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法学论文 > 法律论文 > 民商法论文

互联网金融下个人信息保护制度构建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1-24 共401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网络环境下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探究
【第一章】个人网络金融信息法律保护研究绪论
【第二章】个人金融信息界定
【第三章】互联网下个人金融信息现状
【第四章】个人金融信息四位一体保护模式的构建
【结论/参考文献】 互联网金融下个人信息保护制度构建结论与参考文献
  结 论
  
  网络技术的应用,使金融交易便捷迅速,由此产生大量的网络个人金融信息。
  
  但同时,网络环境对个人金融信息的冲击也前所未有。尤其个人金融信息中的财产权益,在网络的推动下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个人金融信息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个人金融信息的法律保护,是网络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司法实践中的重要难题。论文着眼于网络个人金融信息的基本内容,分析网络个人金融信息现状及存在的司法实践问题,提出四位一体保护模式的构建。
  
  网络个人金融信息是金融交易过程中产生的个人信息,是个人信息领域的特殊信息。其自然人的主体专属性、可识别性等不同于一般个人信息的显着特征,需要法律规范予以区别保护。我国的法律传统和习惯,基本采取了个人金融信息之称。然而,权利性质的界定至关重要。由于其含有人格尊严与平等的人格因素考量,尽管其中也含有财产价值,但是人格价值优先于财产利益,归属于人格权,而需要采取人格权的保护方式,才能更好地进行保护。网络个人金融信息的权利主体既享有个人金融信息决定权、知悉权等传统权利,还享有退出权、报酬请求权等新型权利,丰富了权利内容。
  
  网络环境下个人金融信息的现状不容乐观,司法实践中出现了较多侵害网络个人金融信息的案例。保护理念存在偏差与法律保护不完善,导致实践中金融机构保护不足,救济途径单一等问题的出现。其中,保护理念的偏差,是实践问题多发的深层次原因。个人与国家、与征信之间的利益冲突时,个人权益被忽视,私法中没有注重私权的保护,是法律理念上的根本原因。对此,要维护多方主体,做好网络个人金融信息保护与披露的平衡。理念与制度的确立,才能利于司法实践中问题的解决。
  
  关于网络个人金融信息的法律规范,需要构建四位一体的保护模式。金融机构的主要保护义务,要从完善监督,健全内部控制,平衡信息保护预披露机制和行业自律四个方面进行。技术服务商的技术支持,要从细化外包合同、全面监控风险这两个方面进行提升。两方面的内容不可偏废,外包合同是明确权利义务的基础,全面风险的监控,则是控制信息泄露的有利手段。监管机关的安全保障,则要从监管部门的确定,外部测评与完善相关规定相结合。与此同时,要从金融消费者教育体系与教育内容的确定,加强金融消费者个人保护意识的树立。通过四位一体保护模式的建立,网络个人金融信息才能得到全面的保护,不至于受到侵害。金融体系的根基才能牢固,金融市场健康稳定。
  
  论文虽然力求尽善尽美,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存在后续研究价值。网络个人金融信息的着述较少,对其研究也是从有限的文献进行探讨。关于网络个人金融信息的特征,尽管归纳出主要的特征,但是不局限于论文所述的几个方面,保护理念与保护制度的偏差,分析也不够全面。此外,关于四位一体保护模式的构建,义务主体的范围并不准确,只是个人的研究得出。相信司法实践与理论的不断发展,网络个人金融信息的法律规范会臻于完美。其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也会日渐清晰,对相关课题的研究也会更加深化。


  参考文献
  
  [1] 王利明。 保护金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良好金融市场秩序[J]. 证券法苑,2014(10):26-30.
  
  [2] 王利明。 人格权法的发展与完善--以人格尊严的保护为视角[J]. 法律科学,2012(4):172.
  
  [3] 郭丹。 论金融消费者信息权益的保护[J]. 学习与探索,2009(4):113-115.
  
  [4] 张新宝。 从隐私到个人信息:利益再衡量的理论与制度安排[J]. 中国法学,2015(3):38-59.
  
  [5] 刘德良。 个人信息的财产权保护[J]. 法学研究,2007(3):1-12.
  
  [6] 孙毅,郎庆斌,杨莉。 个人信息安全[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7.
  
  [7] 孔令杰。 个人资料隐私的法律保护[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194.
  
  [8] 王利明。 论个人信息权的法律保护--以个人信息权与隐私权的界分为中心[J]. 现代法学,2013(7):62-72.
  
  [9] 刘德良。 论我国信息网络法治化的必要性与对策[J]. 郑州大学学报,2003(4):144-148.
  
  [10] 齐爱民。 个人信息保护法研究[J]. 河北法学,2008(4):15-33.
  
  [11] 周汉华。 论互联网法[J]. 中国法学,2015(3):20-37.
  
  [12] 齐爱民。 论个人信息的法律属性与构成要素[J]. 理论与探索,2009(10):26-29.
  
  [13] 张新宝。 论网络信息安全合作的国际规则制定[J]. 法学研究,2013(10):51-58.
  
  [14] Fayyad A. Lqudah. Banks' Duty of Confidentiality in the Wake of ComputerisedBanking[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anking Law, 1995(10):50-55.
  
  [15] Bread Lunn. Personal Information Security[J]. Journal of Law, 2014(4):3-4.
  
  [16] German A. Salazar. Civil Discovery Requests on Financial Institutions[J].Arizona Attorney, 2014(10):51.
  
  [17] Maria Karyda1, Stefanos Gritzalis1, Jong Hyuk Park. A Critical Approach toPrivacy Research in Ubiquitous Environments-Issues and UnderlyingAssumptions[J]. EUC Workshops, 2007:12-21.
  
  [18] Anne Flanagan. Gramm-Leach-Bliley: through the EU Data Protection Lookingglas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anking Law, 2002(8):237-248.
  
  [19] Neil M, Richards. Why Data Privacy Law is Constitutional[J]. William and MaryLaw Review, 2015(3):56.
  
  [20] Brice Kindred. an Uneasy Balance:Personal Information and Crowdfundingunder the Jobs act[J]. Richmond Journal of Law and Technology, 2015(2):13.
  
  [21] Robert L, Tortoriello. Financial Modernis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Gramm-Leach-Bliley Act[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 2000(2):43-60.
  
  [22] David Miller. Consumer Financial Information[J]. University of Miami LawReview, 2013(22):6-10.
  
  [23] Tony Joris, Serge Gutwirth. Electronic Funds Transfer and the Consumer: the“soft law” Approach in the European Community and Australia[J]. ComparativeLaw Quarterly, 1991(2):265-301.
  
  [24] Robert J, Olejar. Privacy in Other Contexts[J]. New Jersey Lawyer the MagazineApri, 2008(5):251.
  
  [25] Isabel Peres. the Evolution of Banking:a Flexible Fiduciary Duties ApproachWill Help Better Protect Mobile Banking Consumers[J]. University of IllinoisJournal of Law, Technology and Policy Spring, 2015:211.
  
  [26] Mark A. Fox,Phishing. Pharming and Identity Theft in the Banking Industry[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anking Law and Regulation, 2006(9):548-552.
  
  [27] Michael Greenberger, Mathew Swinburne. The Maryland Personal InformationProtection act: Strengthening Maryland'Security Breach Notification Law[J].University of Baltimore Law Forum, 2015(6):1-18.
  
  [28] M. Viola, de Azevedo Cunha. The Protection of Personal Data: Evolution andStandards in Europe[J]. Governance and Technology Series, 2013:94.
  
  [29] Steven Robert Roach, William R.Schuerman,Jr.Personal Financial Privacy[J]. AJournal of Law and Policy for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2005:385.
  
  [30] Janine S.Hiller. The Regulatory Framework for Privacy and Security[J]. Scienceand Business Media, 2010:251-265.
  
  [31] Theresa A.Pardo, Djoko Sigit Sayogo,Donna S. Canestraro.Computing and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allenges for 21st Century Financial MarketRegulators[J].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Information Processing, 2011:198-209.
  
  [32] 齐爱民。 电子商务法原论[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191.
  
  [33] 杨立新。 公民个人电子信息保护的法理基础[J]. 法律适用,2013(8):2-8.
  
  [34] Samuel D.Warren, Louis D.Brandeis. The Right to Privacy[J]. Harvard LawReview, 1890(5):193.
  
  [35] 蒋坡。 个人数据信息的法律保护[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3.
  
  [36] 郭明龙。 个人信息权利的侵权法保护[M].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47.
  
  [37] Sharman, Jason Campbell View Author Profile. Privacy as Roguery: PersonalFinancial Information in an age of Transparency[J].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09(8):15.
  
  [38] 齐爱民。 个人资料保护法原理及其跨国流通法律问题研究[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137 .
  
  [39] Lorna Stefanick. Freedom of Information and Privacy Protection in a NetworkedWorld[M]. AU Press,Athabasca University, 2011:41.
  
  [40] 齐爱民。 对开放平台背景下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经验与借鉴-以我国台湾地区为例[J]. 社会科学家,2013(6):20.
  
  [41] 谈李荣。 金融隐私权与信用开放的博弈[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76.
  
  [42] 李欲晓。 云计算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保护刻不容缓[J]. 党务法治,2012(6):2.


  致 谢
  
  论文的最终完成,也标志着我在哈工大的求学生涯即将结束。此刻的心情不是完成任务之后的兴奋,更多的则是不舍与怀念。虽然两年的研究生生活极其短暂,但是它对我的影响是深远的。良好的学习氛围、博学的老师、细致的管理都为丰富的读研生活,添加一笔色彩。
  
  首先,感谢我的父母。他们虽然没有给予我富裕的物质生活,但是却竭尽所能地供我读书。他们虽然没有渊博的知识,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导我做人的道理,这是他们给我的最宝贵的财富。
  
  其次,感谢我的导师郭丹教授。从开学伊始,郭老师的谆谆教导,犹记于心。
  
  郭老师深入浅出、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使我受益匪浅。论文的写作,从开题、中期检查到答辩,郭老师悉心指导,使我的论文不断地完善。在就业的方向上,郭老师更是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她严谨务实、兢兢业业的风范,是我未来努力的方向。
  
  最后,衷心地感谢法学院的老师,感谢哈工大的栽培。今后我要拼搏进取,用更大的成就,来回报母校的教育之恩!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