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内科学论文

探讨中医对2型糖尿病并发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疗效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9-13 共3214字
论文摘要

  2型糖尿病近年来在我国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2型糖尿病患者多并发心脑血管疾病,在各类血管并发症中以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较为常见。

  该病多发生于40-70岁中老年人,临床上患者多诉下肢发凉、麻木、疼痛,可伴有间歇性跛行等症状,严重者晚期可致下肢坏疽、甚至致残,影响糖尿病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水平。目前西医在治疗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上尚缺乏特效药物,主要在血糖控制基础上加用调脂及预防血栓形成等药物,但疗效均不够理想。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祖国医学对消渴及其并发症有自成体系较为完整的研究。因此笔者尝试从中医的角度探讨中医对2型糖尿病并发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年龄40-70岁;(2)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3)主诉单侧或双侧下肢发凉、感觉障碍、疼痛、间歇性跛行等,体检存在下肢皮肤温度低,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且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有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符合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征诊断标准;(4)无合并下肢皮肤溃破、坏疽、下肢动脉闭塞或FonmineIV期等其他可能影响肢体动脉疾病,无合并严重肝肾功能异常患者;(5)知情同意可配合坚持完成治疗者。

  1.2 一般资料 病例资料来源于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我院收治糖尿病患者。符合纳入标准患者共140例,结合患者病例编号与随机数字表法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70例,男38例,女32例;平均年龄(59.8±5.8)岁;平均病程(7.6±3.5)年,按Fontalne标准进行分期,I期46例,II期19例,III期5例。对照组70例,男41例,女29例,平均年龄(58.1±5.1)岁;平均病程(7.75±3.75)年;分期:I期43例,II期23例,III期4例。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给予拜阿司匹林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80078),0.1 g/次,1次/d,睡前服用;给予辛伐他汀片(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675),10 mg/次,1次/d,睡前服用;用胰岛素或其他降糖药常规治疗糖尿病。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自拟通脉汤。组方:干姜8 g,山楂10 g,鹿角胶10 g,麻黄4 g,川芎10 g,赤芍10 g,当归14 g,黄芪12 g,白芥子10 g。服用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500 mL分早晚两次温热后服用,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检测如下指标:斑块厚度;股浅动脉及足背动脉3条血管内中膜厚度(IMT)、血管内直径及血管内血液峰值流速。检测仪器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A-cuson S2000 高档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1.5 疗效标准 根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关于糖尿病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及疗效(草案)制定。

  痊愈:患者自诉无下肢发凉、发麻、疼痛感等,体格检查下肢温度基本恢复正常,肤色与正常人无差异,足背动脉搏动有力,彩超检查基本恢复正常。显效:患者自诉下肢疼痛麻木感明显减轻,下肢温度,皮肤颜色较治疗前明显好转,彩超检查血管情况改善明显。

  有效:患者自诉下肢疼痛、麻木感有所改善,体格检查下肢温度,皮肤颜色无明显变化,彩超检查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或改善轻微。无效:患者自诉症状无改善,体格检查及彩超较治疗前无变化。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表示为(x±s),应用t检验。单向有序等级资料统计分析采用成组设计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Wilcoxon两样本比较法)。检验水准设定为0.05。

  2 结 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3%,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1)【表1】
论文摘要
  
  2.2 两组治疗前后斑块厚度及各血管内中膜厚度(IMT)比较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血管内斑块厚度,并对比选取的下肢股浅动脉、胫前动脉及足背动脉内中膜厚度,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各指标均无组间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斑块厚度及下肢各血管中内膜厚度均有所下降,两组间进行对比,治疗组斑块及各血管内中膜厚度消减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表2】

论文摘要  
  2.3 两组治疗前后下肢各血管内径比较 仪器测量两组患者股浅动脉、胫前动脉及足背动脉的内径,并进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各血管内径无组间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管内径均有增加。

  两组进行组间对比,治疗后,治疗组血管内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即治疗结束后治疗组血管内径得到了更好的舒张。(见表3)【表3】
论文摘要

  2.4 两组治疗前后下肢各血管血液峰值流速比较 选取股浅动脉、胫前动脉及足背动脉3条血管,仪器测量两组患者3条血管峰值流速。治疗后,两组患者峰值流速均有所减缓。两组间比较,治疗组各血管峰值流速较对照组而言减缓至更低水平(P<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血管峰值流速上效果较对照组更好。(见表4)【表4】
论文摘要

  3 讨 论

  糖尿病,中医又称“消渴”,《灵枢·五变》中说:“血气逆留,髋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说明瘀血合并气滞为糖尿病及血管病变重要病理基础。气虚则致病,气在人体防御机制中的具有重要作用。就糖尿病而言,阴虚气虚为本,燥热为标,阴气两虚至燥热为其病机。中医认为,2型糖尿病并发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属“脱疽”、“痹证”范畴,本在气虚以及阴虚,进而至血瘀。气虚则血运不畅,血流缓慢,血液瘀滞,阴虚则血运涩滞,血液黏稠,血流黏滞,二者结合则瘀血黏滞,脉络不通。故临床表现为下肢血运不畅,进而出现麻木、寒冷、疼痛等症状。中医辩证认为,本病病机以气阴两虚为本,血脉阻滞为标。故需活血化瘀,滋阴补气。

  因此根据以上中医理论笔者采用自拟通脉汤,方中干姜性温,归脾、胃、心、肺经,可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缓解患者下肢寒冷症状,干姜另有化滞消积、活血散瘀之功效;黄芪、当归均性温,同归肝、心、脾经归,二者可健脾益气,补气固本、补气活血,气足则组别 例数 时间血运畅;鹿角胶可温补肝肾,益精养血,进一步加强脏器功能以保证血气;山楂、赤芍、川芎三味药主活血行气,化滞消积、通络散瘀,在改善血管血气运转及消除斑块阻滞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另外兼有祛风止痛之功效;白芥子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尤其对关节麻木、疼痛,痰湿流注,阴疽肿毒等功效显著;该方最后佐以麻黄发散,加强整体药效。该方益气补血,滋补肝脾,养血活血,从根本上加强患者血气,固本培元,同时消除血液瘀滞,疏通经络,缓解疼痛,起到了在固本基础上疏通血管的功效。。

  本次研究结果分析,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症状分布及客观检查指标无组间差异(P>0.05),实施治疗后,治疗组疗效有效率达92.8%,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另外两组患者在血液参数上也表现出不同变化。治疗组在改善斑块及内中膜厚度上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该方在改善血管内斑块等病理基础上确有疗效,另外治疗组在改善血管内径上及降低各血管峰值流速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该方可以加强扩血管及改善血运状况。

  综上所述,对于2型中老年边糖尿病并发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在常规糖尿病治疗加西药治疗基础上,应用通脉汤予以支持,可以显著加强动脉斑块消除效果,减少下肢动脉中内膜厚度,扩张血管内径,降低动脉血管峰值流速,在整体治疗上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 鞠上,杨博华,崔云龙.益气活血、化痰解毒中药配合常规治疗防治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PTA术后再狭窄[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9):901-904
  [2] 谭姣容,田冬梅,童平,等.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12):2265-2268
  [3] 王国珍,曾胜.自拟祛瘀通脉汤配合西药治疗糖尿病性冠心病26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2,18(1):45-46
  [4] 方少兵,梁秋娥,张彦华,等.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研究[J].中国临床医生,2012,39(4):43-44
  [5]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糖尿病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及疗效标准(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3,9(2):150-15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