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农业经济学论文

青州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优势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3-12 共4224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青州市开展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
  【第一章】青州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分析绪论
  【第二章】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3.1】青州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优势分析
  【3.2】青州市实施新型城镇化的劣势探析
  【3.3  3.4】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分析
  【第四章】青州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路
  【结论/参考文献】青州市新型城镇化构建的结论与参考文献

  3、青州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 SWOT 分析

  青州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为古“九州”之一。因地处东海和泰山之间,位于中国东方,“东方属木,木色为青”,故名“青州”。1986 年由原益都县撤县设市,现为县级市。青州总面积 1569 平方千米,属半山区半平原地形结构。2010 年辖 4 个街道办事处和 8 个镇,人口 92.45 万。胶济铁路和羊临铁路、济青高速公路和长深高速公路在青州内交叉贯通,309 国道、325 省道等穿境而过,被列为山东半岛城市群副中心城市。青州先后获得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等 17 项国家级荣誉称号。2013 年 11 月 18 日被国务院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3.1、青州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优势分析

  3.1.1、人口保持低速平稳增长

  2013 年青州市总人口 92.45 万,城镇人口 41.82 万,城镇化率达到 45.23%。行政区划由 2005 年的 3 个街道办事处、18 个乡镇,调整为 2010 年下辖王府、益都、云门山、黄楼四个街道办事处和庙子、王坟、弥河、谭坊、东夏、何官、高柳、邵庄 8 个镇。各镇、街道人口总数见表 3.1、表 3.2。

表 3.1 2005 年各镇街总人口 

表 3.1 2005 年各镇街总人口 

表 3.2 2013 年各镇总人口、镇区人口、城镇化率 

表 3.2 2013 年各镇总人口、镇区人口、城镇化率

  3.1.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经济开发区西扩、峱山经济发展区东进、卡特彼勒工业区南延扎实推进,青州(滨海)特色产业园建设进展迅速,镇街工业园投产项目 163 个,园区承载功能和拉动作用显着增强。2013 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504.3 亿元,增长 1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359 亿元,增长 19.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34.3 亿元,增长 18.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 12.4%。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的位次上升到第 70 位。2005-2013 年青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及产业构成见表 3。

表 3.3    2005‐2013 年青州市地区生产总值 

表 3.3    2005‐2013 年青州市地区生产总值

  青州市具有较强的工农业发展基础,现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2012 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449.1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11.5%,比 2005 年增长 2 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42 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 238.9 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 168.2 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 5.4%、13.3%和 10.2%,比 2005 年分别增长 1.33 倍、1.72 倍、3 倍;2012年第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为 9.3%,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为 53.2%,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为 37.5%,与 2005 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 2.9%、第二产业下降8.4%、第三产业增加 11.3%;2012 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为 38.3%,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为 33.1%,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为 28.6%,与 2005 年相比,第一产业增长 3.9%、第二产业下降 4.2%、第三产业增加 0.3%。整体而言,青州市经济结构为“二、三、一”型。具体来讲,青州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工业结构趋优向好,经济开发区加快转型提升,峱山经济发展区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宽,卡特彼勒工业区承载能力显着增强,蓝色经济发展布局基本确定,镇街工业园对镇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初步显现。依托园区平台,围绕“三三五七”产业集群,实施工业投资项目 285 项,总投资 150 亿元,2 家“世界 500 强”企业落户青州。新创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1 家,潍坊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4 家,新创省着名商标 7 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1 件,中国驰名商标 1 件。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 1315 亿元,增长 1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分别增长 18.5%、18%、18%。

  第二,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水平明显提高,新增省级龙头企业 1 家,潍坊市级 11家,新认证有机品牌 32 个,有机农产品基地达到 20 处。新花卉交易中心一期建成,成功举办第十二届花博会,荣获“2012 中国节庆产业金手指奖”称号。

  第三,服务业进一步上档升级,中瑞钢铁物流中心被列为省 100 个重点物流项目,完成市场交易额 400 亿元。开工建设文化旅游项目 40 个,总投资 420 亿元,实行“一票通”和“青州人免费游青州”,“东方花都、文化青州”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全年共接待中外游客 1300 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 56 亿元。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到 13 家,坦博尔、尧王制药等分别启动主板、中小板上市程序,天交所挂牌企业达到 4 家,成功发行 12 亿元企业债券。招商引资共引进过亿元项目 49 个,到位资金 177.1 亿元。完成进出口总额 4.2 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 4459 万美元,分别增长 8.6%和 49.8%,外派劳务 900 余人次。

  3.1.3、规划城镇建设用地布局合理

表 3.4    2008‐2013 年城市建成区各类建设用地面积(k㎡)

表 3.4    2008‐2013 年城市建成区各类建设用地面积(km

  根据《青州市总体规划(规划期限至 2020 年),青州市中心城区的建设用地向东、向北发展,近期以北扩为主,形成“二河、四轴、五片”的城市用地布局结构。“二河”为南阳河和北阳河。“四轴”为范公亭办公轴线、玲珑山北路—云门山路商业轴线、尧王山路商业轴线和东方路城市综合轴线。“五片”为古城片区、北城片区、铁北片区、新城片区和云门片区。古城片区是由西环路、南环路、青州路和南阳河围合的区域,面积约 5 平方公里,以改善生活居住环境、提升商业服务功能为主;北城片区是由南阳河、胶济铁路、青州路和西环路围合的区域,面积约 10 平方公里,主要功能为居住;铁北片区为胶济铁路以北片区,面积约 17 平方公里,以发展工业、居住为主;新城片区指青州南路以东、胶济铁路以南、南环路以北、东环路以西的区域,面积约 13 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高等教育、科研及配套设施;云门片区指位于南环路以南的区域,面积约 7 平方公里,主要功能为居住和工业。根据《青州市村镇体系规划(2008-2020)》,青州市要构筑“一个中心、三条轴线、两大组团、三级村镇居民点”的城乡空间布局结构,形成以城市为龙头、中心镇为纽带,城带乡、乡拥城的城乡一体空间布局框架。一个中心:

  指全市的中心城市,包括益都街道办事处、云门山街道办事处、和王府街道办事处,积极发展以历史文化旅游、加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区域中心。积极发展科技、信息、交通、邮电、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三条轴线:加强 309 国道沿线的发展建设,形成青州对外经济发展轴线;加强省道 325 沿线的经济发展带动作用,形成联系青州内部乡镇的经济发展轴线;加强省道 230 和 227 南北轴线带动作用,形成南北城镇发展轴。两大组团:扩大谭坊、庙子镇驻地规模,形成两个主要城镇建设组团,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的纽带。三级村镇居民点: 指一般镇区、新农村社区(中心村)、基层居民点(基层村)。

表 3.5 城乡居民点等级规划一览表

表 3.5 城乡居民点等级规划一览表

表 3.6 城镇职能分工一览表

表 3.6 城镇职能分工一览表

  3.1.4、公共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建设提速,城乡面貌有新的变化

  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编修工作。新瓜市桥建成通车,建设改造玲珑山路、范公亭中路等 15 条市政道路。自行车绿道达到 212.6 公里,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被列为国家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完成 5 条道路和 19 条街巷绿化,建成 9处街头绿地,新增绿地面积 125 万平方米。开展老旧住宅区基础设施提升改造,新增城区供热面积 20 万平方米,新铺设雨污分流管道 30 公里。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 2360 套,完成农村住房建设 5245 户、危房改造 858 户。创建省级节水型企业(社区)10 个。建设改造博临路、胶王路西段等城乡主干道 91.6 公里,新修改建大中型桥涵 5 座,改造提升镇村道路 346 公里,被列为省村级公路网化示范县。城乡环卫一体化深入实施,普及率达到 95%。完成镇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 22.6 亿元,小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 18.9 平方公里,邵庄镇被列入省“百镇建设示范行动”第二批示范镇。民族中专新校投入使用,实验中学扩建、新三中建设顺利推进。新建改建幼儿园 52 处,136 处学校通过潍坊标准化验收。益都中心医院通过三甲评审,新院建设顺利推进,完成 300 处村卫生所提升改造。突出精细化管理,文明城市形象进一步彰显。

  3.1.5、文化建设与生态建设相得益彰

  古城保护修复成效显着,北门、东门大街完成立面改造,南门片区初具规模。南阳河、荷花湾综合治理工程竣工,南阳湖、尧王湖、北阳河等片区开发扎实推进。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新增国土绿化造林面积 6.8 万亩、植树 1428 万株。386环保行动扎实推进,关停转调 278 家落后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能耗同比下降 9.5%。挖潜存量建设用地 3100 亩,土地整理新增耕地 3118 亩。被批准为省已毁山体治理示范县。青州国家地质公园被评为首届“中国最美地质公园”。入选全国第五批小农水重点县和首批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建设项目,弥河文化旅游度假区湿地公园成功跻身国家湿地公园行列,弥河、阳河被评为省级水利风景区。农村饮水安全实现全覆盖。

  3.1.6、城乡一体化发展成效明显

  城乡规划体系日益完善,城市规划修编全面展开,完成 8 个镇产业发展规划。全市小城镇建设完成公共基础设施投资 12.4 亿元,打通益王府路南段、冠街等 5 条城市道路,改造提升尧王山路、海岱北路等 8 条市政道路和 15 条背街小巷。新城综合商务中心 21 幢高层楼宇开工建设,古城保护修复完成魁星楼和古街改造,南阳河片区综合治理、西北片区开发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新建自行车绿道 75 公里,建成公共自行车站点 501 个,投放公共自行车 10000 辆。理顺供热体制,新增城区供热面积 30 万平方米。

  完善城区供排水管网,新铺设雨水污水管道 18 公里。取缔占道经营农集贸市场 15 处,新建便民市场 10 处。完成 22 条城区道路及 10 处街头公园绿化,新增绿化面积 166 万平方米。硬化镇村道路 680 万平方米,铺设供排水管道 759.3 公里,镇区道路硬化率达到 98%以上,安装路灯 24948 盏。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 3795 余套,完成农房建设和危房改造 4220 户。建设改造尧王山西路延伸段、东青路北段、口齐路、下逄路等城乡主干道 68 公里,改造提升镇村道路 180 条 385 公里。环卫一体化实现大跨越。建成 13 处垃圾中转站,城乡环卫一体化率达到 91%以上,弥河镇被确定为全省“百镇建设示范行动”示范镇,黄楼街道被确定为潍坊市小城镇建设示范镇。成功创建省级节水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通过专家组评审。成立文明城市建设管理委员会,强化检查督查,城市精细化管理程度进一步提高。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