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索尔伦(Verschueren)在其著作《语用学新解》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语用综观论,即“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整体出发,研究用以表达行为方式的语言现象的有关用法”。语用综观论的核心内容是以“综观”为主导的顺应论,这一理论较为全面地阐释了人类语言交际的心理机制及社会和文化在言语交际过程的作用,揭示出了语言运用的实质。
维索尔伦(Verschueren)认为,就其本质而言,语言的使用过程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它是出于语言内部的原因还是出于语言外部的原因”。翻译是语言顺应论的重要应用领域,语言顺应论为翻译过程中的词汇翻译策略的选择提供了依据和指导,这一点在土豪一词的英译中可见一斑。
一、顺应与翻译
维索尔伦(Verschueren)一改传统语用学的分类与研究方法,指出了语言使用中的可变性、商讨性与顺应性,并由此提出了语言顺应论。
语言顺应论详细解释了交际者的语言使用过程,指出这一过程受到了交际者内在心理机制、主观意识以及选用语言的内外部因素的制约。语言的选择不仅包括语音、语调、词汇、语法结构等语言外部表现形式,也包括语码、话语、篇章等语言内部机制;不仅是语言形式的选择,也要求交际双方根据话语生成和话语理解,顺应不同的意识程度选择相应的交际策略。语言顺应论提出了语言的特性为: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语言的变异性为语言选择提供了可能性。出于交际的需要,人们会为同一种交际目的创造多种表达方式,以供使用者依据不同的语境做出选择。语言选择需要依据灵活的语用原则和语用策略,这就是语言的商讨性。
语言的顺应性则体现在为了实现不同的交际意图,顺应具体的交际环境,语言使用者从丰富的可选项中挑选合适的语言表达形式,从而实现最佳的交际效果。语言的选择是一个动态的顺应过程,变异性和商讨性是这一过程的基础,顺应性则是根本和目的,语言使用者在变异性和商讨性的基础上,在可能的范围内做出合适的语言选择,从而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翻译是一种以语言为基础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在关注和解释翻译过程中的语言的选择与顺应时,有四个方面尤为值得关注:“语境关系的动态性;语言结构的顺应性;顺应的动态性;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
其中,语境关系对于翻译语言的选择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语境不仅指语言语境也包括交际语境,主要涉及语言使用者、心理因素、社交世界、物理世界等因素。文化,作为交际语境的重要因素之一,为语言使用者的言语行为提供了社会、文化的制约规范,因此语境顺应为翻译过程中的词汇翻译以及翻译策略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在顺应论的框架内,翻译是一个对源语的语境和语言结构之间做出的动态的顺应过程。翻译活动不单纯是从源语到目的语的一种语言转换,更是一种综合了社会、文化和认知等多种因素的互动选择机制,是一个根据语境,不断调整顺应、最终做出适当的选择的过程,并不存在唯一或标准的译文。译者完全可以按照跨文化交际的具体语境灵活地采取翻译策略,而且每一种翻译方法都有其存在和应用的价值,没有正误、优劣之分。
二、“土豪”——“译”论纷纷
“土豪”作为近两年的最热流行语之一已经引起了外语界的广泛关注。英国广播公司(BBC)还专门为“土豪(Tuhao)”一词做了一档节目,探讨中文词汇的影响力。牛津大学出版社甚至表示如果“Tuhao”的影响力能够持续下去,很有可能被列入 2014 年的词汇更新名单之中。面对如此热门的“土豪”,很多翻译学者和爱好者纷纷提出了与之相关的英译问题。《华尔街日报》中文版总编袁莉在网上的提问“土豪英文怎么翻译?”掀起了“土豪”一词翻译的探讨热潮。
1. 顺应词语的字典意义。2013 年 9 月以来,“土豪”成为了互联网上每天被使用超过数百万次的词语,但是这个在当今社会被用得铺天盖地的词语已经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了。早在公元四百年,“土豪”就被用来指地方上有钱有势的家族或个人。《宋书·殷琰传》:“叔宝者,杜坦之子,既土豪乡望,内外诸军事并专之。”清代顾炎武《田功论》中有记“募土豪之忠义者,官为给助,随便开垦。”有时“土豪”也用来指乡村中有钱有势的恶霸,清代郝懿行在《晋宋书故·土豪》中写到:“然则古之土豪,乡贵之隆号;今之土豪,里庶之丑称。”到了 20 世纪 30 年代,“土豪”成为了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一个代表性词语,是解放前红色政权对大地主阶级剥削者的称呼,和“劣绅(大资产阶级剥削者)”并列。红色政权曾在根据地提出过“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来表达无产阶级革命坚持同大地主阶级斗争的决心,阐述自己的土地纲领。毛泽东在《怎样分析农村阶级》中提出:“军阀、官僚、土豪、劣绅是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是地主中特别凶恶者。”根据这一定义,“土豪”的英译应该是dominated landowner,country baron 或者 provincialtycoon,这几种译法准确地翻译出了“土豪”这一词汇的字典释义,尤其 provincial tycoon 传神地表述出“土豪”作为一个历史词汇的特定意义。
2. 补充词汇的使用意义。原始释义中的“土豪”一词早已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失去了被频繁使用的机会,只有当人们在提到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或事件时才会用到它。若干年后,“土豪”一词重拾旧宠,却是源于一款网络游戏。这款网络游戏用“土豪玩家”一词指游戏中通过盲目投入大量金钱来装备自己的玩家,有时也会简化为“壕”,随之产生了“土豪装备”、“土豪职业”等等。现在,在网络上“土豪”用来指无脑消费的人,也指有钱并在网络上以此炫耀(如晒所有物、高调消费等行为)的人。在当今的现实社会里,“土豪”则是富而不贵的群体的代名词,因此,有译者顺应这样的使用意义,将土豪译为 upstart, newly rich, vulgartycoon 等。这些译法无一不表示了新贵、暴发户的意思。柯林斯高阶词典将 upstart 解释为“You canrefer to someone as an upstart when they behave as ifthey are important, but you think that they are too newin a place or job to be treated as important.”此译文明确表示出了“暴发户、新贵”的意思,还可以用来指“傲慢自负的人”。vulgar tycoon 中的 vulgar 一词可以理解为“in bad taste or of poor artistic quality”,这种“庸俗”、“不雅”恰恰迎合了“屌丝”们对于“土豪”的看法。newly rich 或者是 rural rich 都使“土豪”摆脱不了“富却不贵”的乡土气息。这些翻译方法,或多或少地顺应了“土豪”这一词汇在新时代被赋予的意义,也给语言使用者在不同的语境下做出合适的语言选择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3. 增添词汇的文化意义。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一种重要手段,为语言在不同文化中的正确理解提供有效的保障,翻译出一种语言背后的文化意义一直是译者追求的最高目标。“土豪”这个小小的词汇也蕴涵着广泛而深刻的文化意义。无论是形容有钱人,还是表达对腰缠万贯的富豪们的显贵之风的态度,或者是形容苹果手机的外壳,都是源于中国社会不断发展的社会文化。因此如何翻译出“土豪”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是值得译者认真思考的问题。南京大学的但汉松教授借用美国情景喜剧The Beverly Hillbillies(贝弗利山人)将“土豪”译作 Beverly Hillbillies 非常传神。由好莱坞富豪云集的比华利山庄(Beverly Hills)和土包子(Hillbillies)拼缀在一起,让英语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者无需额外的文化背景知识就能领会到“土豪”的内涵。相比之下,影评人周黎明先生的 Beijing Hillbillies(北京土包子)则是兼顾了汉语的文化背景,那么英语文化背景的人或许会困惑,北京之外的“土豪”该如何称呼呢?rich rednecks 是另外一种大家广为接受的译法。Beverly Hills 或许距离汉语的文化背景遥远了些,但是“红脖子”(redneck)则是无论在英语文化中还是汉语文化中都很容易理解的词汇。在美国南方,没文化的当地人常被称为“红脖子”,再加上 rich 来修饰,“土豪”的意思便跃然纸上。Maharajah 是译者们提出的关于土豪一词翻译的又一独到见解。
Maharajah 是对印度君侯的称谓,想想印度人混身上下带着金饰的形象,以及 maharajah 诙谐的发音,“土豪”一词幽默诙谐的含义就尽在其中了。
英国广播公司(BBC)和美国财经有线电视卫星新闻台(CNBC)所做的“土豪”一期节目中,都采用了“Tuhao”这一直观译法。“‘土豪’这个词在中文当中一直存在,但是最近延伸出了新的含义,”《牛津英语词典》(OED)项目经理朱莉·克里曼指出,“有些带有中国特色的词语也出现在牛津系列词典之中,之所以以‘直译’的形式将这些中文词汇纳入词典之中,主要还是考虑到‘意译’可能存在的缺陷。在译成英文的过程中,‘土豪’所带有双关语或俏皮话的意味很可能会丧失掉。”正如广西师范大学袁斌业教授所指出的,“按照语言顺应性理论,所有的翻译方法,只要不是胡译、乱译,都有其存在和应用的价值。”
译者应该顺应交际环境的变化灵活地采用翻译策略,以最大程度地实现交际意图。作为一种语言使用的过程,翻译必须要顺应译入语语境的各种需要,遵守顺应论所强调的语言选择与交际环境、交际对象和交际目标的一致性原则,从而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由此可见,“土豪”一词的翻译无关好坏,都有其存在和应用的价值,也值得用全新的视野来关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2] 何自然, 冉永平. 新编语用学概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3] 戈玲玲. 语境关系顺应论对词义选择的制约[J]. 中国科技翻译, 2001, 14(4): 12-39.
[4] 宋志平. 翻译:选择与顺应——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J]. 中国翻译, 2004, 25(2): 19-23.
[5] 袁斌业. 语言顺应论对翻译的启示[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 18(5):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