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农业经济学论文

青州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3-12 共5860字
  【题目】青州市乡村基础设施发展问题及完善研究
  【第一章】乡村基设施发展状况及策略研究绪论
  【第二章】农村基建的相关理论分析
  【3.1】青州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3.2】青州市农村基础设施的总体状况
  【3.3 】青州市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情况分析
  【3.4  3.5】青州市农村基础设施管理模式与案例
  【第四章】青州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第五章】促进青州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关对策建议
  【结束语/参考文献】乡村基础设施发展状况与策略研究结束语与参考文献

  4、青州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4.1 青州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有利条件
  
  4.1.1国家支农政策体系更加健全。
  
  农村占据了我国绝大多数的国土面积,农村人口则占据着我国的一半的人口和经济,因此,农村的发展问题永远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建国之后几十年,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我们无法实现农村与城市发展的齐头并进,重点资源都用于工业发展,虽然在一定时期内迅速改变了国家的落后局面,但不利于国家的长期发展。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农村重新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农村的落后局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相比于城市来说,差距依然在不断拉大,党和国家都及时的意识到了该问题的存在,在进入21世纪以后连续多年出台相关政策文件用于支持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扶持,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尤其是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相关政策扶持体系的陆续出台,有效的改善了农民生活水平,保证了农村地区的稳步前进。
  
  2013年党中央、国务院继续加强了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改善民生为工作目标,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促进农村地区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为此颁布了包括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政策、农资综合补贴政策、良种补贴政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畜牧良种补贴政策、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政策、动物防疫补助政策、农村沼气建设政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特岗计划、培育农村实用人才政策、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农村、农垦危房改造政策等在内的高达39项强农惠农措施,为农村发展提供了健全有力的政策支持。
  
  近几年来,青州市也加强了对农村地区的政策扶持,并建成了比较全面的农村政策扶持体系,出台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补助政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政策、农村五保供养政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政策、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政策、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政策、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政策、农村沼气扶持政策等民生策略,举例来说,2013年青州市仅用于小麦、玉米、棉花的良种补贴资金就有636万元,实施测土配方项目指导农民配方施肥面积65万亩,亩节本增效52.95元,为农民增加效益3440余万元。
  
  2013年的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在2012年增长16.4%的基础上又增长12%,落实财政补贴资金2637万元,创历年之最。从青州市委市政府的角度来说,更多地采用一些有利于提高农民积极性的宏观政策和措施,积极引导和加强农业政策和资金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规范其使用情况,逐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资金的投入在全县财政支出中的比例,是确保青州市农村健康和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4.1.2强大的国民经济实力提供坚实的物质条件。
  
  良好的经济大环境是农村发展的基础。青州市作为国内县级市中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工业农业以及第三产业近几年都保持了快速的发展势头。而且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工业形成了机械装备制造、石化化工、轻工食品、建材、医药、纺织服装、冶金冶铁、电子信息和电力等支柱产业,到2010年,机械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9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5.22%;石化化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20.79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9.32%;轻工食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27.2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6.89%;建材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9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52%;医药业实现工业总产值8.39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14%;纺织服装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4.4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5%;冶金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1.0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47%;电子信息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3.9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18%;电力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6.3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17%.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20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的29.2%.
  
  主要产品产量增多降少,其中:水泥168.6万吨,增长10.4%;无缝钢管30.5万吨,增长41.7%;阀门3万吨,增长41.6%;液压元件220万件,增长39.1%;机制纸及纸板12.2万吨,增长12.9%;小麦粉37.9万吨,增长15.3%;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0.7亿元(不含中石化、中百等产业活动单位的分劈数据),比上年增长16.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25.8亿元,增长16.6%,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4.9亿元,增长17.1%.
  
  强大的国民经济实力为青州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条件,利用工业、商业等方面的改革成就,青州市将资金分配向农村地区做了适当的倾斜,除了在农村各领域加强投资规模以外,也重点建设了整体化的商业网络体系,形成了供销社、中百佳乐家连锁经营点、个人超市等为主的商业运行系统,加快了基础设施的运转,青州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迎来新开局。
  
表 12 部分基础设施建设人均投入相关指标
  
图 7 近年弥河镇人均公共服务相关投入相关指标对比图
  
  4.1.3 逐步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增加农村基础设施的体制保障。
  
  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农村地区经济长久活力的保障,经过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青州市对于新农村建设的重视,青州市农村地区已经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不论是交易信息还是交易平台都较过去有了长足的发展。对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来说,虽然其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但是所有的使用活动依然要在市场中完成,要符合市场的发展规律,政府意识虽然对于前期的建设工作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在项目建成以后,其运营管理还是依靠市场调节予以实现。政府决策并不能代替市场,只能成为市场的有效补充。
  
  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市场是无处不在的,各种微观经济实体对于利益的追求会加快市场的灵活性,反过来市场也通过资源调配为其实现了经济利益的获取,在提高其积极性的同时,也促进了市场的发展。就农村基础设施领域来说,随着人们对于其认识的加深,必然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效率,实现这些事实的合理利用,加强其对于农村发展的贡献。
  
  4.2 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制约因素
  
  4.2.1 渐进式改革的缺陷-旧体制的惯性延续。
  
  虽然持续的改革帮助农村市场实现了巨大的飞跃,但是每一种制度从确立到发展依然需要时间来完善。从建国之后我们的计划经济体制实施了几十年,之后才逐渐开始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性,这种改变必然是渐进性的。而这种渐进式的改革也决定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并非朝夕之功,旧体制所带来的惯性思维在相当长时间内会一直存在,一旦在改革中遇到问题,其甚至有可能会重新占据主导地位,对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来说都会产生制约。就青州市目前情况来看,部分国家政策在制定上仍然缺乏公平性,比如在医疗卫生领域、教育领域和社会保障领域,城乡之间依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城镇居民所享受的待遇要好于农村居民在部分人看来似乎是一种必然,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惯性思维。另外,由于农业的弱质地位,其产品附加值比较低,很多工业对于农业的压榨依然存在,农产品销售加工受到种种约束,这也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回收造成了阻碍。此外农村土地的不合理使用也给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构成了挑战。这些因素的存在依然停留在思想范畴,迫切需要及时的进行改变。
  
  4.2.2 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阻碍。
  
  建国之后几十年,因为国家基础差,底子薄,为了迅速的实现国家经济的发展,政府做出了优先发展城市的决策,并主导建成了国内城乡分明的二元经济结构体制。这种体制在一段时间内确实成就了城市的发展,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飞跃,但是当城市发展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时,这种二元体制反而成为制约国家经济发展的阻碍。要想维持社会稳定,实现统筹发展,必然对这种体制进行改革。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存在,并相继推出若干策略促进农村发展,包括农村的城镇化改造等等,力图从根本上改变城乡经济结构失衡的局面。这些措施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村地区的落后面貌,但依然未被从根本上打破。由于长期以来对农村地区建设的忽视,很多地区的基础设施非常落后,重建起来难度非常大。青州市作为一个长期以农业占据主导地位的县级城市,受到这种体质的影响更为明显。为了尽快实现青州市从人口大市向经济强市的转变,青州市依然将主要资金投向了城市和工业,甚至部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也被占用或者挪用,结果导致很多乡村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严重不足,设施建设和更新严重滞后,影响了新农村建设进程。举例来说,2012年青州市各级财政用于农村教育的资金为1.5亿元,仅相当于全市教育资金支出的20%,剩余的80%全部流向了市区教育行业。这种城乡之间的不平衡发展会导致农村地区始终无法跟上城市发展,甚至差距被不断拉大,农村的落后状态始终难以得到根本改变。
  
  4.2.3 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不合理。
  
  (1)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引领缺乏系统性。青州市在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时,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不合理,缺乏宏观的城镇基础设施统筹规划调控机制,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分工不明确,工作不协调,资源不能合理调配,整体布局意识不强。
  
  (2)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过度注重现实。在采访中,一位青州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负责人说“在青州市建设初期的规划时,由于资金、技术人员水平、设计理念等方面的限值,在对基础实施进行规划时只是粗放式的规划设计,没有内涵延伸。比如,镇区内的供水、给水方案的规划,供电线路的铺设,污水管道的埋设等,都只是粗放式的规划。这些规划与青州乡镇初期的建设实际是相符合的。但是,由于一些规划缺乏前瞻性,随着对新农村建设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规划理念的升级,原来的规划在短时间内便不能适应实际的建设情况。”
  
  (3)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缺乏连续性。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主要是由政府完成,而政府领导在规划方案的设施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甚至一些规划是按照某些领导的意愿做的,因而规划工作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每一任领导对规划方案有不同的见解,所以他们依照自己对农村总体规划理解,对各项工作的轻重缓急做出不同的做法。这样往往造成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近视”,也中断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延续。
  
表13青州市部分乡镇公用设施相关指标对比情况
  
  4.2.4 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依然不够。
  
  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没有资金的基础设施建设就是空中楼阁虽然红河镇政府采取多方面措施,力争是基础设施投资多元化,但是目前来看,基础设施投资主体和投资渠道仍然以政府财政出资为主,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的情况没有得到改变。但是青州市经济还不够发达,财政能力有限,因此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的资金有限,相比于周围的几个县级市如寿光、昌乐来说却并不具备多大优势(表4-3)。因此,虽然有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金,基础设施在实际建设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障碍。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招商引资,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比如,在双泉村,由于该村地势较低,而排水设施又不完善,每到下雨天,村里污水横流,有些地方则成了水塘,道路受损严重,在给村民造成出行、生活困难的同时,也极大地制约了企业对当地的投资。该村村支书坦言:“村里道路不好,排水设施也不好,之前曾经经过村里走出去的干部联系到三家规模中等的企业,基本投资都在五百万到一千万,可是来到村里考察之后都摇头就走,不再回来了。可是现在建设资金不足,我们也很无奈。”
  
  4.2.5 政府干预与村民自治的存在矛盾。
  
  农村基础设施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农民,受益范围在农村。要保证农村基础设施供求的合理有序,就要根据农村基础设施的不同类型确定出对应的供给主体。现在政府和农村社区集体组织是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的主要供给主体,在这些主体中,市、镇政府或其它相关职能部门可以代表政府为农村提供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有一种是是农村村民自治组织,依靠农村村民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
  
  原则上说,市、镇政府的管理与村民自治的管辖范围是有界限的,没有矛盾和冲突。
  
  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上级政府会对一些市府进行干预,村民也有义务帮助政府去解决部分问题,为了确保上级政府安排的任务顺利完成,各级政府一般会通过权力干预村级公共事务。不论是政府的干预,还是农村村民的自治,均表现出村民自治与民主制度建设进程并不同步。这种政府直接干预与村民自治的相互矛盾制约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
  
  4.2.6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不健全。
  
  青州市在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延续了过去的传统思维,即“重建轻管”,很多乡村在搞建设时非常积极,效率也比较高,但是对于后期的维护却不管不问,包括乡村道路破损,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失修等问题都常常得不到解决。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不外乎还是资金的问题,作为主管部门或者建设单位来说,在进行建设的时候可以直接获取到足够的建设资金,因此大家积极性都比较高,但是后期的配套维护资金往往较少,与实际需求不成比例,大家积极性就低。而且农民素质相对不高,缺乏对公共基础维护的社会责任感,更是加快了这些基础设施的损坏。其次,资金使用项目立项程序不规范。作为县级政府部门,青州市政府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和使用上缺乏一个中长期的规划和整理管理筹划,决策程序比较随意,没有严格按照标准流程执行,有的时候完全凭主观处理,不但造成资金浪费,也给资金的管理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在资金使用时,既没有详细的可行性报告,也没有足够的立项依据,仅仅依靠一个申请就获取到了资金的使用权,过于随意和缺乏透明度。还有一些单位虽然获得了资金注入,却不知道项目资金的具体数额,只能拨多少用多少,至于真正的资金投入金额,只有主管部门知道,给多少也是主管部门说了算,不但造成资金使用时迟迟不到位或者数量远远不够,也造成了一部分资金去向不明或者浪费,长远来看,最后受损失的依然是农民和农村。再次,财政支持农业管理分散、存在交叉重复。现有的政府职能部门设置依然是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存在一个项目多方管理,重复管理等管理混乱情况,有利益大家抢,有困难相互推,不但资金浪费,效率也很低下。农业基础设施工程,尤其是大型工程应该做到独立运行,但是由于是多个部门都可以管理,往往东一句西一句,很难协调和管理,中小型工程与农村和农民息息相关,在建设时应该尽可能的尊重农民意愿,多听取专业建议,有些不经论证的项目则干脆是无用的,造成了严重的资金浪费。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