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少数民族文学论文

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中的民族文化心理探析(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9-03 共4587字

  据此可以看出文学作品的文化心理主轴即全文所围绕的文化心理中心意识形态,即支配文学作品行进的意识观念,这种意识观念是隐含在文学作品作者内心的深层次的意识形态及价值系统。人的价值系统多种多样,包括世界观、宗教观、人生观、历史观、民族观、宇宙观、伦理观等,不同文学作品中占支配地位的价值观念不同,其文化心理主轴也各有差异。有的文学作品以一定的宗教观为心理主轴,有的文学作品以世界观为主轴,而有的作品则以伦理观为主轴,如维吾尔族长诗 《福乐智慧》的文化心理主轴就是维吾尔族的民族道德伦理观,作者在此文化主轴下提出了"公正""幸运""智慧"等观点。另外在文学作品中并不会是单一的价值观念的体现,而是多种价值观念的综合。

  因此对于相关文学作品的翻译就必须酌情处理,根据文学作品内容循迹抓住文化心理主轴,在此基础上推进民族文学作品的准确理解。理解了文学作品的主体思想线索,用其他语言来进行转化便不会偏离主题。

  创作者有自己的民族和种属,其文学作品创作必然要受到相应民族观念的影响,文学作品内容和情节都要围绕相应的价值观念来阐释,从这个意义上,文化中心主轴是民族文学作品的灵魂,没有文化心理主轴的文学作品是一盘散沙,抓住了文化心理主轴,文学作品翻译便有了神韵的前提。因此对于不同民族文学作品的文化主轴把握要从其民族价值系统的把握做起。因地理环境、民族历史、社会发展等条件不同,民族价值观自然也不同。以彝族为例,旧社会凉山彝族还处于奴隶社会时期,社会生产力低下,面对频繁的自然灾害,单靠个人的力量难以延续民族的发展,因此在彝族社会内部形成了朴素的集体主义观念,家支是彝族社会的本位,家支利益重于个人利益,特别是在凉山地区的彝族,家支观念更加深入人心。与彝族一样,解放前鄂伦春族还按照氏族部落的情况来分配劳动成果,"原始公有"是该民族原始的价值取向,同时该民族也形成了淳朴善良的道德标准及诚实简单的思维方式。民族价值系统是民族民众代代传承的民族智慧与文化的结晶,也是各民族赖以维系民族社会发展的隐形的社会伦理秩序,在民族民众心目中根深蒂固,影响着民族民众的言行举止,体现在民族民众的方方面面。[5]

  在民族价值系统下的民族文学作品自然要受到民族价值观念的影响,民族文学作品的创作也正是作者在不同价值观念支配下所形成的文字体现。

  翻译前对于民族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心理主轴的把握,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来提炼,首先,要在整体上理解文学作品原作者的民族归属和该民族基本点价值观念系统,在此前提下,再针对具体文学作品进行文化心理主轴的提炼,第一,要对相关的民族文学作品进行整体阅读,了解文学作品所表达的基本内容,第二,对文学作品中的不同段落的意义进行概括,理解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三,把文学作品所有段落意义集中在一起,进行归纳总结,弄清楚文学作品到底说明了什么内容,作者要表明什么态度,作者的这些态度是基于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哪些观念占主导地位,哪些观念占次要地位。最后,把该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念系统和文学作品内容进行对照融合,最终总结出原民族文学作品的文化心理主轴。

  少数民族文学作品有其独特的价值,基于文化多样性保持的需要,成功的翻译是语言文字和文学作品神韵的同步转化,因此在民族文学作品翻译时,需要在新的语言环境下重塑民族文化心理主轴。关于民族文化心理主轴的重塑,由于语言文字表达的局限性而出现的所谓"言不尽意"情况,可以在通篇中保持其整体的文化心理主轴的导向性来间接实现。

  三、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中的民族文化心理"场"

  文学作品中通常有融贯全书的心理主轴,也就是一条中心线索,除此之外,文学作品中还可能有一些次要的心理活动领域,这些领域通常也融贯于全书中,形成具有明显特性的场界。[4]

  人的心理活动是复杂的,创作者在文学作品中的心理活动是多种意识形态观念同时作用的活动,其中起到支配作用的意识观念是文学作品的文化心理主轴,而其他在文学作品中同样有规律出现的意识观念因其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有限,相形之下,便成为文化心理活动的场,文学作品的情节变动、故事发展、文字调整都是在此场内进行,场与文化主轴共同构成了文学作品内在的意识形态结构。一般而言,除了文化心理主轴所指向的意识观念外,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心理"场"可以指价值观念、审美取向等,具体到民族文学作品而言,因民族性格在民族意识形态中的突出性,民族性格也在指向范围内。虽然文化心理"场"在文学作品中的影响不如文化心理主轴对文学作品的影响大,但是没有"场"的烘托,文学作品的内容便是单调的,文学作品的思想性便不够丰满,在跨语言环境中,文学作品同样需要文化心理"场"的烘托作用,只有这样,翻译后的文学作品才能真正做到忠于原着,保持文学作品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因文学作品特殊的民族指向,所以民族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心理"场",需要特别关注。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民族文学作品中的民族文化心理"场"主要是除文化主轴对应的价值观念外其他的价值观念、民族审美、民族性格等民族与文化有关的意识形态所构成,虽然不同文学作品中所强调的部分有所不同,但整个文学作品的文化心理"场"的构成不会超出此范围。有关民族价值系统在文化心理主轴部分已做详细分析,在此不再赘述,下面重点讨论文化心理场中的民族审美和民族性格。不同的生活环境形成了民族民众浅层次的审美感知,在不断的审美感知积累和沉淀下,逐渐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民族审美观,引导着民族民众的审美心理取向,并在作者的文学作品创作中体现出来,因审美文化心理的稳定性,因此文学作品通篇都可以看出相对稳定的文化审美心理。再以民族性格为例,民族性格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不同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民族民众的原始性格特征,民族文化是民族传承的深层维系,民族的各种意识观念不可避免都要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和干扰,因此在民族性格中便逐渐具有文化成分,文化由融入进入到对民族性格的塑造,形成了特有的民族文化性格。
  
  民族特殊的价值观念及民族性格、审美等内在意识形态观念在民族文学作品中的有规律的分散分布,使民族文学作品的延伸完全在民族文化心理状态下进行,在整体上保持了民族文学作品的民族风格和文学作品丰满的文化底蕴。对于文化心理"场"的把握可以在文化主轴确定的前提下,以民族价值系统及民族审美、民族性格等意识形态观念为纲领进行梳理,从中寻找关键性语句,进行归拢分析,归纳出文学作品的审美观、宗教观、历史观等基本观念,构架出文学作品的文化心理场,并在文学作品翻译时进行针对性翻译,保持民族文学作品的民族文化心理场在他语言环境中的真实、准确呈现。

  结语

  民族文学作品翻译是传播和推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对于民族文学作品的翻译一方面要关注不同语言之间的转化和文化内涵的延伸,另一方面,为了保持文学作品中的民族文化信息能够准确传递,民族文学作品中所隐含的特殊的民族文化心理也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民族文学作品的文化心理分析可以结合少数民族相关的价值观念系统,从文化心理主轴和文化心理"场"两个方面着手提炼文学作品中的民族文化心理,为文学作品向其他语言的准确转化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武 宁,白延平。 少数民族文化翻译的生态功能[J]. 贵州民族研究,2014,(7)。
  [2] 翁丽霞。 中日文化交流的"空间伸缩"和"内容消长"---以旅游景点翻译为例[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5)。
  [3] 肖 铖,黎五红。 论藏民族文化心理对学生英语习得的影响[J]. 西藏教育,2011,(6)。
  [4] 刘宓庆。 文化翻译论纲[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5] 陈岷婕,肖忠琼。 中国民族文学作品的文化传播价值研究---基于 《泽基格布》 英语翻译问题的分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4,(1)。

相关标签:民族文化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