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新闻发言人语言的研究现状
学界对新闻发言人语言的研究多通过论文、着作等形式进行发表.笔者以CNKI中国知网数字出版平台为依据,将检索项定为"全文二新闻发言人语言",检索时间限定在2000-2013年间.共检索出相关文献题录6116条,根据年份进行统计,得到2000-2013年间新闻发言人语言相关文献分布曲线如图1所示: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在2003年之前,每年对新闻发言人语言的研究文献量均低于100篇,自2003-2010年,文献量分布基本呈持续上升趋势.2011-2013年间,整体趋势下降但仍保持数量高于年均500篇以上.究其原因,2003年的"非典事件"中,国务院新闻办举行了8场新闻发布会,旨在使民众第一时间掌握疫情、了解信息,并消除不利的社会流言.也正是这一年,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全国得到全面推广.相应对于新闻发言人语言的关注也骤然上升.虽然2011年起,研究势头有所回落,但全国各地不同层级、不同形式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使新闻发言人语言研究这一课题年文章数量仍高于500篇.
二、关于新闻发言人语言的研究内容
通过查阅近年来相关着作并检索中国知网资源总库,笔者发现,迄今为止,对新闻发言人语言的研究多是从实用技巧、语用学、修辞学方面对其进行分析为主,得出一般的或具体某方面的结论,如表达技巧、模糊策略、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的应用,回避和告知原则的使用等方面.具体可以归纳为四类:实用技巧归纳与提炼、语用策略分析与总结、语音面貌问题与建议、修辞与语体视角探究.
(一)实用技巧归纳与提炼
近年来,一些学者专门着书,就新闻发言人语言的具体应用加以论述,内容多为实用技巧总结与归纳,操作性较强,可作为新入职的新闻发言人上岗前培训的指导教材.
邹建华的《外交部发言人揭秘》及再版《如何面对媒体:政府和企业发言人实用手册》,均运用通俗的语言从发言人语言技巧、发言人心理技巧、发言人语言艺术等方面介绍了外交部发言人新闻发布策略与技巧,为发言人如何面对媒体提供了详细的指导.
丁海宴,赵鸿燕,史丽琴等编着的《新闻发言人与媒体:沟通策略与技巧》,在简要概述了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后,以媒体与新闻发言人的互动为基本立足点,着重阐述了新闻发言人与媒体之间的沟通策略与技巧,尤其注重实用性和应用性,援引大量鲜活的案例,使读者对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发布制度有一个全景式了解.
在《王旭明说新闻发言人》一书中,作者王旭明结合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从近几年国内重大新闻发布案例入手,对如何提升媒体素养、传播技巧和策略做了深入详实的阐述,即做好人、敢讲话和会讲话等.王旭明指出发言人首先要做到"真诚、善良、宽容",不仅不能曲解事实,编造新闻,更应具备良知并包容记者的过失等.除此之外,发言人应"破观念、要热爱、有底气"."会讲话"意味着把好话说好,面对突发性和灾难性事件时,又要把不好的话好好说.在该书最后,作者总结了多个"三字经",进一步提供了新闻发言人与公众媒体沟通的技巧、策略.
(二)语用策略分析与总结
对新闻发言人语言语用策略的探讨,在新闻发言人语言研究中为数不少,多是以具体语篇作为语料,利用语用学相关理论进行分析与总结.近年来相关学术论文涉及到语言模糊性、互文性批评话语、面子理论、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回避与告知原则、言语行为理论、韵律结构等理论.
胡庚申、王静从外交、外事的角度,在国际交流语用研究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文献引证和实例分析的方法,探讨了中外记者招待会的语用特征-坦率性、模糊性、委婉性、论辩性和幽默性.
苗蒸采取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布朗等人的面子和礼貌理论为基础,对比分析了中美新闻发布会中发言人拒绝言语策略使用的异同,指出中美新闻发言人如何使用拒绝言语策略去降低面子威胁的程度.
张悦、胡志清以近20篇中美外交发言人关于撞机事件的记者招待会记录为语料,考察在这种无法回避的问答式话轮中,两国的发言人如何通过违反会话合作原则等语言技巧来保全自己的最大利益,并从自身职责,即官方新闻发布的政治性和文化背景对比两个角度探讨其违反合作原则的原因.
黄莹从消息来源、采取的转述形式和使用的转述动词三方面对to篇记者招待会语篇中的引语进行分析,以探究新闻发言人如何使用各种类型的引语和恰当的转述动词来达到增强向民众和向国际社会宣传政府施政方针的真实性、感染性和有效性.
刘斌以言语行为理论为理论框架,以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的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文本为语料,考察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时使用何种言语行为,如何实施言语行为以及是否使用间接言语行为,旨在分析和总结外交部发言人言语行为的特点及原因.旨在提高新闻发言人的言语质量,增强其言语表现力,以收到更有利的"言后之效".
(三)语音面貌问题与建议
就所掌握的材料来看,目前从语音角度考察新闻发言人语言的文献还不是很多.申晓燕以政府新闻发言人话语停顿为研究现象,以韵律结构理论和言语产生理论为理论基础,以语音实验为主要研究方法,对发言人话语停顿的动态属性、停顿类型等方面进行了观察与讨论,尤其探究了迟疑停顿和语误停顿及其造成的言语非流利现象,并提出了相应的规律策略.
门均由我国新闻发言人,尤其是地方新闻发言人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参差不齐这一现象入手,提出新闻发言人在语音形象上仍存在普通话不标准不规范;语音表达技巧差;对记者研究不够,没有对象感等问题,结合实例,为新闻发言人重塑语音形象提供了加强普通话练习、掌握语音技巧、巧妙运用声音表情等可行性合理化建议.
(四)修辞与语体视角探究.
学术着作及文献中对新闻发言人语言的修辞与语体视角研究较少.
孙慧娜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外交部、教育部、公安部、卫生部、国务院台办等部门的例行记者会为例,采用定性分析法,对官方新闻发布中的模糊修辞现象进行实证性研究,分析模糊修辞现象的成因及运用技巧.
朱小阳、俞雪华结合外交部的新闻发布会语料探讨了新闻发言人语言的逻辑和非逻辑艺术.
张悦以中美官方网站的英文版新闻发布会语料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学的方法,从概念、人际和语篇三个纬度讨论了其文体特征.
三、新闻发言人语言研究梳理与展望
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民众对信息透明化、公开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网络新闻发言人、高校新闻发言人等多种发言人形式日趋丰富多彩.网络自媒体的产生和发展也使传统新闻发布形式得到崭新的扩充,这为新闻发言人语言的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层面.另一方面,多学科交叉结合是现如今学术研究的主流趋势,新闻学与语言学各分支学科,如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的结合将进一步充实对新闻发言人语言的研究,并拓宽研究范围和深度.
因此,我们应从更多层面、多角度探讨新闻发言人语言的使用,以提高新闻发言人的公信力、舆论影响力及媒介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建明.宣传舆论学大辞典【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2.
【2】(美)斯各特·卡特里普、艾伦·森特、格伦·布鲁姆(着),明安香(译).有效的公共关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钱其深.外交十记【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4】杜江,邱沛笙,赵英.新闻发言人理论与实务【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5】邹建华.外交部发言人揭秘【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