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少数民族文学论文

对仫佬族民歌的分析和梳理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8-08 共5268字
论文摘要

  仫佬族主要居住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下称罗城县)境内,其余散居在广西柳城、宜州、忻城、环江、都安等县(市),与壮、苗、侗、毛南、水等民族杂居。罗城县地处云贵高原苗岭山脉九万大山南沿地带,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不同民族间的交往互动,形成了仫佬族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

  仫佬族有本民族语言,但无文字。对于一个只有口头语言的民族来说,世代传唱的民歌就是承载其精神活动及文明成果的重要文本。通过对仫佬族民歌的分析和梳理,可以为人们解读仫佬族思想理念、社会伦理、民族性格、生活习俗等提供一个视角。

  一、仫佬族民歌概述

  (一)仫佬族民歌的类型
  至今学界对仫佬族民歌的分类仍存在分歧。

  1987年出版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学》一书,由包玉堂、吴盛枝撰写的“仫佬族民间文学”一章,将仫佬族民歌分为“古条、随口答、口风、新民歌”4类。同年,龙殿宝主编的《罗城歌谣集》,将仫佬族民歌分为“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口风歌、历史传说歌、儿歌和其他歌谣(包括鸟兽虫鱼歌、谜语歌等在内)”9类。1992年,《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卷”中,包玉堂等人将仫佬族民歌分为“古歌、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故事歌、儿歌”8类。1993年,龙殿宝、吴盛枝、过伟合着的《仫佬族文学史》则将仫佬族民歌做了更加细致的划分,分为“风俗歌、苦歌、状物歌、儿歌、叙事歌、农事歌、情歌、历史歌、时政歌、新民歌”10类。2007年,龙殿宝、黄桂秋、吴代群主编的《仫佬族古歌》将仫佬族民歌分为八类,即“开坛歌、古条歌、走坡歌、口风歌、礼俗歌、仫佬语古歌、壮语情歌、其他歌”等。另外,还有一种按句式或字数划分的方法,即句式歌和字数歌,此处不累述①。

  由上述情况可见,学界对仫佬族民歌的分类还未达成一致共识,相较而言,仫佬族普通百姓则将仫佬族民歌分为“古条”、“随口答”、“口风”三类。实际上,这三个名称几乎可以把所有的仫佬族民歌归并,整合。我们知道分类是给事物划定归属,应该具有简洁性、概括性。从这一要求出发,笔者参照滕志朋等人的方法,以仫佬族地区普通百姓的三种称谓为类型名称,作为分类的第一级,将仫佬族民歌分类归属如下:【表1】
论文摘要
  
  (二)仫佬族民歌的内容
  仫佬族民歌记录了仫佬族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过程。反映了仫佬族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各方面的情况,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如讲唱历史传说故事的《唱盘古歌》、《八寨赵金龙》、《刘三姐》、《立罗城》等;歌咏爱情和婚姻的《一心守等旧花根》、《同双去看花》、《铁心我俩共白头》、《婚宴歌》等;反映生产劳动农事的《农事歌》、《采茶歌》、《蔬菜歌》、《季节对唱》等;反映仫佬族习俗仪式的“依饭节唱词”、《开坛歌》、《起屋歌》、《求婆歌》等;反映日常生活的《三餐煮粥都是稀》、《十二花名歌》等;介绍地理常识的《从小长安到寺门》、《融水到罗城》、《游乡歌》等;儿童游戏时的歌谣《小猫眼青青》、《点子珠珠》、《排排坐》等。

  二、仫佬族民歌的解读

  仫佬族民歌沉淀了仫佬族不同方面的生活观念,展现了多层次的民族精神生活。

  (一)崇德尚智的民族品格
  虽然仫佬族是南方的土着民族,但接受汉文化的影响较早,刘锡藩《岭表纪蛮》中载:“母老,柳庆各属均有之,为獠僮之支派。……其居地常同一族姓,团结力量甚强,家庭组织大部已与汉人同化,其姓氏以潘银覃吴最多。②”仫佬族很早就接受了儒家文化。由唐至清,仫佬族历代不乏中进士、举人者③。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仫佬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伦理观念和读书重教的社会风气,崇德尚智成为这一民族鲜明的民族性格。如古条歌《李公平》,用“公平、交易”作为两个主人公来咏唱。李公平无意得了一团金,左右各有“张交易”、“李公平”两人的名字,他便穷尽天涯海角也要找到张交易来平分金子,赞颂了李公平旷达、无私、正直的思想境界。《朱买臣》中朱妻对朱买臣前倨后恭,朱买臣逆境苦读,终有所成,批判了朱妻嫌贫爱富的观念。《传家训》所唱涉及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婆媳关系、兄弟关系、夫妻关系、姑嫂关系等多方面的家庭伦理关系,传达了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人伦理念。《巴望世人把心修》歌咏了敬老爱幼,婆贤媳孝,兄弟团结、妯娌互敬、邻里和睦的处世之道,批判了贪花好色、赌博偷盗的行为,可以看做是仫佬族人处理家庭邻里关系的重要准则。注重伦理、讲究道德成为这一民族的共识。

  民歌在仫佬族人看来不仅是传情达意的工具,也是知识的载体,文化传播的工具。因为民歌的传唱,盘古、女娲、神农、八仙、刘邦、项羽、刘备、关羽、程咬金、穆桂英等成为仫佬族群众熟之能详的人物。如古条歌《今古对唱》从盘古开天地唱起,一直唱到“因为有了革命党,封建王朝上西天”。讲唱历史跨越数千年,涉及历史人物上百个。从中可以领略仫佬族群众学习历史、学习文化的热情。其他一些民歌,如《农事歌》唱12个月份的农事活动,无形中就传播了农业生产常识;《小长安到寺门》、《融水到罗城》等民歌把罗城县每一个村寨的地理位置、生产、生活习惯简要的作了介绍,如“大爷①住在凤凰山,西门江水下弯弯,东门有个白马庙,西门有个狮子山”(《小长安到寺门》)。“上岭又入李家寨,对面正是五里排,新起城墙石灰搪,个阵下来罗城街”(《融水到罗城》)。这些歌起到了传播地理知识的作用。通过通俗易懂的民歌传授文化历史知识、农业生产、地理知识,开拓了仫佬族民族的智慧,促进了仫佬族的发展。

  (二)重情感恩的民族性格
  仫佬族民歌中,情歌所占的比例较大。他们深谙“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他们唱相恋、唱相思、唱分离、叹苦情、叹单身、望成双,无不用情深似海。他们唱分离,“分离了,千般话语报双知,望双归去常常念,常常念我常常思。分离了,报我思双心莫忧,这条大路哥常念,常常念双在心头,”(《暂时分离》)表达难分难舍之情。唱思念,“半夜想双半夜寻,不怕江河万丈深,万丈江河我也过,为双死去也宽心。半夜想双半夜来,夜行千里为英台,来到坡中不见旧,坐在路边哭哀哀。”(《同年歌》)唱相送,“情哥欠送旧娇连,两边江水下涟涟,眼看我双去归了,丢我单身不想行。”“送双去到大江河,撑船来渡旧娇娥,我双上船游游去,留我江边不想活。”(《送双歌》)唱思念,“想双在肚难行路,想双在心难出门,人多不得同双讲,想双走出大门望,望东不见转望西,得见高山不见旧,转回泪流到鸡啼。”(《想双歌》)叹单身,“弟又单身又贫穷,长时怄气在心中,三年无油吃素菜,四年无米吃南风,叹我单身泪汪汪,才来陪伴我思双,日里慢思夜慢想,眼泪涟涟到天光。”(《四年无米吃南风》)。在这样的歌声里仫佬族人总是充满深情。他们情意绵绵地吟唱总是会让人泪水涟涟。

  仫佬族善于唱“情”,也懂得欣赏民歌中的“情”。因此,即便是其他类型的民歌中也充满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如吸收汉族民间故事融汇而成的“古条歌”《孟姜女送夫望夫寻夫》。与汉族“反暴政”的主题不同,仫佬族突出的是孟姜女对丈夫的“情”:“六月望夫日子长,孤单独自是孟姜;想起夫妻情义重,如今越想越断肠。

  望夫一年是一年,望夫望得两眼穿;人家过得成双对,丈夫同我各一方。想了一年又一年,今日夫妻不周全;日里想夫难到夜,夜里想夫睡难眠。”通过唱“孟姜女十二月送夫,孟姜女十二月望夫,孟姜女十二月寻夫,”体现孟姜女对丈夫万喜良的的情真意切,对爱情的忠贞。

  与重情连结在一起的是感恩。他们的感恩思想在民歌《谢席歌》、《婚宴歌》、《祝寿歌》中都有明显的体现。在宴席上客人们摆起歌坛,用歌声来感谢主家的热情款待,谢意具体到所有的食物。如《婚宴歌》唱到:“多谢主家好扣肉,扣肉上台黄鲜鲜;主家待妹这样好,人人见妹笑开颜。”“多谢主家好豆腐,青菜豆腐配得拢;一清二白鲜又嫩,留妹吃了乐融融。”“多谢主家好黄豆,黄豆煨的软绵绵;猪肉小菜吃不完,难为主家费大钱。”“多谢主家好盐水,有辣有酸又有咸;样样主家都想了,招待情妹真周全。”在《谢席歌》中则唱,“白斩鸡肉摆台上,好比丹凤来朝阳,肥鸡可是用钱买?还是主家自己养?真大量,恭贺主家大吉祥。两碗郎棒②两条龙,圈圈团团盘碗中!可是主家自己灌?还是厨师来帮弄?真会弄,恭贺主家五谷丰。”歌中的“用钱买”,“自己养”,“厨师弄”,都是需要人们付出劳动的,是应当高度珍重的。注重细节,并在细节中体现了强烈的感恩思想,能够为他人着想,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这是仫佬族人真性情的自然流露。

  (三)质朴的自然审美观
  仫佬族主要聚居的罗城县,山清水秀,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仫佬族世代生息繁衍于此,受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形成了朴素自然的审美观念。

  首先他们崇尚自然的美。如《妹讲单身我不信》:妹讲单身我不信,那日见妹去郎村,左手提个细竹帽,右手提条白手巾。又如《采茶歌》:六月采茶茶叶稀,姐在家中牵布机,织得细布三丈六,将来裁剪采茶衣。十月担茶过了江,脚踏船头漫思量,脚踏船头随江去,卖了细茶早回乡。再如《婚宴歌》中:妹你莫讲多谢话,心肺煨得不够工;木耳洗得不干净,就怕沙碰妹细牙。细竹帽,细布,细茶,细牙。喜欢细,讲究细。体现仫佬族人注重细节,以细为美,这是他们注重内心感受的情感取向。

  其次,喜欢用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逢双歌》:(男)高山岭顶有块田,白鸟飞来立两边,白鸟不入旱田水,同年不近我身边。(女)双是海中一朵莲,妹是飘洋一只船,不怕无风三尺浪,慢摇慢靠双身边。再如《铁心我俩共白头》:彩绒丝线结绣球,结情欢,断情忧,秤砣下肚,铁心我俩共白头,生不离来死不离,我俩死,共堆泥。丢石下河,石浮水面慢分离。雨落石头点点花,哥连妹,连到家,两情到老,生死和妹不分家。《情歌对唱》,(女)双比高山篼石榴,山高路远妹难收,千重楼梯架不到,眼中得见不到喉。(男)双比仙桃挂树蔸,哥提钢叉也难勾,双比鲤鱼沉水底,气得黄猹愿割喉。《木棉无叶花也红》:(男)山雉鸡,钻芦萁,恐怕难伴凤凰啼;水牛想吃高山草,无脚劲,难得吃!弟家穷苦,恐难得妹做夫妻。(女)结同年,心要忠,连情哪论富与穷!不信你看木棉树,没有叶,花也红!哥莫怄气,妹愿同住苦瓜棚。高山田,白鸟,秤砣、石榴、楼梯、鲤鱼、黄猹、山雉鸡、水牛、木棉树、苦瓜棚这些物事都是仫佬族人日常所见,用这些自然物事来表达丰富的情感,通俗自然、生动有趣。

  (四)多元的宗教信仰
  据嘉庆修《广西通志》载:“天河獠在县东,又名姆姥。……独喜浮屠,蔬食三年,谓之血盆斋,言为母报恩,群聚于佛寺,鸠钱具蔬,延浮屠超荐其父母,谓之忏斋”。可见,仫佬族的佛事活动很早就见之载籍。除了佛教,仫佬族也信奉道教,敬奉祖公,在仫佬族人的世界观中,天地万物皆有灵性,世界多神。

  仫佬族人的这种意识,在民歌中多有表现。如葬礼仪式上的《忏罪歌》,“正三二月暖融融,鲤鱼黄鳝出水中,提起火把明灯照,铁叉叉来放篓中,炒杀鱼虾有的罪,罪消除。”《忏罪歌》要忏悔的罪很多,这些罪,死者不一定都犯过,但歌中细细数来,一一忏悔,体现了佛教强烈的忏悔精神。《哭丧歌》中云:“西坡草地起云烟,飘飘渺渺上西天,修善的人驾云去,造恶的人草里眠。”这里明显张扬了佛家的善恶观。仫佬族人认为人死之后,其灵魂还存在,在阴间还会护佑活着的人。因此家中老人去世,要找地理先生择地做坟,选吉地佳城做墓穴,他们认为祖宗葬得好,家中后代就能过得兴旺。古条歌《赵王出身》中,“孤儿放骨龙口入,龙鼓八音响陈陈,水面打鼓如雷动,当场显出赵王身。先生自知上了当,寻得宝地白费心,祖骨葬地葬不对,反给孤儿弄大神。”因为祖坟葬对生龙地,孤儿最后登上了王位。突显了仫佬族祖先崇拜的心理。《盼夫歌》:“七月盼夫是中元,家堂里,点香烧纸,接祖先,不见夫君泪涟涟”。《新娘打扮歌》:“双膝跪拜香火神,磕头作揖泪纷纷,容女最后拜三拜,从今女是野鬼魂!难进屋,不得烧香敬祖神”。接祖先、烧香敬祖神体现了仫佬族祭拜祖先,慰藉祖先以求的祖先庇护的心理。口风歌《龙行凤舞莫推迟》:“大虫进村,王字点头问土主①,白额咬人,土主无头问社王,你来唱我,谁知你是哪一个,无凭无证,无故近前乱放狂”。古条歌《李清杀儿》:“山神土地不服气,同他奏本上天门,状元童生遭了难,太白下凡招回魂”。土地、社王、山神都属于道教的神祗。依饭节是仫佬族重要的节日,依饭节唱词中唱诵的三十方神祗,既有佛教、道教、儒教等宗教神,也有仫佬族民间信奉的白马娘娘、三界公爷、梁善利侯王、吴广惠侯王等民间神。仫佬族民歌中唱颂的神祗众多,反映了仫佬族多元的宗教信仰。

  三、结语

  仫佬族是个热爱唱歌的民族,他们歌唱生产、歌唱生活、歌唱爱情、歌唱家乡秀美的山川景色。仫佬族民歌是仫佬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仫佬族人的情感、心理、意识和体验,展示了这一民族生存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形态、婚丧嫁娶、风俗礼仪、岁时节日等具体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从中折射出具有仫佬族特征的崇德尚智的民族品格、重情感恩的民族性格、质朴的自然审美观、多元的宗教信仰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形态。

  参考文献:

  [1]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文艺研究所.中国民族民间文学(下)[M].北京:中国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
  [2]龙殿宝.罗城歌谣集[Z].罗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印刷厂印(内部出版物),1987.
  [3]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卷(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4]龙殿宝,吴盛枝,过伟.仫佬族文学史[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
  [5]龙殿宝,黄桂秋,吴代群.仫佬族古歌[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7.
  [6]滕志朋,刘开娥,莫秋.仫佬族民歌的类型、功能及其意义[J].广西民族研究,2011,(2).
  [7]潘琦,银建军,龙殿宝.仫佬族通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8]罗日泽,过竹,过伟.仫佬族风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
  [9]莫艳婷.从《潘曼的故事》看仫佬族文化特征[J].河池学院学报,2013,(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