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以“珍视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基本价值追求的个性化教学,既是对我国因材施教等传统教学思想的弘扬与发展,也是对长期以来标准划一的教学方式的冲击与挑战。在目前班级授课制仍占主导形式的背景下,如何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有效地实施个性化教学,是当代课堂教学改革需要破解的焦点问题。
个性化教学的有效实施,首先要有与其相适应的课程内容。个性化教学的逻辑起点是“自主选择、顺学而导”,需要为“不同”的学生创造“我的”、“学习的”课程,因此需要发挥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对现有的教材进行改造和开发。我校遵循新课改所倡导的“鼓励教师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理念,组织教师系统学习个性化教学的思想,本着“量力而行、重在实效”的原则,边研发、边实验、边反思、边总结,设计并实施个性化教学内容,取得了初步成效。
学校根据个性化教学的应然特征,确定将单元作为个性化教学内容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单位。个性化教学单元的设计,需要经历一个从宏观到微观逐层全面改造和设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以“建筑师”的身份参与其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定制”单元课程。
一、宏观层面:优化单元结构体系
学校现用的蓝本教材,单元目标、单元内容的选择和排列顺序、单元重难点、单元时长都是教材编写者已经确定的,留下的弹性空间比较小。个性化教学旨在为每一个学生营造一个适合其学习的环境,满足其不同需要的素材,让他们能按照自己的学习速度、学习方式开展学习活动。这就需要从根本上调整和优化现行教材的结构体系,从宏观上为学生搭建一个开放、弹性、灵活,兼顾内容和方法的单元结构框架,为后续的单元教学计划和每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设计做好准备。
教材单元结构体系的改造和优化,会依不同学科蓝本教材单元的现有情况而有所不同。有些学科单元结构的调整会明显、全面一些,甚至可能出现颠覆性的重建;而有些学科蓝本教材比较成熟,所以单元结构调整就稍小一些。但不论哪个学科,对单元结构的调整都至少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1.单元目标的新定位
学校使用的各学科教材中,对单元目标的描述有共性的特征—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描述比较清晰、准确,而对“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目标的描述则往往比较概括、模糊。重新定位单元目标,就是指要从个性化教学倡导学生“经历自主选择、习得方法、应用经验、比较反思的学习过程”这一导向出发,考量并修正现有单元目标的缺失。
如语文学科教材将题材、体裁相近的文章编排在同一个单元中,体现了以阅读为中心的目标定位,但依旧沿袭文选阅读课程形态,偏重阅读理解,忽视表达运用,忽视语文能力的整合化、学科内各领域的综合化,因而影响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这个惯性也导致了教师把理解课文看做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一味进行“内容分析”,课文教完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却并未得到提升,语文能力亦无长进。如六年级下册《科学家眼中的动物》这一单元,主要内容是三篇描写动物的说明文。教学参考书中给出的单元目标是:(1)让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科学家眼中动物的奇怪与美丽;(2)在学习中引导学生重点品读感悟深刻的语句,初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和说明方法;(3)通过反复朗读、感悟,来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加深对动物的喜爱之情。这三个目标都集中在“读”上。但我们注意到,这个单元主要是说明文,也是该版本语文教材中第二次编排说明文,对六年级学生而言,是“读文得意、分析内容”重要,还是“得言得法、提升阅读能力水平”更重要?经过分析,教师们认为,在进行单元二次开发时,首先应越过“内容分析”这一魔障,将阅读策略的教学提升到更重要的位置上。因此,我们将新的单元目标定位为:学习阅读说明文的策略,举一反三地应用策略,阅读更多的说明文,提升学生阅读理解及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2.单元框架的调整或重建
重新定位单元目标后,就要按照新的目标重新搭建单元框架,这是下一步设计单元教学计划的“脚本”,规定了单元教学计划和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向。在构建新的单元结构时,教师要着重分析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同时还要分析单元原有内容的关键点、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对框架进行重新组织和编排,使整个单元的内容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学习上表现出来的差异。
如《科学家眼中的动物》单元,调整后的单元框架包括了四个主要的阶段,首先是对《天鹅》一课的学习,主要指向阅读策略的学习和掌握,这也是单元教学的重点;其次,是迁移阅读策略,学习《蜘蛛》、《大孔雀蛾的晚会》两篇文章,同时将后面单元的综合学习活动“语文学习方法探究”与本单元的综合学习活动调换,整改为“阅读策略研究”,加强学生对阅读策略的理解和运用;再次,是补充新的阅读内容,进一步巩固阅读策略,同时也有助于深化教材中对此单元一些知识、情感上的目标要求;最后一阶段为表达,将原单元中的内容替换成与本单元相关联的内容。修改后的单元框架重点清楚,素材丰富,涵盖了“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大领域的内容,为学生建立了一个清晰、连续的学习框架(见图1)。
二、中观层面:构建单元教学计划
宏观的教学结构体系调整后,教师要在中观层面对教学所涉及的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资源等进行更为详细的规划和布局。
1.单元教学时间的弹性分配单元结构的调整或重建,导致单元内容在重点、顺序、范围、难度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使得教师在实施单元教学计划时,必须考虑如何在单元总教学时间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应对单元结构体系的变化,以保证对整个单元的改造由设计变成现实。因此,教师要综合考虑单元结构中各阶段内容的权重,安排出更合适的教学进度。
在调整后的《科学家眼中的动物》单元框架中(图1),原单元中五部分内容的课时分别为3、3、3、2、2课时,共13课时;调整后,这个单元有六部分内容,课时计划分别为1、3、2、2、2、1课时,共11课时。这是因为将教学重点放在阅读策略上,并应用策略进行后续学习和阅读,必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另外,教师在进行单元教学计划时,还必须在头脑中关注另外一个与时间相关的变化,那就是总的单元教学时间不能再按照40分钟为一个课时单位进行生硬的切割,而是要以学生完成学习内容所需要的时间为参照,灵活、弹性地设计每一个教学内容的教学时间。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单元内容的调整,教学时间的设计出现了两课时连排的长课时:第5~6课时、第9~10课时。
80分钟的长课时,并不是两个40分钟课时的简单拼接,而是教学计划进行到这里的时候,要连续上80分钟的大课,并要针对这80分钟进行专门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以保证学生学习的连续性和实际效果。
2.教学目标的具体化
重新定位的单元目标需要在单元教学计划中将其具体化,分解成单元中每一课或每一个学习活动的主要教学目标。但单元计划中对教学目标的描述不必涵盖所有维度并具体到每一个细节,它依然是面对大多数学生而确定的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
如在《科学家眼中的动物》单元教学计划中,我们规划了每一课中主要的学习目标,对单元开发时确定的单元教学目标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解,指向了文本表达分析、阅读策略、对学习过程的反思,以及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
3.对学习评价的设计
单元教学计划除了对“教学内容按照怎样的时间去推进”进行规划外,还应伴随着一个“多元的、多样的、发展的”评价过程的建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回答“谁来评、评什么、怎么评、什么时候评”这样几个问题。评价的主体可以是学生自己、同伴、教师、家长等,主要评价学习过程中学生表现出的水平、状态、结果、态度等。评价以差异评价为主,可以是即时的,也可以是累积后延时的;可以是诊断性的,也可以是描述性的;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评价不是游离于学习之外的,而应是指导、学习、评价一体的。
《科学家眼中的动物》在单元教学计划中,能清晰地看到评价贯串其中。如在2、5~6、8、9~10课时中,都有“交流分享”活动的设计,将其落实到课堂中,就应该是生生和师生之间自然、真实的评价和互动场面。另外,在单元的最后一个课时,完全是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反思和评价的设计,并有与之配套的“评价卡片”,包含自评、互评,学生可以回顾整个单元的学习历程,从多个视角对自己、对他人进行综合评价。另外,所有的学习卡片也都会记录学生的学习历程和结果,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的任何一个时间内,面向全体或个体进行评价和反馈。
4.教学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当学生在个性化教学中有更多的空间去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当学生面对诸多素材、多样的学习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性,当学生的学习环境由传统的封闭式转为新的开放式时,他们需要获得适应性支持。因此,开发和准备与个性化教学单元相匹配的教学资源,就成为单元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进行资源开发时,我们要充分突出教学资源引导、组织、辅助、维持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作用和功能。除了传统的教具与学具外,学习卡片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能充分发挥支撑学习、推动学习、反思学习、评价学习等作用。在设计单元教学计划时,我们以单元为单位,将“导学卡片”、“学习任务卡片”、“资料卡片”、“评价卡片”等进行整体规划和开发,并在教学计划中与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匹配,同时还要处理好同类学习卡片纵向上的衔接或过渡。如在《科学家眼中的动物》单元教学计划中,四类学习卡片都有所涉及,我们对每张卡片的内容、顺序都作了规定。教师团队在此计划下协同研究,在单元课堂教学开始前,完成对所有学习卡片具体内容的设计和编写等工作。
三、微观层面:生成课堂教学过程
单元的内容最终要通过每节课的教学来完成。中观层面的单元教学计划即使再精细,也无法在每一个阶段和环节中关照到每一个“我”。个性化教学单元设计的最理想目标,是为每一个“我”创建“自己的”、“学习的”
课程内容体系和学习过程。当单元课程开发进入到微观层面时,我们才真正开始接近这个目标。
1.关注目标的层次性
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的教学目标相比,课堂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当教学目标转化成学习目标时,它就指向了每一个个体。这些个体的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学习步骤、学习条件都是变量,这就决定了最终达成的学习目标也是不确定的,预期时要有弹性,要针对不同基础、不同水平的学生,真正体现出目标的层次性。如上述单元中“识字”这个目标,其达成过程就可分出“借助工具书独立自主完成生字的学习,并能熟练使用这些生字组成的相关词语”、“借助工具书完成生字的学习,教师只对个别字词的记忆和使用给予协助”、“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工具书完成生字的学习,并在后续的学习中逐渐达到对生字的准确识记和较熟练使用”三个层次水平。教师在划分出这三个或更多个层次水平的同时,还要根据经验或前测,预计哪些学生应在哪个层次区域内,这样才能将教学目标转化成学生学习的目标,并与每个个体相对应。另外,就同一层次的学生来讲,教学目标也应是有跨度的,应包括基础目标、挑战目标等,这样才能为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达成学习目标留出足够的调整空间。
2.设计学习任务
单元教学计划将内容重新划分成若干个课时后,每个课时中的内容如何推进也要以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为基本原则。对于多数学科来讲,以“学习任务”为线索承载学习内容是可借鉴的做法。将一个课时的主要内容转变成若干个学习任务,同时辅以完成学习任务的提示,学生便可结合自己的实际水平,自定速度、自选方法,调控自己的学习进程。学习任务的设计,一定要立足学生现有的基础,并具有可选择性。同时,学习任务不易过大或过小,应是学生独立或合作能够完成的。另外,每课时的学习任务也不宜过多,应留有学生个体对任务本身、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调整的空间。
如对于《科学家眼中的动物》单元调整后的第2课时,即学习《天鹅》的第1课时,我们只设计了两个学习任务:“学习本课难读的词句”和“写下初读感受并交流”,且在两个学习任务下,学生均有较大的选择、体验、感悟的空间。而下一课时则设计了三个学习任务,每个学习任务都提供了“学习指南”及相应的“学习卡片”或“检测卡片”,以保证这些学习任务的落实。
3.兼顾各种学习组织形式
学习组织形式可以划分为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和集体学习。集体学习在传统教学中占主要地位,在个性化教学中,学生个体的独立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和集体学习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在对课堂教学进行预设时,教师要心中有数,什么样的学习任务应主要采用哪种学习组织形式,小组是预先划分好还是依据学习进程的需要随机组合,出现哪些情况时需要及时做出应对和调整。教师可以配合学习任务,将不同的学习形式以流程图的形式画出来,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参照;也可以将学习组织形式对应的学习任务及目标做更具体的规划。但无论是怎样的规划和设计,课堂教学的现场决定着最适切的学习组织形式应如何运用。
4.规划布置空间环境
需要规划的空间环境既包括教室,也包括教室之外的任何可以供学生学习使用的空间环境。教室内的座位可以依据这节课学习活动的设计而进行调整,如圆形、椭圆形、半圆形、长方形、马蹄形,或上述形式的组合,甚至可以不摆放桌椅。另外,教室内空间区域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求进行重新划分,如除学习区外,在教室内可增设资料区、交流区、检测区等不同性质的空间区域,以满足学生在学习起点、速度、进度、学习方式、兴趣等方面的不同需要,保障每个学生都能在这个空间中同时进行个性化而又富有成效的学习活动。而且,对空间环境的规划布置不是一劳永逸的,应随着课堂教学推进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
个性化教学单元的设计要经历从宏观到微观逐渐纵深、逐渐细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动态的、不断调整的,甚至可能会出现反复。同时,各层面之间是相互影响的,界限相对模糊。而且,从宏观到微观也不一定是单元教学内容设计的唯一方向或路径,当没有条件进行单元的整体改造时,依然可以秉持个性化教学的思想,对某一课进行重新设计和调整。但不管过程的长与短、内容的多与少,个性化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过程,都将是为每一个学生“定制”的、适合他自己的独特的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1]赵艳辉,脱中菲.基于个性化教学的学习卡片开发与利用[J].课程·教材·教法,2011,(8).
[2]熊梅,王艳玲,艾庆华.个性化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