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图书档案学论文 > 文献计量学论文

我国高等教育中跨学科研究文献统计分析(2)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9-07 共4760字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共词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探讨研究主题的核心和边缘,所以设定 SATI软件 Rows/Cols 选项知识单元数为 50,得出关键词共现相似矩阵,将相似矩阵导入 Ucinet 软件进行格式转化,然后借助软件 Netdraw 绘制关键词共现网络知识图谱,具体见图 3.从图 3 可以看出,跨学科、跨学科教育、科学研究、研究生教育和跨学科研究居于网络知识图谱的中心,在图谱中处于核心位置,而大学教师、多学科研究方法、跨学科专业、学科文化和人才培养模式处于边缘位置,揭示了对这几方面的关注度不够。多学科研究方法和高等教育研究的关联度较强,侧重从多学科视野来研究高等教育。在跨学科研究中,注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和方法的研究,借助定量研究并就特定的主题选择特定的研究方法[4],有利于更好地服务于跨学科研究。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需要依托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构建合理有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推动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从图 3 的网络知识图谱中还可以发现,学者关注研究中心的构建,关注研究中心在跨学科研究中的地位,这是重要的进步,有利于搭建跨学科研究的平台,集聚不同学科的优秀人才,推动跨学科研究。在研究中心的构建中,应该进一步研究协同创新和紧密合作的问题,以多样性为前提,进行制度设计,给予研究者充分的自由和发展的空间,有助于对单一学科研究的挑战及革命,有助于高质量成果的大量涌现,有助于迅速将成果运用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推动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三)高产作者合作网络和期刊分析

  运用 SATI 软件对作者进行频次统计后,选择频次大于 3 的 28 位高产作者,并构建其共现分析矩阵。借助 Ucinet 软件将矩阵文件格式转化成后缀名为.## 的文件格式,然后使用 Netdraw 可视化软件绘制知识图谱(见图 4)。从图 4 可以看到,邹晓东与张炜及陈艾华的合作频次均为 4 次,说明邹晓东与这两位作者的关系最密切,处于网络知识图谱的核心位置,同时合作频次为 3 次的有文少保、杨连生、项伟央、刘凡丰、董金华、王振维、赵坤、王方芳。刘莉和周叶中等学者研究独立,没有与他人进行合作。总体来看,跨学科合作较少,核心作者较少,说明研究人员更倾向于独立研究,个人研究的能力较强,具有独立研究的精神,但是合作意愿不够强烈。从作者单独发文量来看,邹晓东发表论文 11 篇,刘凡丰发表论文 11篇,张炜发表论文 9 篇,刘小强和王建华都发表 6篇学术论文,说明高产作者较少,高等教育跨学科的成果较少,发展不够成熟。中国的跨学科研究与欧美发达国家的跨学科研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原因可能与中国学者倾向于独立研究有关。在跨学科研究领域,许多问题错综复杂,不是单个的学者有能力解决的。因此,只有打破制度壁垒,进行协同创新,才有利于快速推动跨学科研究的发展。

  四、结果讨论

  通过对跨学科研究文献的年份分布、关键词分析、期刊分析和作者分析等计量分析,发现该领域各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丰富多彩。依据分析结果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一)学者倾向于独立研究

  从学者合作的知识图谱可以看到,研究跨学科的学者倾向于独立研究,具有独立探索的可贵精神,但是在这个协同合作的时代,面对跨学科如此复杂的事物,合作才是第一选择。中国发表学术论文的一些机制正在严重束缚着学者间的合作,比如作者署名强调有效作者,如果不在有效范围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就不会被承认,所以为了进一步鼓励跨学科领域的合作,就需要革除制度设计的弊端,建立学术成果认定的有效机制,激发学者进一步创造和协同研究的积极性。同时,科层制的壁垒也对协同创新有一定阻碍作用,需要对科层制进行变革,为协同研究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二)研究成果总体增长、局部波动

  社会各界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广阔平台,特别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2006-2010 年)规划》的颁布实施,使得大批研究成果应运而生,文献总量迅速激增,局部波动。从未来发展前景看,跨学科研究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三)研究机构间协同创新少

  许多研究机构独立开展研究,很少与其他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合作率很低。从合作对象来看,同一所大学的不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较多,不同大学之间的合作较少。因此,需要国家积极引导,创建良好的制度环境,倡导学术领域的合理竞争,鼓励高水平研究机构之间加强合作并同国外的科研院所保持密切的联系,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5]同时必须防止资源的浪费,统计发现许多单位购买的仪器自用,资源共享较少,有的利用率还不到 10%.[6]

  只有高度重视协同创新,才能够使中国的跨学科研究越来越成熟,形成自己的研究风格,促进高等教育跨学科研究的发展。

  (四)核心期刊效果明显

  通过对期刊的分析表明,该领域涉及的核心期刊种类较多,现有 490 篇文献,总体上分散在几十种期刊上,其中多数关于跨学科研究的论文集中发表在《高等教育研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国高教研究》和《中国高等教育》4 个国内高水平的中文核心期刊上。今后这些具有学术引领作用的期刊可以尝试开设专门的高等教育跨学科研究专题,定期刊登高质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研究人员第一时间获取文献提供便利,同时也扩大期刊本身的学术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刘启元,叶鹰。文献题录信息挖掘技术方法及其软件 SATI 的实现[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2,(1):53.
  [2]张勤,马费成。国外知识管理研究范式---以共词分析为方法[J].管理科学学报,2007,10(6):65-75.
  [3]Cottrill CA,Rogers EM,Mills T.CO-citationanalysis of the scientific literature of innovation researchtraditions: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and technologytransfer[J].Knowledge,1989,11(2):181-208.
  [4]王祖林,王万智。创新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2,(11):7-11.
  [5]徐自强,谢凌凌。从重点建设到协同创新: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政策变迁[J].现代教育管理,2014,(5):39-45.
  [6]蒋华林,饶劲松。以大学联盟为平台推进协同创新的实践探索[J].现代教育管理,2012,(11):56-5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