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夸父与夔都有被黄帝杀死的经历。
夔为黄帝所杀,上文我们已经提及。《史记·五帝本纪》司马贞《索隐》引皇甫谧云:“黄帝使应龙杀蚩尤于凶黎之谷。”《大荒东经》说:“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所以,夸父也是被黄帝的神龙杀死的。
第四,夔与夸父具有相同的职权,都属于旱神。上文已经说过,夸父属于旱魃是没有疑问的。另据前引《文选》内容,在这里应该指出,夔在不同的材料中呈现雨神与旱神的双重面目。在卜辞中,有很多“燎于夔”的记载:
贞:燎于夔?(《合集》14371)[23]
燎于夔…… ……十月。(《合集》14372)
贞:燎夔?(《合集》14373)
燎祭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求雨,卜辞中有
向夔祈雨的记载:贞:翌辛卯, 雨,夔畀雨?(《合集》63正)
贞:往于夔,有从雨?(《合集》14375)
《大荒东经》中说它“出入水则必风雨”,所以,夔同样是主水旱之神。综上所述,由于夸父与夔在音韵、形状、事迹与职权上都相似或相同,所以夸父很可能即是夔。同样的人物与事迹在不同地域流传,在读音与情感上都会产生变化。称为“夸父”的地域与部落对他的态度似乎是憎恶、恐惧与尊敬兼有,而称为“夔”的地域与部落(其中至少有商族部落)则对其非常尊重。
三、夸父逐日是一个旱灾神话
明确了夸父即夔,我们对此一神话中“夸父之杖化为邓林”这一情节就会有新的理解。
首先,夸父为什么要拄杖?王占奎将“夸父之杖”解释为历杖,很有创意,但稍嫌迂曲。如果认识到夸父即夔,即会有更合理的解释。因为夸父即夔,而夔为一足之兽,很多材料对此都有记录。《庄子·秋水》载:“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予无如矣。今子之使万足,独奈何?’”《吕氏春秋·察传》载:“鲁哀公问於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与此略同。前引《国语》亦云“夔一足”,即夸父少了一条腿,所以,需要拄杖逐日。
其次,在中国的创世神话中,神死后化生,其毛发即可变为草木。如《绎史》卷一引《五运历年记》云:“首生盘古,垂死化身……皮毛为草木。”《述异记》云:“昔盘古氏之死也……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而在夸父神话中,邓林却要由手杖化之,这是因为夸父为旱魃,而古人想象中的旱魃,一个重要的生理特征就是没有毛发,作为它造成的后果--赤地千里、草木不生--的一个象征。《艺文类聚》卷一百引《神异经》曰:“南方有人,长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顶上,走行如风,名曰魃。所见之国大旱,赤地千里。一名貉。遇者得之,投溷中乃死,旱灾消也。”《北齐书》卷八《后主纪》载:“(武平五年)(574年)夏五月,大旱,晋阳得死魃,长二尺,面顶各二目。”头顶上有目,也就意味着秃发。《佩文韵府》卷九六曰:“女妭,秃无发,所居之处天不雨。”因此,夸父无法从毛发中生出草木,邓林的形成自然要归因于遗弃的手杖。
另外要说明的是,《中山经》中有关夸父之山的记载与《海外北经》《大荒东经》中的神话并不相关,至少是创作于不同时期,这从“邓林”的地望上即可以看出。几乎所有的注释都认为:邓林即桃林。桃林和夸父之山的地望历代都无异义,《史记》卷四《周本纪》:“放牛于桃林之虚。”张守节《正义》曰:《括地志》云:“桃林在陕州桃林县西。《山海经》云‘夸父之山,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广员三百里,中多马,湖水出焉,北流入河也。’”《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司马贞《索隐》按:晋灼云:桃林“在弘农阌乡南谷中”.
又引应劭说:“《十三州记》‘弘农有桃丘聚,古桃林也'.”《汉书》卷四〇《张良传》颜师古注曰:“《山海经》云’夸父之山,北有林焉,名曰桃林,广围三百里‘,即谓此也。其山谷今在阌乡县东南,湖城县西南,去湖城三十五里。”
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云夸父之山“一名秦山,与太华相连,在今河南灵宝县东南”.需要注意的是,文献中提到的“桃林县”“阌乡县”“湖城县”“灵宝县”均在黄河与渭水之南,而夸父饮于河渭以后,是在北上的途中渴死的,其尸体与手杖如何会出现在黄河、渭水以南?这说明,夸父逐日的神话与夸父之山的传说原本不是一个时期形成的,前者是一个旱灾神话,而后者是一个地形神话(或者称为风物传说)。大致在前者形成之后,或者是由于地名的移植,即黄河以北的地名由于移民的原因被搬到了黄河以南,或者是由于附会,后人才把秦山说成是夸父之尸体,把“桃林”说成是夸父之杖所化。我们在考索夸父逐日神话时应该将之与夸父之山的传说相区别。
最后,对夸父逐日神话的正确理解有助于认识中国神话在内容上的特点。中国神话在内容构成上有一个显而易见的特点就是天灾神话特别丰富。古代最重要的神话,如女娲补天是一个洪水神话,共工神话则是对洪水形成原因的进一步说明。后羿射日是公认的旱灾神话,它以“十日并出”解释旱灾形成的原因。我们现在知道,夸父逐日也是一个旱灾神话。而有关英雄圣君的人文神话又往往与水旱两灾的发生和治理密切相关。鲧禹治水神话不用多说,即便是炎黄之战与蚩黄之战,其发生的原因也都与水旱两灾有关。对于农业社会来说,凭借原始理性和技术手段足以应付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生存问题,唯有天灾(尤其是水旱两灾)会对人类造成巨大的威胁,它们不仅直接威胁人的生存,而且会引发很多的重大事件,比如天灾会导致部落之间为争夺生产生活资源而发生争斗,中国早期历史上的战争多半是由洪水和干旱引起。又如天灾会导致部落的集体迁徙,而这些集体迁徙使得原本平衡的部落生态被打破,从而引发新一轮的动荡。这些事件都会在初民心中引起强烈的情绪反映,而率领人们战胜天灾的首领往往会长期被景仰与称颂,成为初民心目中的神灵与英雄。初民的相关集体记忆就保存在神话中被反复讲述,这就是天灾神话丰富的原因。
参考文献
[1]袁珂。古神话选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杨公骥。中国文学(第一分册)[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
[3]张文安“.夸父逐日”神话新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9-3(5)。
[4]茅盾。神话研究[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
[5]张启成《。山海经·夸父逐日》的本义[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98(3)。