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青州市观光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建议研究
【第一章】青州地区观光农业发展的策略探究绪论
【2.1 2.2 2.3】观光农业的相关理论研究
【2.4】国内外观光农业建设现状分析
【3.1 3.2】青州市经济与观光农业发展情况分析
【3.3 3.4】青州市观光农业发展主要模式与特点
【第四章】青州市观光农业SWOT分析
【第五章】加快青州市观光农业发展的建议
【结论与参考文献】促进青州观光农业壮大的方法探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3.3、青州市观光农业发展主要模式
3.3.1、休闲度假型
青州市庙子镇位于市西南山区,该镇拥有茂密的森林植被、清新的空气、良好的生态环境,该镇依托这些优势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型旅游观光农业,用独特的自然环境,丰富的农业资源, 和亲身农事活动, 发展以“与农民同吃农家饭、与农民同干农家活、与农民同享农家乐” 为特点的观光农业。庙子镇以发展生态产业、带动观光农业、助推农民富裕为基本理念,依托建成的泰和山风景区、黄花溪风景区、昭阳洞风景区、仁河谷地自然观光区等一批旅游项目,充分利用观光农业资源,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农民转移就业,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逐渐凸显。庙子镇按照“一镇一品、一村一色”的方向,庙子镇确定了局子村、上庄村、南崔崖村、上龙宫村、上仁河村以及水峪溜各村(包括杨集、水峪、邱家峪、洞顶、黄花坡、单家峪 6 村)等“五村一区”作为旅游特色村(区),积极探索“农户+庄园”、“协会+公司”及观光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模式,开发农家乐及休闲养生、度假、体验类产品,积极建设星级农家乐、采摘园、开心农庄。在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的基础上,该镇立足山区特色,重点搞好有机小杂粮、生态山果等土特产开发,规范商品标准、提升商业档次,全力加快旅游纪念品开发及营销。在完善旅游交通网络方面,庙子镇近几年重点协调做好省道胶王路的改造提升和博临路的拓宽改造工程,目前博临路拓宽涉及到的拆迁工程已经全部完成,两条省道的改造提升工程正在进行。完善旅游接待设施服务方面,庙子镇重点抓好景区周边餐饮服务点的整顿改造,规范提升餐饮业档次,打造特色餐饮;对现有饭店抓好提升,将泰和国际饭店争创 5 星级饭店列入计划,建立星级饭店、经济型酒店、社会旅馆、度假饭店、农家乐等多元化住宿接待体系;同时该镇展开乡村游星级厕所建设,进一步完善该镇的服务设施。在加强旅游综合服务方面,庙子镇实现观光农业 “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让游客玩的开心、吃的放心、住的舒心。
根据该镇特色,开发来了一批上档次的独具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将地方农副特产进行开发、加工、包装,拓宽旅游观光收入渠道。同时深入挖掘旅游潜力,突出亮点,积极筹办独具山区特色的旅游节会活动,进一步丰富文化娱乐活动,让游客能够广泛参与,延伸旅游文化深度。目前庙子镇东峪生态农业观光园已经建设成无公害杂粮基地和生态养殖场,发展高效经济林;开发方泉寨、长秋红色旅游、孙家岭攀岩旅游项目、窦家崖冯毅之抗日指挥所等旅游项目,建设集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该镇通过发展观光农业业,农民利用自家的住房、果园、菜地、水塘、山场等,兴建旅游设施,发展起采摘、餐饮、垂钓、休闲等多种业态,当地农民就地为工、就地为商变成现实。目前当地农民综合收入中,从事旅游服务业的收入所占有的比重远远超过原有的种植业、养殖业,农民的非农收入成为主要的收入来源,产业结构不离土地、不离农村、不离农户而实现了就地调整。
3.3.2、民俗文化型
青州市何官镇南张楼村大力发展以民俗文化旅游为主体的旅游观光农业新模式,保护了古老的村庄文化、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发扬了地方健康的民情风俗,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改善。南张楼村历史悠久,史书记载元代就已存在,明朝得以繁荣发展,七百年后的今天仍然是青州地区乃至全国的典范。这里有南张楼历史沧桑的有力见证:元代的饮马槽,花纹精致,制作考究,马槽中央有刻书:大德七年造。南张楼发展至今全村共有 1200 户,4300 多人,党员 225 人。原来是一个普通的北方平原村落,离城市远、没有大企业、没有矿产资源、远离交通枢纽,人口多土地少,毫无发展优势可言。1988 年,我国的山东省和德国的巴伐利亚州确立了友好省州关系,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南张楼村紧紧抓住了历史机遇,充分利用了德国巴州政府及赛德尔基金会的支持而迅速发展,成功探索出一条通过土地整理和村庄革新,实现城乡等值化发展的新农村模式。2012 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 8 亿元,人均纯收入达到 18000 元。随着项目的开展,如今的南张楼已成为交通便利,特点鲜明的特色村,全村道路全部硬化,并栽植了银杏观光林两条,建有民俗博物馆和文化广场。
南张楼村旅游以农村民俗旅游观光为主,多为国内外参观团,启动于上世纪 90 年代,大型旅游参观团以参观村容村貌、民俗博物馆、文化中心、田园风光为主。游客一般不在南张楼吃饭、住宿。一旦有需要,村内拥有三家比较大的饭店供游客就餐,也可以安排到农户家中体验吃农家饭。农业观光旅游的发展给南张楼村的发展增添了动力,提高了村庄整体环境的美化标准,村内外道路硬化率达到 100%,并且有了群众健身场地、娱乐场、垃圾转运站、社区服务中心、民俗博物馆、文化中心等。2010 年被山东省旅游局评为山东省旅游特色村。民俗博物馆:青州市民俗博物馆建成于 2002 年,是全国唯一一家农村民俗博物馆,用地面积 4 亩,采用典型的北方民居建筑风格,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先生题写馆名。博物馆馆藏丰富,收藏了历朝历代的生产生活用具,从几百年前的马槽、石凳,官宦人家专有的古色古香的雕花大轿、太师椅到近代支援抗日前线作战的独轮小车、普通百姓家的锄锨犁钯,所有一切都再现了前辈们艰辛的奋斗历程,成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人生教育的重要基地。文化中心:原来旧的文化中心随着时代的变迁,年久失修,已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潮流,2000 年村“两委”投资 200 万元重建文化中心,中心设有座位 1200 个,音响、电影设备配套齐全,每年都为村民放电影,组织文艺演出多场,为提高村民的文化修养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证。2009 年 1 月,山东电视台农科频道在此举办《乡村季风》特别活动《真情时刻》启动仪式。文化广场:利用村内原来的一块废弃地专门建设了文化休闲广场,用地面积 30 多亩,广场栽植了竹子等各种绿化树木和花草,一年四季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安置了太空漫步机、健身盘、单双杠等健身器材,铺设了小广场。并成立了“南张楼文艺宣传队”,组织村民扭秧歌、跳健身舞等多种文体活动。村民还自发组建了老年戏剧小组,传唱京剧等多种地方戏。
并利用春节、元宵节、三八妇女节、儿童节、九九老人节等节假日,在文化广场上组织经常性表演,让群众在喜闻乐见中接受各种宣传教育。下一步将对村内另外几处废旧荒湾逐步开发,建设成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文化广场,为群众茶余饭后休闲锻炼或开展文体娱乐活动提供良好的场所。银杏林带:村外规划栽植了两条 14 米宽,总长 2000 多米的银杏林带。随着树木逐渐成林,已成为村民休闲、观光的好去处。南张楼村每年都组织多场书法、笔会等各种有趣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交流,为文化界的朋友休闲增添乐趣。南张楼旅游本着保生态、保土地的原则实施相关旅游项目,以南张楼旅游合作社为基础,对村内旅游资源实施规划、立项,对娱乐、会务、文化产业、休闲、农业观光、种植养殖等项目进行开发,力争以旅游观光农业带动其它各产业发展,达到乡村文明、全民富裕的目的。
图 3.3.2 青州市南张楼村 2000—2012 经济总收入
3.3.3、特色产业型
花卉旅游农业企业提供观光农业服务,形成了当地独特观光农业的特色产业。作为青州特色农业支柱产业的黄楼花卉产业已经成为本地经济的靓丽“名片”,位于青州东部城区的黄楼街道,面积大约 9 0 平方公里,拥有 8.3 万人口,共有行政村 96 个,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凭借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花卉产业不断上档升级。自 2001 年开办第一届花卉博览交易会以来共举办了 11 届花博会,包括 2009 年举办的第七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先后获得了“中国花木之乡”、“中国仙客来之乡”等荣誉称号。黄楼街道在发展花卉观光农业的做法:一、花卉壮大一产。黄楼花卉的品种不断丰富和优化,品种结构更趋合理,截止到目前,黄楼街道种植花卉的专业村已达 53 个,花卉的种植面积达到 5.5 万亩,种植花卉的户数达到 6500 户,花卉带动从业人数高达4.5 万,黄楼花卉年交易额 36.5 亿元,实现产值 23 亿元,“十里花街、百亩市场、千户种植、万亩基地”的产业化格局已经形成,青州成为南花北运、北花南移中转站以及长江以北最大的花卉生产基地、集散中心。二、花卉助推二产。青州市政府借助花卉产业的发展,先后规划了占地 1700 亩的花卉深加工项目区,并坚持高起点规划、高门槛落户的原则,只吸引投资密度高、利税和产出效益大的花卉深加工项目,以此进一步拉长花卉产业链条,扩大花卉产业规模增强发展后劲。三、花卉拉动三产。青州市在发展花卉产业的同时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花卉专业运输车已达 1200 多辆,黄楼街道具有一定规模的花肥、花药、花械、花盆、花架等花卉相关生产、经营业户已达 300 多家。
黄楼街道抓住召开花博会的机遇,将发展花卉休闲旅游业放在首要位置,规划建设了特色旅游区,并打造了两条“七色花街”,推出 “花好月圆”观光农业品牌,初步实现了由传统种植业向花卉旅游业的转型升级。黄楼花卉产业取得成绩的做法分析一是利用党的惠民政策,寻求发展空间。黄楼街道充分尊重农民自主权,针对农民需求出台实施一系列的惠民政策,依托传统花卉种植优势,采取一系列措施,如规模化种植、企业带动、信贷扶持、土地合理流转等,使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得到解决,奠定了花卉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二是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大扶持力度。理清了发展思路,由政府引导,将市场放在主导地位,以重点突破为原则,搞好产业规划、基础投入和扶持带动作用,完善市场、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一批花卉大户如良田花卉、亚泰园艺等进行重点扶持,助力花卉产业的快速发展。三是尊重市场化调剂作用,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先后投资 12 亿元,建起了占地 20 万平方米的室内花卉批发市场,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近 200家花卉公司入驻经营,市场内花卉交易额达 36.5 亿元。投资 5000 万元,建起全省首家花卉超级市场——中国(青州)国际花卉超市,配套建设了花卉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了花卉集约化一站式交易。同时,花卉物流业迅速发展,在北京、上海、天津、乌鲁木齐等大中城市设立销售网点 100 余处。目前,黄楼街道根据政府的规划要求,新花卉市场正在建设中。四是加强科技支撑力度,提高现代化水平。于 2009 年第七届中国花卉博览会期间正式挂牌建立起山东省省级花卉高科技园,建成高档花卉智能温室 35 万平方米,成为目前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智能温室花卉生产基地、花卉高科技产业硅谷和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山东农业大学、潍坊学院两所重点院校也分别在良田花卉公司设立了教学科研就业实践基地,建立了花卉产业技术战略联盟平台,全面做好花卉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加快科研成果研发和转化,开创了产、学、研合作的新局面。五是依托会展经济强势拉动,增强花卉产业辐射效应。从 2001 年开始,青州政府先后成功举办了十一届高档次花卉博览交易会,为黄楼花卉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搭建了信息及科技交流的平台,提高了黄楼花卉在国内知名度,以花博会为撬动杠杆,有力的促进了全街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取得显着成效。六是借助舆论宣传社会效益,扩大地域影响力和知名度。
近年来,社会各界媒体一直关注青州黄楼花卉产业的发展,国家、省、潍坊市等主流媒体对青州黄楼街道花卉业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正面的宣传报道,大大提升了黄楼花卉的知名度。青州黄楼花卉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列问题,目前,黄楼花卉产业的主要问题是产业规模档次不高,产业转型进度缓慢。近年来,黄楼街道花卉产业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交易规模成为北方之最,但是花卉产业整体水平不高,科技含量较低,广大花农在种植中一味“拿来主义”,低水平重复现象日趋严重,抵御风险能力较低。尤其是规模膨胀较慢,东部、北部有大片土地在种植蔬菜、大姜等传统经济作物。同时,在产业转型方面,黄楼街道花卉旅游业虽然已起步,但在管理、策划、运营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特别是按照青州市“十二五”规划,黄楼街道作为东部花卉旅游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显得尤为迫切。今年,由青州铭园花卉有限公司和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的全国首家竹芋育种繁育中心落户青州,该项目规划占地 110 亩,总投资 800 万元。目前,科研楼主体工程已经基本完工,组培中心预计明年 4 月份建成并投入使用,建成后将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集育种组培、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竹芋科研中心。铭园花卉有限公司现已拥有玉蝴蝶、老虎须、彩虹、天鹅绒等近 20 个竹芋品种、5 个系列,种类繁多,促进了青州市花卉特色产业上档升级。今后青州黄楼镇花卉基地将建设成"丝路花语、欢乐海、七色花街"三个旅游项目区,大力发展青州花卉生态游项目,打造东方花都生态城。其中,丝路花语--东坝村会展项目区将以"盛世花开丝绸路 "为主题,以展览馆、体育中心和七博会室外展园为主体,规划建设一批旅游项目;欢乐海--弥河黄楼湾区域旅游项目区,将结合弥河旅游规则,建设参与性水上旅游项目;七色花街--黄楼花卉产业基地项目区将建设七色花街、九曲花谷、花博馆、花开花乐、花缘福地(市场)、餐馆店等项目。
图 3.3.3 2012 年青州市花卉产业规模
3.4、青州市观光农业特点
3.4.1、首先是由当地政府主导,规划科学,政策有力
由于青州市是将观光农业定为一种新兴农业经营方式,视为一种农业发展途径,故观光农业发展模式采取政府主导模式。所以青州将观光农业的整个计划与核定、计划内容、经费配置、推动方式等由政府主导。政府的主导模式表现在观光农业起步和发展的多个方面。政府充分认识到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观光农业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欢迎。乡村游既可以有效地带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又是建设新农村的新的重要举措,它主要满足城市国内外旅游者和城市居民旅游度假需求,且具有一定规模经济性的土地利用和开发方式。这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从青州实际看,山区多,生态好,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但又很分散,只有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把农民组织起来,把自然资源、农业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才是可行的路子。政府突出规划先行,注重规划的科学性、先导性,聘请专业院校和单位进行评估和规划。对单个景区、旅游片区也聘请专业设计单位进行科学规划;以市场为导向,从乡村游的布局、标准、管理、服务等方面进行了科学规范。要求新发展乡村游必须按规划布局,按标准建设,按特色发展,杜绝了乡村游的低层次重复建设,质量不断提高。为加大对乡村游的政策扶持力度,当地政府制定了青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出台了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和优惠政策,意见规定,被授予省级旅游强乡(镇)和旅游特色村的,分别奖励 10 万元和 5 万元。通过以上各种激励方式,极大地调动了乡村、企业和个人发展乡村游的积极性,推动了当地旅游观光农业快速发展。
3.4.2、突出特色,狠抓项目
创造产品差异性的核心元素是文化,文化同时也是观光农业竞争力的关键[48]。青州观光农业着力点在提高乡村游文化品位上,将文化作为发展观光农业必由之路,将民俗文化、饮食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在一起,着力发展以清风寨为代表的农民水浒文化、以仰天山、云门山为代表的农业休闲文化、以弥河湿地为代表的农业水文化等。观光农业的发展要以品牌建设带动,而不是以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为保证青州观光农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青州市树立自己的品牌特色,提档升级,建设了一批精品观光农业项目,南张楼土地整理观光项目已建成投入使用,花都新村、弥河生态旅游项目、黄花溪、昭阳洞风景区、清风寨、玲珑山及井塘古村开发、圣水峪风景区、九龙峪生态旅游区、弥河黄楼湾旅游区、谭坊农业生态园、香山状元文化园、东峪生态农业观光园已开工建设,云门山生态度假区项目、黑虎山项目、国际养生村项目正在规划中。
图 3.4.2 青州市特色观光农业分布图
3.4.3、创新发展,积极探索
在发展观光农业的过程中,该地注意积极争取上级领导支持,通过大力发展农村旅游合作经济,让农民以多种形式入股旅游企业,参与景区开发并受益,走出了一条景点开发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步发展的新路子。传统的观光农业开发,一般是由投资商承包了土地,然后投入资金发展旅游,当地农民与旅游景区收益基本没有关系,这样,景区虽然得到开发,但是当地农民并没有因此而致富。为了创出新路,当地政府在观光农业发展起步初期,由青州市旅文委牵线搭桥,2007 年初成立了山东省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清风寨山楂发展专业合作社,靠山楂、柿子等山果观光采摘和加工销售积累资金开发旅游,等到旅游开发完毕,运营盈利后,农民可按股分红。随着旅游开发建设的深入,逐步组建成立了旅游专业合作社,让村民以自有土地、住宅房屋、树木、经济作物等式入股,组建起观光旅游专业合作社,开拓市场、招徕客源等方面由投资商负责,住宿、餐饮等方面的接待工作由本地农民负责,最后由双方对所得收益进行分成。
目前,青州市共成立了清风寨观光农业合作社、玲珑山观光农业合作社、南孙家观光农业合作社、张楼观光农业合作社、齐王谷观光农业合作社、香山观光农业合作社等 9 家观光农业合作社,这些旅游合作社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吸纳农民直接参与到观光农业接待服务中来,延长了旅游服务产业链条,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措施。“农游合一”是青州市观光农业的一大特点。观光农业区一般距离旅游景点不远,观光景点与旅游景点重合,通过观光旅游农业,人们在欣赏田园风光的同时获得丰富的农业知识。青州市目前的观光农业主打观光、体闲,包括田园欣赏、购买绿色农副产品、乡土文化体验、农业知识学习等。黄楼街道观光农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形成了十里花街、万户经营的江北最大的花卉交易、种植集散地。他们依托中国第七届花卉博览会在本地举办的有利时机,镇党委政府商讨成立旅游合作社,首批就有 100 名花农加入旅游合作社。合作社及时聘请专家规划了七色花街旅游项目,由社员进行开发建设,完善旅游设施配套,整合各个花农的优势,投资小,见效快,灾区的旅游效益的同时,花也卖的特别火。由于旅游合作社的成立,花卉价值得到了深度开发。总的来说,不同的观光农业合作社,都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有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有的依靠合作社加快发展;还有的依靠产业整合发展。虽然观光农业合作社才刚刚起步,就已显示了强大生命力和良好的发展态势。实践已证明观光农业合作社这一新的组织形式,对于推动乡村游的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必定起到积极作用,是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的一条好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