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装备制造业是我国实现新型工业化、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在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及可持续发展的步伐中,作为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机制造业的先进程度直接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程度。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加快农业的现代机械化建设,要提高农机制造业的先进水平,以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1. 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
随着我国“三农问题”的不断推进,农业机械化逐渐普遍,它也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特征。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我国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低。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就目前状况来看,我国的农业机械化理论还存在相当大的不足,与实践发展需要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再者说不同的经济水平地区对农业机械化程度要求也不尽相同,所采取的农业机械化政策与路线也不相同。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技术还不够创新,有些设备在农民的利用过程中不够便捷,我们要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创新层次,让机械化普遍的同时更为实用,更为省时省力。总之,我国农业机械化还处于发展与摸索阶段,还有待完善与成熟。
2. 农机制造业存在的不足
我国农机制造业在不断发展着,也有进出口产品的出现,但在其过程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 生产工艺落后
我国的农机企业一般规模较小,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不强,所以在生产工艺上比较落后,对生产工艺的改进缺乏动力。现在我国还处于生产工艺的转变时期,农机制造业的生产工艺不能有效地和农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 播种、生长、收获、加工、运输、包装、保鲜等) 紧密联系起来。甚至有时农机的大小型号都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一些中小型的机器生产已经饱和,大型机器缺乏。生产工艺的落后直接导致农机产品的质量低。据相关数据显示,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组织的国家质量抽检过程中,农机产品国家抽检合格率不高。
( 2) 研发能力不足
我国在农机制造业的研发上投入少,新的农机设备也主要是效仿外国已用的产品和技术,不能就本国的农业现状,研发新产品。这种发展模式虽然给企业降低了运营风险,但是我们的技术远远落后于国外,其利润的提高无从谈起,发展前景不堪设想。再者说我国缺少农机研发人员,再加上研发经费投入少,研发人员的待遇低,这就严重阻碍了农机制造业的发展,一些生产技术还在沿用老套技术。所以我国只能花更多的钱去买国外的新型农机设备。
( 3) 企业管理滞后
农机制造企业缺乏统筹规划理念,有时在机械设备的制造前缺乏图纸的绘制,出现绘制图纸越来越少的现象。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和管理技术的不先进会引起整个生产组织的崩溃,企业管理要做到统筹兼顾。有些企业还在使用比较传统的管理理念,计算机网络未得到普遍使用,这样也就使企业发展过程中失去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支撑,因此,一个与时代脱节、不完善的管理理念是不能推动农机制造业的现代化发展的。
3. 农机制造业的改进措施
( 1) 先进生产技术的引进
为了提高我国农机产品的质量,必须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引进来,以生产出精确度高农民实用的农业机械来。目前先进的生产技术有很多种,比如虚拟制造技术、微电子机械系统、计算机集成生产技术、柔性生产系统、并行敏捷和工程生产技术,其中计算机集成生产技术主要是利用系统信息集成的方法来解决自动化生产中的独立单元的问题; 柔性生产系统是一个由计算机集成管理和控制、可编程、含有自动物料输送设备、能在计算机的支持下实现信息集成和物流集成的、用于高效率制造中小批量多品种零部件的自动化制造系统。我国要不断引进技术,并进行不断的钻研和改进,努力让技术与自己想要生产的农机设备有着很好的匹配。
( 2) 先进生产技术的研发
我国要加大生产技术研发投入,鼓励研发人员的工作,提高他们的待遇水平,努力完善先进生产技术研发体系,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借鉴国外农机生产经验,要以精益生产为制造目标,努力挖掘农机研发人员的潜质。抓好生产各个环节的研发工作,做到精益求精。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使制造业信息更为广泛化,这样会使农机制造业的生产模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可以实现异地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的柔性度。
( 3) 先进企业管理理念的引进
为使农机制造企业有更好的凝聚力和更好的发展前景,必须要引进先进企业的管理模式。有效的利用网络平台,充分了解客户需求,逐渐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中要注重管理理念的运用与作用的发挥,做到管理上不落后生产。
( 4) 市场的跟进
为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求,农机制造企业必须要明确市场行情,清楚消费者的意愿,让农机制造产品向系列化转变,从而生产出品种齐全,产量合理的农业机械,给消费者更大的选择余地。
4. 结束语
我国农机制造业在不断的发展,由于种种因素致使农机制造业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但是采取相应的措施还是有望解决的。农机制造业要不断了解市场需求,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加大农机制造的研发,要为农机制造业的现代化和智能化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