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故事对那些好逸恶劳者,则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和严厉的批判。有一个故事叫《丑媳妇》,讲的是一个相貌丑陋但勤俭贤惠的女子,嫁给了一个光棍,这是个懒惰而虚伪的男人。婚后,丑媳妇辛勤劳动,攒下一份家业,而懒男人却对丑媳妇非打即骂,还无耻地霸占了丑媳妇辛辛苦苦攒下的家业,将丑媳妇逐出家门,又娶了一个貌美的女人,男人和后娶的媳妇好逸恶劳,把丑媳妇挣下的一份家业挥霍殆尽,最后二人落魄得常常为争吃一个烂土豆而打架。而丑媳妇呢,嫁给了一个虽长相丑陋却勤劳淳朴的男人,两人婚后勤俭和睦,生活过得美满幸福。这个故事用对比的手法,通过丑女人和懒男人迥异的性格与结局,批判了男人的懒惰和贪婪,赞美了丑媳妇的勤劳与贤惠。此外,《百鸟衣》《红尾鱼》《金鹿》等故事也都歌颂了热爱劳动、勤俭持家的美德,谴责了好逸恶劳、贪得无厌的劣行。在满族传统道德观念中,虚伪、奸猾、狡诈、邪恶、贪婪等等为人所不齿的恶性思想行为,常常都是与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在满族民间故事中,对丑恶的揭露和鞭挞,往往也包含着对懒惰的嘲讽和批判。这些都反映出了满族人民以劳动为本、以勤俭为荣的生活价值观。
三、爱情中的美丑辨识
在世界各民族各种体裁的创作中,爱情题材的作品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满族民间故事中以爱情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也非常丰富而精彩。其中有以充满幻想的人与神、人与妖、人与鬼相恋的故事,也有反映现实的凡人相恋故事。在这些爱情故事中,想要获得爱情自由的主人公,大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总要经历一番曲折的磨难和惨烈的抗争,故事情节也因此而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满族民间爱情故事中对破坏美满婚姻者进行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批判。破坏者大多是见闺秀佳人就起淫心的好色之徒,为满足兽欲,不择手段,弄得人家夫妻离散,甚至以死抗争。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大黑虎和小花蛇》,故事中的小花蛇,为了营救与自己两情相悦的满苏姑娘,忍受开膛破肚的痛苦向佛古伦妈妈学会了两样新本领,终于除掉了害人的大黑虎,赢回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3]137《松阿里和小青蛙》中妮嫚和松阿里情投意合,而邻村老掉了牙的额真老爷垂涎妮嫚的美貌,以权势强行威逼,抢走妮嫚,妮嫚誓死不从;松阿里悲痛万分之际,从蛇口中救下一只小青蛙,在小青蛙的帮助下,松阿里以”换媳妇“的方式救出了妮嫚,额真最终被射落马下淹死在河里,惩治了情敌,妮嫚和松阿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3]50《百鸟衣》里的得叶尔遵照妻子柳树姑娘的嘱咐,在柳树姑娘被国王掳走之后,将妻子留下的韭菜籽种上,每日一边精心侍弄,一边打鸟。百日后韭菜长到扁担宽,三尺高时,挑到京城里去卖,并用一百只鸟的羽毛做成了”百鸟衣“.柳树姑娘进宫百日之后病了,偏要扁担宽三尺高的韭菜才能治病。得叶尔穿着百鸟衣挑着韭菜进了宫,后来二人设计与国王交换了衣服,国王为博得美人欢心,穿上百鸟衣走出王宫吆喝买韭菜,绕了三圈后,回宫被已经穿上龙袍坐在龙椅上的得叶尔命人斩杀了。从此,得叶尔终与心上人团聚,当上了英明的国王。
[2]226在这些带有抗争性的爱情题材故事中,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和执着,通过重重的磨难与无畏的抗争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满族传统道德观念中关于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的是非观念和评判标准,也在故事的褒贬扬弃中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通过主人公自身的态度和行为来体现社会道德评判的爱情故事更具有现实意义。这类作品,较具代表性的如《金鱼姑娘》:好色的财主台桑阿贪恋阿吉尔哈水仙花般的美貌,连逼带抢地把莫德杜里与阿吉尔哈这一对鸳鸯拆散了,阿吉尔哈每日以泪洗面。一天,台桑阿看到莫德杜里给自己的小妾阿吉尔哈擦泪,像生气的癞蛤蟆一样撅下一根干柴棒就要打莫德杜里。当莫德杜里愤怒地握紧拳头逼近台桑阿时,狡猾的台桑阿自知打不过莫德杜里,便出了个鬼主意,提出了一个条件。原来,台桑阿被小金鱼幻化的模样俊俏的姑娘迷住了,得不到美色的他心里像猫抓一样难受。他让莫德杜里十日内将小金鱼弄来交换。为了心爱的阿吉尔哈,莫德杜里愿上刀山、下火海,万死不辞。他七天七夜没合眼,一连撒了五千网,竟累得昏倒在船上,醒来发现金鱼姑娘就坐在他面前,当他伸手想抓住那姑娘时,却又犹豫了。”台桑阿是个专玩女人的恶魔,多少好姑娘都被他折磨死了,为了救出自己心爱的阿吉尔哈,他什么都能豁得出来,可怎么忍心救出一个又送进去一个呢?莫德杜里叹了一口气,低下头,眼里滚出了泪珠。小金鱼姑娘被莫德杜里感动了,在她的帮助下,台桑阿落水身亡,而莫德杜里和阿吉尔哈得到了恶人的全部财产。
[2]46《阿昌阿开店》也是一个很有特色的针砭现实的故事。故事讲述了吉尔他力家因得到丈人家送来的金豆子而发了财,吉尔他力才念了书,当了官。婚后他却嫌媳妇身世贫寒,老丈人地位低下,不念夫妻之情,忘恩负义将媳妇赶出家门。可惜官满如花谢,没过三年,因触犯朝廷刑律,被罢官回家。回家后偏又倒霉,一连三把火,把家产烧个片瓦无存。他的阿玛也被气死了,家中的人走的走,逃的逃,各奔各的路,吉尔他力成了乞丐。当他沿街乞讨再次遇上媳妇时,媳妇已是一个店主,吉尔他力羞愧地离开了。[2]127这些满族民间爱情故事,都体现了满族人民对真善美的热情歌颂,对假丑恶的无情鞭笞。
四、生活中的因果业报
因果报应是满族民间故事的重要情节。正是这种因果报应的故事情节构成了满族民间故事的一种独特结构模式--“因果业报”模式。这种独特的结构模式,从其故事情节和思想主旨看,大多是褒扬知恩图报、孝顺贤良,肯定助人行善、勤劳忠厚、诚实守信,否定横行霸道、奸诈贪婪等,这种故事情节模式蕴含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深层意蕴,更大程度上在满族民间故事的深层内涵方面实现了与传统儒家所一贯倡导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之间极为融洽的契合。其目的即在于惩恶扬善、教化世风、敦厚人伦。满族民间故事因果业报模式为人们的现实人生提供了可资借鉴和遵循的楷模和法则,所以从这类模式的满族民间故事中我们可以强烈感受到满族民众的道德行为标准、价值观念、审美追求和理想境界。
以满族的《鸡尾翎》和《桦皮篓》[5]等故事为例,其结构模式显示出了“恶必惩,善必扬”这样一种满族人共同心态支配下的一般特点,不论情节如何复杂,主人公的经历如何艰难曲折,故事的结局终将是善恶有报,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皆报”.《鸡尾翎》讲的是:年幼的孤儿库达里寄居在抢夺了父亲噶珊达之位的叔叔家里,小库达里无法忍受叔叔和婶娘的虐待,屡次自尽未遂。一只小狍子告诉他找到纳尔呼赛音恩都里可以帮助他。库里达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纳尔呼恩都里,纳尔呼给了他一根可护身会治病能除灾的鸡尾翎,并授之以用法。库达里回到部落后几天就把整个部落出天花的人都给治好了,人们都尊敬他,感激他。想靠鸡尾翎发财的叔叔将鸡尾翎抢去了,却因用法不当扫死了很多人,也扫瞎了自1点烧死葛珊达,库达里不计前嫌,救出了叔叔。小狍子帮库达里夺回了鸡尾翎。库达里不计前嫌治好了叔叔的眼睛,做了部落首领。
《桦皮篓》所讲述的是:很久以前,有那么小哥俩,靠放山打猎为生。一天,哥俩遇到一个穿戴破烂,背个破旧桦皮篓的白胡子老头,老头浑身冻得发抖,来到哥俩跟前就倒了。救醒老人后,善良的小哥俩二话没说,宁愿自己受冻挨饿,把衣服和干粮都送给了老人。此后,一连几天,哥俩在山上都遇着那奇怪的白胡子老头来分吃干粮。第九日,老头向哥俩道别,并赠与二人桦皮篓。原来,这破旧的桦皮篓是个神奇的宝物,作恶多端的葛珊达得知后妄想霸占神奇的桦皮篓,结果被桦皮篓喷出的火蛇烧死。
在满族民间故事因果业报结构模式中蕴涵着对民众的善良、社会的公允、道德等的传扬,已经超越了善恶有报原型模式。例如在《张三的奇遇》这一故事中,好心的张三自庙门口的石狮子口中获悉一个关系到千百人生命的秘密:狮子眼红即发洪水,并被告之洪水中“任何生灵都可以搭救,有一个三十多岁,尖脑袋,眼珠乱转的男人,万万不可搭救。”后来,洪水袭来,张三于洪水中搭救了蜘蛛、喜鹊、蚂蚁等动物。同村的李四在洪水中呼救,张三一看,正是石狮说的那种人,他本不想救,母亲却执意要救,张三无奈只好救起李四。后来,张三只身涉险救出被怪物掠走的公主,见利忘义的李四弃兄弟于不顾,独自带着公主到京城,欺瞒国王,邀功领赏并意欲娶公主为妻。张三等人在喜鹊的帮助下终于脱离妖洞,李四又多次设难并伺机杀掉张三以绝后患,幸得蜘蛛、蚂蚁等相助过关。后来,妖洞中协同张三除怪救公主的厨师回宫,揭穿了李四盗名顶替的阴谋,真相大白,国王怒斩李四,而张三则与公主过上了甜蜜的幸福生活。[6]
满族民间故事因果业报的模式强调正义和公理,受害者、弱者、良善者在现实世界中借助于非凡力量,找到或实现靠自身的力量无法伸张的正义和公理,达到惩恶扬善、教化世风、驱除邪恶、弘扬良善、敦厚人伦的现实目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满族民间故事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道德意蕴。它反映了满族人民的优良传统与思想精髓,如扬善惩恶、勤朴敦厚、诚信守诺、敬老抚幼、重义轻利、知恩图报等等,表达了满1承载满族人民伦理道德思想的重要载体和表达方式,传统道德观念通过民间故事的讲述而代代相传。在民间故事里体现出来的满族传统的伦理道德是满族的先哲们对满族道德实践的总结和本民族道德理想的提炼,千百年来它对满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冶芸,刘磊。回族“劝谕型”民间故事与其传统道德的互构互诠[J].青海社会科学,2008(4):35-39.
[2]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辽宁分会。满族三老人故事集[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4:103.
[3]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分会。满族民间故事选:第二集[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58.
[4]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辽宁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辽宁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4:492.
[5]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分会。满族民间故事选:第一集[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48-51.
[6]辽宁省凤城满族自治县文化馆。凤城满族民间故事集[M].内部出版,1985:10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