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农村研究论文

我国农村社区建设中的生态问题及其原因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05-27 共848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农村生态型社区建设问题探究
  【第一章】生态型农村社区发展研究绪论
  【第二章】农村地区生态社区建设的相关理论概述
  【第三章】加强我国生态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现实意义
  【第四章】我国农村社区建设中的生态问题及其原因
  【第五章】生态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原则与路径
  【结语/参考文献】农村生态社区创建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四章 我国农村社区建设中的生态问题及其原因
  
  多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显着成绩。但是,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积累下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现,进入高发频发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镇化、农村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城镇工业不断崛起,农村社区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呈现出来,并且已迫在眉睫。
  
  4.1我国农村社区建设中的生态问题
  
  4.1.1生活污染加剧
  
  在我国农村地区,“污水随地泼、垃圾随便扔、粪土随意推”的现象普遍存在,每年农村排放的生活污水接近 100 亿吨,产生的生活垃圾量约 3 亿吨,粪便尿液的排放量也达到了约 2.7 亿吨。①“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是多数农村社区环境的真实面貌,这些生活污染基本还处在放任自流的状态。
  
  具体表现在:第一、生活垃圾成分日趋复杂。近几年,我国全面推进城镇化建设,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着提升,其消费观念也产生了巨大转变,工业产品的增加,导致农村的生活垃圾生成量倍增,成分也趋向城市化。农村社区以前的生活垃圾比较简单,一般是易腐烂的菜叶残土、作物根秧、瓜皮等容易分解的成分。现在,垃圾的种类越来越不单一,除了易腐烂物质,还有像塑料袋、快餐盒、废旧电池等一些难降解的垃圾。农村社区生活垃圾的日益增多和成分日趋复杂,这已成为农村社区十分严重的环境问题。第二、农村社区垃圾难以处理造成的二次污染严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没有专门的垃圾处理系统,农村的生活垃圾在道路旁、田埂上随处可见。就算有的农村社区设立了垃圾填埋场和垃圾箱,可是如果把它们设在河边、路边,或是不能及时清除和运走,就有可能造成二次污染。比如:这些生活垃圾的胡乱堆放或是简易地填埋,会对农村居民生活必需的地下水造成很大的污染;如果在空气、日照情况下暴露时间过长,会产生有毒气体污染大气;此外,堆放的垃圾还会产生一些可燃气体(如甲烷),如果遇到明火或是温度高引发自燃,那么就很可能会有起火和爆炸的危险。第三、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在我国农村生活污水的组成主要有厨房废水、洗涤用水和冲厕水等。但是目前,农村还无法建设完备的污水处理体系,因而也就没办法有效处理污水。目前,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水冲厕的粪便排放方式成为了农村发展了一个标志之一,但是旱厕的存在,还是农村生活水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旱厕没有冲水设备,环境卫生很差,容易滋生蚊虫,到了雨季时,还可能导致粪便水溢出,对地下水质和地表水都会造成影响。有些乡镇,虽建有像污水管网或排水沟这样的污水收集设施,但这是把很多分散的污染源汇成一个较大的污染源,对地下水和地表水也会有较严重的影响。有些村庄周围的水塘看似一滩“死水”,可能就在于此。有些农村社区即使建有污水处理厂,可是经费不足和管理人员水平低等因素,也只会使这些设施成为摆设。第四、秸秆焚烧造成的污染。由于传统的耕种模式,在农作物收割后,农民会把秸秆焚烧,使之成为天然有机肥料。但是在焚烧秸秆时,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如一氧化碳,这就会造成大气污染。同时,PM2.5 的数值和悬浮颗粒物明显升高,不但容易引发农村居民呼吸道方面的疾病,能见度的下降也会导致高速公路事故多发,迫使机场关闭,还会妨碍高压输电线的正常运行。
  
  4.1.2企业污染严重
  
  随着我国现代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村级干部打着“建设新农村社区”的旗号,大兴土木,拆迁房屋、强占基地,为城镇企业开辟一块开发区。致使越来越多的城镇企业在农村地区悄然兴起,成为了农村经济的重要补充。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城镇企业的创办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不少农民也因此发了家、致了富。但是,由于农村技术水平的整体落后和资金的供给不足,城镇企业也仅仅只能在技术落后、设备简陋、工艺陈旧和企业负责人素质低的情况下发展、前进。没有防治污染设施和污染治理的设施,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污水横流,空气刺鼻,废弃物遍地,所以城镇企业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和给农民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众多分布零散,的小矿山、小煤窑、陶瓷窑、小砖窑、石灰窑、小水泥和小化肥等点多面广,遍地开花,处处冒烟,污染控制难度大,直接威胁农村社区的生态环境。这些污染主要有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许多城镇企业都会产生大量废水,如制革、印刷、造纸等行业。由于缺乏污水处理设施,这些污水废水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倾倒到了河流当中,导致河流和地下水正在遭受着严重的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也未能得到保障。之前就有媒体报道某地区因企业污染了水源,村民买水维持生活已有几年的时间,水是生命之源,水资源关系着村民的生存问题。大气污染是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能源消耗高,消耗的能源多以煤为主,并将产生的废气未经净化处理排放至大气中,致使空气中烟尘浓度超标和大气中悬浮颗粒增加,空气变得污浊,雾霾肆意,直接影响工人和村民的身体健康。重污染企业不断向农村地区转移,由于工业废弃物的堆放,污水的渗透,农村社区的耕地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土壤受到污染后农作物的生长受到影响,继而造成每年粮食的产量减产,甚至颗粒无收。企业周围的土地一般都污染比较严重,并有扩大的趋势。土地是农民生存的根本,没有土地,农民将何以生存。
  
  除了城镇企业,规模化的畜禽养殖也成为农村环境的污染重要源头。近些年来,随着农村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中国畜牧业正由传统的家庭散养向集约化饲养转变,涌现出大量超大规模的畜禽养殖企业。过去,畜禽是一家一户饲养,畜禽粪便不仅好收集而且可以作为农家肥进行利用,对改善土壤增加肥力有着重要作用。此外,收集农家肥不仅能改善土壤质量,还能顺便清洁村庄的道路,可谓是一举两得。但今年来,随着集约化畜禽养殖蓬勃发展,农村的养殖规模和方式发生了变化,那么养殖污染就凸显出来,所引发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新一代农民对畜禽粪便的厌恶和粪便运输的成本较高,久而久之,化肥就替代了农家肥,人们开始不重视农家肥,忽视了畜禽粪便的作用。由于资金有限,且缺乏生态保护意识,一些畜禽养殖场,将粪便长期堆放不做处理,任凭日晒雨淋,产生了大量的恶臭气体,其中含有大量的氨、硫化物、甲烷等有毒有害成分,污染养殖场及周围空气,影响养殖场员工的身心健康。①在畜禽养殖过程中,养殖废水没有得到有效处理,随意排放,这些废水中含有大量的如亚硝酸盐、氨氮、大肠杆菌等有害物质,造成养殖场周边水质不断恶化,还有可能滋生大量病原微生物、寄生虫等,对人体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不仅如此,禽畜废水流入河中或鱼塘,还会造成河流和鱼塘无法使用的严重后果。此外,长期肆意排放的污水废水,也会被农民用来灌溉,长此以往,不仅农作物会减产,出现大面积腐烂,还会使土壤透气、透水性下降造成板结,严重影响土壤质量。
  
  4.1.3土壤生产力下降
  
  我国农业土壤的主要污染源还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最基础的农资--化肥、农药及农膜。它们的使用无疑对农业增产增效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可同时对土壤的破坏也是有目共睹的。
  
  第一,不合理使用化肥对土壤的污染。我国耕地复种指数较高,负载严重。为了缓解耕地面积税减和稳定粮食总产量之间的矛盾,农民大量使用化肥,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化肥施用国。化肥虽然能够有效地提高作物产量,但是掌握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人员有限,导致化肥的使用不合理化,浪费也严重,同时造成严重的土壤污染。我国大部分使用的还是氮肥,近年来,大棚蔬菜种植的技术广泛应用和面积的增加,氮肥的用量也急剧上升,过量的化肥不能被蔬菜全部吸收,多数残留在了土壤中,导致土壤供氮多,造成土壤的污染。除了氮肥,有的还会使用磷肥,磷肥中含有氟和砷一类的有害元素,也伴有一些其他的重金属,因此,土壤污染日益增加。长期使用化肥,会造成土壤板结,团粒结构破坏,土壤有机质下降,土壤综合肥力下降,从而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第二,农药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化学农药用得好,能有效的防治病、虫、草害,但施用不当,会对土壤造成很严重的影响。扩散、残留、富集是化学农药不可避免的环境行为。农药似乎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污染土壤,我国喷洒农药的方式大多是采用直接向农作物喷洒,一般来讲,喷洒农药就只有 10%-20%的农药附着在农作物上,绝大多数农药都进入土壤并被其所吸收,即使是依附在作物上的农药,也可能随着农作物的腐烂而进入土壤中;大气中的农药经雨水淋洗也将落入土中;因为很多农民缺乏环保意识,在使用完农药后,没有按规定无害化处理农药瓶、或者剩余农药,而是直接丢弃,造成农药直接污染;还有的无选择的杀灭和伤害生物,使得一些有益于农业生产的微生物或是昆虫或是鸟类未能幸免,而未被消灭的害虫抗药性更强,生存机会更多,导致农业生态系统恶性循环,使农作物遭到间接损失。这样一来,土壤长期被农药污染,农作物又从土壤中吸收农药,并形成积累,通过食物、饲料危害了人们和牲畜的健康。
  
  第三,地膜残留污染的危害。地膜的使用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这种农用地膜的主要成分是聚乙烯化合物,这种材料性能稳定,耐酸碱,不易腐烂,难于降解,又由于清膜的方式主要是清除率低的人工方法,大量塑料地膜会残留在农田,导致土壤的透气性被破坏,致使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受阻,最后使作物减产、农产品品质下降,所以地膜残留在农田的现象也被称作“白色污染”.一般情况下,残膜可以在土壤中存留 200-400 年。此外这种塑料地膜中含有大量的增塑剂,增塑剂具有挥发性,它对植物的生长点影响较大,导致作物生长缓慢,严重者导致作物枯死。
  
  4.1.4生态系统失衡
  
  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在他的《寂静的春天》一书中描绘的可怕景象在我国有的农村出现了。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的大量使用,并且无选择的杀灭生物,导致动植物种类减少,生物链遭到破坏,致使生态系统恶性循环。还有一系列类似乱伐乱砍、造林毁田、过渡采矿这样行为,更加使得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破坏对农村环境污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森林面积锐减等方面。
  
  第一,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是环境退化现象,原因主要是由于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利用不当而引起的,第四次全国荒漠化监测结果显示,目前全国现有沙化土地 173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近 1/5.①自党的十八大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来,中央实施了一系列大的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问题,对水土流失的治理进一步加强,虽然也有一些成效,但是距离根治水土流失的问题仍有相当一段路要走,从目前对比治理力度和水土流失程度的情况来看,水土流失情况依然严重,其主要原因是资金投入不足、技术落后。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使生态环境日趋严重。其危害主要体现在:一是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威胁国家粮食安全。二是大量泥沙导致河道湖库淤积,导致水库报废,加剧洪涝灾害,影响了中国防洪安全。三是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遭到破坏,造成群众生活贫困,阻碍了农村社区经济的发展。四是生态平衡失调,水灾旱灾频繁,加重面源污染,影响各业生产的发展,严重影响了中国生态安全和饮用水安全。
  
  第二,森林面积锐减。森林是地球之肺,森林可以净化空气,过滤尘埃,它能制造人类赖以生存的氧气。可是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经济落后的地区,还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陈腐观念,不注重森林资源的保护,破坏森林,乱砍滥伐,就是为了生活中一些需供应的燃料,或是家中摆放的家具。与此同时,由于所谓的 GDP,“要想富,先砍树”这句话深深的印在了一些乡镇干部的心里,成为了他们在任时体现政绩的主要手段,国家要求认真贯彻执行《森林法》、《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等相关林业法律法规,严格禁止乱砍乱伐行为,可地方却在毁林开荒。这几年,“大树进城”带来了乡村古树名木的灾难,农民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卖掉了各种杂树,改种速生树,使得农村的树种越来越少。在农村,“年年种树不见树”代表乡村自然风光的老树几乎看不到,农村居民开始对重植轻管表现出不满。大树进城,势必要把它连根挖掘再移走,这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这会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可能出现水土流失、泥石流、沙尘暴等自然灾害。所以城市的美丽,是以农村生态破坏为代价的。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实在不可取,因为在实质上“大树进城”并不算是绿化,而是降低了绿化质量,加速了珍稀树种的灭绝。
  
  4.2我国农村社区生态问题的成因
  
  恩格斯早有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①然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加剧了生态问题 ,生态问题反过来阻碍城镇的进一步发展 ,威胁着人居环境的安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区生态问题的产生存在多种原因。
  
  4.2.1生态观念淡薄
  
  农村的生态保护问题的根本在于人,人们的生态意识是环境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下,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曾经有过相关调查,有相当数量的农民缺少应有的科学使用农药的知识,也没有安全观念。调查报告显示,有 65%的农民都不太了解某些虫害的天敌是什么或是如何防治病、虫、害也不清楚。他们只知道农药对农业生产有帮助,不分防治对象见药就用,为了达到药效目的,有时还会超过规定标准浓度。可是他们不知道农药的使用不当,也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正因文化程度的低下,使得人民无法意识到环境对生活的重要性,保护环境的主人翁意识薄弱。长期以来,农民无意识、不自觉的破坏生态环境,如污水随意排放、乱倒生活垃圾、人畜粪便混合处理、乱砍乱伐、不合理地使用农药化肥等等,此等行为严重影响了农村公共卫生和农村居民的生命健康。可悲的是,由于受传统观念和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农民做出了一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却不自知,并表示污染环境的来源只会是那些看得见的或是在意识中觉得脏的东西。甚至有些农民小农意识强烈,只是估计到自己的利益,在发生集体事件都是事不关己的状态,认为一些污染环境的行为无伤大雅,久而久之,造成农民思想的偏颇,坏习惯成了理所应当。在我国一些小城镇、农村的某些领导干部中也普遍存在“重经济、轻环境”的思想,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没有把环境和生态优先考虑,以致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追求一时的经济增长。尤其没有及时颁布有效的法令来强制全民对环境进行保护。所以,在这方面农村居民远不如城市居民。
  
  4.2.2生产方式和技术落后
  
  我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仍然为低效率、低产出、高能耗的粗放型,依靠消耗大量的资源取得短时的经济增长。多年以前,大部分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还得依靠人力物力的投入来获得土地生产率的提高,生产方式十分落后,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未能根本性转变,从而导致社会发展缓慢。慢慢的,随着传统生产方式的改变,农民为追求产量最大化和劳力的最小化,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农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也致使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持续。
  
  要知道农民素质偏低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在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尤其是技术教育发展极其不理想,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下,以致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在种田方面缺乏科学的指导,多数农民不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不仅造成大量浪费,还直接影响了生态环境。虽然近几年开展了个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力素质,但是由于多数有文化、技术较好的劳动力进城务工或转移到其他产业,农民的整体科技文化素质还是不容乐观。正因为一些科学技术无法在农村得到全面落实,影响了现代农业尤其是高效生态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此外,我国现阶段农村实用的大量的农用机具,而这些机具通常是实用柴油发电机,而柴油对空气的影响和破坏十分巨大。
  
  4.2.3政绩观念片面
  
  GDP 是国内生产总值的英文缩写,是目前通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核心指标,它反映了经济趋势最重要的指标。可是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思想的指导下,它的数值无可厚非的成了衡量官员政绩的重要尺码。以 GDP 论英雄的政绩观是一种片面的政绩观。一些乡镇干部把发展片面地理解为“经济增长率”,把发展经济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忽视了发展必须以人为本的理念,简单的认为 GDP 是至高无上的,它能解决一切问题。但是他们可曾想过经济产出总量增加的过程,必然是自然资源消耗增加的过程,也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过程。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下,农村基层政府尚未充分意识到破坏资源环境对于生产力的影响,只注重短期收益,忽视长期效益的做法。如果哪些建设项目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能够提升当地 GDP 的同时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他们就会对其“招商引资”.这种“重经济、轻环境”的政绩观,决定了盲目大量的招商引资,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政绩”、“业绩”.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因为缺少统筹规划,使得工业区混杂,很多引进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污水、废物甚至产品可能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自然环境带来损害,使一些山青水秀的村镇成了“癌症村”、“污染村”,虽然在经济上有利于企业经营者,而对农民的生存与健康构成了十分巨大的威胁。
  
  4.2.4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们常说,“环境保护,法律先行”.早在 1989 年 12 月 26 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就颁布了第一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此后,许多与环境相关的法规和条款也相继出台。在 2014 年 4 月 24 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环保法修订案》,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环境法律体系。虽然我国环境立法的数量可观,在改善城市环境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我们也应看到了其在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局限。近年来,农村社区在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在生态环境规划方面都并不健全,绝大多数农村社区建设中都没有将环境境保护纳入到规划范畴,另外少数社区尽管将环保纳入了规划范畴,可是在具体操作上很难实行,结构也过于单一。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城市环境问题有所不同,农村的污染源更多更广,而现有的法律,无论是国家立法或是地方立法,关于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文件不仅少之又少,这些政策措施往往是在特定情形之下解决突发事件而制定的,还存在多方面的缺陷,既不能在农村很好的实施,也不能有效的保护农村环境、保障农民环境权益。同时,一些地方干部环境法治的理念淡薄,觉得山高皇帝远,应付式的建立环保机构,但如同虚设,不仅欠缺专门的管理人员,对其资金的投入更是九牛一毛。以致于农村环保监督机制失灵,不能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也不能把农村社区的环保工作落到实处。
  
  4.2.5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加快完善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①当下,我国体制仍为城乡二元结构,在诸多方面对农民都显得很不公平,不仅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和农民素质的提高,同时削弱了农村对良好环境的需求能力。总体来说,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的环境保护长期被忽视,以致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第一,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城市与农村的贫富差距加大。从改革开放开始,我国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快速发展。不管是先富起来的还是贫困人民都追求经济利益,作为被紧紧束缚在土地上、身处贫困生活的农民,在对经营生产进行决策时会先考虑如何提高收入,生态环境利益作为一种相对远期的、间接的、非紧迫性的利益,会很容易被农民忽视,而且农民经常会做出以资源破坏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行为。农民文化程度低,农村致富途径贫乏,只能本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原则 ,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对大自然掠夺式地索取,这种本能行为也会进一步加剧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贫困的农民因无知和无可奈何破坏了环境,而环境又通过“报复”加重了贫困。
  
  第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嫁。为了美化城市,一些企业因为污染比较重,又难以治理,它们被迁移到了农村。由于工厂条件简陋,设备不完善,工业高速发展所带来的“三废”造成了水体、土壤和大气污染,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造就了一个个“癌症村”.除了污染企业被迫“下乡”,城市中无处安置或难以处置的生活废弃物也大量倾倒于农村,有时不作任何处理,有时只作简单填埋。农村道路、空间,农民的耕地、良田终将被这些垃圾蚕食。向农村扩散和转移城市垃圾,无疑更加恶化了农村环境,使得本身就属于弱势群体的农民遭受了更大伤害。
  
  第三,国家政策“重城市,轻农村”.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缺乏城乡统筹考虑,对农村环境问题重视不够。在环保投入方面,大部分的资金几乎都投到了工业和城市,还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但是农村几乎没有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方面的支持,也没有专项基金的投入,农村无力出资治理环境,致使农村社区的居住环境由小污成大污、大污成大害。部分农村社区还有“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一味追求农村经济发展,导致环保法规和政策农村没有真正落实,从而影响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改善。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