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农村研究论文

新时期三农问题演变历程与解决路径(4)

来源: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项继权;周长友
发布于:2018-03-27 共15545字
  (二) 农业“管住规划、放开市场”, 允许“资本下乡”, 为农业现代化提供资源支持
  
  农业现代化不仅要求人口和技术的自由流动, 也要求资本的自由流动和金融资本的支持。长期以来, 中国农村土地资源难以流动导致宝贵的资源大量沉淀, 难以实现其资产和资本的权能;与此同时, 大量的人口和资金仍然从农村向城镇单向流动, 而城镇资本难以进入农村。不仅如此, 迄今仍有不少人将“资本下乡”视为“洪水猛兽”, 一些政府部门也对“资本下乡”“严防死守”.一些人不仅担心资本与民争利和农地非农化, 也担心资本扩张对小规模经营农户的控制。贺雪峰 (2014a) 认为, “工商资本下乡种田, 势必与农民争利”;“资本种田, 雇工经营, 必是粗放经营”;“工商资本为了追求利润, 势必在土地上进行非粮化甚至非农化的尝试。其实, 全国大部分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圈地, 本来就不是为了种粮食, 而是要种高价经济作物, 甚至是为了发展观光农业, 搞房地产业”;“工商资本下乡还可能造成’资本与权力结盟‘, 瓦解和控制小农经营”.事实上, 工商资本作为一种经营资本本身无关价值评判, 其正当与否的关键在于工商资本的行为及如何利用。在实践中, 工商资本进入乡村的确可能会存在农地非农化和资本对小规模经营农户的控制等风险, 但这并不能成为否定工商资本进入乡村的理由, 这些风险完全可以通过法律和制度予以规避。农地非农化可以通过制订农地利用规划进行防范, 资本与权力结盟可以通过政经分离和政策公开等制度进行监督;资本对小规模经营农户的控制也可以通过产权制度、分配制度以及管理制度来约束。因此, 在农业和农村生产经营中应实行“管住规划、放开市场”的政策, 农业生产、土地利用和农村产业布局等方面均应通过制订专门的规划进行引导和调控, 对于合规的农村建设和农业生产项目则应放开市场, 允许农村内外各种主体和资本自由竞争和进入, 从而吸引更多资本和技术进入农村和农业。“管住规划、放开市场”不仅有利于农村土地等资源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 也有利于吸引“资本下乡”参与农业市场经营, 从而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 为农业和农村发展造就新型经营主体, 解决“谁来种田”以及“如何种田”的问题。
  
  (三) 服务“守住底线、多元供给”, 通过“服务下乡”, 解决农民养老等后顾之忧
  
  “农民老龄化”后出现的“养老困境”是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的直接表现。这一方面是由于农村社会化和市场化服务的有效供给不足, 另一方面也是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分配不均的反映。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农村青壮年人口的持续外流导致传统“养儿防老”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 农民养老体系建设显得尤为迫切。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村公共服务的缺失是导致农村人口向城镇持续外流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农村人口的持续外流又会进一步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提供产生不利影响。在当前农户生产规模小和农业生产效益低的背景下, 贺雪峰 (2014b) 所强调的传统“以地养老”模式根本无法实现对农民有效的生活保障。工业化和城镇化背景下农村青壮年人口的大量外流也使得“以地养老”的传统经济模式不具备可行性。当前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大农村公共服务投入, 推动“服务下乡”, 为农民提供养老等公共服务保障。因此, 应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为城乡居民提供平等的公共服务保障。这样既可以保证守住农民的生存底线, 也可以确保守住公民的权利平等底线。在任何社会中, 财政供给及公共服务能力都具有有限性, 单纯依靠国家投入建立公共服务体系难以充分满足农民多样化且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 在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还应引导发展多元化的社会服务体系。农村可以充分利用和支持传统家庭养老模式, 鼓励和支持社会化养老设施的建设, 不断开发社会化和市场化养老产品, 为农民提供多元化、多层次和便捷可及的养老服务。
  
  总之, 当前“新三农”问题非常突出并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 对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以及城乡发展一体化有不利影响, 然而, 它们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新三农”问题的产生不仅有其历史背景和经济根源, 也有深刻的制度根源。中国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对“新三农”问题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 同时也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新三农”问题的出现既是历史的挑战, 也是历史的机遇。在当前深化城乡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着力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机制障碍, 尤其是加快农村体制改革, 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机制, 实现城乡之间人口、资本、技术的自由流动, 为“新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威廉·阿瑟·刘易斯, 1989:《二元经济论》, 施炜、谢兵、苏玉宏译, 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2].费景汉、古斯塔夫·拉尼斯, 1989:《劳力剩余经济的发展》, 王月、甘杏娣、吴立范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
  [3].Francois, P, 1955, “Note on the concept of growth pole”, Applied Economy, 22 (7) :307-320.
  [4].梁漱溟, 1990:《梁漱溟全集 (第二卷) 》,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5].华生, 2011:《老三农问题的终结与新三农问题的挑战》, 《农经》第8期。
  [6].李培林, 2006:《全球化与中国“新三农问题”》, 《福建行政学院学报》第2期。
  [7].陈林, 2007:《新三农问题之十大关系》, 《太平洋学报》第10期。
  [8].吴太贵、陈湘舸, 2012:《“新三农”问题探讨》,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6期。
  [9].刘彦随、刘玉、翟荣新, 2009:《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 《地理学报》第10期。
  [10].田毅鹏、韩丹, 2011:《城市化与“村落终结”》,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2期。
  [11].贺雪峰, 2015:《巨变中的乡村向何处去》, 《半月谈》第6期。
  [12].李昌平, 2014:《警惕乡村规划设计陷入城市化误区》, 《文史博览》第8期。
  [13].李培林, 2010:《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 北京:商务印书馆。
  [14].黄林楠、陈曦, 2016:《城乡二元结构视阈下中国农村消失的困境》, 《湖北农业科学》第4期。
  [15].易艳刚, 2011:《城镇化需警惕“农村消失危机”》, 《党政干部参考》第12期。
  [16].王磊光, 2017:《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为了什么回家?》, 《工友》第5期。
  [17].冯骥才, 2013:《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兼谈传统村落是另一类文化遗产》, 《民间文化论坛》第1期。
  [18].周加来, 2001:《城市化≠城镇化≠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 《中国农村经济》第5期。
  [19].王圣学, 1996:《关于城乡一体化的几点看法》, 《探索与争鸣》第5期。
  [20].徐成波、马文武、阮成, 2012:《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的农村困境:表现及成因》, 《农业经济》第7期。
  [21].王文龙, 2016:《农业现代化转型背景下老人农业定位及其政策研究》, 《经济体制改革》第6期。
  [22].颜成明, 2012:《大变局时代, 我们怎么办》,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3].周作翰、张英洪, 2007:《当代中国农民的环境权》,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3期。
  [24].罗天昊, 2014:《发展农村现代化比农民市民化更重要》, 《中国农村科技》第9期。
  [25].李迅雷, 2013:《农业现代化难以挽回中国农村的衰落》, 《华尔街日报 (中文版) 》4月9日。
  [26].原晨珈, 2015:《唯物史观视阈中农民的未来及其中国语境特点》,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 》第2期。
  [27].唐克军, 2004:《“最后的农民”与政府的乡村策略》, 《探索与争鸣》第4期。
  [28].贺雪峰, 2012:《政府不应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 《中国乡村发现》第1期。
  [29].温铁军、杨帅, 2016:《“三农”与“三治”》,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0].党国英, 2016:《农村观察不能只是悲情叙事》, 《中国乡村发现》第2期。
  [31].刘守英, 2013:《中国的农业转型与政策选择》, 《行政管理改革》第12期。
  [32].韩长赋, 2017:《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理论参考》第2期。
  [33].黄宗智, 2000:《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北京:中华书局。
  [34].刘守英, 2014:《中国农业的政策选择》, 《南方农业》第14期。
  [35].韩长赋, 2016:《“十三五”时期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点任务》, 《上海农村经济》第5期。
  [36].洪银兴, 2015:《以三农现代化补“四化同步”的短板》, 《经济学动态》第2期。
  [37].马荣军, 2015:《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农村教育》第7期。
  [38].魏后凯, 2014:《中国将在2050年完成城镇化》, 《中国经济周刊》第9期。
  [39].贺雪峰, 2014a:《工商资本下乡的隐患分析》, 《中国乡村发现》第3期。
  [40].贺雪峰, 2014b:《城市化的中国道路》, 北京:东方出版社。

  注释

  (1)  数据来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6:《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2015》,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 参见中共中央、国务院, 2014:《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 》, 中国政府网  .
  (1)  参见恩格斯, 1956:《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单行本) , 中共中央马恩列斯着作编译局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
  (2) 相关内容参见马克思, 2004:《资本论》 (全三册) 第一卷和第三卷, 中共中央马恩列斯着作编译局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恩格斯, 1956:《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单行本) , 中共中央马恩列斯着作编译局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
  (1)  参见毛泽东, 1996:《论十大关系》, 《毛泽东文集》 (共八卷) 第七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毛泽东于1956年4月25日整理形成《论十大关系》一文。该文正式刊登于《人民日报》1976年12月26日, 1996年6月被收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七卷。
  (2) 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研究由在已久。不过, 现有材料显示, 较早将此概括为“’三农‘问题”的是温铁军。1996年, 温铁军在《战略与管理》第4期上发表《制约“三农问题”的两个基本矛盾》, 首次提出“’三农‘问题”的用语。
  (3)  参见朱镕基, 2003:《政府工作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第2期。
  (1) 农村户籍人口统计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2016:《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 (2015) 》,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农民工统计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2016:《农民工监测报告 (2015) 》。
  (2)  国家统计局 (编) , 2015:《中国统计年鉴2015》,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编) , 历年:《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 (历年) ,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编) , 2016:《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2015》,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5)  参见中共中央、国务院, 2014:《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 》, 中国政府网 .
  (1)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1978~2016年, 历年, 国家统计局编, 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 中“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结构指标”所载数据整理。
  (2)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17:《中国统计年鉴2016》,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3)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17:《农民工监测报告 (2016) 》。
  (4)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17:《中国统计年鉴2016》,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5)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 2017:《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 (2016) 》,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 参见李剑平, 2012:《两院院士:提防人口大国无人种地》, 《中国青年报》3月19日。
  (2)  参见老王的博客, 2014:《消失的农民》。
  (1)  参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中***总书记讲话内容。

原文出处:项继权,周长友.“新三农”问题的演变与政策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2017(10):13-25.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