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我们现在的课程改革有些地方越来越走上了形式主义,大搞花架子,从根本上忘记了教育的本质。有这样一种倾向,似乎是采用多媒体教学、有角色扮演、有小组讨论、老师不讲或少讲学生多活动就是好课堂。存在着这样一种评价标准:有学生热火朝天的讨论、争先恐后的发言、连续不断的提问的课堂才是成功的课堂。甚至有人认为,老师多讲的课堂是失败的课堂。诸如此类,真是让人为之汗颜。我们应当对课改进行反思,单纯地让学生多活动老师多启发,不利教学水平的提高。学生本身是来接受知识的,我们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这一根本问题。学生本身没有知识储备,怎么能够启发他?
我们要明白教育这等树人工程非常复杂,并非吃饭穿衣般简单。整个教育过程是关键。反思新课改,教学内容与教学法是否全面融合与有效至关重要。
现在我们的课堂一味追求热闹、花哨,认为只要少讲多练就是好课堂,用这一单一标准进行衡量,真的失之偏颇。我们冷静反思一些“热闹”的课堂、新的教学方法,比如情境设置、动手实践、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等等,感到我们在理解新课程、新理念上还有误区。有些教师过于追求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式,而忽略了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丢掉了教学方法中的一些优秀传统,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形式主义的危害
形式只是一种手段,过于追求形式就会漠视实质,讲究形式与探究实质出现失衡,教学就会出问题。
现在,不少老师(包括许多领导)对教学理念的理解发生了偏差,所以眼下我们课堂中形式主义的教学行为非常多。比如说 :“教师不要满堂灌”、“教师要尽量少讲,要尽量让学生多活动”、“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述不能超过 30 分钟”等等,那么反过来是否意味着“讲得少的教师就是好教师,不讲的老师肯定是优秀老师”? 这种绝对化的要求显然是悖谬的 ! 面对不同学科、不同教材、不同教师和学生,那 30 分钟的限定,其科学依据又在哪里 ? 不进行讲授,一味地进行活动,学生本身没有和识,都不懂,怎么进行活动?这岂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形式主义危害非常大,一是过于单一地强调突出研究性学习,排斥了知识掌握,它的直接后果是极度地弱化了基础知识,没有知识的掌握怎么能推动能力的提高 ? 而我们的学生在这方面恰恰是非常缺乏。二是过份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却忽视了教师的主导性。
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有效的教学此两者不可缺一;忽视了教师的主导性,其有效发展的可能性将严重受损 ! 三是它们往往只求“动”不求“思”,片面注重形式,竭力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单纯追求表面的形式上的好看,危害非常大。
遗憾的是,不少领导和老师对课改理念、课改要求作了片面理解,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致使教学形式与课改理念完全背离。他们单纯追求形式的变化,片面注重能制造课堂热闹的各种形式,将标新立异视为教法创新,很少考虑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很少顾及实际效果,把形式摆到决定性的地位,走上了形式主义的道路。正所谓“真理多走一步就成了谬误”,对课改理念和课改要求的正确理解始终是关键,在对它们错误理解下的错误行动,只能产生错误的结果。
以上罗列的形式主义表现,究其产生根源,正在于此 !
我们的教育曾出现过这样一种怪现象,就是说满堂课都是在提问。这个似乎是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知道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满堂灌”是不受欢迎的灌输,疏忽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训练,那么“满堂问”就真的好吗?其实,有许多老师要课堂上的提问方式,还是老师在操纵,根据自己的想法教师设计,让学生跟着他的思路走。事实上,学生仍然是被动接受被动教师设计,这种满堂问其实也是变相的“满堂灌”.这种方式,学生们似乎是在主动学习,但其实质仍然是一个老师为中心,教师结论提前做好,然后尽一切可能来指导学生回答预先设定的最终目标,以锁定学生的思维。这种教学方法,其实,仍然是一个强大的灌输方式,与课改的方向背道而弛。
如果不清源正本,有效遏制形式主义教学行为,将对不少老师产生消极影响;若受外在的形式主义的浸淫太多,不以为丑,反以为美,则教学技能难以经受锻炼,教学风格无以迅速形成,则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将会受到极大制约,这是非常令人忧虑的。
三、杜绝形式主义
当前实施“先学后教,自学合作”的永威教学模式就有形式主义的倾向,存在有如下几个问题:一是课堂教学结构僵化。以为只要给了学生课堂自习时间就是新教学模式;以为只要让学生在课上先自学然后再讲授就是新教学模式;以为先学后教,就严格按照先学后教的模式,一成不变。其实这就没有认准永威教学模式实质的表现。二是课堂训练内容单一。课堂训练变成了填空题,让学生在课本上去找答案,而没有形成发散型思维。一提到课堂训练就是当堂完成,单一的课堂训练,忽视了听、说、操作、思维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三是学习管理上,重课堂学习,轻课前预习;重学生作业,轻学生复习;重教会,轻会学。四是形式上达到了新模式要求,而实质上忽略了课堂效果。
作为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一,讲授式的教学方法,他们实在没有可取之处吗?这种传统的讲授方法如果真的不好,为什么取得了那么多的成绩呢?
中国传统教育,创造了很好的成就,国外许多国家也大力赞美中国的基础教育、传统教学方法的合理性。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方式,有目的地活动,进行知识的传播和信息共享,传统的教学方法仍然认为是更符合效率的原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学没有固定教育方法,改革和创新,并不意味着要否定传统方法的教学。到离开教学方法,学生去独立自建,它有时是难以完成的教学任务。
有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去解决,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让学生去解决。比如一些逻辑的推进、一些原理的分析、一些事情的深厚背景,让学生解决显然是不现实的。
在实施新课程时,我们的教师在创新的过程中一味强调创新,忽视了继承;过分强调以学生为核心而忽略了老师的引导作用;片面强调了能力而忽视知识的传播,过分强调了简单的问题和答案。一堂课,变成了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无休止的讨论或者进行教学游戏。
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要求,让学生课堂上,积极思考,深入研究问题,以促进发展思考的能力,而不是追求表面形式。因此,我们应该留下足够的时间来让学生尽可能多思考,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自我探索,集思广益。解释或引导学生不要盲目探索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杜绝形式主义教学行为的途径一是要全面接受课改理念,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真正把握它们的内涵。二是要正确地处理教与学的双边关系,既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不要忽视了教师的主导性,不能偏取偏废。三是要加强个人反思并且要经常与同伴交流,不断吸收别人的先进经验。四是在课堂上,千万不要忽视了知识的传授。知识才是基础,离开了基础知识的掌握,任何好的方法都是无用的。
四、结语
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的教学方法,不能一个完全正面肯定而对另一个完全负面进行否认。它们不是相互矛盾的,我们要做的是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学科不一样,方法也不一样,即使同一学科中也并不是说就要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法。一切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什么内容采取什么教学方法,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一刀切的方式是不可取的。
尘世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新的教学方法我们要学习,但是传统的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大有可取之处。传统教授方法可以重建,可以改造,却不能被丢弃;矫枉无需过正,教育不应该从一个极端走向极端。新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可以推广,可以学习,但我们不能拾了芝麻,丢了西瓜,本末倒置。如果没有蓬勃发展、共存的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有效性恐怕是难以实现的。我们的心灵和视野应该是开放的,不要束缚自己的思想和手脚,一味地抱着形式主义不放,而是要认清课程改革的实质之所在。
总之,教无定法,大家不要再用单一的方法来进行实施教学工作,一定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不要偏面追求形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