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汉语普通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通用语言,推广普通话是国家语言文字事业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世界文化呈现着多元素并存、相互融合的局面。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世界各国交往日益频繁,中国文化也在逐步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因此,汉语普通话在国际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断提升。本文研究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普通话的推广传播,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推广、传承以及发展。与此同时,笔者通过研究受众,得知少数民族地区的青少年在学习普通话过程中心理与行为的不同,从而得出国家、民族、社会、学校、个人是影响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普通话学习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普通话; 青少年; 推广普及; 受众研究;
语言和文字是统一、文明、和平的民族与国家的象征,是信息最重要的载体,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最基本的工具。汉语普通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通用语言,大力推广普通话,是我们国家语言文字事业的核心内容。
中国地域宽广,方言多且复杂。但是不同的方言在交流过程中存在一定障碍,对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产生了影响。因此,我们需要用一种共同的语言来解决人民群众之间的交流问题。大力推广汉语普通话,绝不是要消灭地方语言,而是要为各民族、各地区人民之间构建起和谐沟通的桥梁。
随着推广普及普通话事业的逐步深入,“民汉兼通型”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从而提高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之间的有效交流。校园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学习普通话的重要场所,加强了少数民族学生对我国通用的官方语言的认同。通过这种传播形式,也可增强其对“中华一体”的观念。随着多元文化的交融,汉族与藏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汉语普通话对藏族老百姓自身素质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研究汉语普通话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地区推广普及现状,针对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进行受众分析。
一、阿坝藏区普通话推广与传播中的青少年受众
以普通话交流现状来看,与群体间使用频率密不可分。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语言使用状况有很大差异,在阿坝藏区青少年群体中异常凸显。通过笔者对200位青少年进行采访得知,在他们家庭日常用语中,使用普通话的占比很小,而四川方言、藏语排在前列。这种现状是和他们平时交流使用语言的心态密不可分的。调查中发现,川方言、藏语是当地青少年学习与使用的第一门语言,而普通话是其在与外界接触后才学会的。对于这个群体来说,和家人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或是川方言,不仅有亲切感,而且也是他们传承本民族文化的一种方式。因此,普通话作为后来认知的语言,虽说被其接受,但在家庭交流过程中还未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社会生活中,川方言和藏语在当地青少年群体中依然占主导地位。但近些年来,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汉语普通话在当地青少年中的使用频率正在提升,从而使汉语普通话在青少年群体中广泛推行。
(一)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学习普通话心理分析
认知态度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对普通话的学习。汉语普通话作为少数民族的第二语言,在学习时,态度是他们学习好坏的重要因素,它是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而形成的,同时呈现一种固定的状态。
通过对阿坝藏区的两所中学200名藏族学生进行随机采访,得知他们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确实包含着两种态度。
一是在这200名被调查的藏族学生中,有94%的学生对学习汉语普通话有着极大的兴趣,同时也持有积极的学习态度。他们认为,汉语普通话是我们国家的通用语言,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他们在生活中使用普通话与外界沟通变得越来越顺畅,同时这部分学生有一个相同点,那就是他们向往去到文化融合更加凸显的大城市学习、生活、工作。
二是由于受到家庭经济条件、生活环境的制约,有6%的藏族学生在学习普通话时存在着消极的心态。主要原因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除在学校接触到普通话外,在家中只使用藏语或川方言进行沟通,家人基本上对普通话没有认知。这部分藏族学生在学习普通话时态度消极,有的甚至排斥、抵触学习普通话。在他们的认知中,汉语普通话并不是交流的重要方式。
通过随机采访200名藏族学生,得知他们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也有着不说普通话的时候。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设定出四个选项,分别为“家乡话亲切”“不习惯”“说不好”“不会说”。调查结果所示,有95人习惯用家乡话交流;有63人不习惯用普通话交流;有42人认为自己说不好普通话;不会说普通话的人数为0。分析如下。
在随机采访的200名藏族学生中,不会说普通话的人数为0,说明汉语普通话已被阿坝藏区学生接受。而不习惯用汉语普通话交流的学生占了31%(63人),说不好普通话的学生占了22%(42人)。从以上结果来分析,形成这种表象的原因,还是因为当地青少年使用普通话的能力有限。汉语普通话作为我们国家的通用语言,在少数民族青少年群体中呈现的水平普遍低一些,且存在不平衡的现状。
(二)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学习普通话行为分析
随机抽查的200名藏族学生认为,学习普通话是为了今后生活、交流、学习、工作、发展的需要。少数民族青少年学习、使用普通话的首要原因是今后的工作需要。汉语普通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官方用语,必然会是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今后工作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语言。在调查中发现,“外出发展”这一项是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中占比最小的,决定它的是生活习惯和地域条件。
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认为,在社会和个人今后的发展中,普通话所起到的作用是相同的。认为十分有必要学习的占到了83%左右。我们可以得知,随着推广普通话工作的进行,以及少数民族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普通话已经在少数民族青少年中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也让他们认识到普通话对于其今后发展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对普通话是认可的,这也为今后推广普通话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对汉语普通话的认知,呈现明显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汉语、藏语虽说同属一个语系,但之间还有很大差别,例如语音、语法,以及形式、规则等都有区别。汉语基本顺序是主谓宾结构,例如“我吃饭”,而在藏语中,基本顺序是主宾谓结构,例如“俺啦然玛然”(我饭吃)。因此得知,藏族青少年在使用普通话的过程中,受其母语的影响,会借助藏语语法、语序来进行汉语普通话的表达。这种现象使藏族青少年在接触、认知、使用、推广汉语普通话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错误。
二、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对受众的影响
(一)国家认同对受众的影响
国家,是由国土、人民(民族)、文化、政府这四个要素组成的,同时也是政治地理学名词。
国家认同是老百姓对其生活属地的认同,人们对于这片土地有着深厚情感,国家认同也是建立在这份情感上的。对于老百姓来说,都会有一份家乡情结,当人们有了自己的国家身份后,在一定范围内就与社会组织联系起来。
一个人是否认同一个国家,要从文化、地理、政治等方面来看。认同一个国家就要忠诚于这个国家。这是每一个老百姓在政治层面对国家的认同。这种情感是至高无上的。
对于我们国家而言,团结力、向心力是国家认同的首要任务。为了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每个个体必须要有一颗忠于祖国的心。公民忠于祖国,这种情感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通过文化熏陶与传承慢慢形成的。
国家认同中,文化要素是认同的基石,它是本民族文化要素与多民族文化要素的融合。一个强盛的国家势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国要将56个民族的文化融合在一起,才可以将人民紧密团结起来。
(二)民族因素对受众的影响
血缘、宗教文化、语言是每个人认同意识的基础,是人们最原始的认同要素,它成为人们凝聚在一起的原因。
文化已然成为一个国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群体传播中,个体对文化能够达成共识,这种文化必定能流传下去。各民族之间通过文字、语言、习俗、历史等方面的交融,使得不同民族的人民对国家认同达成应有的共识,因此文化的向心力是巨大的,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更是要用文化来支撑。随着传播手段的发展与更迭,传承文化已不仅限于文字,更是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传播。为了达到优质的传播效果,在一定范围内,应该权衡各种风俗、文化、语言。只要个体与群体对同一种文化有相同的认知,那就能对其所在的国家产生认同感。
(三)阿坝藏区普通话推广与普及的表现
研究表明,截止到2018年10月,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地区青少年群体普通话水平基本达到二级乙等,符合国家推广普通话所制定的标准,普通话普及率达到80%以上。有一少部分少数民族青少年普通话水平仅限于听的懂,仍无法进行正常的交流。汉语普通话在少数民族青少年中的推广传播有两个表现。
一是在县城居住生活的少数民族青少年,普通话使用率相对较高。由于县城的经济、文化发展速度比乡镇、牧区快,因此民众在语言学习与交流中较为主动,同时接触到的外来人口也相对较多,普通话使用率相对较高,继而推广普通话工作的压力相对较轻。
二是生活在偏远乡镇、牧区的青少年,普通话使用率较低。由于经济文化发展速度缓慢,与外界交流、接触机会较少,因此这部分少数民族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普通话的频率较低,而他们直接接触标准的汉语普通话是通过媒体,这种传播过于单一,只有传播,没有反馈。由于当地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时间较长,因此听不懂普通话的少数民族同胞极少。
笔者发现,学习普通话态度消极的青少年,一是因为家庭贫困,家人也听不懂普通话,所以对学习普通话不感兴趣。二是藏语语法和汉语语法有所不同,因此母语的负迁移,也影响着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对普通话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