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少数民族文学论文

傣族文学中的佛教色彩探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0-21 共6298字

  一、佛教传入与两大文化圈的行成

    佛教传入傣族地区的说法有多种,根据学界专家的推论与考证,再参考民间传说,较权威的观点是在公元前三四世纪传入之说。根据傣文文献《帕萨坦》的记载,在古代西双版纳被称为“叭衣麻王”的魔鬼时代,以龙南( 允景洪) 为中心,分布着女始祖牙哈利棒为首的 12 个邦。中国的傣族是跨境居住的民族,与在东南亚国家的泰族合称为傣 - 泰民族,目前根据傣族的文化信仰差异,学界把他们划分为两个大的文化圈: 信仰佛教的傣 - 泰民族文化圈和信仰原始宗教的傣 - 泰民族文化圈。

  第一个文化圈内的傣 - 泰民族,他们信仰南传佛教,创立了文字,过泼水节( 宋干节) ,其诗歌受到佛教和印度文化的深刻影响; 第二个文化圈内的傣- 泰民族,由于多姿多彩的服饰,在中国他们被统称为“花腰傣”.他们普遍信仰天神、祖先神灵及其他山川河谷的原始宗教。这一地区的傣族没有泼水节、开门节、关门节等傣泐人民的传统节日,但过春节、中秋节、中元节等深受汉文化影响的节日。

  在语言文化方面,除了金平傣族曾在历史上创立“金平傣文”并在小范围内使用之外,其他“花腰傣”各群体都没有自己的文字,其文学几乎都依靠口耳相传。不同文化圈里的傣 - 泰民族的文化差异很大。澜沧江流域文化圈的傣泐、傣讷、傣润、傣卯等支系,由于历史上受到佛教的影响,创造和使用傣族语言文字,在翻译印度佛经的过程中涌现出大量经籍文学作品,同时也促进了傣族本土作家的创作,文学走上了口头民间文学和书面文学共同发展的道路,文学呈现空前繁荣景象,其基本特征表现为: 第一,作品众多,文学作品数量庞大。仅仅是经籍文学就有 8. 4 万册; 第二,文学形式多样而且体裁完备。经籍文学有佛教典籍、佛本生经、人物故事、动物故事以及寓言、格言等; 傣族本土文学有诗歌、散文和戏曲、小说等形式; 第三,文学表现手法多样而且叙事技巧成熟。傣族诗歌中普遍的韵律格式叫做“腰脚韵”,讲究音韵吟唱优美,小说的叙事技巧成熟,故事情节扣人心弦。第四,塑造了诸多成功的艺术形象。由于澜沧江流域的傣族全民信仰佛教,文学带有鲜明的佛教色彩,在学界均把这些作品称作佛经文学。此外,傣族文学还具有如下特征。

  二、由俗入圣: 经籍作品与傣族文化交融

  随着佛教的传入,傣族文学的创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宏大叙事的史诗《巴塔麻嘎棒尚乐》《兰戛西贺》,佛经典籍《佛祖巡游记》《维先达腊》《瞿昙出家嘎鹏》《绣缮》《十世轮回》,佛本生经《金鲤鱼》《粘响》《赶塔南》《召树屯》《青瓜王》以及寓言故事《苏帕雪》和格言《佛教格言》《嘎里罗嘎里坦》等。作品数量庞大,足以说明傣族文学的繁荣。

  傣族文学在佛教的影响下出现文学创作的鼎盛,其原因如下:

  1. 书写工具贝叶的广泛使用促进文学的创作和传播。

  在傣族古代历史上曾经有绿叶书写的传说故事,即在绿色的树叶上书写,但是因为树叶不易保存而未曾推广。南传佛教的传入同时也带来了贝叶书写方式,佛教与傣族文学创作之间产生互动,一方面,伴随着印度佛经文学的传播,傣族文学得到空前发展,另一方面佛教又是借助文学对于人们心灵世界的感染力进行推而广之的。傣族采用了贝叶这一种便捷的书写材料,其功能相当于纸张,是一种价廉物美的天然材料。由于澜沧江流域地处热带,盛产贝叶棕,贝叶在傣族地区唾手可得,傣族运用贝叶刻写经文于是产生了傣族的贝叶文化。

  印度佛经文学与傣族文化碰撞后,保留了印度佛经故事痕迹,用傣族文化书写的文学,在书写过程中获得了傣族的认同。

  傣族佛经故事《贝叶经》里的重要作品---《佛祖巡游记》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它是以生活在傣族地域文化里的佛祖为主体建构而成的鸿篇巨制。

  通过佛祖巡游活动来获得傣族文化的身份认同感。

  这个佛祖就在傣族身边,傣族的每一寸土地都有他的脚印,每个山川河流都是由他命名的,民众生活习俗的形成和他息息相关。傣族地区流传的佛祖生平故事,既有佛经文学的神圣感同时又具有傣族文化身份认同感,两者交融并存。为何这样的作品会成为经典? 主要原因在于其中的佛教文化与傣族地方文化的有机融合。佛教在传入时借助文学来宣扬教义,这些作品通过佛祖历经的苦难和顿悟过程叙事讲述一代圣贤成长的故事,感人至深进而触动读者心灵。生活真实感与宗教神圣感相交融,会让读者在超自然的神秘力量面前产生卑微渺小之感从而心生敬意,甚至在超自然的神秘力量面前顶礼膜拜。《佛祖巡游记》的佛祖是傣族心中的佛祖,他穿着傣族服装,说着傣族语言,给傣族山川命名等,是在傣族生存的环境里破土而出的,是傣族文化形成过程中的集体无意识。佛教与傣族文化在《佛祖巡游记》里交融成一个整体。傣族文化身份认同与佛教的宗教神圣感在文学作品里具有整合功能和感召力,能使社会的不同个体、群体或各种社会阶层的人凝聚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样的整合功能是宗教借助民族文化唤起一种强烈的共同体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发挥着强大的约束作用。

  2. 佛教经典在翻译过程中融进傣族地域文化从澜沧江下游湄公河区域国家传入傣族地区的佛教,在中国可谓别具一格,民间称之为小乘佛教或南传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只信仰释迦牟尼,与大乘佛教多佛菩萨的信仰是有差别的。在佛教传入的过程中,傣族文化得到整合与重组。傣族在本民族的文字基础上吸收古印度巴利文字的精华使得傣族语言文字体系更加完善。佛陀被设想为超人间、超自然的力量,并且在某些方面支配人们的生活。因此人们产生了对佛陀的依赖感、崇敬感、神圣感、神秘感。然而在傣族贝叶经里的佛陀既为佛祖,有舍身饲虎、割肉喂鹰等大慈大悲的形象,而且更为独特的是他的生平故事融进了傣族地域文化。傣族民俗生活里处处充满了佛陀的影子,佛陀是傣族民众生活的造世主。一旦佛教中佛陀故事融进傣族社会生活民俗意识,佛陀形象便获得了傣族文化身份认同感。因而,傣族贝叶经里的佛祖释迦牟尼的形象不是历史里的释迦牟尼,也区别于大乘佛教和藏传佛教里的释迦牟尼形象,他是傣族地域化的文学形象。例如为何傣族地区多为卧佛塑像,据说:佛祖来到边境一个地方,他看到山上有一块大石头,就上去躺卧休息,渐渐就入睡了,此刻,佛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睡在白色的卧榻上,待他一觉醒来,念了一句: “阿弥陀佛”,就再也不开口了。

  阿难陀叩拜问道: “世尊,为什么突然沉默不语?”佛祖说: “听着,阿难陀,这块大岩石,是个神圣的地方,拘留孙佛陀、拘那含佛陀、伽叶佛陀都在这儿睡过,我如来佛是第四位,以后弥勒佛也要来这儿睡一下。这个石床将一直留在这里,成为人们和众神叩拜和供奉的地方。这条江将叫佛祖江,这个勐也将叫佛祖卧守勐。”①这个典故成为西双版纳很多地方卧佛塑像的来源,后来逐步演化为傣族民众的文化凝聚力。傣族地区一些传统的地名、人名甚至饮食习惯都在这些故事当中得到解释。因此,文学作品一旦融进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域文化,抽象的人物立即活了起来,傣族佛经里的佛祖形象就是在浓郁的傣族民俗风韵味里获得生命力的。同时,这也是傣族佛经文学不同于印度佛经文学保持独树一帜风姿的原因。3. 文学作品对赕文化传播功不可没南传佛教的基本教义,在理论上仍然是以“四谛”“轮回”“十善”为核心,“四谛”是佛教最初成立时的总纲,指苦谛、积谛、灭谛、道谛,以后一直是佛教的核心思想。“苦谛”指的是生老病死的痛苦;“积谛”是解释痛苦的原因,是因为人的欲望造成苦恼和邪恶的因素; “灭谛”指的是消除痛苦的原因,断绝苦果的途径和方法; “道谛”指的是消除痛苦断绝苦果之后所必然要出现的或要达到的理想境界,即永生的“涅盘”.南传佛教信仰中最有特点就是“赕”,“赕”是西双版纳傣语的读音,它源自梵语,汉语翻译为“檀”.佛教里认为由此岸到达彼岸的方法有 6 种,又叫“六度”,“六到彼岸”在汉语里翻译为六波罗密。“六度”之一就是布施,又叫“檀那”.南传佛教认为,布施可以破除个人的吝啬和贪心,从而免除出世的贫困。南传佛教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并把它推到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布施是针对佛的,因而称其为赕佛,傣族的佛教活动几乎都是围绕着赕佛开展的,“做赕”是西双版纳傣族的佛教信仰的最重要和必不可少的义务。“行善,布施,修来世”的思想深入人心和《维先达腊》这部文学作品的流传与赕文化的传播有着一定的作用。

  故事情节取材于印度佛经,通过人物形象的艺术感召力来阐释佛教行为“赕”的诸多好处。

  三、傣族文化精神的形成: 傣族文化经典传承《苏帕雪》

  当佛教进入傣族地区同时也带来了印度文学,傣族文学与佛经文学交融后建构出傣族的经典文学,最具代表的是佛本生经文学和《苏帕雪》。随着佛经文学的兴起,佛教借助于文学的传播逐步成为傣族人民的精神文化支柱,自然佛教在傣族社会的圣神地位和威严占据重要位子,世俗并非就没有在这一历史时期占据应有的空间。在《苏帕雪》里除收集了傣族的格言、警句、俗语、箴言以外,最精彩最有价值的就是《苏帕雪》和《喃甘达莱》。《苏帕雪》精炼地描述与教育人们如何去适应社会和自然的法则,通过这些道理可以看到傣族古人的思维与认知。比如在《苏帕雪》里总结出的一个道理,人在自然界里顺天应物,人不能与动物斗力,特别强调了人在世间在尽力运用智慧。

  我敬拜佛祖,世尊超越了所有的智者贤士。我现在要讲经典格言,叫做: 苏帕雪。它是从梵语中提炼出来的。

  世上甜美的味道有三种,既: 蔗糖、年轻美貌的少女、甜美动听的语言。温柔的美貌少女,也有厌烦的时候;唯有智者讲述的甜美语言,大家百听不厌。

  水也好,檀香也好,阴凉的树荫也好,美丽的圆月也好,给予人愉悦和荫凉; 智慧者精辟优美的言辞,让众人得到愉悦胜过了上述的其它方面。在聚集的众人中,讲述这些格言,如同自己嘴巴有了装饰物,就像有人嚼槟榔装饰自己的嘴巴一样。①从上述阐述可看到,傣族人民总结的经验里人与自然和动物斗力是无用的,人应该培养智慧,治理好家园。该书还把知识分为知识和技能,即陈述知识的学习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途径。庄子在《天道》里把学习知识和技能的道理举了一个有趣的典故“伦扁斫轮”的故事来说明知识与技能的差异。

  在《苏帕雪》里达不到庄子讲故事的高度,却用了一些比喻用感性的实物现象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再如:甘蔗常常被人用机器榨成糖,但仍然像原来那样甘甜; 贤能的人不管遭受到多少贫穷、痛苦和灾难的折磨,仍然不会放弃佛法,忍受这一切,继续坚持修行三善道而不停顿。

  当灾难来临时,有智慧的人不会怨天尤人灰心丧气。檀香和沉香即使被人们用刀斧砍了多少次,它们也依旧散发着香气。

  ……螃蟹没有头,却能保护好自己,蛇没有脚,却会跑和爬树; 母鸡没有乳汁,却能抚养孩子长大;同样是男人,不要骄傲自大,不要互相歧视。②佛教传入带来的巨大变化是培养了傣族的阅读习惯,让民众在阅读中用心灵去感悟其中的真谛。贝叶经里《苏帕雪》会让人们在阅读中去领悟人生,在这些经典的话语里讲到的智慧的概念,并不是简单的智商或者情商,而是人在社会中怎样与周围环境建立更好的关系,但是还有一种更宝贵的东西就是如何去感受生命更深刻的东西,去体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通过阅读贝叶经而产生的一种人的内心驱动力,即内在的创造力源泉。所以,傣族是个具有很强民族凝聚力的民族。

  除这些内容外,该书还收录了许多生动的寓言故事,这些寓言故事不仅仅是借助宗教流行的,它有大量作品呈现出完全世俗化的民间寓言故事的特征。它绝不是单纯的说教,皆是通过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断案故事、机智人物故事等精彩叙述,通过鲜明的人物形象、悲欢离合的故事告诉人们生活常识和生活哲理。

  在上述特点之外,该书还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有一部分故事和格言,没有抽象地宣扬宗教道德和虔诚信仰,或是劝诫人们解脱,而是很直白地讲述世人对于物质生活的利益追求和生活享受。

  启示人们生活中处处皆有生存智慧,因而要特别关心交友之道,甚至通过动物之间的关系指导个人在集体中如何趋利避害,提倡不轻信和不冒失,尽量去结交对自己有利的朋友,提倡弱小群体团结起来共同对付强敌等观点。从上述故事可以看到,这样的智慧是从市井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因而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可以说字字珠玑,是永远值得铭记的生活智慧。在叙事技巧上采用了民间故事里常用的手法,即大故事里套着小故事的连串插入式结构,各种故事环环相套,既错综复杂又浑然一体,这种形式与印度和阿拉伯民间故事结构很类似。

  四、世俗社会里的市民处世智慧: 《喃甘达莱》《仙芒果》

  《喃甘达莱》《祝腊波提断案》《仙芒果》,这3 部作品在傣族地区广为流传,从口头流传到书面文字的出现,故事生动形象有动物小故事有小市民的故事。《仙芒果》在形式上极像印度《鹦鹉故事》的傣族版本,或者说是印度《鹦鹉故事》在傣族地区的流传。《喃甘达莱》借鉴了阿拉伯故事集《一千零一夜》的结构模式,即“大故事套小故事”的连环穿插式。在《喃甘达莱》里讲了 28 个故事,《祝腊波提断案》里讲了 27 个故事,《仙芒果》里讲述了 25 个故事,这些故事在傣族民间深受傣族人民喜爱。

  《喃甘达莱》主要讲述一位机智的姑娘的故事:在遥远的古代,一位打战归来的国王路过一个村子,在村子暂时驻扎休整,这个国王好色,每天均要找个村子里的女孩陪他,全村女孩几乎均被他糟蹋完,只剩下寨主的女儿喃甘达莱,喃甘达莱从小天资聪慧,学习天文历法、医药、历史典籍。由于其父不敢违抗只好把喃甘达莱送去陪国王,当天夜深时,她就给国王讲故事,她说故事的本领让国王听得入迷,天亮了国王把她留下,就这样她每天都给国王讲故事,最后这位国王迎娶了喃甘达莱做皇后。在《喃甘达莱》所讲的故事中,按照内容来划分有动物故事《猴子带金项链的故事》《铁链鸟偷鱼的故事》《大猩猩、布谷鸟和萤火虫的故事》《不同种类的动物不能做朋友》《战胜大海的小鹌鹑》等等。这些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动物,《王后与小妾》其实质是借动物之口来说人的故事。在这些动物身上演绎着处理生活中的细小事儿的智慧,传递了一种质朴憨厚的乐观主义精神,它们相信善必战胜恶,善有善报,恶有恶惩,在动物故事里几乎形成脸谱化的形象,狐狸的狡猾、猴子的聪明伶俐、牛的憨厚勤劳、蛇的阴险毒辣等等,可以从动物身上反观人类自身。讲述人物的故事有《诈骗的故事》《艾郎岭的故事》《救人得祸,救动物得福》《建寺院布施的故事》《知恩不报的渔夫》等等,人成为主角但是对于人物的外显行为给予了特别的关注,而对于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不够,往往简单化地去表现人物之间的善与恶、美与丑甚至极端化地处理美与丑、善恶之间的转换。虽然存在这些问题,但是这些故事洋溢着其他文学所缺乏的天然朴素的道理,耐人寻味的智慧和幽默感。通过故事看到傣族古代民间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他们的作品给予后世文人作家们很多启发和灵感。

  《仙芒果》故事采用了“大故事套小故事”的连环穿插式故事结构,这个故事与印度《鹦鹉故事》非常类似,鹦鹉讲故事且鹦鹉也是故事中的角色之一。《鹦鹉故事》讲的是,一位商人要外出经商,他的妻子想趁机跑出去和情人约会,一只聪明的鹦鹉给她讲了七十多个故事,女主人被故事吸引从中受到教育保住了贞洁。和印度梵语故事集《鹦鹉故事》有所不同的是,傣族的《仙芒果》故事讲的是: 古代一个昏庸的国王,怀疑自己漂亮的妻子有外遇,请画师来画皇后的画像,画家画好后又请摩古拉①来指点。摩古拉看后告诉画师皇后左边乳房有颗痣,于是画师就画上去了,国王看到大怒,欲下令处死摩古拉。这时鹦鹉给国王讲了仙芒果的故事、鹦鹉的故事、毒蛇的故事等。国王听完鹦鹉讲的一系列故事后饶恕了摩古拉,后来摩古拉辅佐国王治理政务、使国家兴盛。以上故事在傣族地区像阿拉伯《一千零一夜》故事一样广泛地流传,又与其他故事粘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复合型故事。

  综上所述,佛教传入对傣族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内容丰富、数量众多的傣族文学作品,并对傣族的民族性格产生深远影响。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