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农业经济学论文

成都“五朵金花”乡村旅游生态化转型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9-25 共7943字

  一、引言

  随着我国旅游业由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提升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产业地位得以上升; 从“促销费、扩内需”到“转方式、调结构”,旅游的综合带动功能愈发凸显。乡村旅游从“农家乐”、“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农民自发经济,到“休闲度假农庄”的聚集发展,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仅带来了经济收入,也促进了当地基础设施与环境的改善。

  乡村旅游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乡村旅游经济成为我国广大乡村地区经济发展新增长点。截止2013 年底,我国乡村旅游的年接待游客人数已经达到3 亿人次,约占全国出游总量的30%; 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达到 359 家,遍布内地的 31 个省份,覆盖了农业的各种业态; 全国乡村旅游经营户有 170 多万家,营业收入达 2800 多亿元,带动超过 3000 万农民受益。

  十八大后城镇化发展再次引起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概念得到广泛关注。我国新型城镇化尤其是农村城镇化,对实现农民就地和就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旅游经济的强大动力价值及区域综合发展协调能力,决定了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我国乡村旅游生态化转型的文献梳理

  ( 一) 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被业界普遍接受。乡村旅游的研究随着二十多年的实践发展逐渐增多,截止 2013 年 4 月,中国知网中以“乡村旅游”为篇名进行检索结果达 6934 条。其中,2006 年相关文献出现井喷式增长; 2009-2011年发表文献数量达顶峰,约 976 篇。其研究主题主要有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影响因素、利益相关者与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等( 卢小丽,2014) .在乡村旅游发展与城镇化建设关系研究上,乡村旅游作为农村地区新兴产业,对振兴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统筹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 张媛,2013) 不可否认。

  ( 二) 乡村旅游经济与生态化转型

  自 1962 年蕾切尔·卡逊出版《寂静的春天》之后,产业生态化思想迅速萌发。国内外产业生态化研究也从概念和理论框架的探讨,逐步转入涵盖理念、技术、社会、文化、经济、制度及组织和管理等方面的综合研究,涉及到工业、农业、资源枯竭型城市等生态化转型较多。随着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生态化转型也得到关注。高大帅( 2009)从产业生态化发展对旅游业的启示入手,在微观、中观、宏观上分析了如何推进旅游产业生态化。明庆忠( 2010) 认为低碳旅游与旅游产业生态化具有一致的本质,核心是旅游产业系统的生态化,构造旅游产业系统并形成物质、能源输入输出平衡的旅游产业价值连的全过程生态化。低碳旅游应该成为旅游产业生态化的战略选择。成英文等( 2013)论述了旅游转型的概念和框架,说明了旅游转型的内容包括市场转型、企业转型、产业转型、宏观视角转型,尤其指出转型不等于升级。乡村旅游产业要实现生态化转型,说明需要在旅游经济系统的运行规律中加入生态要素,实现生态要素的内生化,从经济发展方式上实现根本性转变( 刘思华,2006) ,重组乡村旅游经济系统的生态要素,协调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发展。

  三、新型城镇化下我国乡村旅游生态化转型的内在要求

  当前,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病”与“农村病”问题日益突出,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催化作用下,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模式面临生态化转型的压力。乡村旅游发展需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兼顾目的地经济、社会、环境等目标,在乡村旅游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基础上完善旅游功能,实现对当地资源的深度和循环利用,从而达到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和文化、改善社区及当地居民经济、社会状况,同时满足城市游客观光、休闲、游憩、度假等需要。

  ( 一) 生态化转型是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长期以来,旅游业作为“环保产业”和“朝阳产业”的普遍共识,使人们容易忽视旅游经济的发展可能会对环境和乡村资源造成的破坏。乡村旅游资源所依赖的乡村资源环境的脆弱性在城镇化进程中不断加剧。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中延续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方式,会带来相应的生态问题,水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等自然环境改变,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乡村旅游资源的原真性。保护意识淡薄、财力不济、外出务工等原因,造成村落“老龄化、空巢化”的“自然性颓废”.农村规划无序性以及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变,无序拆旧建新造成农村村落格局风貌“自主自建性破坏”,也降低了乡村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和生态价值。归根到底,其原因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人和自然之间的良性关系是生态经济的内在特征,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本质要求。乡村旅游过程中存在的“反生态”现象制约了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亟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生态化转型道路。

  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方式与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状态、发展轨迹和发展趋势密切相关,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方式的选择直接决定了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走向与发展质量。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是以生态外生为特征,排除生态要素的传统增长道路,是乡村旅游不可持续的重要根源( 刘思华,2014) .将生态要素排除在发展框架之外的传统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方式和城镇化正面临严重危机,必将被新型的旅游经济发展方式和新型城镇化所取代。因此,遵循生态文明发展的大趋势,解决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尖锐矛盾,实现乡村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是转变旅游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方向。

  ( 二) 生态化转型是乡村新型城镇化的现实导向

  乡村旅游产业传统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中餐饮和住宿是基础。一方面,产业要素和产业链不完善。娱乐活动单一,交通设施不便,旅游者可进入性差,帮助旅游产业提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行业和部门如科技推广服务、信息服务等还基本是空白,因此更谈不上乡村旅游与科技和文化的融合了。乡村旅游产品类型不够优化,产业层次水平低。另一方面,乡村旅游产业链要素之间的关联性较弱。基于劳动力“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生产能力等因素,乡村旅游发展与第一产业农业经济的联系相对紧密,除了农业资源的初级展示和观赏外,农业、林业、牧业等产品的开发还远远不够。乡村旅游与当地经济产业难以形成区域特色,产业关联程度普遍较低。

  可见,割裂生产要素之间的经济发展方式是非生态化的,也不符合新型城镇化要求。旅游城镇群落的发展,需要妥善解决旅游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也为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追求数量和效益的传统发展模式下,要提升资源利用的品质和资源的生态价值。生态化发展也是新型城镇化的内在需求,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绿色先行( 刘思华,2006) .因此,乡村旅游生态化转型应该符合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可以妥善解决旅游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索“旅游催生城镇,城镇成就旅游”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这种由乡村旅游带动新型城镇化的道路是以乡村旅游城镇集群为产业基础,由乡村旅游带来的消费集聚直接推动的城镇化过程,使乡村地区的产业支撑、生活方式、人居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在解决城乡统筹、生态环境、解决就业上成为实现农民利益保障和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四、成都“五朵金花”乡村旅游生态化转型的经验借鉴

  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以“花香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着名的“五朵金花”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中,充分揉合了生态化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合了乡村风光、居所、文化、民俗风情、生产形态、生活方式等要素,在结合乡村旅游与乡村经济发展方面成为典型。其实践过程很好反映了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环境保护的朴素生态关系,平衡了城市与乡村发展的优点,融合了农业与旅游产业,对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了创新开发,为解决城乡割裂、提高农民福祉起到借鉴作用。

  ( 一) 资源整合,科学规划设计

  “五朵金花”不断引进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在旅游开发中始终贯穿“以规划为龙头,以农业作支撑,以旅游为载体,以市场为主导”的总体工作思路。规划在特色花卉产业的基础上设计休闲观光生态农业产品,促进旅游资源、土地资源、花卉资源、水资源等合理利用,提高其经济价值,保护自然生态景观的多样性和完整性。打造“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已成为成都市的口号,力图高度融合城市和农村优点,让广大群众既享受高品质的城市生活,又同时享受惬意的田园风光。

  ( 二) 因地制宜,完善村落功能

  “五朵金花”创新思维,利用其农村地缘优势,在因地制宜发展原有村落的基础上,实现错位发展,互为良动。三圣乡按照“宜拆即拆、宜建则建、宜改则改”的办法改造了 3000 多户旧农居,注重突出蜀文化民居风格,把原来的 6 个行政村合并成 5个景区。为使“五朵金花”更加自然、生态、有序,积极引导农民向中心社区集聚,学校、农贸市场、社区公共服务站、健身器材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了村落宜居功能。同时为避免同质化发展、丧失村落资源的吸引力,突出村落旅游特色功能,打造主题村落。“花香农居”成为以发展盆花、鲜花和旅游业为主导的景区; “幸福梅林”围绕梅花文化和梅花产业链,发展旅游观光业; “江家菜地”以认种的方式,把传统种植业变为体验式休闲产业,实现城乡互动; “东篱菊园”突出菊花的多种类和菊园的大规模,开成了“环境、人文、菊韵、花海”的交融; “荷塘月色”以优美的田园风光,成为艺术创作、音乐开发的艺术村。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