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面语一般被定义为文字记载下来供 "看"的语言,它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口语的加工形式.在此定义下的书面语被看作是口语的复写,在书面语和口语的关系上前者从属于后者.然而,书面语虽然以书面的文字来记录语言,但是文字并不直接表达语言,人类创造文字是为了创造一种语言功能不同的可以 "传于异方,留于异时"的超时空的视觉的表义符号系统.文字系统的建立仅仅受语言的影响而已,它不从属于语言,是一个独立的系统[1].
因此,我们认为以文字为载体的书面语也未必是从属于口语的,它也应当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一直以来,书面语特点和作用总是在和口语相比较的基础上总结得出.然而,若将书面语看作是一个独立的系统,那么其价值和作用应被重新认识.
一、普通话词汇与书面语
1、普通话词汇
关于普通话词汇的界定,学界一直存在许多纷争.根据普通话词汇的内容,我们这里暂且将普通话词汇定义为:现代汉语里所有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它是一种超地域超方言的词汇系统[2].普通话词汇与现代汉语词汇的涵义有交叉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普通话词汇是相对于方言词汇而言的,从这一点来说,普通话词汇的范围比现代汉语词汇小得多.普通话词汇系统和所有的词汇系统一样不是一成不变,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是一个动态的体系.
2、普通话词汇与书面语
普通话词汇的分类有许多种,依据语体来划分,普通话词汇由口语词和书面语词两部分组成.一直以来,对于书面语和普通话词汇的关系,学界普遍认为书面语是表达普通话词汇的一种形式,并没有深入探讨书面语对普通话词汇的影响.其实,书面语对普通话词汇的影响不仅仅只是消极的文字记录,胡明扬就曾说过:"普通话不是以某个地点方言,而是以受过正规教育的上层社会的一种社会方言为基础,其词汇系统主要来自作为它典型表现的书面语."[3]由此可见,书面语对于普通话词汇的来源等方面有着积极的贡献.
二、源于书面语的普通话词汇
1、成语
成语是普通话词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高度文雅的词语.从成语的产生来看,它主要来源于书面文体,是汉字书写的产物.成语一般有两个来源:一种是直接截取古籍中的语句而成.如:"分庭抗礼"自 《庄子·渔父》,"奴颜卑膝"自晋代葛洪 《抱朴子·交际》,"痛心疾首"自《左传》等.而另一种成语方式则是对古书中语句的压缩和概括.如:"有条不紊"出自 《尚书·盘庚》,"举一反三"出自 《论语·述而》,"胸有成竹"出自宋代苏轼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等.这些成语都是从古书中摘取而成的,它们最初来源于书面语中,若没有文字的记录,这些成语或许无法形成.由此可见,书面语对成语的产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2、外来词
外来词,也称借词.随着不同国家和地区间政治、经济文化和语言的交流,外来词大量产生并为大众所接受.外来词语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推动了普通话词汇的发展.我们知道,外来词是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借用的词语.大多数人认为外来词的产生和推广是由不同地区人们的口头交流和传递.这种观点突出了口语交际对语言的影响.然而,我们在肯定以上观点的同时,也必须看到书面语在外来词的产生和发展方面的作用和功劳.因为,许多外来词是通过书面语言进入到普通话词汇系统中的.汉语词汇中的外来词以西方语言和日语为主,许多词语来源于翻译西方国家和日本的科学着作中,如: "逻辑"、 "乌托邦"、"图腾"、"幽默"、"麦克风"、"歇斯底里"、"摩登"、"科学"、"经济"等词,最初都是通过翻译国外的书籍而被引进到汉语词汇中继而逐渐被社会大众所认可和使用的.
此外,普通话词汇不仅从国外引入词语,也从其它民族和地区借用词语.如随着海峡两岸的共同努力,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胡连会"新闻公报就多次提到:"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是国共两党的共同 "体认",胡总书记与连主席决定共同发布 "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这多次出现的 "体认"、"愿景"就已被收入 《现代汉语词典》,成为汉语词汇中的一员[4].类似于这样的词语数不胜数,如拍卖、兼并、破产、通货膨胀、经理、董事、公司、股份制、雇员、解雇等等.从以上的例子可见书面语在丰富外来词语上功不可没.
3、术语类词语
除以上两类词以外,普通话词汇中还有许多词也是通过书面语的形式产生和普及的.这些词语分布较为零散,大多数词都可以归纳为术语类词语.首先是科学类术语,这一类词在化学学科术语中较为常见,许多化学物质的词语都是专家们根据不同的造字法并结合化学原理新造出来的,如:"羟"表示 "氢氧基"、"羰"表示 "碳氧基"、"烃"表示 "碳氧化合物"等,这些化合物的名称都是根据其表示的意思切音而来的.又如,许多化学元素的名称原本在普通话词汇中也是不存在的,这些术语都是先有文字的形式,然后才开始向社会普及.其次是政治类词语,这类词语主要是通过报刊新闻和文件通知等书面形式传递的.如在解放初期,"同志"、"主席"、"解放"等反应时政的词语,在当时的边远山区是不为人们所知的,而这些词语流传到当地乃至最后进入到口语中则都是借助报纸新闻等书面语言实现的.
三、书面语对普通话词汇使用的规范和明确
1、书面语对普通话词汇的规范
语言规范的主要对象是书面语.布龙菲尔德说:"在句法和词汇上,文字记载的使命是确凿无疑的,对标准语会产生十分重大的作用."[5]
首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新事物的不断出现,反映和表示新兴事物的新词语大量产生,然而许多词语只是流行一时,并没有最终进入普通话词汇系统,这是因为一个词语是否属于普通话词汇,我们往往要看它是否在书面语中通行,因为 "口头标准多以书面形式为依据[6].其次,由于受到方言的以及个人语言习惯的影响,一个词的读音、意义和说法会有不同的形式,有时甚至会带来交流上的障碍,这就需要书面语对其进行规范,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汉语词典》就发挥着这样的作用.
2、书面语对汉语词汇中同音词使用的明确
由于汉语音节数量有限,汉语词汇中存在着大量的同音词.同音词的区分主要依据上下文和语境.我们这里所提到的同音词主要是指那些音节相同且意义也十分相近的词语.如:"她、他、它", "朦胧、蒙眬、蒙泷、曚昽","飘渺、缥缈"这些词在口语中即使不分具体形式也不会造成歧义,但其在书面语中却有着严格的使用界限,否则会造成语义混乱.例如 "蒙眬"这一组词,口语表达时,这组词的意义相近,无所谓形式的区分,而其在书面语中却有所限定.朦胧 (月字旁)表示月光不明,引申为景色不清楚、模糊,如 "暮色朦胧"、 "烟雾朦胧";而 "曚昽"(日字旁)用来形容日光不明;"蒙眬"又作蒙眬 (目字旁)则形容眼睛看不清楚,如 "睡眼蒙眬".书面语不仅能明确同音近义词的使用,也促进了汉语词汇意义表达的细化和精确.如人称代词 "她、他、它",这三种形式在汉语中原本是不存在 (现在的口语也不区分),这些形式的出现是五四时期翻译外国书籍时受西方语言 "she、he、it"而被创造出来的,它们最初来源于书面语,"她、他、它"的出现和使用使得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指代意义更加精确和清晰,为书面语交流带来了许多便利.
结语
从普通话词汇的来源和规范使用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书面语对于汉语词汇的重要作用.然而,书面语的价值不仅仅局限于此,书面语 (文字)对于语言的贡献和影响还有待于更深一层的发掘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江澜·"字本位"是学习汉语的根本原则[J].汉字文化,1996(3):42.
[2]赵红梅·普通话词汇界说[J].语言与翻译(汉文),2006(1):23.
[3]胡明扬·普通话和北京话(下)[J].语文建设,1987(4):51.
[4]曹洁萍·新时期普通话词汇的演化与发展初探[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42.
[5][6]布龙菲尔德·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598、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