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图书档案学论文 > 文献计量学论文

建国以来中医对“肝主疏泄”研究的发展状况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5-22 共3041字
摘要

  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宣泄和升发的生理功能。“疏泄”一词首见于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发生之纪,是谓启陈,土疏泄,苍气达,阳和布化,阴气乃随,生气淳化,万物以荣,其化生,其气美,其政散,其令条舒”.朱丹溪在《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中提出“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的理论,首次明确指出了肝主疏泄[2].后世各代医家对“肝主疏泄”内涵的研究以及其对临床的应用指导不断深入。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中医学的现代化发展,各中医院校、医院以及科研单位对“肝主疏泄”理论以及在其指导下的临床实践进行了多层面的研究。为了挖掘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对“肝主疏泄”研究的发展状况,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 CNKI数据库纳入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旨在探索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对于“肝主疏泄”的研究大环境特点及研究焦点和热点,以期为中医领域的教学及科研人员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文献来源: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检索词:“肝”并含“疏泄”(1960年至 2014年 6月 18日);文献统计方法:文献发表分布年代、文献来源数据库、作者单位、发文期刊分布、基金资助、文献类型、被引用频次、高频关键词。

  2 结果

  2.?1 文献篇数 共检索文献 2943篇

  2.?2 以文献发表年度计量 在 CNKI数据库中,与“肝主疏泄”相关的最早的文献发表于 1960年。发文数量年增长较为缓慢,2005年以后总体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05年以后共发文 1241篇,占总文献数的 45?29%.2010年后发文数量再次猛增。为了便于分析文献发表年度趋势,特统计从 1960年到2013年 12月 31日之前的文章共 2881篇,见表 1、图 1.
 

  2.?3 以文献来源数据库计量 不同来源数据库的文献数量排序从多到少依次为:学术期刊、学位论文(包括优秀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国内会议论文、国际会议论文、重要报纸、科技成果、专利、行业标准。见表 2.

  2.?4 以文献作者所在单位计量 经 CNKI数据库分组统计,文献作者单位排序为:各地中医药大学、国家级中医科研机构、三级甲等医院等。发表文献20篇以上单位共 10所(见表 3)。

  2.?5 发文期刊分布统计 经 CNKI数据库统计,2943篇中医“肝主疏泄”文献主要来源于各高校的硕博论文和各类期刊、论文集和报纸上。高校硕博论文主要集中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和湖北中医药大学(见表 4)。刊登 50篇以上文章的期刊及文章数见表 5.其中,发表 50篇以上的期刊有 9种,发表 40~50篇期刊有 2种,30~40篇的期刊有 11种,20~30篇的期刊有 11种。见表 5.

  2.?6 获得基金资助情况计量 检索得到的 2943篇文献中获得基金资助的文献共 220篇,占文献总数的 7?48%,其中,国家级基金资助文献 134篇,省部级及以下基金资助 86篇。见表 6.

  2.?7 以文献类型计量 笔者对文献逐篇浏览,按照其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进行人工分类,所检索到的文献经过筛选后,文献研究与理论探讨以及综述886篇(32?34%),临床研究与经验介绍 1405篇(51?28%),基础实验研究 161篇(5?88%),流行病学调与病因学研究 17篇(0?62%)。见表 7.

  2.?8 以被引用频次计量 在相关的 2943篇文献中,被引用频次最高的为 178次,是乔明琦等 1997年发表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的“经前期综合征证候分布规律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一文,共被引用 179次。大多数文献(1736)为零引用,占到58?99%.被引情况见表 8.

  2.?9 以高频关键词计量 在检索到的文献中,前40位高频关键词见表 9.

  3 讨论

  文献计量学是采用数学、统计学等定量的方法以文献体系和文献计量特征为研究对象,研究文献的分布规律、数量关系,以及文献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揭示科学技术的某些规律、特征和结构的一门科学[3].上述文献计量学分析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研究肝主疏泄呈逐步上升态势,研究方法呈多样化趋势。“肝主疏泄”文献最早发表在 1960年,属于个案病例治验报道。之后基本处于逐步上升态势。2005年之前的文献,研究内容多属于治验、小样本临床观察、文献研究与理论探讨研究。2005年之后,发表数量快速增长,研究方法呈多样化趋势,虽仍以临床研究为主体,但基础实验研究、流行病学研究逐渐增多、文献学和方法学研究方法增多,如采用了数理统计、数据挖掘、本体等等。这是近年来随着中医现代化发展,中医研究呈现多学科、交叉学科研究的一个体现。

  所检索到的 2943篇文献中有 220篇受到各级科研基金资助,占文献总数的 7?48%,其中,国家级基金资助文献 130篇,可见近年来“肝主疏泄”研究不断受到重视。如山东中医药大学乔明琦主持的国家 973专项课题-“愤怒和郁怒诱发情志病的发病机制和干预”以及其他有关肝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北京中医药大学以王庆国主持的基于“肝藏血,主疏泄”的脏象理论研究等。从被引用频次分析其影响力,有41?01%的文章被引用,其中被引用10次以上的文献总计 187篇,占总文献数的 6?35%.说明文章质量在不断提高中。

  从高频关键词来看,除了与“肝主疏泄”相关的术语外,主要包括对于“肝主疏泄”不同的研究方式,如“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理论探讨”“名医经验”等,和从“肝失疏泄”论治的最常见疾病,如“糖尿病”“情志病”“肠应急综合征”“脂肪肝”“心理应激”“冠心病”“胃脘痛”“不孕症”和“经前期综合征”,以及用于治疗肝失疏泄的最常用的方剂“逍遥散”.

  另外,笔者还浏览了近 5年的相关论文,发现既有对概念和理论的分析与探讨[4-6],又有对其与现代医学中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的相关性的研究[7],既有理论的临床运用[8-9],又有对其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的思考[10-11].例如,李瀚?[12]提出“肝藏象肝脏中心说”,认为肝脏是肝藏的主体,肝藏包含肝脏而不限于肝脏,扩展和深化了肝藏象本质研究。

  王宪龄等[13]认为肝主疏泄具有广泛的生理效应,对全身气机的调畅、气血的运行以及脏腑功能的协调等发挥着重要的整体调节作用,类似于现代医学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等部分功能的集合。邢冬梅[14]分析认为肝的疏泄功能与机体总体的正常运转密不可分,不论从养生角度还是从治疗疾病的角度,都应考虑适时调节肝之疏泄功能,使肝气畅达,气机和顺以达到延年益寿,病体早愈的最终目的。高亮等[15]指出肝失疏泄在脾胃病发生、发展、以及治疗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薛晓琳等则从中医肝藏血主疏泄功能失常角度对肝硬化的发生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同时,通过对近 20年医学文献中肝硬化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治疗所用中药归经情况的分析,进一步探讨了肝硬化的发生机制与肝藏血主疏泄功能失常之间的关联。韦昱等[16]则从理论探讨、实验研究、临床研究 3个角度,对 2000年至今中医藏象理论中有关肝主疏泄相关生理功能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并提炼、分析了现有生理研究的初步成果与不足之处。可见,近几年有关中医肝主疏泄理论的研究正在不断的全面和深化中。

  以上可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肝主疏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但同时仍然存在着许多急需挖掘、整理与发展的领域。1)从研究单位分布来看,很多中医院校、医院和科研机构还没有广泛或深入进行该主题的研究。2)从论文类别来看,侧重临床运用的研究,对其理论内涵的研究不足,基础实验的研究不足;学科的科学性和创新性还应加强,研究方法需要改进。3)从高频关键词来看,研究的从肝论治的疾病种类和使用的方剂还是很有限的,应该扩大研究范围,挖掘出更多的从肝论治的更多的病证及有效方剂。

  参考文献

  [1]于峥,黄晓华,滕静如。“肝主疏泄”理论及其临床指导应用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8):870.

  [2]李成卫,王庆国。基于知识考古学的朱震亨肝“司疏泄”形成分析[J].世界中医药,2013,8(9):1039.

  [3]梁国强。国内文献计量学综述[J].科技文献信息管理,2013,27(4):5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