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农业经济学论文

现代农业发展困境研究导言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2-21 共4650字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农业信息化就是在农业这一社会生产活动的各个方面和过程中,以现代化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及其理念为基础,同时系统的应用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生物技术、遥感技术等现代科技,创造一个更高效、更节约、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可持续性发展产业的过程。农业信息化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后,我国努力提高相关技术水平,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农业信息化内部技术结构始终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态势。
  
  进入 21 世纪以后,由于计算机终端价格的逐步降低,互联网开始在普通民众中进行普及,并且已经开始突破最原始的信息传递功能,正在实现功能的多元化,例如网上交易,网上支付等。由于互联网在信息传递方面具有的低成本性、便利性以及互动性使其相对于其他传播媒介表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另外,互联网功能的多元化使其开始超越媒介的特性,人们在生活的多个方面开始形成对互联网的依赖。目前互联网已经开始逐步渗透进传统产业,改变着传统产业的商业模式,越来越多与互联网相联系的商业模式概念被提出,例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旅游”、“互联网医疗”等。互联网的进入极大的促进了传统产业的发展,以“互联网金融”在货币基金业的应用为例,从 2003 年 11 月第一只货币基金成立到 2013 年 5 月底,货币基金从零发展到 5640 亿的规模用了接近十年的时间,2013 年 6 月互联网企业阿里巴巴加盟天弘基金,并由此引爆了基金公司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的高潮,截至 2014 年 6 月底货币基金规模总规模达到 19203 亿,13个月的时间增长了 13562 亿的规模,基金总规模达到原来的 3.4 倍。事实证明互联网确实对许多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如果能够准确的找到互联网与农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此解决农业中存在的问题,互联网必将极大的提高农业经济效率。
  
  众多互联网企业家开始将目光投向农业,将互联网与农业的结合视为一片蓝海。网易丁磊欲利用网络开创“第三代养猪模式”,京东刘强东在家乡租赁土地种植水稻,联想集团柳传志要将农业作为联想的未来的利润增长点。网络电商阿里集团和京东商城均高调宣称进军农村市场。“褚橙柳桃”在网络上的大卖也许揭开了互联网与农业结合的帷幕的一角,让众多企业家看到了掩盖中的巨大的利润空间。
  
  因为互联网主要改变的是信息传递的方式,那么对信息质量要求越高的产业,其互联网化需求也就越迫切,比如说电子商务对应的产品销售可以说是互联网化最早的产业,原因就在于在产品销售领域买家和卖家都非常的多,而且质量、价格很分散,所有的人都想买到最好最便宜的产品,这就需要整合大量的信息,因此该产业对互联网需求更强烈。在我国农业人口长期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农业的稳定关系到农业人口的生活保障也关系到全国人口的吃饭问题,所以农业在较长时间内受到政府较强的调控,长时间实行统购统销及限价制度,市场化程度较低,对信息的要求较弱,因此虽然有人提出过农业的互联网化,但并没有引起重视。随着统购统销制度的废除,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业对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强了,逐渐有学者开始提及“互联网对农业的改造”.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首先,选题的目的在于填补研究上的空白,较为全面的分析互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现有文献中有关互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大多是在农业信息化这个大的框架中进行的,没有针对性,而且关于互联网在农业中的各项应用研究是割裂进行的,难以清晰的把握互联网与农业的关系。
  
  其次,探析互联网是否能够解决农业中存在的问题。目前互联网在金融领域实现了通道的低成本化,使普惠金融成为一种可能,并在金融的局部领域实现爆发性增长,除此之外互联网也在许多其他领域促进了效率的提高,本文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探寻互联网有没有促进农业领域较快发展的可能性。
  
  最后,可以完成“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结合”这一课题在农业领域的研究。
  
  今年三月,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要求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实现互联网在社会经济领域的深度融合。在我国 2003 年就已经有学者开始研究“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结合”这一课题,传统产业包括很多内容,已有文献大多是在研究互联网对工业领域,流通领域的改造。
  
  1.2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图
  
  1.2.1 研究方法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与文章相适的研究方法,分别是:
  
  第一,文献法。本文论证过程中所需的基本理论,相关论据大都来自于现有文献。在开题和写作过程中通过大量阅读参考文献,不断更正已有观点,调整已有思路文献中的大量素材是本文得以进行的基本前提。
  
  第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阐述现代农业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时,不仅给出了这些问题在各环节的现实表现,也从经济学理论角度揭示了存在这种问题的基本原因。在给出互联网对农业问题的解决方案时,也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进行的。
  
  第三,逻辑上的归纳与演绎法。逻辑分析法是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本文根据文献提供的素材进行归纳推理得出了文章的核心思想,构成了文章的主干,对文章核心思想的演绎则使文章枝繁叶茂。
  
  第四,图示法。本文在对一些理论进行说明时,采用了图示法,这样可以更加鲜明准确的表达理论的思想。
  
  1.2.2 研究思路
  
  本文首先将我国现代农业体系从田间到餐桌的链条分为生产环节、交易流通环节、消费环节,然后分析各环节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通过总结认为农业领域的问题是其基本矛盾的衍生。其次,本文用经济学的原理揭示了基本矛盾的作用机制,认为降低信息的成本是目前解决基本矛盾的最有方式。再次,论证了互联网的低成本特性,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分别给出了农业问题解决方案。最后本文指出了互联网在解决农业问题上存在的瓶颈,并针对这些瓶颈问题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整体思路是依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释原理、提供方案、指出不足、政策建议的框架进行的。
  
  1.2.3 技术路线图
  
  本文技术路线图如图 1.1 所示

        1.3 研究综述
  
  1.3.1 互联网对农业信息传递功能的文献综述
  
  (1)信息不对称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制约作用
  
  汪雷、汪卫霞(2010)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基本分析工具,通过重点分析农业信息的传播内容类型、传播途径等方面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了我国农业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农业信息传播滞碍的原因与机制。张燕、邓义(2008)站在经济人有限理性的视角指出了农业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原因,并对信息不对称的类型进行了划分,并且指出了其对农业各参与主体的不良影响。
  
  (2)互联网农业信息利用现状,存在问题,解决方案
  
  互联网农业信息的利用方式主要有农业网站、虚拟图书馆、教育培训以及农业专家系统。互联网农业信息传播的主要障碍在于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较低。
  
  严方(2006)介绍采集互联网农业信息资源的原则和方法,搜索网上农业信息资源的途径,为广大用户获取准确有效的农业信息资源提供依据。严方(2007)提出互联网农业信息分类的原则和方法。李亮(2013)建立了门户服务模型根据项目背景需求,搭建农业信息门户服务平台,实现了个性化门户内容定制和信息推送功能。熊金辉(2006)对我国的农业信息网站统计分析认为我国农业网站数量和质量均有较大的发展。
  
  李志达(2011)对农业化专家系统网络化发展趋势进行理论性探讨,认为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日趋成熟,农业专家系统的网络化成为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课题。严方(2006)提出建立整合互联网农业信息资源的网站-虚拟农业图书馆。程彦(2013)提出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应当建立开放阅读的大型数据库系统群(类似网上图书馆)。
  
  任春振(2011)通过对农业信息服务需求与供给的分析发现农户获取农业信息服务的限制性因素主要表现在互联网终端的缺乏。陈峰(2012)对农村互联网的发展、困难、原因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客观分析,认为互联网基础设施不完善是制约农村互联网发展的主要因素。
  
  黄睿(2013)认为对于中国广阔的农村地区,以及庞大的流动人口来说,使用手机接入互联网是更为廉价和简便的方式。刘冬林(2013)认为受资金、时间、文化水平的限制,理论上农民对手机互联网的接受程度会更高一些。李子蓉(2013)认为移动互联网可以将信息传播者、农民、信息内容、传播媒介 ( 移动互联网) ,以及反馈等要素紧密联系,重新组合和整体把握传播的各环节,将加速农业信息的传播。
  
  1.3.2 互联网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文献综述
  
  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信息不对称,解决方案主要是供应链管理与可追溯系统。
  
  尚莹(2011)运用博弈论的方法,通过食品生产商与监管者的静态博弈分析,得知提高食品信息的透明度能提高生产者生产不安全食品的成本,提高信息透明度可以降低生产者生产不完全食品的动机。郑火国(2012)分别从生产环节、加工环节、流通环节和消费环节对阻碍食品安全信息传递的因素进行分析,认为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只要由三个方面的原因造成即:食品安全信息获取困难、食品生产加工方面的原因、食品安全信息传递机制不健全。王二朋(2012)指出食品安全冲击应对政策的目标应当包括降低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感知,而降低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唐琳琳(2013)认为有效的信息和沟通是防范食品安全危机暴发的重要内容。孔繁华(2010)认为我国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存在公布主体分散、信息内容狭窄、公众参与缺失等问题。
  
  张卫斌(2006)在对食品供应链过程中诱发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以电子化食品供应链管理为技术支撑, 以 EAN·UCC 系统为基础, 运用 RFID 技术进行食品安全追溯。郑火国(2012)分析了信息不对称对食品安全造成的影响,构建了食品安全追溯链模型。
  
  张佩卿(2014)提出将可回溯系统管理应用于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模式。
  
  1.3.3 农产品电子商务文献综述
  
  农产品电子商务文献综述主要集中于农产品网络营销与电子商务的区别、电子商务模式以及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面临的物流问题。
  
  连维(2010)指出农产品网络营销有农产品目录模式、农产品电子商店模式、农产品虚拟社区模式和以社区为基础的四个网络营销模式,农产品电子商务是农产品网络营销的一种模式。刘白茹(2013)认为电子商务的重点是实现了电子化交易,网络营销的重点在交易前的宣传和推广,电子商务可看作是网络营销的高级阶段。
  
  马存(2013)探讨了农业产业化中电子商务问题认为电子商务是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臧运平(2009)探讨了农产品由传统的销售模式向网络销售模式转变的过程认为农产品的网络销售创新了农业发展模式和商业模式,改变了农民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提高了农民的经营能力“促进了地区性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
  
  洪涛(2013)对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背景、发展现状、创新模式、盈利模式加以研究,认为我国应鼓励探索多种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王崇锦(2013)认为经营主体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倪东辉(2011)认为农产品 B2C 网络营销直接增加农产品生产者与终端消费者的联系,减少许多中间环节和流通成本。陈德宝(2013)分析了农产品流通电商化一般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新模式-P2C2B2F 模式,以解决农产品流通的问题。蒋智毅(2013)认为电子商务是虚拟经济的平台,而供应链物流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只有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相互衔接与配合才能有效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杨雪(2011)认为生鲜农产品 C2C 销售面临的困难,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物流体系不成熟。郭兴源(2012)从网络营销推广、产品体验、客户粘度以及规模化经营多角度论证,最后提出了 B2B2C 的生鲜农产品营销模式。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