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农业经济学论文

邓小平农业现代化思想的时代价值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9-02 共4912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邓小平农业现代化理论研究
【第一章】邓小平农业发展观念探析绪论
【第二章】邓小平农业现代化思想的形成
【第三章】邓小平农业现代化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第四章】 邓小平农业现代化思想的时代价值
【结论/参考文献】邓小平发展农业现代化的理念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4 章 邓小平农业现代化思想的时代价值

  4.1 破解“三农”,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经过改革开放实践,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的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农业农民农村的问题仍然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必须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邓小平带领农村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进了农业的发展,给农村也带来了活力,基本上也解决了农民“吃不饱饭”的难题。但到 80 年代末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三农”问题也日益的突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面临着艰难的发展处境。主要表现为农业发展缓慢,生产效率极其底下;农村也日益的贫困、萧条,甚至出现空心化的现象;农民收入增加的难度也逐渐加大,使得城乡贫富分化日益严重。2000 年湖北省的乡党委书记李昌平在给朱镕基总理的一封信中就明确指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1]的情况,直接的体现了“三农”问题的严峻性和危险性。出现“三农”问题的原因是由多方面构成的,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土地资源过分的开发利用,使得土地增产的难度加大,同时再加上乡镇等政府机构无限的膨胀,使得农民要养活的人越来越多,给农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其次,一些政府官员为了自身的利益,盲目的开展大量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也带来了无休止的集资和摊派。最后,实行城乡分治的二元经济结构,以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来推动城市的发展,再加上对农民征收的沉重的农业税收,严重的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同时也破坏了农村的经济秩序,使得城乡的贫富差距日益的扩大。

  这一系列的原因相互作用,使得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面对严峻的“三农”问题,中国共产党和政府要想破解这些问题,必须坚持以邓小平农业现代化思想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只有这样才能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切实的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的理论思想,也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同时毛泽东也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对“实事求是”思想进行了界定。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需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物,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2]

  接着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他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提出了“解放思想”的着名论断,使“实事求是”的理论思想又迈进了一个新的台阶。邓小平多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3]

  他认为,解放思想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因此,破解“三农”问题,也必须要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由此可以看出,坚持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农业现代化理论,对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2 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邓小平的农业现代化思想经过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是科学的、正确的理论,该理论不仅是指导我国过去农村摆脱贫困的思想基础,也是推动我国现在、未来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科学指南。同时,他的农业现代化思想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及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伟大的系统工程,必须要以邓小平农业现代化思想为理论指导,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中国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可能。没有农业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也只能是空谈,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必须要以农业的现代化为基础。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不仅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也是繁荣农村经济、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的必然要求。

  因此,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必须要以农业现代化为根本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同时做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也明确的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今后农业的发展,基本上是要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建立完善农业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及国家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逐步使农村的经济体制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从而为我国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也体现了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充分肯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开放的成果。后来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对邓小平农业现代化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展,于是,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丰富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容,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新阶段的伟大奋斗目标,即“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4]

  由此可以看出,邓小平农业现代化思想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仍然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邓小平十分的重视农业科学技术和具有高素质的农业技术人才,认为这是直接影响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因素,并提出了“科教兴农”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是邓小平发展现代农业思想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因此,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建设要坚持走“科教兴农”之路,努力的探索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模式,搞好农村的义务教育和科技培训工作,让广大农民都能使用先进的农业技术进行生产生活。其次,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必须走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化建设之路。进入 21 世纪,中国共产党和政府还对邓小平“两个飞跃”的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展,指出:“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健全在依法、自愿、有偿基础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5]

  这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农业生产应该向“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的产业化方向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带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要以小城镇的发展为依托。随着农业产业化及小城镇的发展,不仅扩大了农业人口的就业范围,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提升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有利条件。

  4.3 有利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理论,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因此,该理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现实性。邓小平也曾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6]

  由此可知,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也有利于我国农村基层民主的建设。在我国,推进农村实现改革开放的主体是农民,同时农民也是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建设的主体。只有把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够进一步的推动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这就要求我国要不断地调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联系,同时还要切实的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邓小平也曾说:“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时间不行。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7]

  在我国,以邓小平的农业现代化思想为指导,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不仅稳定了农村社会,也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水平。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也一定要和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因此,在农村经济得到发展的基础上,必须还要加强农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及农村的基层民主建设。

  邓小平所主张的农业现代化,不仅是农村经济的现代化,还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等的现代化。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农村政治文明的基础,也是实现农村政治现代化的必然之举。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民主的实践也在不断地增多,农民的民主意识也在不断的增强,加之农村民主制度的不断完善,不仅为我国农村的政治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农村基层民主的建设提供了前提。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扩大了农民民主政治的参与渠道。中国是一个拥有特殊国情的农业大国,因此,在我国建设政治文明的难点和重点是农村基层民主的建设。只有农村政治发展了,整个国家的政治才向前迈了一步,同时,整个国家的现代化,绝对少不了我国农村的政治现代化。另外邓小平也十分的强调政治民主和社会稳定,认为社会的稳定是政治民主的前提,政治民主则是保障社会稳定的必要途径。他曾明确指出:“民主是我们的目标,但国家必须保持稳定。”[8]

  因此,农村的基层民主建设也是保证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中国自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后,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使得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也为农村社会的稳定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开展。

  4.4 有利于统筹城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邓小平的农业现代化思想是我国统筹城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统筹城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则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展以邓小平的农业现代化思想为指导,使得农村的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生产力迅速的提高,农村的经济各方面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困扰着中国农民多年的吃饭问题也得到了解决,这一系列的变化不仅逐渐缩小了城乡间的差距,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同时,这些变化也为中国农村和整个国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提供了新的起点。

  在中国这样的国家,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全国的现代化也不可能实现,统筹城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度也会加大。在新时期,我国以邓小平农业现代化思想为指导来推进农村的发展,对统筹城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一,必须高度地重视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要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其基础地位。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农业仍然是我国的第一大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也仍然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因此,农民的发展,农村的稳定始终是中国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邓小平的农业现代化思想,不仅推动了农村现代化的发展,也稳定了农业的基础性地位,这也为统筹城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第二,邓小平农业现代化思想还强调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确保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稳定性、持久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大局的相对稳定,也有利于各项经济建设的发展,同时还能增强农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当然,随着实践的发展,该完善的完善,该修补的修补,但总的要坚定不移。即使没有新的主意也可以,就是不要变,不要使人们感到政策变了。有了这一条,中国就大有希望。”[9]

  另外,还要加强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尽量的采取各种措施来规避农业出现的各种风险,使农民农村得到更多的实惠。第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必须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在我国农民是农村的主体,是农村历史的创造者,因此,邓小平认为,在农村的改革中必须要尊重农村的发展规律,尊重实践,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邓小平也曾指出,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的经营方式是农民发明创造的。

  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这也充分体现了农民在农村改革发展中所具有的巨大创造性,因此,农业现代化也重视发挥农民的作用,要充分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还要保障农民的权益,提升农民的经济和政治地位。第四,要注重发挥社会上的各种力量,形成社会合力,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邓小平也认为“工业支援农业,农业反过来又支援工业,这是个加强工农联盟的问题。”[10]

  另外,还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注重发挥科技、教育对农业的支持,这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所在。邓小平的农业现代化思想不仅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