物理性空间研究,旨在通过环保的建筑结构和空间以塑造舒适、愉悦的生态环境。
第二种观点以黄建年为代表,他认为“生态图书馆是运用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技术、方法对现有图书馆学基本理论进行改造而建立生态图书馆实体形态的过程。它应该包括观念、形态、技术、过程等几个方面。”刘学平认为“生态图书馆是一种系统观、整体观、联系观、和谐观下的图书馆观,目标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实质是把图书馆发展看作是系统、协调、动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它视图书馆与周围环境为生态系统,研究该系统内各要素的关系,探讨和揭示该系统的基本规律。”在张四新一系列的生态图书馆系统的论述中,所传达的思想是“基于生态学的图书馆系统的存在是自然与社会共同选择的结果,也是哲学与逻辑共同演绎的必然。”很显然这类观点是将图书馆作为方法论加以研究,定位于哲学意义上的价值观体系,探讨图书馆内外部环境,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以及结构与功能等之间相互关系。这是另外一种试图超越环境主义的理论思路,将研究视点不仅仅局限于生态空间,更注重生态空间的人文架构及其各种互动关系。
由于学者的研究视角不同,研究方法不同,或者说对“生态”含义的界定和理解不同,就会对生态图书馆的研究内容、价值目标、功能意义和学科定位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从而形成两套不同的话语体系。
2 生态图书馆的定性
根据生态学的理论,任何一个生命有机体都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影响和作用,始终处于动态平衡与非平衡的循环运动过程中,以保持生态系统的恒定。将图书馆视为生命有机体,则图书馆系统的生态运行要素也就离不开各种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物质环境、文化环境等)的影响,而对生态图书馆的研究,也就不能仅局限于对图书馆物理的自然生态环境研究,还包括人文的社会生态环境。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生态图书馆的核心内涵应该作为方法论和价值观体系加以探讨。
2.1 生态图书馆是借鉴生态学的方法论生态学的概念、术语、技术、方法原本旨在解释自然生态系统的现象和规律,而需要解释非自然生态系统的现象和规律则是将自然与自然间的生态关系和生态规律进行类比,以反映出非自然系统的生态关系,并最终表现为普遍性的生态规律。那么生态图书馆就是借鉴生态学研究生命有机体及其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生态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图书馆系统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方法,即通过生态系统的规律来模拟图书馆系统的规律。从这个角度出发,生态图书馆的“生态”反映的是非自然系统的生态关系,揭示的是非自然系统中图书馆的生态规律,如果仍将这种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模拟理解为自然科学的生态,则会出现机械类比的逻辑错误。
2.2 生态图书馆是和谐观与发展观的价值体现生态图书馆秉持以人为本和物质存在的道德关怀,要求图书馆能够超越工具理性而将“人”与“物”同时放在行为逻辑之中,“对外部环境做出平衡性的适应,对内部资源进行统一的协调和重组,使系统的结构、功能等达到最佳状态,”这正是生态图书馆的和谐价值观体现。生命有机体是在与周围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运动过程中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并推动着生命有机体的演变和进化,阮冈赞纳正是运用这一公认的生物学事实提出了图书馆学“第五定律”,认为“作为一种机构的图书馆具有生长着的有机体的一切属性。”那么这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就会在与周围环境中产生相互作用,与外部环境实现物质能量的平衡和稳定,与内部环境实现资源的协调和重组,并在内部与外部的生态转换中生长出新的结构和功能,推动图书馆的发展。
2.3 生态图书馆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图书馆系统与其内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图书馆的生态环境既包括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宏观的生态因素,也包括图书馆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历史传统等中观的生态要素,还包括图书馆的制度规章、科技水平、资源质量、服务方式等微观的生态因子,诸多因素的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整个图书馆系统。因此,研究生态图书馆就是探讨诸因素如何影响和革新图书馆的服务以及图书馆服务又是如何作用于诸因素的发展和变迁。
具体而言,就是在研究生态图书馆时,不能仅仅研究图书馆本身,而要跳出图书馆范围,立足于更大的社会系统来考察与图书馆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图书馆的治理体系中,如同皮埃尔·卡蓝默所言“明天的治理再也不能忽视了关系,而是应将关系放到制度设计的中心位置。”
3 生态图书馆的学科定位
从生态图书馆的概念产生以来,就存在着学科论和方法论之争。生态图书馆究竟是定位于一门全新的学科还是一种方法论?这主要取决于对“生态”术语的界定。
3.1 生态图书馆是一种方法论原本意义的生态学属于自然科学领域,生态图书馆将“生态”定位为自然科学,其价值观表现为追求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应该是生态学与图书馆学相互交叉的边缘性学科,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生态”一词并不是将生态学的一般原理加以应用,而是以生态知识为背景而存在,从国内学者对生态图书馆研究的对象、范围和内容来看,主要还是应用图书馆的基本原理以改造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图书馆系统的生态平衡。如果将“生态”作为自然科学知识,则必然揭示的是大自然与图书馆物理存在的生态关系,这多少有点偏离了图书馆学研究的主流方向,在此并不是说不能拓展图书馆的研究范围,而是旨在说明不能因为加入了“生态”因素而否定了图书馆学本来的学科属性。
作为自然科学的“生态”语境,则存在着“非生态”的话语指向,那么在图书馆的知识体系中是否有着“生态”与“非生态”的存在方式呢?毋庸置疑,和谐的馆读关系、愉悦的阅读环境、便捷的信息通道、个性的推送服务、科学的馆藏布局、有效的资源配置、低碳的建筑设计、环保的能源消耗等,笔者视图书馆为“生态的”,而与此不相适应的馆读矛盾频发、阅读空间狭小、信息沟通困难、数据获取低效、馆藏布局混乱、资源配置不合理以及能源高耗、光尘声等污染严重的图书馆视为“非生态的”.建构生态图书馆就是将“非生态的”元素转化为“生态的”元素,从而推动图书馆走向更高级的形态。方法论解决的是“怎么办”的问题而非“是什么”的世界观描述,要解决“生态”与“非生态”的问题,就需要哲学上的方法思辨与学理上的分析梳理,从这个角度而言,生态图书馆就是一种方法论。
3.2 生态图书馆是一门应用图书馆学图书馆学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不仅与许多学科(档案学、情报学、文献学、目录学等)在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上相互交叉重叠,具有同族关系,而且利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来解决自身的理论、实践和发展,具有应用关系。生态图书馆就是运用生态学知识对图书馆加以研究的应用图书馆学。
首先,生态图书馆仍然是以图书馆为研究对象,运用图书馆的基本原理与生态学知识背景相结合,揭示图书馆有机体生长的规律,其目的是使图书馆系统在治理运行中达到最佳的发展状态。其次,生态图书馆研究图书馆生态关系为主要内容,分析图书馆内在的和外在的生态环境以及影响图书馆运行的诸多生态因素,这种运用生态学理论方法来研究图书馆系统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突破了传统图书馆学研究的方法,模糊了图书馆学的学科边界,但仍然没有跳出图书馆学学科范畴。最后,生态图书馆的最终价值观体现的是和谐观、可持续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一直是图书馆信奉的信条,而生态图书馆则揭示了忽视对自然的道德关怀是不可持续的,只有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构建起适应生态规律与图书馆发展规律的图书馆体系,图书馆才能在动态平衡中持续发展。
图书馆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也受到诸多环境空间的制约,传统的图书馆学研究将图书馆及其活动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中进行探讨,而生态学相关理论与方法被借鉴和吸收到图书馆学后,大大开拓了图书馆学新的研究领域,运用生态学知识将图书馆及其活动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社会系统,而是放到更大的自然系统中进行考察。
4 结 论
生态图书馆虽然对“生态”有不同的理解,但正是这些相异的理解拓展了图书馆的研究空间,具有互补性。作为自然科学理解的生态图书馆强调改造和完善图书馆物理系统以适应自然生态的平衡与稳定,其目的也在于促进图书馆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哲学意义上的协调与平衡,这恰好包含在了作为社会科学理解的生态图书馆的目标价值之中。而社会科学理解的生态图书馆强调协调和改善图书馆系统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也离不开探讨图书馆这一生命有机体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动态平衡关系,两者之间交互作用、相互影响。这表明,生态图书馆的研究不能纠缠于对“生态”的不同界定,而是如何将两者更好的关联起来加强对图书馆的研究,但同时也不能将两者之间的这种联系简单地落入互相包含的泥沼或做出相互取代的结论。
生态图书馆是人们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反映物质存在物与精神财富的和谐统一,旨在实现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共存共荣,对生态图书馆的研究不仅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而且也是人与自然和谐依存的生态规范和适应。生态学从自然科学走进社会科学,拓展了图书馆学的研究空间,颠覆了单一的“以人为本”的服务信条,而融入了对非自然生态的道德关怀。
参考文献
[1]黄恩祝。读者学的早春[J].图书馆杂志, 1992,(3):13-17, 21.
[2]石同生。生态图书馆理论与实践[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3, (4): 8-10.
[3]吴年。简论生态图书馆[J].晋图学刊,2003,(1):18-20.
[4]马海霞。生态图书馆及其系统探赜[J].现代情报,2006,(8): 46-47.
[5]黄建年。关于生态图书馆的几点思考.兼与传统图书馆、电子图书馆比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8, (1): 63-65.
[6]刘学平。生态理念下的生态图书馆发展探赜[J].图书情报工作, 2010, (1): 12-15, 66.
[7]张四新。生态图书馆系统的逻辑范式[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6, (3): 20-21, 62.
[8]张四新。论生态图书馆系统的人文架构[J].情报杂志,2005, (4): 91-92, 95.
[9] (印度)阮冈赞纳。图书馆学五定律[M].夏云,等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8: 308.
[10] (法)皮埃尔·卡蓝默。破碎的民主.试论治理的革命[M].高凌翰,译。北京:三联书社, 2005: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