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农业经济学论文

国内外观光农业建设现状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3-12 共4872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青州市观光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建议研究
  【第一章】青州地区观光农业发展的策略探究绪论
  【2.1  2.2  2.3】观光农业的相关理论研究
  【2.4】国内外观光农业建设现状分析
  【3.1  3.2】青州市经济与观光农业发展情况分析
  【3.3  3.4】青州市观光农业发展主要模式与特点
  【第四章】青州市观光农业SWOT分析
  【第五章】加快青州市观光农业发展的建议
  【结论与参考文献】促进青州观光农业壮大的方法探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2.4、国内外观光农业发展现状

  2.4.1、国外观光农业的发展进程

  欧洲的观光农业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早在 1873 年,德国就出现了专门研究观光农业的学者,人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非城市地区被定义为观光农业的空间,在这空间内,大规模的农场被规划和开发出来,农场里设置上大量的观光景点以及其它农业项目,以此来吸引人们前来观光游玩。 (EmilyEaton,2008)。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美国的支持下,联邦德国的经济迅速崛起,经济的迅猛发展使联邦德国许多州普遍采取优先发展工业化城市、放弃农村、农业的发展模式,这一模式带来的后果是农村人口的大量外流导致农村的解体和崩溃,然而,位于德国南部农业区的巴伐利亚州却是一个例外,该州经济落后,但是选择了一条和其它各州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即坚持乡村城市同步发展,在农村地区通过发展观光农业、观光农场等途径创造出与城市一样的生活条件,从而使州内农民安心生活,不再外流。这一模式成功实现了全州经济的持续快速均衡发展。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农业特别是观光农业在当地发展迅速,带动了当地城乡公路、污水管道、供电系统、供水系统、排污系统等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当地学校、影剧院、文化馆等文教活动场所的大进步。对农村传统的社会生活环境和良好的自然生态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巴伐利亚州当地的古老村庄文化、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优良的民情风俗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保护。截止到目前,巴伐利亚州的农村地区已建有 900 多个不同类型的博物馆,100 多个不同类型的影剧院,规划建设出的自然保护区 528 个、风景保护区 510 个以及两个国家级的公园。全州总面积的 29. 8%处于已保护区域 (Ryan;Susan Diane,2005)。观光农业的成功发展带动了巴伐利亚州的城市乡村协调发展,使巴州农场成为闻名全球的旅游品牌。

  意大利也拥有悠久的观光农业历史,1865 年,农业旅游全国协会在意大利成立,该协会宗旨介绍游客到农村参观,使人们了解田园风光,为游客提供乡村介绍。乡村古城堡是意大利观光农业的特色,这些古城堡分布在意大利各个地区,每年大量的游客前来旅游观光,给意大利带来了 20 亿美元的外汇收入。另外,观光农业的开发在英美等国也受到极大的重视,最近,英国的学者专门撰文讨论研究观光农业在英国的现状;美国仅仅东北部地区的假日农场就有 1800 多处,大量北美地区的青少年学生被其吸引前往旅游,假日农场为他们提供既简洁又卫生的饮食和住宿条件,(Tourism,2007) 。欧洲观光农业的另一个典型国家荷兰,该国的农业基础发达,荷兰拥有的现代化温室数量占全世界的四分之一,仅首都阿姆斯特丹附近就拥有现代化温室 1. 2 万公顷,这些现代温室年产 5 亿多盆盆花,70 多亿支鲜花,占全世界花卉交易总量的比重高达百分之六十,郁金香、风车、奶酪成为了荷兰旅游的一张名片(Tourism Property Lures investment,2005)。农业和农村观景的风景照片占满了在荷兰旅游部门的宣传网站。截止到现在,荷兰提供观光农业服务的农业企业多达 2000 多个,共同塑造了荷兰农业旅游胜地的形象,为民众提供了 2 万多个就业岗位,所占 67 万农业(含加工及生产资料供应等)从业者数量的比重达到 2.98%。前往荷兰旅游的游客每年可达 1000 多万人次,给荷兰带来数百亿荷兰盾的收入。此外,观光农业拉动了荷兰农产品的对外出口,荷兰每年出口花卉蔬菜就高达一百多亿欧元,带来了 200 亿欧元的贸易顺差,成为世界第三大农业出口强国。

  2.4.2、中国观光农业的发展

  中国观光农业发展较早的地区是台湾地区,台湾的观光农业比大陆发展时间要早,形成了本地区独特的发展模式和特点。上世纪 60 年代以后,台湾地区的农业出现了萧条和退化,传统的农业结构发生了变化,由传统农业向服务制造业转化,农村老龄化趋势严重且大量农村劳动力外移。在这种严峻的背景下,台湾很多有识之士开始为观光农业寻求出路,为了实现农民增收提升农村生活品质,当地人开始用农业资源做文章,吸引外来游客前来观光体验,消费当地农产品,感受田园风情。在这种情况下,观光与农业二者结合了起来,“观光农业”的概念雏形便产生了。由台湾地区的观光农业学会提供的调查报告显示,整个台湾地区正式批准的观光休闲农场已超过 1000 个,每年约 5000万人前来观光旅游,每个农场平均每年接待游客人数约 50000 人。观光农业为台湾地区每年带来 45 亿新台币的经营收入。近几年来,台湾地区的观光农业的数量和服务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整个观光农业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观光农业在台湾有几个独特的特点。首先该地区观光农业以政府为主导。观光农业在台湾被定义为为一种新兴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所以观光农业作为一种农业发展途径由政府主导。政府农业主导机关在观光农业的起步和发展多个方面制定整个农业的规划、计划、经费支出等所有事项。台湾的观光农业是在本地区的农业发展面临瓶颈的农村、农民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政府部门不得已寻求一种新的经营方式替代旧有模式,促进农业发展的进步,转型农业生产,因此,观光农业是政府的政策性引导行为,是政府农业发展的一种政策性工具。台湾政府制定出台了两项计划:《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发展休闲农业计划》,该政策的出台的目的就是将观光农业列入全面的规划布局当中,防止观光农业脱离了农业生产,过分追求娱乐性而退化成为单纯的旅游业,观光农业区为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制定如下规划:拥有现代化条件的农村社区、亲身体验农作物生产的园林区、保持传统乡村风貌习俗的文物区、游人的休息区、娱乐区等。为确保规划能够顺利实施,台湾政府主张加强农业各部门之间以及农业部门与其它部门之间的联系与配合,强调上下协调一致。此外,台湾当局在观光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制定出了一系列规划管理、制度、法令等规范性的条文。制定出的这些条文明确规范了具体的审批程序以及审批的具体标准,增强了可操作性,使人一目了然,将人为因素对政策的影响降到最低,保障了依法经营观光农业的企业的合法利益,打击了借着观光农业的名义从事违法行当的经营者,从而使条例的执行和管理更加顺利通畅,有利于促进观光农业健康有序发展。第二个特点是政府鼓励支持经营者不断完善开发新的经营模式,完善经营内容。观光农业在台湾地区所涉及的经营范围非常广泛,向广大游客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旅游产品种类,以观光农业开展的旅游活动和观光农业所依托的资源为标准,台湾地区的观光农业被划成四种类型。

  即观光农园、观光农场、文教农园、市民农园。具有参观游览价值的是观光农园,观光农园提供了农产品生产制作的过程给游客,游客流连其中,增长了游览时间,学习了农业知识,满足了好奇心,获得了普通观光业无法提供的特殊体验。根据农场经营内容的不同,可将农场划为分为林场、渔场、牧场等不同类型。台湾农业最具代表性的形式是休闲农场,作为农业经营活动的场所,休闲农场根据其本身多样性的资源特性,开发出集农作物观光体验、娱乐放松、舒缓压力等一系列具有极强参与性的活动。所谓的市民农园是将在城市附近或其近郊区域的农业用地集中起来,统一划分为若干小块,然后出租给都市人用来种花种菜、经营园艺。这种模式受到民众的一致好评,普通民众通过市民农园得到了耕种技术和耕种土地,享受到了农业劳动的乐趣、学习到了农业生产的经验。教育农园是一种将教育与农业生产结合起来的具有教育功能的观光农业经营形态。

  在这种教育农园中栽培的作物以及其它规划上都具有教育意义。特色作物、热带植物、农业耕种设施、特色果园等都会在市民农园中出现。除此以外,台湾地区还存在诸如度假农场、农村文化活动等其他形式的观光农业,虽然这些形式不具有独立性,只是其它经营活动的附属,但是却极大的丰富了台湾地区观光农业的相关内容。第三个特点是完备的法律体系。台湾地区有 7 部与观光农业发展相关的专门法律,其它相关的法律法规达到 5 7 部。保障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就是法律法规的完善,完善的法律法规有利于保障游览者和观光农业经营方的利益,促进观光农业健康发展。第四个特点是加强网站建设。在台湾,几乎每个观光农场都有自己独立的网站,网站建设的加强对观光农业的发展有重大意义。目前,台湾地区观光农业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为主要方向,研究内容倾向于自然资源的利用、观光农产品服务的多样化等方面。

  大陆地区观光农业的发展相比于欧美、日、台湾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我国大陆地区的观光农业起步较晚,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大陆地区的观光农业发展较快,上世纪 80 年代,我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双休制度和法定节假日制度(如五一、十一、端午节、中秋节等)的不断完善,人们空余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从而为观光农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城市居民整天处在一种嘈杂的城市环境之中,每天面对钢筋混凝土构筑的高楼林立,车来车往,长时间的快节奏生活使城市居民的生活压力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都市人渴望回归自然的怀抱,感受大自然原始的魅力,乡村恰恰满足了都市人这种渴望,给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休闲场所。上世纪 80 年代后期,深圳作为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迅速发展起来,深圳市成功举办了荔枝节,为招商引资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随后,特区政府在原有荔枝节的基础上成功开创了荔枝采摘园等观光农业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44]。深圳这一做法在全国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全国各地纷纷学习引进深圳观光农业的经验做法。观光农业开始在全国大范围兴起。各种类型的观光农业项目纷纷涌现出来,如浙江省金华石门观光农场的花木公园、炒茶园,富阳县的农业观光园;云南西双版纳少数民族农舍;福建省漳州的花卉大观园,厦门的神农大观园,建阳县的蛇园、东山县的海上新村、鲍鱼品尝园;广西柳州市水乡观光农业区;安徽黄山的凤凰山森林公园;山东省枣庄的石榴园;东北净月坛人工林场;四川的橄榄林公园;四川成都的“小农庄度假村”等。所有这些观光农业基地发展旅游农业都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项目特色突出、自然条件优越,这些农业观光基地大多项目独特,条件优越,集观光游览与休闲度假为一体,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观光农业之路。我国的观光农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1.我国观光农业的主要功能是以休闲与观光为主,包括观赏品尝田园产品、购买农副产品、欣赏农村乡土文化、学习农业技艺等,我国观光农业区的基础设施还不完善,以度假型为主的观光农业还比较少,目前整个观光农业还处在起步阶段。2.我国观光农业具有“游农合一”的特点,即观光农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融合双方的资源优势。一般情况下,观光农业区景色优美,离旅游景区较近,这样,观光农业区与旅游景点结合起来,成为当地大旅游的一部分。游客可以在游览旅游景点的同时欣赏到田园风光。3.我国大部分的观光农业区域分布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以及大都市的近郊,经济的发展拉动了旅游业的增强必将为观光农业提供广阔的市场前景。观光农业旅游首先兴起于大城市与乡村的交错带,例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台北等地是我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旅游较早的地区。这些地区由于在发展过程上、资源空间布局上、项目开发上以及其他方面的不同选择,形成了多种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我国有着悠久的农业历史,是传统农业大国,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多样的气候条件为观光农业休闲旅游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因此,各地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依据国家相关政策,因地制宜,采用适合本地的发展模式,不断推进本地区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