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经营形式, 黑龙江省农机合作社经10年多的发展, 已经相对成熟, 回顾其发展历程, 并有针对性地研究农机合作社建设效果对农机合作社的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及现实意义。为此, 在分析2003-2015年黑龙江省农机合作社发展历程的基础上, 首次提出将黑龙江省农机合作社划分为3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并明确了各阶段发展特点。同时, 以黑龙江省农机合作社统计数据为基础, 详细定量分析了黑龙江省农机合作社的投资效果、土地流转、劳动力转移、农机装备及农机化发展水平及农业收益等方面取得的具体效果。论文结论为可黑龙江省农机合作社的健康发展提供具体指导, 为有关部门的客观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农机合作社; 发展历程; 阶段划分; 效果分析;
0 引言
近年来, 随着农业种植技术和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许多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 使得农户闲散地块儿逐步集中。随着经营规模逐渐加大, 创造性产生了农民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种田大户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1]。其中, 合作组织 (又称“合作社”) 是目前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形式。
不同国际机构、不同国家、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定义农业合作组织。国际合作社联盟把合作组织定义为“人们为了满足自身共同经济、社会、文化需求, 自愿联合起来, 通过联合拥有、民主管理的方式形成企业”[2-3]。丹麦广泛认同“合作组织是使用者所有, 并管理企业, 企业根据使用者上交产品数量所占的比例分配利益”[4]。向德楷、杨崇德认为:合作组织是以自愿互惠为基础, 谋求和维护自身经济利益为目的的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组织[5]。郭翔宇认为:“合作社是根据特定原则和价值标准, 农民为实现最大经济效益的自愿建立的群众性组织”[6]。
结合上述定义及我国农机合作社建设及运行模式, 可以认为:农机合作社以谋求自身利益为目标, 在自发组织与互惠互利基础上结合起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经济性组织, 是社员自愿、民主控制、社员参与并受益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目前, 我国农机合作社已逐渐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主流形式, 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 农机合作社发挥了重要作用, 具体表现如下[7-11]:
1) 创新农业生产组织, 打破传统作业模式, 加快向现代化农业转变。
2) 改变以户为单位的小规模、细碎化土地经营格局, 加快推动土地规模经营, 促进土地合理有序流转, 提升农业生产规模效益。
3) 实现大型农机连片作业, 促进我国农机化发展, 推动农业生产标准化进程,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促进农业生产经营向企业化发展。
4) 建设实施农机合作社促进农业由田间种植业环节向农用物资营销供应、农产品加工销售等方面延伸, 促进农业供应链的形成和发展, 通过延长产业链进一步提高其抗风险能力及盈利能力。
1 黑龙江省农机合作社发展阶段划分
农机合作社始建于2003年, 截止2015年投资150.49亿元, 建设现代农机合作社1 278个。总结黑龙江省农机合作社14年的发展历程, 根据不同发展时段农机合作社建设规模、政策制度、组织形式及机具选型等差别, 可以将黑龙江省农机合作社的发展过程分为3个阶段:初级阶段、现代农机合作社发展阶段及规范发展阶段。
1.1 农机合作社发展初级阶段 (2003-2008)
2003年, 黑龙江省开始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 每个合作社投资规模100万元, 要求土地连片经营规模达到266.7~333.3hm。2003-2008年6年间, 省市级财政和农民自筹资金计14.52亿元, 共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1 216个。2003-2008年, 黑龙江省农机合作社发展建设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2 0 0 3-2008年黑龙江省农机作业合作社发展趋势图Fig.1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ing trend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cooperative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from 2003 to 2008
2003年投入0.23亿元, 新增农机合作社18个。从2004年开始, 投资额度和农机作业合作社建设数量逐年增加, 至2006年新组建合作社200个, 总投资达2.48亿元;2008年, 投入资金3.89亿元, 组建413个农机作业合作社[12]。2003-2008年, 黑龙江省农机合作社从无到有, 是黑龙江省农机作业合作社建设和实施的尝试和初步发展阶段。此阶段农机合作社的投资规模和土地经营规模普遍较小, 农机合作社建设制度也经历了从无到有, 从不规范向逐步规范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