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课程思政是指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任务,通过开发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一种教育形式。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开设的中国地理课程,其教学内容能够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紧密结合,因此,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是能够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一门专业课。
关键词: 中国地理课程; 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 策略;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ia academic courses is a form of education which not only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moral education but also makes the academic courses fulfill the function of moral education, aiming at synchronizing academic courses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making them work together to provide moral education. The content of Chinese geography of the geographic science major in universities has a close connection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atriotic education and philosophy. Therefore, Chinese geography is the academic course that can play the very role of providing moral education to the students in the teaching innovation.
Keyword: Chinese geograph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ia academic courses; teaching innovation; the strategy;
当前,高校的课程思政改革和“金课”建设正在不断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开设的中国地理课程,教学内容包括国内自然资源的结构及其评价,海域与海岛,人口与经济发展规律,文化传统与现代化,灾害与环境,各类区划,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战略,全国各大区的资源环境条件、经济发展特点、开发利用以及区域发展方向等。这些内容能够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紧密相连,因此,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中国地理是能够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一门专业课。
一、中国地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所谓课程思政,就是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过去,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赖于专门的思政课程来完成,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这些思政课程都有独立的教材、教学体系和教师队伍。而中国地理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并不是用课程思政取而代之,而是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到中国地理课程中,改革的关键点是“渗透”“融合”,难点也是这两个方面,要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发展观。中国地理课程思政改革的目的是在地理科学专业的课堂上实现育人功能,把学生培养成“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意识”的人才。
二、中国地理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存在难度。随着课程思政理念的逐步深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意识到课程思政深入学生心灵,引领他们思想升华方法的重要。教师应认真梳理专业课程中的知识点、典型案例、拟采取的措施,将其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在中国地理课程教学过程中自然、恰当、有效地融入思政元素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如果只是简单、表层地加入思政内容就显得生硬。如何搜集、筛选到贴切的素材,进而开展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教育活动,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第二,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一是大部分学生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认为只要专业课学好,其他的不重要;二是在思政元素渗透的过程中,缺乏说服力和感染力,那些老掉牙的说教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三是课程思政没有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与其生活实际脱轨,学生的参与度和获得感不高。
第三,只对课程中的少部分内容进行思政改革,而对大部分内容不敢尝试,积极性不高。其原因主要有:教师担心因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不过关,在教学中出现原则方面的错误,不敢轻易尝试改革;课程思政是一个专业、严谨、庞大的体系;对课程思政改革缺乏发自内心的主动性;课程思政需要通力合作,仅靠中国地理一门课程的改革远远不够。
第四,课程资源开发不足。中国地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内容非常多,如自然、经济、历史、文化、减灾建设、区域发展等。目前对相应课程资源的开发不系统,还需要进行资源整合。
第五,课程平台建设不完善。中国地理还只是线下课程,没有充分利用网络的作用,没有把课程思政与学生的课程实践结合起来。
三、中国地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明确课程思政内涵,理清与思政课的关系
其定位应是“不是思政课的思政课”。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内容融入专业课中,力求达到思政的效果,即立德树人。在培养学生政治认同和文化自信的同时,引导其在国家发展和个人前途的交汇点上思考人生、规划人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中国地理课程思政要贴近学生,满足其内在需求、优化其认知结构、直面其思想困惑。内容上要以专业课为主,与思政课一样要达到立德树人的效果,二者不强求内容一致,而追求效果一致,都要有立德树人的功能。
(二)加强课程设计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整体设计是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价值导向相统一。
1.目标导向。包括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技能领域。在设计认知领域目标时,除注重学科知识外,还要注重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中国梦与现代化强国战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等思政基本理论知识以恰当的方式融进去;在设计情感领域目标时,除培养知识技能外,还要将愿意接受和认同、积极参与和评价、正向价值判断和选择等方面的情感活动和积极变化融进去;在设计技能领域目标时,将地理技能培养与提高政治水平、理论水平、审美水平等紧密结合。
2.问题导向。立足于学生的专业和特点来设置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分组讨论,使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价值导向。在教学设计时,根据学生对专业知识和学科中蕴含的思政价值与意义的理解、掌握,找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连接点,实现思政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三)将课程思政元素自然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向思政课教师了解思政课的目标、要求和重要元素,请教当下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在专业课的内容中,找到思政元素得以渗透的靶点,即思政课和专业课的结合点,只有找到这个点,双方的结合才有基础和保证,否则两张皮的现象就难以避免。
1.中国地理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融入点,可采取“以专题式融合”方式的有:
(1)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爱国主义教育:面积、人口、综合国力等);
(2)中国的疆界与邻国(国情教育:奉行的外交政策等);
(3)海域环境的评价(国情教育:优势和不足);
(4)人口及其问题(国情教育、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
(5)主要经济部门的发展现状(爱国主义教育:主要经济指标居世界前列、一些高科技领域领先、交通运输邮电业快速发展等,提升民族自豪感,同时也有不足,需要年轻的一代奋力拼搏);
(6)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与时俱进,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去其糟粕,发扬光大);
(7)灾害与环境(生态教育,融入十九大报告有关生态环境建设的内容);
(8)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战略(国家大政方针、宏观战略构想)。
这些内容都可以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来进行教学设计。
2.中国地理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知识点包括:
(1)东北区(结合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东北人才流失问题等);
(2)华北区(非首都职能的外迁、水资源问题等);
(3)晋陕内蒙古区(能源基地建设、环境问题、水资源问题);
(4)长江中下游区(经济发展领先、环境问题突出);
(5)东南区(港澳台的发展,从地理、历史、文化的渊源上明确台湾是祖国的一部分、“一带一路”);
(6)西北区(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一带一路”);
(7)西南区(边境口岸、少数民族地区等);
(8)青藏区(特殊的地理区域、少数民族地区)。
(四)中国地理课程包含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
在教学中挖掘思政元素意味着将素养目标进一步落实,即凡能提升学生地理素质、人文素质、政治素质的内容与形式都要纳入课程思政的范畴。因此,不要拘泥于是否在教学中用了思政词汇,专业本身的逻辑、对专业的热爱,融入家国情怀、传统文化等内容便是课程思政。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程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立足专业、寻找靶点,从国家需要与学生需要两个端点向中间结合部靠拢。此外,课堂教学也要进行不同的尝试,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设计以学生为主的活动,提高其学习体验,满足其需要,保证课程思政的效果。
(五)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
1.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根据多年探索,中国地理课程已经采用包括教师多媒体教学、网络授课、案例教学、翻转课堂、慕课等形式。在融入思政内容后,在教学方法上又有了新的变化。
(1)讲授“爱家乡、了解家乡”等内容时,可去“伪皇宫”“长春电影制片厂”“第一汽车制造厂”“皓月集团”等地参观和体验。
(2)讲授“区域分论部分”时,由学生讲述家乡所在省级行政单位的自然条件、省区名片等,学生自己查资料、做PPT、讲解,其他学生评述,进行课堂讨论,使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有更深的了解。自拟题目、准备内容也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分析事物间内在联系的能力等。
(3)讲授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中“我国主要经济部门,即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发展和布局变化”时要结合观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思政教学案例视频,结合视频内容展开讨论并完成作业,对“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世界观产生影响”等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
中国地理课程思政教学采用的载体和途径要体现多元化和有效性。课堂教学运用讲授、讨论、点评等传统的教学方法传授专业知识,借助网络平台与学生讨论课程内容及关心的话题。
2.学习结果的评价多元化。过程性考评的比重不断提高,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考核内容包括:出勤、课前10分钟、课堂发言、点评其他同学所讲内容、期中考试、课程论文等。期末试卷成绩占总成绩的50%,考查对中国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学习态度及对与思政问题相关案例的分析理解能力等。
(六)进一步加强课程资源开发
课程资源的开发,可归纳为资源获取、资源加工和资源整合三个过程。
1.从资源的获取来看,中国地理课程思政类的教学资源一般来源于教材、时事政治及其他课程(如政治、哲学、历史等)。
2.从资源的加工来看,教师和学生需对获取的资源进行检索、筛选、加工,使之与教学目标相匹配。对其加工时教师要将其融合到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中,实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3.从资源的整合来看,要使“思政”资源与中国地理专业课程互相渗透、有效结合,发挥课程思政的最大价值。
(七)加强课程平台建设
中国地理目前的课程平台有精品课程网站、“学习通”等,这些平台的建设还不尽完善,应该与“学习强国”“e支部”等内容紧密结合,发挥平台的服务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祥祥,朱凤荣,徐叶.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问题意识[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1).
[2]钟丽.浅析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理论观察,2019(5).
[3]童绍玉.高校中国地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