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普通话论文

壮族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困难与对策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6-01 共5839字

  壮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统计,壮族的人口总数为1 600多万人,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和广东省连山县壮族瑶族自治县等地。

  壮族的民族语言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泰语支。壮语大致可以分为北部方言和南部方言两大方言区,“北部方言有桂北、柳江、红水河、邕北、右江、桂边、邱北七个土语,分布区域宽广,使用人数占壮族总人口70%;南部方言有邕南、左江、德靖、砚广、文麻五个土语”[1].在语音、语法、词汇方面,壮语有与汉语相区别的特点,如壮语标准音音系有23个声母,78个韵母,9个调类,且调类的调值因土语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北部方言没有送气声母;壮语的定语后置等。壮语的这些与汉语相差巨大的特点,给母语为壮语的壮族民众学习汉语普通话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为了提高母语为壮语的壮族学生学习与运用汉语普通话的能力,并为汉语普通话在民族地区的推广和普及提供一定的参考,我们有必要就壮族学生在学习汉语普通话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壮族学生普通话学习存在的困难
  
  壮语与汉语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客观存在的巨大差异,使母语为壮语的壮族学生在学习汉语普通话时面临着较大的困难。主要表现为发音不准、词汇混用、语法不当等。

  (一)汉语拼音不过关,发音不标准。母语为壮语的壮族学生在学习汉语拼音时,由于深受壮语拼音的影响,往往无意中以壮语的拼音来代替汉语的拼音,导致汉语拼音发音不准现象的出现。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声母。声母方面,最明显的表现是平舌音和翘舌音、送气音和不送气音、擦音和塞擦音方面的混用或发音不准。

  (1)平舌 音和 翘舌音 (z-zh,s-sh,c-ch,r)。壮语中没有平舌音声母z、c和s,也没有翘舌音声母zh、ch、sh和r.壮族学生在发汉语平舌音声母中的舌尖前擦音s以及舌尖前塞擦音z和c这三个声母时,往往都用壮语舌尖前齿间音s取代;在发汉语翘舌音声母中的舌尖后擦音sh和舌尖后塞擦音zh和ch这三个声母时,往往都用壮语舌面音c取代;在发汉语舌尖后擦音r时,往往用壮语舌根音r取代。

  (2)送气音声母和不送气音声母(p-b,t-d,k-g,c-z,ch-zh)。汉语普通话的送气音声母包括双唇塞音p、舌尖中塞音t、舌面后塞音k、舌尖前塞擦音c和舌尖后塞擦音ch.在壮语北部方言区里,是没有送气音声母的。因此,壮语北部方言区的人在说汉语普通话时,往往以对应的不送气音取代汉语的送气音,即以b取代p,以d取代t、以g取代k(c和ch如前文所言),等等。例如,将“兔子跑了”读成“肚子饱了”,将“天空”读成“颠公”,把“吃饭”读成“稀饭”,把“考好”读成“搞好”,等等。

  (3)擦音和塞擦音(x-s,z-zh,c-ch,j-q).在壮语语音体系中,只有擦音而没有塞擦音。因此,壮族学生在发普通话的塞擦音时,往往用相同部位的擦音来代替塞擦音,如用壮语舌面擦音c代替汉语舌面前塞擦音j和q;用壮语舌尖前齿间音s代替汉语舌尖前塞擦音z和c以及舌尖后塞擦音zh和ch,等等。例如,将“欺”读成“西”,把“资”读成“思”,把“在”读成“赛”,等等。

  2.韵母。母语为壮语的人在发汉语的元音时,很难准确地将圆唇元音ü和展唇元音i、前鼻音和后鼻音等严格区分开来。

  (1)圆唇元音ü和展唇元音i的混用。在壮语语音体系中,没有圆唇元音,因此很多学生在读汉语的圆唇元音ü时,往往把ü读成i,如将“鱼”读成“姨”,把“旅”读成“里”,等等。

  (2)介音(韵头)i、u、ü的省略。在壮语语音体系中,韵母是没有韵头的。因此,壮族学生在念带有韵头i、u、ü的汉字时,经常按母语的习惯而将汉语的韵头丢弃。如把 “家”(jia)读成 “ja”、“多”(duo)读成“do”、“冤”读成“烟”,将“连”读成“兰”,等等。

  (3)儿化音。壮语语音体系里没有平舌音和翘舌音,因此也就没有儿化音。壮族学生在念儿化词时,往往以不卷舌的汉语后上中展唇元音“e”代替用于儿化的“r”,且将“r”与前面的音节分开,成了独立的一个音节。如把“一会儿”(yi hui r)读成(yi hui e),把“小孩儿”(xiao hai r)读成(xi-ao hai e),等等。

  3.声调。声调是音节的高低升降形式,主要由音高决定,具有区别意义的重要作用。比如“很鲜”“很咸”“很险”就是因为“鲜”“咸”“险”的声调不同,所以意义也不同。受母语的影响,壮族学生在念汉字时,往往用壮语的声调来取代相应的汉语声调,导致调值不当或轻声不明现象的发生。

  具体表现如下:

  (1)调值不当。在壮语标准音的语音体系中,一共有六个舒声调。第一到第六调的调值分别是24、31、55、42、35和33.有些壮族学生在念汉字时,往往因为某一汉字的声调与某一壮字的声调相近或相同(在他们听起来是相近或相同的),而将壮语标准音里的第六调(调值33)取代汉语的阴平声(调值55),以壮语标准音里的第一调(调值24)来取代汉语的阳平声(调值35),以壮语标准音里的第四调(调值42)取代汉语的上声(调值214),以壮语标准音里的第三调(调值55)取代汉语的去声(调值51),造成了汉语普通话声调发音不准现象的发生。

  (2)轻声。轻声指的是汉语普通话中的某些音节在词和句子中失去了它原有的声调,变成了一种轻短模糊的调。在壮语语音体系中,是没有轻声的。因此,在念需要发轻声的汉字时,壮族学生往往把轻声读成了原调。

  (二)词汇、语法不规范。汉语普通话是一种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语言。对母语为壮语的壮族学生而言,学习汉语普通话就是学习一种全新的语言,因而难免受母语的影响而产生词汇语法方面的语病。

  词汇方面,壮族学生往往用壮语的词汇直接代替汉语,导致“汉夹壮”现象的出现。例如,将“马蜂比黄蜂大,蜇人也比黄蜂的疼”读成“只多大过只田,咬人也痛过只田”,把“猪很肥,那板油又白又厚”读成“猪很肥,劳又白又厚”,等等。

  语法方面,壮族学生也容易犯用壮语的语法习惯来组词造句的毛病。如将“让我先去”写成“让我去先”,将“公鸡”写成“鸡公”,把“油豆腐”写成“豆腐油”,等等。

  上述可见,母语为壮语的壮族学生在学习汉语普通话时还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探寻造成壮族学生普通话水平难以提高的原因以及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阻碍壮族学生普通话水平提高的因素
  
  一个地区或民族的群众在学习外民族的语言时,都跟本地区或民族的语音、词汇、语法、语言环境、国情区情、教育条件、生产生活、人文历史、文化艺术、法律法规等有密切的联系。对于母语为壮语的壮族学生而言,汉语是一种全新的语言。因此,在学习汉语普通话时,外部条件对壮族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其中以语言环境和教育条件的影响最为明显。

  (一)语言环境的影响。语言环境是语言使用的规约性境遇,是影响人们学语言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人长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生活,听觉神经就会对所用语言的感知比较敏感甚至定型,而对其他的语种则表现出反应迟钝、不能准确地分辨出读音等问题。如前所述,壮语分为南北两大方言区,各个方言区又有数个土语区。由此可见,无论从语言种类还是从语言的分布状况看,广西壮族地区的语言环境都是错综复杂的。壮族学生,尤其是居住于边远、贫困农村地区的以壮语为母语的壮族学生,从小就以壮语来与他人沟通和交流,因而很难改变其固有的语言逻辑习惯,即使进了学校读书学习,一般也是在学校讲汉语普通话,回到自己的家乡又讲本地的壮语方言土语。

  这种语言环境,容易使学生产生汉壮语言混用、语言思维混乱、汉语普通话发音不准等问题。

  (二)教育条件的限制。教育条件也是影响壮族学生普通话学习与运用的重要因素之一。具体主要表现为教师自身的普通话水平、教学设备和教师传授的学习方法三个方面:

  1.教师自身的普通话水平。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是壮族学生是否学好普通话的关键性因素。

  当前,很多壮族地区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已经基本实现了更新换代,经过师范类高等院校培训过的大学生在教师队伍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高,中小学老师的普通话水平也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但是,在一些壮族农村地区的中小学老师队伍中,还有为数不少的从高等院校毕业但普通话尚不达标的老师,也有一些未经高等院校培训过的、还在用当地方言土语或者半普通话半壮语作为教学语言工具的老教师。因为这类学校的师生基本上都是本地人,所以不达标的汉语普通话或方言土语基本不影响到师生之间的交流以及课堂知识的传播,普通话标准与否也就不太容易引起师生们的注意,从而导致不标准普通话在师生间的流传与定型。

  2.教育教学设备落后。历史上,壮族多世居于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壮族农村地区交通状况的改善、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各种国家扶贫政策的贯彻实施,很多壮族地区中小学的教学设备得到了更新或改善,广播、电视、投影机、录像机等逐渐在学校中推广使用,壮族农村地区中小学校的师生们有了更多接触汉语普通话的机会,汉语普通话水平获得了较大的提高。然而,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或者是相关单位或部门重视不够,目前有些壮族贫困地区的学校还没有广播、影视等现代多媒体设备,师生们还依然单纯依靠书本来教学汉语普通话,这严重阻碍了所在学校师生汉语普通话水平的提高。

  3.教师传授的学习方法。中小学生处在语言学习的关键阶段,因此中小学老师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语言的习得与定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老师掌握一定的学习汉语普通话的方法和技巧,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普通话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亦然。有关壮族学生学习汉语普通话的方法与技巧,下文将给予一定的阐述。

  三、提高壮族学生普通话水平的对策
  
  基于母语为壮语的壮族学生在学习汉语普通话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我们有必要采取一定的对策,以提高壮族学生的汉语普通话水平。诚然,提高壮族学生汉语普通话水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笔者认为,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提高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增强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这三个方面是提高壮族学生汉语普通话水平最为重要的途径。

  (一)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历史和现实的因素使母语为壮语的壮族学生经常往来于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由于母语是自然习得的思维与交际的工具语言,壮族学生一旦进入以母语进行交际和思维的环境,就会自然而然地采用母语进行交际与思维。正因为如此,母语对壮族学生汉语普通话水平的提高是有巨大的影响和阻碍的。

  为了能够严格地将母语与汉语普通话区分开来,使自己能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熟练且自然而然地使用不同的语言进行交际和思维,壮族学生有必要花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将自己置身于以汉语普通话进行交际和思维的环境中,强制自己用汉语普通话进行交际与思维,直到能够熟练运用汉语普通话进行交际和思维为止。为了巩固学习成果,学生们还应该经常往返于以母语和以汉语普通话为交际语言的环境中,直到自己能够严格地区分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别为止。显然,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语言环境的创造对母语为壮语的壮族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要让壮族学生学好汉语普通话,我们应该力所能及地为他们创造以汉语普通话为交际与思维工具的语言环境。

  (二)提高教师的汉语普通话水平。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壮族地区的很多中小学校教师至今还没有熟练准确地掌握汉语普通话,严重地制约了这些学校学生汉语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因此,提高壮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汉语普通话水平成了提高壮族学生汉语普通话水平急需完成的任务之一。

  为了提高壮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汉语普通话水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对已经在岗但汉语普通话水平不达标的教师进行汉语普通话再培训。针对壮族地区教育资源比较匮乏、教师普通话水平较低的缺陷,相关政府部门有必要在教师的普通话再培训方面给予时间和资金上的保障,以提高教师们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进而整体提高当地教师的汉语普通话水平。

  2.师范类高等院校在高考招生过程中实行一定的民族优惠政策,适当降低民族地区学生的入学门槛,使更多的壮族学生能进入到汉语教学比较规范的师范类高等院校中学习,尽可能多地为民族地区培养合格的师范生。

  3.增加政府财政投入,加强硬件建设。国家与社会要加大重视壮族地区汉语普通话的推广工作,在财政上要给予适当补助,提高壮族地区教师的待遇,升级学校的教学硬件,等等。

  (三)学生要培养学习兴趣,加强自身训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大家所共知的。俄国著名的文学家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2]形象化、趣味化的教学手段,例如通过一些游戏、歌谣、绕口令、故事、儿歌等等,能够调动学生在观察、联想、比较、思考中生动愉快地识字,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其思维的发展,从而使汉语普通话的学习事半功倍。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法可以为壮族学生汉语普通话水平的提高提供一定的参考。

  1.加强听说训练,坚持说普通话。说好普通话是我们民族语言共同的发展方向,学校可以利用课间播放故事、课文录音等训练普通话听说能力;校内要求讲普通话,积极营造说普通话的环境和氛围。尽量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普通话,语言学而不用是学不好的,任何技能的习得,无一不需要“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勤奋训练。

  2.可以跟电视节目主持人学习普通话。母语为壮语的壮族学生较少有正确的普通话对话空间和对象。因此,学生可以每天观看新闻联播等电视节目,观察节目主持人说话时的口型,学习他们说话时的发音,尤其是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的发音等。

  3.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例如,在日常生活中习惯性翘舌,可以很快掌握翘舌音的发音。

  再如,将声韵母相同的送气音归纳连读,可以比较准确快速地记住同类词语。如将“偏偏在一片扁舟上翩翩起舞”连读,可容易牢记四个声韵母为pian的汉字,等等。

  汉语普通话的学习方法多种多样、因人而异,需要老师的正确指导,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摸索学习。但勿庸置疑的是有针对性地学习普通话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运用正确的理论指导训练,坚持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是母语为壮语的壮族学生学好汉语普通话不可或缺的环节。

  结语
  
  对于母语为壮语的壮族学生而言,汉语普通话水平的提高是多种因素的结果,既有政府政策层面的因素,也跟教师的素质相关,更与学生自身的努力分不开。我们应该充分认识汉语普通话在推动壮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增进壮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维护国家的完整统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各种途径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使母语为壮语的壮族学生的汉语普通话水平得到稳步的提高,让他们更好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倪大白.侗台语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0:16-17.
  [2]托 尔 斯 泰 的 名 言 警 句 [EB/OL].(2007-03-20)[2014-12-0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