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图书档案学论文 > 图书馆学论文

我国“青春文学”概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4-08 共666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 “郭敬明团队”青春文学图书出版问题探究
  【绪论  第一章】我国“青春文学”概述
  【第二章】青春文学图书与出版商业化
  【3.1  3.2】以品牌为核心的团队出版模式
  【3.3】以市场为导向的图书营销模式
  【第四章】青春文学图书出版不足及原因分析
  【第五章】 “郭敬明团队”的青春文学图书出版启示
  【参考文献】郭敬明青春文学图书出版困境研究参考文献
  
   
  绪 论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达到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通过对青春文学的界定、分析其起源、发展以及同出版商业化的共生关系等状况剖析当下青春文学的内涵及其具有的时代特征,找到青春文学与图书出版相结合的自身基础,从而更好地分析“郭敬明团队”的青春文学图书的出版状况;其次,通过具体分析郭敬明及其创作团队青春文学图书的作品内容、团队品牌、营销方式等分析其青春文学图书出版的现状,实证比较郭敬明创作团队各类青春文学图书,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给出合理的发展建议,为我国青春文学图书出版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出版青春类图书便成为出版业一直在进行的工作。经过改革开放等一系列时代的变迁,青春文学已经产生了变化,如今的“青春文学”跟过去的青春文学相比有了自身的特点,并且成为一个时代的标签。现今的“青春文学”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出版商业化和青春文学的紧密结合打造了青春文学畅销书的神话。有学者认为“青春文学”起源于新概念作文大赛,但“青春文学”这个概念的定义比较复杂。

  郭敬明及其创作团队的作者多是 80 后、90 后,受众多为年轻人,与几十年前所创作的同类小说相比,虽不时受到“文学性不足”的指摘,但不可否认,目前青春文学在市场已占有相当的份额。据开卷 2013 年虚构类畅销书排行榜 TOP30,前三名全部都是青春文学类图书,43%上榜的书都是青春文学类,由此青春文学图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开卷公司发布 2012 年虚构类畅销书排行榜榜首为郭敬明的《小时代 3.0 刺金时代》。特别是近几年,青春文学图书已然成为中国出版业必须关注的一部分,它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都是我们应该给予重视的。然而青春文学图书在近十年的繁荣发展的背后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试图厘清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才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青春文学类图书的出版,寻找到其中的发展规律,做更好地青春文学类出版,为青少年以及众多喜爱青春文学的读者服务,引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

  十八大报告中对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有具体的要求,包括加强社会主2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四个方面。对于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是对我们出版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怎样着重把握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这个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切实抓好思想道德主题出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贯穿、体现到新闻出版全过程,用新闻出版精品力作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促进公民道德素质全面提高是我们当下应该思考的问题。近几年,“郭敬明团队”的青春文学图书占据虚构类图书的半壁江山,拥有读者数目庞大,其中大部分是青少年,研究“郭敬明团队”青春文学图书的现状、问题及其产生问题的原因,对此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青春文学图书的研究现状

  国内对研究青春文学及郭敬明现象的较多,相关文献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

  (1)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湘南学院中文系教授、中文系学科方向带头人焦守红为湘南学院“十一五”重点学科建设中的“当代青春文学研究”方向带头人。她在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当代青春文学的整体崛起既是中国文学的历史延革,又是中国文学在现今时代的有效拓展,在理论上已构成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在场性”.紧密结合现实情况,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青春文学生成发展的特殊功能意义,探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春文学潮的方法途径。本书虽然没有将郭敬明的相关内容另辟章节,却将郭敬明现象放在青春文学系统中进行分析。

  (2)葛亮亮等众多学者和媒体对我国青春文学持乐观状态。他们有的认为青春文学的崛起是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坛最靓丽的景观之一,尽管作品尚显稚嫩但随着他们的成长相信能创造出更好地作品;有的从动态的纵向比较角度论述青春文学的发展脉络,认为其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和读者群,成为图书出版市场的支柱产业。王岚在《青春阅读进行时--青春文学类图书市场调研》中对认为青春文学一直走在出版商业化的最前端,并通过问卷和实地调查得出了青春文学类图书的特点、发展趋势,市场上的青春文学图书从品种规模和内容广度上都不能满足青少年群体的阅读需求,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国内仍然有很多媒体对青春文学存在偏见。有的报刊发文罗列了青春文学七宗罪;有的认为青春文学图书是阅读终端浅俗化,会对文学生产有负面影响;有的则认为青春文学是商业的帝国,是纯粹商业化的产物。
  
  (3)对于郭敬明现象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
  
  1.从文学角度研究郭敬明的文学作品创作、语言风格等这类以文学角度来研究的论着很多,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试图从“80”后这批作者的文学创作分析来研究青春文学及其中的代表人物郭敬明等。最具代表的是江冰发表在《文艺评论》上的“80”后文学研究系列论文,有《论“80 后”文学的“偶像化”写作》、《试论“80”后文学命名的意义》、《论“80”后文学》、《<小时代>:“80 后”的另类经验》、《新媒体时代的“80 后”文学》。另一类是单独研究郭敬明的文学写作。具有代表的有乔焕江的《郭敬明论》、白智童《郭敬明文学作品的写作风格与技巧探析》、张岩雨《轻阅读时代的郭敬明现象》。

  2.从出版角度研究郭敬明的出版营销及其热销现象模式这一类以硕士论文为主,陈婷的《郭敬明现象的出版传播学解读》、林曦《“郭敬明团队”出版运作模式探析》、刘艳玲《<小时代>系列畅销现象研究》、李东阳《80 后作家的出版模式研究》;还有一些报纸期刊的文章,有张东亮《郭敬明的“出版帝国”闪耀着母爱之光》,徐雪艳《论文学出版的视觉消费--以郭敬明<最小说>为例》南方日报《郭敬明是非常好的出版人》等。

  3.从符号学、心理学等角度思考研究“郭敬明”的传播意义陈敬容的《从文艺心理学角度浅析“郭敬明”青春文学在“独一代”流行的原因--以小时代为例》,张群的《从文化产业的角度看郭敬明的文学事业》,郑玉华的《大众传媒视域下的郭敬明研究》,熊磊丽的《消费文化视野下对“郭敬明”的符号学分析》马云涛《被制造、自我制造、制造:郭敬明现象解读》。这些都是从不同角度来研究郭敬明,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新角度的思考。

  三、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在国内外的研究中,对郭敬明的研究可谓是一直没有断过,但是对于“郭敬明团队”的研究不多。而对于“郭敬明团队”的青春文学图书的专门系统的研究就更为少见。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郭敬明团队”的青春文学图书(包括杂志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来探索其出版的特点与在市场表现抢眼的原因。以此来试图从一个中立客观的角度来审视逐渐壮大的郭敬明品牌--“郭敬明团队”所出品的青春文学图书。为我国未来的青春文学图书的发展提供意见和建议。
  
  第 1 章 我国“青春文学”概述

  1.1 青春文学的概念与特点

  1.1.1 概念

  通常来说,青春文学这个概念的定义比较复杂,至少有两种内涵:一种是所有年龄处在青春期的作者写的作品叫青春文学,另一种则是以题材来划分,作品中的人物或内容是围绕着青春期来展开的,表现当下青少年在青春期的生活、学习、心理活动,可以与之引起共鸣的作品也叫青春文学,作者可以是年轻人,也可以是过了青春期的作者,没有年龄的限制。

  ①笔者认为这一定义比较符合现实情况:从 1998 年起,受社会文化思想发展及社会实际变革的综合影响,一大批生于八十年代的年轻人创作的文学作品得以走上市场,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关注,其作品初期主题主要为青春校园生活,但很快就扩展到各个方面,这些作品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新颖的思想主题,在作品的思想深度和文学形式上显示出了作者们勇敢的探索和突破,对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坛和中国社都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批年轻作家后来被称作“80 后”作家,根据他们的年龄和作品主题以及他们展示出来的全新文风和思想,他们创作的作品被统称为青春文学。②
  
  1.1.2 特点

  (1)承载内容广泛现今的“青春文学”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出版商业化和青春文学的紧密结合更加推动了青春文学是适应时代需求的产物。不同的时代,青春文学承载的内容则有所不同,这样就造成了青春文学难以界定,承载的内容广泛杂乱。最初的青春文学大多是描写校园生活,后期则演变出了更多的内容,横跨悬疑、言情、玄幻、盗墓等许多表现形式。

  比如蔡骏的《地狱第十九层》《蝴蝶公墓》等是悬疑恐怖小说,沧月、步非烟等人的系列武侠小说,天下霸唱的《鬼吹灯》系列,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系列等等。虽然这些可以称之为武侠文学、盗墓文学等,但是从受众群体及创作内在精髓来看,这些都是符合当前青少年心理状态需求的作品。出版商往往把握住市场的脉搏,这一种类型太多了,立马就扶持新人换一种类型来表现青春文学。因此,青春文学的作品不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兴盛的,它的表现形式一直在变,一直在与时俱进,这都是它固有的特点所决定的。

  (2)情感共鸣度高青春文学表述的事情都非常的浅显易懂,甚至会被人冠以“一看开头就知道结尾”的帽子。笔者通过大量阅读青春文学的作品,发现尽管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它们写得都非常真诚,多以第一人称表述,真实地表达出作者的感情,非常容易引起共鸣。

  每个人成长的年代是不同的,经历的青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是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面对的是共同的问题,产生过大致相似的心路历程。这就是青春文学的情感源泉。比如:青春期在成长过程中对爱情的冲动,对未来的迷茫与困惑,对成长的不安与焦虑,还有对少年时期人和事的怀念……尤其对于处在青春期正在成长并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年轻人,在讨论这些话题的时候,往往容易引起心灵的共鸣。

  而出生在“80”年代的青春文学作者,是第一代独生子女,有着强烈的情感诉说欲望,但是由于现实原因,在家中没有兄弟姐妹来交流成长的困惑与感情。当他们来进行作品创作时,自身有限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等无法为他们提供足够的素材。所以,他们大多数描述的是自己的亲身经历,这样投注的也是非常真诚的自身情感,而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又因为作品本身情节与内容的显浅易懂,对文中的情感理解的更加深刻。

  (3)个人风格突出“80”后创作者共同的特点就是个人风格突出,他们尽管处在同一个时代背景,但由于个人生活经历的差异,不同的感受形成了具有个人风格的叙述方式,比如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人的作品,他们的作品折射出时代的印记,他们后期的创作虽然更加成熟,但是仍然是个人风格的延续。这说明他们刻意来追求语言个人风格独特化。这使得读者阅读起来很容易分辨这是谁创作的作品,也更容易形成固定的粉丝群。

  韩寒和郭敬明可谓是青春文学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他们的写作风格就极具差异性。韩寒的《三重门》把青春文学推向了一个顶峰,他的语言风格充满黑色幽默,通篇采用比喻、讽刺,表达了对应试教育体制的嘲讽,成为了无数青少年读者追捧的对象。

  而郭敬明成名作《幻城》,充满了忧伤,整个人物命运的设定就是悲剧,主题空洞,内容单调,但是语言十分华丽,忧伤的情绪隐藏在华丽的文字背后,这种一半明媚一半忧伤的风格成为郭敬明难以替代的个人风格。而早期的青春文学代表人物春树,则是充满了叛逆狂热,以残酷的风格独树一帜。如今后期的刘同,则是以抓住当下年轻人生活状态及心理需求,结合个人经历,打造出青春励志奋斗类型的作品。不论是什么时期的创作者,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1.2 青春文学的兴起与发展

  1.2.1 起源

  说起青春文学的兴起一定离不开“80 后”这一群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讲,“80 后”创造了青春文学,青春文学伴随着“80 后”这一代人成长。1956 年在上海诞生的《萌芽》杂志是一个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青春文学文化品牌。曾经它是一本历史悠久、深受青年读者喜爱、传播范围广的杂志。随着文化产业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先前的制度与风格已经不再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变化。1995 年时后来被人们称为“新概念之父”的赵长天临危主持《萌芽》杂志,当时的《萌芽》内容枯燥乏味,缺乏青年读者,发行量严重下跌。赵长天想为杂志寻觅新的增长点,为了引进新的创作者,他想到了举行作文大赛。

  改版后的萌芽贴近校园生活、符合青少年的审美,它逐渐成为一本具有文学修养性的青年文学刊物。

  1998 年,《萌芽》杂志联合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七所全国重点大学发起了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直到这时,赵长天才真正实现了自己找寻新作者的想法。“新概念”打开了一扇门,“那些被应试教育之闸关押着的青春潮喷涌而出”.①从作家群的角度来分析,可以说“新概念作文大赛”拉开了中国当代青春文学的序幕,它为郭敬明、韩寒、张悦然等“80”后作家提供了平台支撑,特别是它联合国内知名大学对获奖者的优惠待遇更使它赢得了广泛的关注,这第一批青春文学作家由此成功进入公众视野,用现在的话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公关活动。并且在随后的几年中,早早成名的这些青春文学作者开始成熟,制作自己的刊物,由此挖掘了一批全新的创作者,这里较为成功和突出的当为郭敬明团队中的笛安和落落等。因此可以毫无疑问的说是“新概念作文大赛”点燃了青春文学发展的第一把火。
  
  1.2.2 发展过程

  从 “新概念作文大赛”、 《萌芽》、韩寒《三重门》等这些关键字开始,青春文学拉开序幕,随后开始了黄金发展期。紧接着第二个引起轰动的可以说是春树,2002 年19 岁的春树出版了她的第一本小说《北京娃娃》。它描写的叛逆、狂热的生活经历,给人们带来新鲜的同时也震惊了文坛、教育界和摇滚界。春树从此进入公众视野,随着这本书在国内的热销,甚至版权都卖到了国外,青春文学让人们见识到了它旺盛的生命力。

  然而这样激烈的东西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青春文学又发展出了更为温婉更易接受的风格。这之后随着网络的发展,一批网络写手成为了青春文学的代言人,比如李傻傻、孙睿等人。孙睿的《草样年华》系列缘起也是他在网络上写的连载故事,贴到新浪论坛后,因为文章描写符合当时的大学生活实际情况,在网友中口碑很好,该书点击率连续 8 周位列第一。2004 年,正式出版的《草样年华》卖出了 30 万册,引起了出版界的轰动。该书在 2004 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一鸣惊人,后来被引进到近 40 个国家和地区,为 80 后创作的作品走出国门打下基础。而李傻傻在不到一年时间,他的文字就开始广泛流传,三大门户网站(新浪、网易、天涯)几乎同时推出了他的作品专题,他的散文和短篇小说每每在网络论坛都会引发极大地关注。这几乎是绝无仅有的。可以说网络为青春文学作者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给了青春文学一个扩音筒。

  可以说 2004 年是青春文学发展的节点,这之前是萌芽发展期,之后是一个黄金发展期,出现了“万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场景。这一年 20 岁的春树和 21 岁的韩寒成为美国《Time》亚洲版的封面人物。在《时代》周刊看来,他们代表着全新的一代。随后在全国范围内文坛展开了一场持续数月的关于谁是 80 后文学代表的大争论,一派为郭敬明、韩寒、春树、张悦然等被称之为“偶像派”,另一派为李傻傻、胡坚、小饭、张佳玮、蒋峰等被称之为“80 后实力派五虎将”.然而在 2006 年,青春文学遭遇了全面的危机。从很多曾经的作者因为生活等原因放弃写作的道路,到“郭敬明和庄羽事件”①,青春文学被推到了批评的风口浪尖。这个现象到 07 年得到改善,可以说这一年青春文学涅盘重生。比如郭敬明、张悦然等人,经过批评的磨砺,在逆境中找到了新路子。他们主动放低姿态向传统严肃文学学习,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与主流文坛开始有了良性的互动。这也表明,青春文学逐渐得到了主流文坛的接受和认可,在某种意义上这是青春文学成熟的标志。

  这之后青春文学的发展基本步入正轨。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郭敬明为代表的继续打造“青春”的创作者。但是他们已经不再是肤浅的打造另类的青春,而是有了开始提升自身水准的自觉,创作出更加有感染力的作品。第二类是以韩寒为代表的青春文学“公共知识分子”.这类人继续坚持自己的风格并更多关注现实生活,但受众群体仍然是青少年,扮演青少年的引航者,得到文艺青年的追捧。第三类是以张悦然、七堇年、笛安为代表的逐步靠近严肃文学的青春文学创作者。张悦然的《誓鸟》、笛安的《圆寂》、七堇年的《大地之灯》都得到了主流文坛的认可,评论家也不仅仅只是把他们单纯的看做青春文学作家,而是开始全面认可他们的创作。这也是青春文学成长壮大的标志。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