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 采集制备方法 按照“随机等量、多点混合”的原则,不刻意回避石块,采集耕层(0~20 cm)土样5 kg.土样经摊晾数日后,剔除动植物残体(如根茎叶虫体等),记重W总;再剔除石块、石子、结核块后,记重W土,剔除的石块、石子等记作W石1;用四分法称取1 kg土样进行风干。样品风干后,用木棍研磨过2 mm孔径筛,未过筛部分记重为W石2;将<2 mm的土粒样品充分混匀后过0.25mm筛孔,并取一定量按照NY/T 1121.6-2006 进行有机质含量测定。
1.3.5 结果计算方法 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计算如(1)所示。
SOM=C×P …………………………………… (1)
式(1)中,SOM为土壤有机质含量,单位g/kg;C为以<2 mm土粒为基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单位g/kg;P为<2 mm土粒在土体中的占比例。其中,P=[1(-W石1+W石2×W土)/W总]×100%;
2 结果与分析
土壤有机质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一般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大于20 g/kg,即被视作比较肥沃的土壤[15-16].采用常规方法测定得到5个新垦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表 2),均大于 10 g/kg,平均值为(23.1±6.4) g/kg.根据 DB33/T 895-2013,其生产能力赋值介于0.6~1,即为中等以上水平,被视作比较肥沃的土壤。
从表2中可以推算,新垦耕地耕作层中,>2 mm砾石占比较大,尤其是NH a号土样>2 mm砾石含量达68%.以包括>2 mm砾石为基数计算时,5个采样点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由常规方法的23.1 g/kg降至18.0 g/kg,降幅达 22%,生产能力赋值也由 0.84 分降低到0.4分,降幅达52%,有机质含量则属低水平。
生产实践证明,低丘缓坡开发的新垦耕地通常表现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微生物活动少,种植作物易表现缺乏营养,耕地农业生产能力低下[17].因此,采用改进方法的测评结果更为接近客观实际,而常规方法因以<2 mm土壤为基数而使测评结果偏高,与事实不相符。
3 讨论
(1)对于新垦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测定,笔者认为代表土样采集时应包括耕层土体中的石块和石砾,且适当加大土样的数量;最后结果计算时,应将样品中>2 mm 的土粒纳入考虑,以求得<2 mm 土粒在样品中的所占比例,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则等于以<2 mm土粒为基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测定值乘以<2 mm土粒在样品中的占比。
(2)土粒占比计算中,W石1、W土均来自未经完全风干的样品,而有机质测定值来自风干土样,因此会存在一定误差。但由于新垦耕地土样经初步摊晾后含水量较小,且在石块、石砾等占比较大的情况下,笔者认为可以忽略水分误差。
(3)作物营养主要来自于细小土粒。针对多年种植的农业土壤(或耕作土壤),<2 mm土壤为基数的有机质含量测定结果可基本反映耕层土壤的肥力特性;但在新垦耕地的耕层中,受地表碎屑物和砾石影响,<2 mm土壤为基数的有机质含量测定值不能充分体现耕层土壤供给作物营养的能力,因此该结果对生产和评价无直接指导意义。用土粒占比校正后的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从土体整体的角度予以全面考虑,其生产能力赋值更接近客观事实。
(4)现行的DB33/T 895-2013等耕地质量评价体系中尚有效磷、速效钾等指标,似也有必要循此思路对其测定值进行调整。
(5)受砾石及更大粒径颗粒的影响,新垦耕地耕作层土壤肥力水平急剧下降,需在工程建设中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尽可能地控制地表碎屑物及砾石的残留。
参考文献
[1] 黄昌勇。土壤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29-41.
[2] 宋春雨,张兴义,刘晓冰,等。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与作物生产力的影响[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8,24(3):357-361.
[3]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 (GB/T28407-2012)[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11.
[4] 种植业管理司。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技术规范(试行)》的通知(农办农[2012]35号),2012-06.
[5]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耕地质量评定与地力分等定级技术规范(DB33/T 895-2013)[S].杭州:浙江科技出版社,2013:9-13.
[6] 种植业管理司。农业部关于印发《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2011 年修订版)》的通知(农办农[2012]35号),2011-09.
[7] 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加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168号),2009-12.
[8] 赵展翔。基于 GIS 的低丘缓坡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评价研究-以浙江省瑞安市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13:70.
[9] 迟仁立,左淑珍。耕作土壤生态系统的效益与运用[J].古今农业,1990,4(2):150.
[10] 农业部。土壤检测(第 6 部分):土壤有机质的测定(NY/T 1121.6-2006)[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3-5.
[11] 农业部。土壤检测(第 1 部分):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和贮存(NY/T1121.1-2006)[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4-5.
[12] 鲍土旦。土壤农化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21.
[13] 国家林业局。森林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LY/T 1210-1999)[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9:5.
[14] 国家林业局。 森林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及碳氮比的计算 (LY/T1237-1999)[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9:2.
[15] 王飞,周志峰。宁波市耕地地力评价及培肥改良耕地地力评价及培肥改良[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65-66.
[16] 顾万帆,蒋玉根,邵赛男,等。富阳市补充耕地的地力现状与提升建议[J].浙江农业科学,2014(4):569-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