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普通教育论文

浅谈小学教育中的性别不公平问题

来源:中外企业家 作者:孙琦;徐福利
发布于:2020-05-07 共5505字

  摘要:长期以来,我们传统的教育学忽视了男生和女生在发展条件和发展状况上的差异,也没有正确认识到教育对性别塑造产生的作用,教学中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性别不公平现象。作为小学教师,要从多方面着手,减少教育中的性别不公平因素,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别化,减少刻板性别印象的形成。

  关键词:小学教育,性别,不公平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

  教育是向社会新生一代传递社会中较为固定和有用的知识、技能、培养情感和正确价值体系的一种活动,是儿童学习性别文化、性别态度和性别行为的重要场所。学校氛围和教师对待学生的行为都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也影响着学生的性别认同感和职业规划。

  1 不公平的表现

  1.1 教师在与学生互动上的性别差异

  许多研究表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会无意识的对两性学生采取男女有别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在课堂互动表现上,授课教师在课堂上更多地提问男生回答问题。对于那些较为简单或者是直接在书上能找到答案的问题,教师倾向于选择女生来回答,以便给她们“信心”。对于那些“拔高”的问题,既使男生回答不出来,教师也会选择提问他们。在女生回答错误时,教师经常会让其他的同学帮助她回答,而在男生回答错误或者不知怎样回答时,教师往往会旁敲侧击地对他进行启发,鼓励他自己思考得出正确答案。教师在课堂提问男生时,选择的问题大多是开放性问题,需要更多地创造力和思维能力。而提问女生时,教师更多地提问那些需要记忆背诵的课文,因为在绝大多数教师的眼中,男生比女生聪明,更善于思考和推理,而女生比较擅长记忆。

  其次,教师在组织和分配任务的时候,会按照自己内心对“性别合适”的解释来开展。例如语文课在讲授“四脚朝天”这个词语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个词语,教师会要求某个同学上前表演。尽管同学们都很积极,但是教师会毫不犹豫的选择男生,因为女生应该是“文静”的,不应该表演这个不雅观的动作。这些方面都表现出教师在面对不同性别的同学时行为上的差异。

  1.2 问题行为的处理

  教师对学生问题行为的处理也会由于学生性别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

  首先在早恋这一常见的问题上,教师对男女生劝阻的话语也是不同的。教师在劝阻男生时,理由经常是“先立业,后成家”,“不要分心学习”,“不要被不相干的事情打扰”。但是在劝阻女生时,最常挂在嘴边的往往是“要自尊,自爱”。因为在绝大部分教师看来,成家立业更多的是男生需要承担的义务,而“名声”才是女生的本分。

  其次,班级出现其他情况时,教师也经常区别对待。例如一次,一名同学的钱丢了,教师在分析过之后确定是班级内同学拿的,于是教师在班级内公开调查,先询问全体女生,女生都保证没拿,教师诚恳地说:“我相信你们确实没拿。”又向全体男生调查,尽管男生也同样保证不是自己拿的,但是教师却并不相信,把男生一个一个叫出去单独调查。这种情况也明显的表现出了男女同学的差异。

  1.3 学校文体活动中的差异

  校园文化设施是指以精神信息内涵为主要存在形式,并且能促成信息价值生成、转换为主体功能作用的设施。主要包括学校的藏书,报纸,期刊等等。在翻看了学校图书角的一些图书后,会发现学生的课外读物,尤其是虚构类的文学作品中都存在着性别刻板印象。虽然故事的版本和具体情节可能不同,但是女生读物中出现的女性最普遍的形象往往是公主、仙女、美人鱼式的人物,这些女主人公们往往不在乎事业,却特别在意外貌,一心憧憬爱情,用大量文字来描写感情。而男生的课外读物中,男主人公往往骁勇善战,机智勇敢,担任的经常是拯救世界的任务,他们的故事中,爱情只占据了很少的一部分,而女生的故事书中,爱情在她们的生活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喜欢冒险故事的女生最终会发现她们读的是男性的冒险故事。这种刻板印象无疑会影响女生的上进心。

  体育运动是校园活动中最能体现性别差异的活动之一。通常,在学校的操场上,我们常常会发现操场上活跃着的几乎都是男生,绝大部分体育器材为男生所占用。在很多的比赛中,也几乎都是男生参加,而女生只是作为拉拉队员出现。在体育活动中,男女学生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比女生有更高的内部动机,而女生则更多的是由于任务定向来激发其体育活动的动机。有研究表明,相对于女生而言,男生更喜欢在体育活动中体会成功的感觉,因此他们也更喜欢参加那些带有竞争性的体育活动。此外,在一般日常生活中,男性的身体活动空间要比女性大得多。这在一定程度上跟我们平常对男女性的不同要求有关:我们常常要求男孩子要强壮,要擅长运动,而要求女孩子温柔、文静、顺从。因此,在学校的各种场合中,总是男孩子占有了绝对空间。这些文化活动中表现出的差异又不自觉的强化了学校与社会中存在的性别偏见。

  2 产生差异的原因

  2.1 教师性别意识中存在的问题

  性别意识是指个体对于性别差异化的理解和认识,属于自我意识的重要内容。教师自身的性别意识会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性别意识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首先,教师存在性别盲点,当前,中小学教师普遍面临着较为严重的升学压力,相比于性别意识培养和教育,仍然以升学率作为行为的导向和根本出发点。由于忽视了学生性别成长和发育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学生的性别意识培养过程被严重忽视。很多教师不能够正确看待和认识因性别差异所产生的现象,不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解释和辅导,甚至还会对一些学生横加干预和指责,造成学生一系列严重的心理问题。其次,教师本身存在性别偏见。在很多中小学教师的观念中,性别偏见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误区。在教师性别偏见的影响之下,男生往往会主观性地抬高自身的能力和发展预期评价,而女生对自身能力和发展的预期评价水平则会相应地降低,男生和女生均不能够形成符合客观实际的自我预期和主观评价,对于自信心的形成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第三,教师存在性别的僵化印象。一部分教师会对性别产生僵化的印象。在这种印象的影响之下,教师会在教学行为中产生相应的评价和行为,并对男女生的行为产生特定的评价或暗示。因为教师对性别的僵化印象所产生的评价行为,会给学生的性别意识培养造成误导和暗示,女生不希望自己被评价为“女汉子”,男生不希望自己被说成“娘娘腔”,他们都在按照教师所代表的社会性别刻板印象不断地塑造自己的言行,教师的这种性别僵化印象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2.2 教材中的性别偏见

  教材文化是蕴含在教材内容以及学校活动中的社会文化,代表着被社会大众所认可的权威的价值观,明确显示了领导阶级希望青少年学习并接受的特定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这些传统文化现在依旧对我国的性别观念产生制约和影响。“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依旧隐藏在教科书中。另外,教科书的编写者和审查者以男性为主,在编写和审查的过程中,他们的传统性别观念也会影响教科书内容的选择。这样就使得教科书中的男性主导的倾向严重,让学生产生一种刻板的性别印象。

  我国的语言教材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尤为严重,课文中的男性角色明显多于女性角色,承担的也大部分是更有声望的领导人物,而女性角色则大多“女主内”,从事技术含量较低、收入较少的工作。能力方面,男性往往志向远大、独立自主、勇敢坚强。而女性角色则大多缺乏智慧和冒险精神,寻求同情和保护。整体而言,相对于男性来说,女性在教材中更多地显示出学历水平不高、能力不足等问题。很多女性在孩子提问时不能解答。例如沪教版第七册的《餐桌上的大学》一课,当提到向母亲询问尼泊尔的位置时,她表现的一无所知,最后还是由父亲来讲解;在人教版的《落花生》一课中,母亲这个角色也表现的无知,因为“花生的可贵之处需要由父亲来指出”。这体现出,在同一个场景中,男性往往表现出知识丰富且理性,而女性恰好相反。这些性别偏见对儿童性别社会化造成了危害。一方面,女学生缺乏一个学习典范,同样学习的前提下,女生学到的却是自己的生理性别在文化中的低劣定位,长此以往,女学生很难对自己产生性别认同感,限制了她们正确的自我认知,对性别逐渐形成刻板印象。另一方面,这种性别歧视也会影响男生的全面发展。首先,教科书中的女性歧视现象无法使男生正确的看待女性的价值,从小习得对女生的偏见。其次,过分宣扬男性勇敢、坚强、独立等阳刚品质,而不表现甚至刻意隐藏他们的细腻或者寻求感情支持的一面。事实上,人的性格并非千篇一律,男性也并非都是坚强的,但是现实的环境往往不允许他们表现出软弱的一面,长此以往,这些性格的压抑会造成一些心理问题。

  2.3 学校教师性别比例失衡

  长期以来,社会普遍认为女教师能够更好地充当家人的替代者,因此在小学中女教师的数量明显多于男教师。女教师相对来说喜欢奖励顺从,安静,抑制攻击性。这一点与女孩在家中的经历较为相符合,而与男孩的不同,很容易造成男孩逃避学习的倾向,叛逆心理的产生也会使他们更为霸道和任性。男少女多的教师群体,容易使学生缺乏阳刚之气,男老师自身容易发生“性别错位”,变得爱唠叨,缺乏男子汉气质等,进而影响中小学生身心发展;女少男多的教师群体,容易缺乏耐心细致、温柔体贴的情怀,进而造成“刚性事件”。

  尽管小学中女教师较多,但是担任学校管理人员的则大多数是男性。这种事实容易使女生产生“女不如男”的自卑感,也会让男生产生“男强女弱”的优越感。这一现象也会影响学生日后的职业选择,女生会认为自身能力弱而选择教师行业,男生则会认为教师不应该由男性来担任,对这个职业产生一种鄙夷,最终形成了一个使教师队伍更加女性化的循环。

  3 建议

  3.1 教师要进行正确的教导

  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其性别意识与性别态度深刻地影响着少年儿童性别价值观的形成以性别社会化的完成,同时,教师正确的性别态度也决定了教师是否能正确的教导学生,因此,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性别意识观念。

  首先,在教师的眼中,学生应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然后才是不同性别的个体。他们在生理性别上的差异并不代表他们心理上存在差异,也更不表明他们要受到不同的带有偏见的对待。由于小学生身心还未完全发展,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教师应当利用这一特点,在适当的年龄阶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性别平等意识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性别平等意识的发展。教师要在班级中营造一个性别平等的环境,对学生进行非传统的性别引导,并且和家长配合,对孩子进行双性化人格教育。双性化人格教育并不意味着“娘”、“中性”“无性别”更加不涉及性取向方面,相反,它描述了个体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的性别行为特征,以打破性别刻板印象的束缚。教师也要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度量男女生行为的标准应该避免刻板性别的影响,注重他们的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发挥他们各自的特点。

  其次,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看待生活或是课文中的男女性角色,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正确分析男女性格,多角度评价和分析一些传统的女性形象,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重构教材的内容;另外,要注意教材的选择和课堂上语言的使用,尽量避免给学生展示传统意义上带有性别歧视的图片和材料,避免使用类似于“男生应该……”、“女生应该……”、“女孩子学不好理科”、“女孩子不如男孩子聪明”、“男儿有泪不轻弹”等刻板性别影响严重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教育。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不同学科的学习,鼓励学生参加非传统的活动,让男孩和女孩都有机会参与领导角色。

  最后,在教师职业培训和教育中增加性别意识相关内容。一方面,要着重加强性别理论的学习,教育部门应该在现行的教师培训体系中增加相关内容,介绍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指导教师更加全面系统的认识性别理论,从而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贯彻社会性别平等的原则。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培养性别敏感意识。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注意到学生因为性别差异而引发的不同行为及背后的深层含义,并对这些深层含义有深入明确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针对学校生活中的一些因为性别刻板印象引发的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增强敏感意识。

  3.2 教科书的编写者和审定者要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

  首先,教科书的编审人员要学会理解两性平等的概念,改变传统的“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观念,树立男女平等,个性不同,各有优缺点的客观意识。并且将这一观点贯穿在教科书编写和审查的过程中;其次,要努力使教科书的内容适应时代的需要,客观地反映男女双方在社会中的贡献以及社会生活,特别是要尽可能充分反映过去被忽视的女性群体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和自身的价值;最后,还应对中小学各科教材的编写、审定委员会的人员进行性别平等概念的培训,以确保他们对教科书中的性别问题有敏感认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他们自己的性别偏见。同时,要保证一定的女性比例,制定审定和检查教材与大纲的性别指标,重新审视和调整传统的性别定型语言。

  3.3 调节教师队伍男女性别比例

  首先,改变传统观念,在舆论上突出教师性别平衡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改变传统的“低层次教育更适合女生”的观点,提高男教师的社会认同程度和影响力。其次,学校应当调整管理模式,应当鼓励从事学校行政工作的男性也投身到一线教师的岗位中来,增加学校中男教师的数量。第三,制定相关政策,对于报考师范大学的男性可以采取合理降低分数的手段,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为社会提供充足的男教师。最后,在短期内无法解决中小学教师性别失衡的情况下,可以在社会上通过考试等方式选拔合适的男性教师或者志愿者,弥补这一不足。

  参考文献
  [1]张丹,克里斯汀·德特黑.教育公平视角下的教师性别意识及认知差异———以上海市小学课堂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8,47(08):69-81.
  [2]胡冬莲.潜在课程性别倾向对女生性别自信的影响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
  [3]解科珍.关于对小学教育教师性别比例失衡的分析[J].商,2013(13):363.
  [4]李存生.小学教育难解的痛———教师性别结构失衡[J].教学与管理,2011(21):50-52.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
原文出处:孙琦,徐福利.小学教育中的性别不公平问题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9(35):157-159.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