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农业经济学论文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理论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3-12 共486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青州市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实考察及策略研究
【第一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对策研究绪论
【第二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理论分析
【3.1 3.2】王府街道办事处山区农村基建的现状分析
【3.3】山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4】山区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国内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经验
【第五章】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
【结论/参考文献】乡村基础设施完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理论分析

  2.1、农村基础设施的概念界定

  农村基础设施,是支撑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以及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和,主要包括了农田水利、供水供电、交通邮电、商业服务、园林绿化、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事业等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农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提升农村生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物质基础。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村发展亟待加强的一个薄弱环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的变化相比,农村由 于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等原因,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基础设施建设也明显滞后,农民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等问题较为突出,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因此,山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已经成为加快新农村建设的瓶颈,更是不断拉大城乡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

  2.2、农村基础设施的分类、特点及功能

  2.2.1、农村基础设施的分类

  农村基础设施分为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农村生活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设施、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四个大类。

  (1)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

  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是指为以农业为主的农村产业提供保障和服务的基础设施,对支撑农业发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产业升级具有重要作用。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覆盖范围广泛,主要包含两类:一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必须的,但不直接参与生产的一些设施,比如农田水利设施、农用灌溉设施、运输销售设施等;二是为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运行所提供的一系列公共服务,比如农业生产技术培训机构、农产品安全质量检测机构、动植物防疫机构、农业信息与咨询机构等。

  (2)农业生活性基础设施

  农业生活性基础设施主要是指饮水安全、农村沼气、道路交通、农村电力等基础设施。它直接服务于农民的日常生活,对农民生活质量、解决农民就业、带动村庄集体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3)生态环境设施

  生态环境设施主要是指自然资源保护、环境污染治理、水土流失治理、风沙区荒漠化防治、湿地保护和建设、退耕还林等关系农民当前生计和长远发展的基础设施。

  (4)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

  农村社会发展性基础设施主要指有益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建设,包括农村教育事业、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农村文化事业基础设施等。

  2.2.2、农村基础设施的特点

  (1)农村基础设施具有公共产品特性

  农村基础设施根据是否同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可以分为纯公共产品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准公共产品的农村基础设施。纯公共产品性质的农村基础设施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比如农村的道路建设、环境整治等都不是仅仅使某一户农民受益,其受益面覆盖当地的全体农民。准公共产品性质的农村基础设施具有不完全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对于农村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由于消费者增加会产生拥挤问题,这时非排他性逐渐减弱,竞争性不断凸显,使一些消费者被排除在外。农村基础设施的公共产品特征决定了其供给模式应该以政府供给为主体,资金来源也应该倚重财政资金。

  (2)农村基础设施具有较强的地域性

  农村基础设施是面向农村的区域性公共品,受益的群体也主要是农民。目前,我国的城乡边界十分清晰,城市和农村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文环境等方面差异明显,基础设施的城乡差距表现的非常突出。同时,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各地自然环境、生活习俗迥异,所以我国不同地区农村的基础设施也差异较大。比如东北地区地势平坦,一般只需建设农村公路便可满足农民出行,但是西南地区因为江河密布,农民出行不仅需要公路。还需要桥梁、船只。因此,农村基础设施的地域性特征非常明显。

  (3)农村基础设施具有投资收益滞后性

  农村基础设施有很多都是大中型项目,例如农田水利设施、供水供电设施、防灾减灾设施等,这些设施具有投资大、见效慢、回收期长等特点,因此对资金流的要求也比较严格。此外,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效果也存在滞后性,例如一些防灾减灾设施,当灾害没有发生时,该项目的效益完全表现不出来,往往会出现当年建设的项目要若干年后才能发挥作用。由于农村基础设施的这种投资收益和效果的滞后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2.2.3、农村基础设施的功能

  农村基础设施不仅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山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1)农村基础设施有利于启动消费市场,提高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修筑乡村道路、建设农田水利灌溉设施、农村电网改造等,投资规模一般不大,而且投资一般比较分散,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相比,具有投资小、见效快、工期短和社会效益好的优点,并且使用的物资投入以国内生产为主,对国内需求的直接刺激作用较为明显。

  (2)农村基础设施可以显着改善农村物质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快速拉动农村经济增长,缩小城乡差距。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仅可以有效地刺激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快速增长,而且还能够有效带动建筑、材料、设备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对农民物质生活条件改善起到重要作用。

  (3)农村基础设施有利于吸引外部资金投资。通过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农业部门和农村地区对外部资金的吸引力,可以将社会其他部门的资源转移到农村中来,还可以促进外向型农业发展。

  (4)农村基础设施可以促进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比如农村公路、信息通讯以及市场硬件设施等,将会大大促进农村产业的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和一体化发展,也将有利于产业规模的积聚和机构的转型升级,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最终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

  2.3、农村基础设施的理论基础

  2.3.1、公共产品理论

  (1)公共产品的涵义

  “公共产品(public goods)”这一概念是 20 世纪 50 年代伴随着学术界对政府职能和国家财政等有关“公共”问题的研究而被引入经济学的。最先对其进行阐释的是哲学家休谟,他认为公共产品就是那些不会对任何人产生突出的利益,但对整个社会来讲则是必不可少的产品,公共产品的生产必须通过集体行动来实现,按照比较通俗的说法就是大家的事大家办。

  给出有关公共产品的比较精确的分析性定义的是萨缪尔森,他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一文中将物品分为“私人消费品”和“集体消费品”两类。前者是指“该物品的消费总量等于所有消费者的消费之和”,后者是指“每个人对此类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消费者的消费”。一年之后,萨缪尔森又发表了《公共支出理论的图解》。在这篇文章中,他用“公共消费品”替代了“集体消费品”,私人消费品被定义为“像面包一样,其总量是可以在两个以上的人之间进行分配的物品,如果一个人多吃一片,那么就会使其他人少吃一片”。公共消费品是指“露天马戏团表演或国防之类的,可以提供给每个人,并且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来选择是否消费的物品”。因此,所谓公共产品就是指全社会成员共同消费的产品或劳动,而不是为任何个人所提供单独消费的产品或劳动。

  (2)公共产品的特征

  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在生产环节和制造环节是相似的,其区别主要在于分配和消费环节。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不会引起公共产品生产成本的增加,也就是说每一个消费者引起的社会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在一定范围内,任何人对某一公共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影响到其他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例如道路、桥梁等。

  非排他性是指无法排除他人从公共产品上获利或经过技术处置可使其具排他性,但由于成本太高而导致经济上不可行。在现实生活中,符合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纯公共产品是很少见的。农村基础设施种类众多,既有纯公共产品性质的基础设施,也有准公共产品性质的基础设施。但不管是哪类农村基础设施都属于公共产品,都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和特征,所以在研究农村基础设施的过程中,可以用公共产品理论相关知识对其进行指导。

  2.3.2、公共财政理论

  (1)公共财政的涵义及特征

  公共财政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政府为主体从社会上取得收入,并将收入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收支活动。公共财政的核心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其本质要求是由公众参与决策、参与管理、参与监督。公共财政具有公共性和非市场盈利性两个基本特征,其收支活动主要通过公共预算来体现,主要包括经费预算和公共投资预算。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包括:建立以公共支出为重点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会犯以税收收入为主体的城乡统一的公共财政收入体系;构建以保障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的财政宏观调控体系;完善以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为目标,以规范化的制度和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的公共财政管理体系;建立有利于提高公共资金效率的,政府、社会和公共广泛参与的财政监督体系。

  (2)公共财政的职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要介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失灵”的区域,主要提供“公共产品”,同时必须调控市场分配不公和周期波动的缺陷,因此公共财政具有以下三项主要职能:资源配置职能。公共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是指通过公共财政有限资源使用方式和结构的运用,引导社会资源的流向,弥补市场失灵和缺陷。资源配置包括:一是通过财政支出,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公共物品供给就是资源配置的手段和内容。提供公共物品在任何国家都是政府部门的一项基本职能和所涉及的主要领域。二是财政通过公共收入、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间接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流向,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满足社会需要。

  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指通过财政收支活动,对由市场机制形成的贫富悬殊的个人收入及地区间收入进行再分配,实现公平的社会目标。市场经济的增长和其他社会原因,会对收入分配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需要政府对不同收入阶层和不同地区的收入进行再分配,以缩小收入差别,维护社会公平。稳定经济的职能。公共财政的稳定经济职能是指通过制定试试特定的财政政策,促进就业较高水平、物价基本稳定、经济平稳增长等目标的实现。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根据宏观经济发展形势,分别采取不同的财政政策,包括发债、调整税率、增减财政补贴等手段,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3)农村公共财政

  没有覆盖农村的公共财政不是真正的公共财政。目前,要构建惠及农村、农民的城乡一体化的公共财政,关键在于如何为农民提供有保障的农村公共品。农村公共财政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既体现公共财政的共性,又要适应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即体现新时期农村公共财政体制的个性。农村公共财政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

  农村公共财政的前提是公共财政;农村公共财政是满足农村、农业、农民公共需要的公共财政,是全面支持农村发展的财政。全面性体现在它惠及所有农村和农村居民以及公共产品要涉及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上;农村公共财政是建立在以村民自治为基础的治理结构上的;城乡统筹是农村公共财政的基础。衡量标准有: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是否纳入公共财政收支范畴,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责权划分上是否合理,城乡税制是否统一;农村公共财政具有向内倾斜的特征。根据公共财政理论,对于具有纯公共产品性质的农村基础设施,应该由政府负责提供。

  同时,基于不同层次的政府行使的公共财政职能完全不同,各级政府应进行明确的责任划分,规范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在农村基础设施中的供给责任,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的提供农村基础设施。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