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内科学论文

参苓白术散对结肠息肉肠镜术后再发的防治效果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0-26 共1591字

  自2010年来,我们选取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参苓白术散为主方,临证加减、灵活配伍,水煎后内服,对结肠息肉经肠镜下手术治疗后进行治疗,经临床观察发现,此法对结肠息肉术后的再发,有明显的预防作用,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观察共80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或住院患者,全部患者经结肠镜检查为结肠息肉,并对其行经肠镜下电凝切手术治疗,病理检查为炎性息肉及腺瘤性息肉。治疗组4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龄45岁-68岁,平均年龄56.1岁。病程最短半个月,最长20年。首次经肠镜下行电凝切手术治疗24例,2次及以上者16例。对照组40例,男17例,女23例,年龄在42~65岁,平均年龄54.2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8年。首次经肠镜下行电凝切手术治疗26例,2次及以上者14例。两组患者无论在性别、年龄,还是在患病年限及治疗次数等各个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着差异,均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经肠镜下行电凝切手术治疗后,均常规给予抗生素静脉滴注3~4d治疗,以预防术后感染。

  治疗组:本组40例患者,经肠镜下行电凝切手术治疗后,除常规给予抗生素静脉滴注治疗外,再予中药汤剂口服治疗,中药方剂为以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参苓白术散为主,临证加减、灵活配伍。

  每日一剂,水煎,早晚日二次服用,连续服用2个月。

  主方:参苓白术散,由人参、白术、茯苓、陈皮、山药、扁豆、莲子、薏苡仁、砂仁、桔梗、炙甘草组成。方中以党参、白术、茯苓为君,有健脾益气除湿之效。配以山药、莲子肉、白扁豆、薏苡仁为臣,助君药健脾益气,兼能渗湿止泻;另以砂仁化湿醒脾,行气和胃,既能助术、苓、扁、薏除湿之力,又可畅达湿遏之气机;桔梗宣开肺气,通调水道,并载诸药上行,而达培土生金之功,与砂仁共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用为佐使。临证加减、灵活配伍:有腹胀气滞者,加枳壳、木香、川楝子;有下腹部或肛门下坠不适者,可加升麻、黄芪、葛根;有畏寒肢冷,脘腹冷痛者,加炙附子、肉桂、干姜;兼有便血者,可加地榆、槐花、防风;大便次数多,便质稀不成形者,可加诃子、五味子、乌梅;有大便质干者,可加麻仁、郁李仁、黄精。

  对照组:本组40例患者,经肠镜下行电凝切手术治疗后,除常规给予抗生素静脉滴注治疗外,不再另予其他任何治疗方法。

  2 结果
  
  分别于治疗0.5年、1年及2年后复查肠镜,观察再发率(见表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再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中药对结肠息肉经肠镜下行电凝切手术治疗后再发的防治,有明显疗效。【1】

  
  3 讨论

  结肠息肉是结肠良性肿瘤中的最常见疾病,属癌前病变,特别是腺瘤性结肠息肉被公认为是结肠癌的癌前病变状态[1],有研究表明,腺瘤性结肠息肉在无症状的健康人群中的发病率达23%~41%[2],其癌变率可达50%以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环境的改变,无论是结肠息肉的发病率,还是其癌变率,均有大幅增长。电子结肠镜是诊断结肠息肉的最直接检查方法,而经肠镜下行电凝切手术则是治疗本病的最有效治疗方法,但经手术治疗后,如何能有效的防治其再发,则显得尤为重要。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出生后,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有赖于后天脾胃摄入的营养物质。所以无论先天禀赋的充足或不足,做为后天之本的脾胃,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尤为重要。

  所以,基于以上两点,笔者运用中医的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选取传统方药-参苓白术散,临证加减、灵活配伍,将其运用于结肠息肉术后再发的防治之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因此,结肠息肉经肠镜下行电凝切手术治疗后的预防性治疗,是有效降低结肠息肉发病率的重要环节,而中医中药此防治环节中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是有效预防结肠息肉再发的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1] 吴茸,嵇振岭.大肠癌筛查方法及其评价[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13(6):23-32.
  [2] 岑光力.老年人结肠息肉临床及病理特点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6):87-8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