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准确定位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地球自诞生以来,孕育了优美环境与奇异景观,山川河流、花鸟虫鱼不禁令人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类产生后,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臣服自然” “利用自然”“征服自然”三个阶段,目前正处于“重构人与自然关系”的关键时期。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以自然环境为主。开发旅游资源可以为游客提供休闲观光的好去处、修养身心的好地方,可以为当地带来不菲的旅游收入,并带动餐饮、交通、旅游纪念品、文化娱乐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但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却存在着“重开发、轻保护”甚至“只开发、不保护”的落后观念,从而导致很多旅游资源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旅游景观损毁等严重问题。此外,部分地区却认识不到旅游资源的价值,导致一些旅游资源“闲置”,不能有效利用这些旅游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对此,笔者设计了“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的探究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代表发言、师生形成共识等环节使学生正确认识到: 旅游资源如果不开发或开发较少就不能充分发挥其经济和社会效益,不能很好地利用它们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从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如果过度开发就会使旅游环境“不堪重负”,容易导致旅游环境“寿命”缩短等情况。因此,学生可以自然而然地达成共识: 旅游环境保护与开发之间实际上构成一对矛盾,二者对立统一,应当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使我们享受自然资源的同时带动一方经济社会发展; 在合理开发的过程中保护,为保护提供资金、技术等物质上的基础。这样,师生之间在凝聚共识的基础上增强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深化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观,收效较好。
二、开展“我为旅游资源保护献一策”活动
1.政府层面。全国人大要建立健全保护旅游资源的法律法规并认真督促政府贯彻执行; 国务院要出台相关的实施细则,切实履行好经济职能和生态文明建设职能,做好全国性旅游资源统计、综合整治和重点流域、地区、景点的重点防护工作,确保旅游资源质量提升;加强旅游市场监管,严肃处理乱扔垃圾、乱刻乱画等破坏景区自然环境的行为以及误导游客、坑蒙拐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净化旅游市场环境,并将旅游资源保护状况纳入对地方政府考评指标体系; 各地方政府要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统筹规划,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各党政宣传部门和新闻舆论机构要通过公益广告、纪录片、新闻稿、实地采访、树正面典型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的重要性,使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凝聚为全社会的共识。
2.旅游企事业单位层面。各旅游企事业单位是旅游资源的直接管理与保护单位,要切实担负起旅游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之责。比如,敦煌莫高窟研究院借助现代互联网技术推出“数字敦煌”,将大量精美的莫高窟洞窟图片、文字介绍等放到网络上呈现,既最大限度地克服时空局限,扩大了莫高窟文化的影响,使全球各地的旅游爱好者足不出户便可欣赏莫高窟的美景; 同时又减轻了因现场游客过多而造成的巨大保护压力,可谓“一举两得”.另外,对于游客乱涂乱画、乱扔垃圾等不文明现象,要通过耐心劝导、播放文明宣传片、开展文明竞赛活动、奖励文明言行等丰富多彩的形式,通过长期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才能收到较好成效。
3.公民层面。先举两例: 据新华网消息,2015年6月18日,游客李某骑坐红军战士雕像的照片在微信上晒出后,李某亵渎红军战士雕像的行为受到全社会广泛谴责,国家旅游局也将李某列入“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另据环球网消息:2016年11月1日,浙江温州一旅行团2位游客在澳大利亚悉尼被警方逮捕,起因居然是随地大小便! 这两则例子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公民的言行不仅仅关系到自身形象,也关系到国家的形象!在保护旅游资源方面,首先,公民要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对旅游资源保护引起足够的重视,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其次,是依靠群体约束。所谓群体约束,就是借助人民大众的力量,对保护旅游资源的人和事大力表扬,给予正面典型人物和单位以物质鼓励和精神奖励; 对于消极保护甚至破坏旅游资源的单位和个人,要勇于去揭露、批评、鞭挞,使得负面现象制造者无处藏身。
综上,对于高中地理教学如何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笔者表达了一些想法,供大家参考。期望大家共同努力,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教材研究发展中心,山东省教学研究室。旅游地理 [M].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